首頁 / 唐代 / 少年 / 送應氏二首
拼 译 译

《送應氏二首》

少年 〔唐代〕

其一

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

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

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

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

遊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

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

念我平常居,氣結不能言。

其二

清時難屢得,嘉會不可常。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願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親昵並集送,置酒此河陽。

中饋豈獨薄?賓飲不盡觴。

愛至望苦深,豈不愧中腸?

山川阻且遠,別促會日長。

願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

复制

送應氏二首 - 賞析

步登北邙(máng)(bǎn),遙望洛陽山。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遠遠望見洛陽四周群山。
北邙:山名,在洛陽東北。阪,同「坂」,山坡。

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fén)
洛陽城顯得多麼的寂寞,昔日的宮室全都被燒焚。
宮室句: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遷都長安,把洛陽的宗廟宮室全部焚毀。

(yuán)牆皆頓擗(pǐ),荊棘上參(cān)天。
隨處可見的是殘垣斷壁,荊棘高高仿佛上與天齊。
頓:塌壞。擗:分裂。參天,上高至天。荊棘參天,形容十分荒涼。

不見舊耆(qí)老,但睹新少年。
再也尋不見舊時的老人,看到的儘是些小伙少年。
耆:六十歲以上的人。耆老,猶言德高之老年人。

側足無行徑,荒疇(chóu)不復田。
踏足地面覓不出條路徑,荒蕪了的土地誰來耕田!
疇:田畝。田:動詞,耕種。

遊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
遊子已經多年沒有歸來,再也認不得交錯的陌阡。

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
原野是何等的蕭條,千里地見不到人煙。

念我平常居,氣結不能言。
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傷心哽咽竟無片語只言。
念我句:這句是代久不歸的遊子(即應氏)設詞,應氏曾居家於洛陽。平常居,一作「平生親」。

清時難屢(lǚ)得,嘉會不可常。
太平的盛世百年難見,歡樂的聚會不可常逢。
清時:太平之時,黃河變清,叫清時。嘉會:歡會。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天地之悠悠無窮無盡,人生之壽命短如晨霜。
終極:窮盡。

願得展嬿(yàn)婉,我友之朔(shuò)方。
願我的好友諸事順利,平安抵達鄴城的北方。
嬿婉:歡樂。我友:指應氏。之:去,往。朔方:北方,指鄴之冀州。

親昵(nì)並集送,置酒此河陽。
親密的友人聚首相送,設宴餞行在名都洛陽。
親昵:朋友。河陽:孟津渡,在河南省孟縣南。

中饋(kuì)豈獨薄?賓飲不盡觴(shāng)
難道是酒宴不夠豐盛?是賓客觥酬不夠歡暢。
中饋:酒食。這句說:難道是預備的酒食不夠嗎?是因為在此離別之際,飲一千杯酒都還覺得不夠罷了。

愛至望苦深,豈不愧中腸?
情誼越深則離別越苦,怎能不使我心愧難當?
愛至句:猶言朋友之間情誼越深,離別時的悲苦就越深。

山川阻且遠,別促會日長。
此去的山川既阻且長,離別時匆匆會面更難。
別促句:離別的時間過得很快,再見面卻遙遙無期。

願為比翼鳥,施翮(hé)起高翔。
我多希望化成比翼鳥,與你們展翅一同飛翔。
翮:鳥翎的莖,代指鳥的翅膀。施翮:展翅。

其一賞析
  此詩作於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應氏指應場、應璩兄弟。應場為"建安七子"之一。曹植時年二十歲,被封為平原侯,應場被任為平原侯庶子。同年七月,曹植隨其父曹操西征馬超,途經洛陽。當時應場也在軍中。之後不久,應場受命為五官將文學,行將北上,曹植設宴送別應氏,寫了兩苗詩。這苕寫洛陽遭董卓之亂後的殘破景象。

  "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二旬,寫信步登上北亡囂山,洛陽周圍的群山便會歷歷在目。北邙即亡墨山,在洛陽城北,是曹植送應場的必經之路。"登"和"望"提挈全詩。只有登上北亡山,才能遙望洛陽四周的群山。這二旬,既交待了詩人綜觀洛陽的立足點,又為下面描寫洛陽的荒涼景象,選取了適宜的角度。這樣寫,合乎事理,使人感到詩中所呈現的景物自然、真切。

  接着,詩人寫遠望中的洛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蕭條、淒涼的景象:"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往日洛陽繁榮、昌盛的景象不見了,眼前只是一座被焚燒後的寂寞荒城。讀到這裡,讀者會很自然地聯想到當年董卓焚燒洛陽時的情景。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為了逃避關東各州郡聯軍的討伐,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臨行前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室屋盪盡,無復雞犬 (《資治通鑑》卷五十九)。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這裡,詩人用"何寂寞"引起下文,為後面具體描繪洛陽的殘破景象作了必要的鋪墊。

  被焚燒後的洛陽是何等景象呢?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頓擗,倒塌崩裂。這兩句的意思是,廢的殘破不堪的牆壁都斷裂了,叢生的荊棘高接雲天。這是一幅衰敗荒蕪的景象。寥寥數語,勾畫出一幅傷心慘目的大動亂後的社會畫圖,為上兩句所反映的事實作了形象的說明和補充。遠望中的洛陽是這樣,那麼洛陽人又是一種什麼樣子呢?詩中寫道: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舊,這裡指原先的。耆老,年老、年邁的老人。睹,看見新,指後出生的。詩人眼含熱淚,在向讀者沉痛地訴說洛陽城中所見到的情景:往日那些年邁的老人都先後死去了,見到的儘是一些不相識的後生少年。可見,社會動亂給人民帶來多麼沉重的災難。

  接着,詩人又繼續為我們描繪:色郊外所見到的情景:"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田園無人耕種,雜草叢生,路徑無法辨識,只好撥開草叢側身前進,足見其荒蕪的嚴重程度。詩人於此。

  攝取生動、具體的圓回,劌毀八似地荔到出仕叢中少一性叫情狀,使人感到自然、真實、可信。"遊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旬中的遊子指應氏。應氏曾在洛陽居住過。董卓亂起,應場漂泊在外,一直沒有回過洛陽,所以說"久不歸"。戰亂使家鄉一片荒涼,他又怎能辨識家鄉田間的小道呢?

  以上幾句,詩人寫遙望中所見及在洛陽所見的情景,在點上進行了必要的渲染,極形象地說明了戰亂給社會和人民所帶來的沉重災難。然而,詩人沒有就此止筆,而是把視線從點上向面上擴展開來,從洛陽移到整個遼闊的平原:"中原何蕭條,千里無人煙。"這兩句,在全詩中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作者採用一種感嘆的旬式,用一個"何蕭條"的感嘆,和"元人煙的概括,把千里平原一片荒涼的寂寞情景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從而使詩的意境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念我平常親,氣結不能言"二句,是詩人代應場而言。面對災難深重的現實,對於人民的苦難和人生的漂泊不定,應場想到即將離開洛陽,"平常親"再也不能相親了,鬱積在胸中的憂愁湧上心頭,竟使他達到"不能言"的程度,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憎惡戰亂,同情人民的思想情懷。

  詩人作這首詩時,距董卓禍亂發生已有二十年之久,而社會景象仍如此荒殘,可見當時禍亂給人民所造成危害的程度。詩中從城市的破壞、田園的荒廢、人民的死亡,詳盡地描繪出戰亂之後洛陽和中原廣大地區殘破蕭條的景象,反映了"千里無人煙"淒涼、悲楚的社會現實,是那個時代社會動亂所造成的嚴重後果的形象反映。它可以和歷史相印證,也可以和曹操的《籬里行》、王粲《七哀詩》其一、蔡琰《悲憤詩》相印證。

  這首詩在寫作技巧上也有許多獨到之處。首先,它是一首送別詩,但詩人突破一般送別詩寫作的框框,不是從寫送行入手,而是別開生面地描寫洛陽衰敗殘破的景象,而這種殘破不堪的景象又同特定的社會背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使詩歌在反映現實生活的深度和廣吏上都超出了一般送:日詩的範圍。其次,詩人在藝術構思上也獨具匠心。開頭兩旬,總領全詩。詩人登山遠望,先從洛陽山下筆,然後再寫殘破的洛陽、蕭條荒涼的原野。最後,抒發遊子的離鄉別土之情。這樣,總述與分寫相問,由近及遠地展開。層次分明,前後照應,結構緊湊,渾然一體。第三,詩歌的語言也很準確、形象、生動。比如:"登"、"望"、"何寂寞"、"盡燒焚"、"皆頓擗"、"上參天"、"側足刀、"無人煙"等等。寫洛陽的殘破,詩人用"盡燒焚"來形容、渲染。"盡"字用得恰到好處。一個"盡"字,既寫出了董卓之亂給人民造成的災難,又交代了"何寂寞"的原因。又如:"側足無行徑"旬中的"側足"二字,也用得極妙。詩人把在草叢中步履艱難的情狀,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出來,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總之,這茜'詩無論是在思想內容,還是在藝術形式方面,都代表了曹植前期詩作的一定水平。它是建安詩歌中為數不多的直接反映漢末動亂現實的優秀詩篇之一。

其二賞析
  這首詩着重抒寫惜別之情。關於這首詩,清人陳祚明在《采菽堂古詩選》中曾評論說: "此詩用意宛轉,曲曲入情,以人命之不常,惜別離之難遣,臨歧淒楚,行者又非壯遊,相愛雖深,愧難援手,留連片晷,但怨不歡,因作強辭自解,妄意會日之長。"這些,比較正確地概括了詩歌的含意,為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意提供了借鑑。

  詩人從清時難得、嘉會不常寫起,引起人生短促的感慨,再寫歡送宴會,最後以比翼鳥展翅高翔作結,表現了朋友間離別之情和對友人的慰勉。

  "清時難屢得,嘉會不可常。"清時,指政治清明的時世。屢得,多得。嘉會,指美好的朋友聚集的盛會。政治清明的時世難以多得,美好的盛會不能經常。兩聯對偶句,既有比喻嘉會象政治清明的時世難得那樣不能經常,又含有前因後果的關係。正是由於戰亂沒有平息,社會不安定,國家沒有統一,清明的時世沒有到來,所以,朋友間的聚會自然就不能經常。詩人流露出對當時國家政治時世的不滿和對朋友的聚會的珍惜之情。本詩寫送別,先從當時的時勢下筆,為後面敘寫惜別之情定下了思想基調,給人以高屋建瓴之感,足見詩人運筆之巧妙。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兩句,是說天地無窮無盡,沒有終極的時候,而人的壽命卻象早晨的霜露般短暫。讀到這裡,使我們聯想起曹操在《短歌行》中的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刀同是感嘆人生之短暫,曹操從酒宴和歌舞場面說升去,慨義人生明翹召幣,半華剴同趔,出丌扁口、似吟低唱,過渡到"求賢若渴"的高昂情緒,洋溢着積極進取的精神。而曹植卻從天地沒有極限寫起,引發出人的壽命象晨霜般短促,蘊含勸慰朋友應珍惜難得的聚會之意。"無終極"和"若朝霜"兩相對照,明寫人生之短暫+,實指對朋友間相聚的珍惜,進一步說明上二句中的"嘉會不可常",暗示詩人壯志未酬的憂傷。

  接着,詩人寫對應氏兄弟的美好祝願:"願得展燎婉,我友之朔方。"展,申也。嫌婉,安樂而和順。朔方,北方,此當指鄴城而言。應場曾作為曹植的屬僚,同曹植一起,隨曹操西正馬超,路過洛陽,不久,應場受命轉為五官將文學,不得不離開曹植北上,投奔留守於鄴城的五官中郎將曹丕。應場在《侍衛五官中郎將建章台集詩》中曾以"朝雁"自喻,說:"問子游何鄉,戢翼飛徘徊往春翔二土,今冬客南淮。"當指這次"之朔方"。曹植在送行之際,表達了自己對朋友的美好祝願:祝願朋友諸事如意,平安順利到達北方。

  以下,詩人轉入對送別宴會的具體描寫。"親昵並集送,置酒此河陽",為了歡送應氏,親朋們聚集起來,在河的北岸設酒宴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古稱"水北為陽,水南為陰。""中饋豈獨薄?賓飲不盡觴",中饋,古代多由婦女主持饋食之事,叫主中饋。談,進食給長者。這裡捐餞行的酒宴。薄,不豐盛。觴,酒杯。盡觴,乾杯。難道是酒宴不豐盛?客人們為何飲得不那麼歡暢。這裡,詩人沒有直接敘寫朋友間的離別之倩,而是通過詢問客人們飲酒不歡暢的原因,暗喻離別時的憂傷,表達了詩人對應氏及朋友們的依依惜別之情。

  "愛至望苦深,豈不愧中腸?"二句,詩人跳出對筵宴的具體描述,向轉與朋及涸目馴期翌。刪厭厶州'硼屈'蚋'因而期望也就深厚,而詩人又無能為力,無法滿足應氏的殷切期望,所以內心感到很慚愧。詩中,蘊含着歉疚、深沉的感情,這種憂鬱的感情,可能與其兄曹丕此時被漢獻帝任命為五宮中郎將及副丞櫃事有關。

  接着,詩人繼續敘寫對朋友的依戀之情:"山川阻且遠,別促會曰長。"山川險阻而路途遙遠,別離的時間已很短促,再次相會的日子將會很長。這二句,一是言其懟朋友即將離別的依戀;二是說明聚會難得,應該珍惜,何不開懷暢飲。它和"中饋豈獨薄,賓飲不盡觴二句相照應,是對"不盡觴"的賓客的勸酒辭"。

  最後兩句:"願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比翼鳥,是指翅膀並在一起飛翔的兩隻鳥,古人常以此比喻男女間純真的愛情。此處比喻朋友閭的情誼。施翮(禾),展翅。這二句,是在上二句基礎上的合理的想象和發揮。既然朋友聚會很難,而且相會的日子叉很久遠,那麼盆:麼辦?詩人展開理想的翅膀,進行了大膽、合理的想象:願化作比翼鳥,和朋友們展翅高翔。這裡,詩人沒有抒寫離愁別緒,而是滿含激情,願與朋友們比翼雙飛,表現了詩人對未來的美好希望,讀來盪氣迴腸,感人至深。

送應氏二首 - 創作背影

  這組詩作於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植時年二十歲。應氏指應瑒、應璩兄弟,二人並為曹植的好友。曹植作此詩時離董卓作亂已歷二十餘年,因為不斷的軍閥混戰,。昔日繁華的京都已經殘破不堪,面對荒涼蕭條景色,又想到馬上要與友人各奔一方。於是他寫下了《送應氏二首》。

  

少年

作者:少年

少年,唐代,資料不詳。

少年其它诗文

《途中逢故人,話西山讀書早曾遊覽》

少年 〔唐代〕

西岩曾到讀書堂,穿竹行沙十里強。湖上夢餘波灩灩,

嶺頭愁斷路茫茫。經過事寄煙霞遠,名利塵隨日月長。

莫道少年頭不白,君看潘岳幾莖霜。

复制

《客邊宴友呈張孝廉》

少年 〔唐代〕

吳姬歌盡少年非,淚滿西湖舊舞衣。亂後有山空樹色,春來無日見晴暉。

荒涼客館蝸牛集,狼籍梨花燕子飛。賴有清樽好消遣,相逢共立晚風微。

复制

《賈誼論》

少年 〔唐代〕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聖人,歷試於天下,苟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三宿而後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捨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後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遊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後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紆鬱憤悶,趯然有遠舉之志。其後以自傷哭泣,至於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今稱苻堅得王猛於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振。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哉!

复制

《西山爽氣樓》

少年 〔唐代〕

錢塘西湖吾舊遊,每游只為湖山留。欲將勝槩入登覽,泉石瑣瑣何煩求。

古來英雄遠莫見,往事寂寞誰復收。知君平生好奇觀,結樓郤在西湖頭。

山南山北競蕭爽,四時佳氣常如秋。平波直與天上下,眾峰不共雲沉浮。

此邦富庶甲西浙,湖山宴賞無時休。紛紛盡日逐歌舞,安知中有萬古愁。

丈夫不作少年事,與君買醉登茲樓。

复制

《鷓鴣天 春夜對月和蕙愔》

少年 〔唐代〕

花正開時月正中。樓窗一角傍芳叢。夜遲猶戀欄杆曲,羅袖輕颺愛淡紅。

春尚淺,趣偏濃。老年滋味少年同。湘簾幾次垂還卷,小婢無知卻惱儂。

复制

《摸魚子 歲晚感懷寄南金》

少年 〔唐代〕

見梅花、一番驚感,天時人事如許。星霜冉冉東流水,牢落少年心緒。

時自語。甚門外、風埃綠鬢生塵土。故人閒阻。奈歲晚相思,雲寒悵望,此意轉淒楚。髫年夢,俛仰巳成今古。人生幾度歡聚。故鄉景物渾非舊,愁里匆匆時序。

能記否。記剪燭西窗,暝坐聽風雨。春來更苦。奈酒量微增,詩情未減,何處喚儔侶。

复制

《中秋》

少年 〔唐代〕

絳河帖帖星不流,玉露夜墮芙蓉洲。仙家五城十二樓,恍然生我冰壺秋。

龍宮蓮花白浮浮,須臾湧出豫章溝。舉觴喚月月少留,月不解飲令人愁。

少年綠髮今白頭,六十九度經中秋。

复制

《少年游(十之七·林鐘商)》

少年 〔唐代〕

簾垂深院冷蕭蕭。花外漏聲遙。青燈未滅,紅窗閒臥,魂夢去迢迢。

薄情漫有歸消息,鴛鴦被、半香消。試問伊家,阿誰心緒,禁得恁無憀。

复制

《署中獨酌先後共得十首頗有白家門風不足存也 其七》

少年 〔唐代〕

點檢平生劇可憐,還從束髮滯幽燕。看雲桂樹慚高隱,走馬章台負少年。

依舊青霄偏燕頷,不教明月試龍泉。傳聞上界多官府,倘似人間亦杳然。

复制

《荅徐以文》

少年 〔唐代〕

我本不羈士,少年知遠遊。結交盡豪俊,英風邈難儔。

浩然志四海,壟斷非所求。群雄亂天紀,誓將除國讎。

驅馬向京邑,道路阻且修。曠望空嘆息,失計成淹留。

時哉苟未會,白璧寧暗投。恥同五鼎食,笑視千金裘。

袁絲尚遊俠,枚皋事俳優。知己竟不遇,行藏誰與謀。

白日如逝水,冉冉春復秋。人生久羈旅,豈不懷故丘。

芳時倏徂謝,悲緒寒颼颼。容華易憔悴,安能常黑頭。

放歌吳門市,洗耳長江流。雖然不得意,常為蒼生憂。

心隨去雁遠,目送孤雲愁。夫子東海裔,濟代多良籌。

既無陳仲舉,雖賢罕見收。何如共脫屣,速駕赴滄洲。

复制

《題劉心月》

少年 〔唐代〕

汨羅江山水嗚唈,魚鱉不知老龍泣。

徒棹龍舟何處尋,何不辦取屈原生前一枝楫。

大吳江頭伍侯廟,夕陽滿樹聞啼鳥。

行人過此焚紙錢。何不辦取子胥生前一杯酒。

屈伍死後今寥寥,其名千古如一朝。

江邊垂淚知幾人,冰魂雪魄不可招。

哀哉道人劉心月,其身貧甚其性烈。

少年雖落風塵中,末後猛省自擺脫。

其心雖美其名腥,一旦死於武夷溪之濱。

卻將九曲溪中水,洗卻千愁萬恨身。

曹娥尋父尺赴水,死作婦女英靈鬼。

柳翠蕭璚俱水亡,但見渺渺一溪水。

汝河不自忍些憂,又卻結憤滿心頭。

冰肌玉膚落潭碧,黃昏風慘水空流。

武夷溪九曲,無人垂釣水空綠。

武夷三十六峰巒,無人結草惟空山。

月明尋之不知處,尚自哀猿聲不住。

那堪一夜瀟瀟雨,使人吟盡哀慘句。

休休心月君亦賢,人生不死空百年。

掀翻四大驚魚龍,踏破碧潭深處天。

李白騎鯨去捉月,知章水底眠霜雪。

古人猶自水中逝,皆得水化超生訣。

吾與心月係渠師,來此慘慘煙正飛。

天空水寒千山暗,酌水一酹心含悲。

西風吹此兩行生鐵汁,去作笛中聲又急。

复制

《代野老作》

少年 〔唐代〕

浮世浮名能幾何,青山滿眼少年多。有時捫虱獨搔首,目送歸鴻笑復歌。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