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李益 / 鷓鴣詞
拼 译 译

《鷓鴣詞》

李益 〔唐代〕

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

處處湘雲合,郎從何處歸?。

鷓鴣詞 - 譯文及註釋

譯文看到湘江兩岸的斑竹,又看到長着錦色羽毛的的鷓鴣,振翅而飛。滿懷的愁情,就像聚攏在湘江上空的陰雲,無奈而深情地問蒼天,自己的丈夫從何處歸來。

注釋湘云:湘江上的雲。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鷓鴣詞 - 賞析

這是一首樂府詩。李益詩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帶的女子。

詩的開頭寫她懷遠的愁情,不是用直陳其事的方法來正面描寫,而是用「興」的手法烘托和渲染,使愁情表現得更加含蓄而有韻致。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為舜南巡而死,淚下沾竹。這種染上斑斑淚痕的竹子,稱為「湘妃竹」,又稱「斑竹」。詩中人看到湘江兩岸的斑竹,自然會想到這個優美而動人的愛情傳說,連類而及,勾起自己懷念情郎的愁緒。正在這時,詩中人又看到引動她愁緒的另一景物,那長着錦色羽毛的鷓鴣,振翅而飛,且飛且鳴,其聲淒清愁苦,聽到鷓鴣的啼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緒。鷓鴣喜歡相對而啼,俗謂其鳴曰「行不得也哥哥」。大凡遊子、思婦,都怕聽鷓鴣的啼叫。看到聽到鷓鴣的飛鳴,自然會使這位思婦的愁懷,一發而不可收了。

「處處湘雲合」一句,以籠罩在湘江之上的陰雲,來比喻女主人公鬱悶的心情。以陰雲喻愁懷,這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藝術手法。《文鏡秘府論·地·六志》引《贈別詩》曰:「離情弦上急,別曲雁邊嘶,低雲百種郁,垂露千行啼。」釋曰:「……上見低雲之郁,托愁氣以合詞。」《鷓鴣詞》的「處處湘雲合」,既是對實景的描寫,又巧妙地比喻女子愁悶的心情。

詩的前三句,詩人用湘江、湘雲、斑竹、鷓鴣這些景物構造出一幅有靜有動的圖面,把氣氛烘托、渲染得相當濃烈,末句突然一轉,向蒼天發出「郎從何處歸」的問語,使詩情顯得跌宕多姿而不呆板。它寫出了主人公的無可奈何的心情,我們仿佛看到她佇立湘江岸邊翹首凝望的身影,感覺到她盼郎歸來的急切心情,人物與周圍的環境達到和諧一致,繪出了一幅湘江女子懷遠圖來。

這首詩清新含蓄,善用比興,具有民歌風味。抒情手法全靠氣氛的渲染與烘托,很有特點。▲

《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04-705頁

李益

作者:李益

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後遷河南鄭州。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 

李益其它诗文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唐代〕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重陽夜集蘭陵居與宣上人聯句》

李益 〔唐代〕

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

酒巡明刻燭,籬菊暗尋芳。

——李益新月和秋露,繁星混夜霜。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長。

——廣宣。

复制

《牡丹(一作詠牡丹贈從兄正封)》

李益 〔唐代〕

紫蕊叢開未到家,卻教遊客賞繁華。

始知年少求名處,滿眼空中別有花。

复制

《過馬嵬》

李益 〔唐代〕

漢將如雲不直言,寇來翻罪綺羅恩。

托君休洗蓮花血,留記千年妾淚痕。

复制

《金吾子》

李益 〔唐代〕

繡帳博山爐,銀鞍馮子都。

黃昏莫攀折,驚起欲棲烏。

复制

《嘉禾寺見亡友王七題壁》

李益 〔唐代〕

今日憶君處,憶君君豈知。

空餘暗塵字,讀罷淚仍垂。

复制

《再赴渭北使府留別》

李益 〔唐代〕

結髮逐鳴鼙,連兵追谷蠡。

山川搜伏虜,鎧甲被重犀。

故府旌旗在,新軍羽校齊。

報恩身未死,識路馬還嘶。

列嶂高烽舉,當營太白低。

平戎七尺劍,封檢一丸泥。

截海取蒲類,跑泉飲鸊鵜。

漢庭中選重,更事五原西。

复制

《送常曾侍御使西蕃寄題西川》

李益 〔唐代〕

涼王宮殿盡,蕪沒隴雲西。

今日聞君使,雄心逐鼓鼙。

行當收漢壘,直可取蒲泥。

舊國無由到,煩君下馬題。

复制

《宿馮翊夜雨贈主人》

李益 〔唐代〕

危心驚夜雨,起望漫悠悠。

氣耿殘燈暗,聲繁高樹秋。

涼軒辭夏扇,風幌攬輕裯.思緒蓬初斷,歸期燕暫留。

關山藹已失,臉淚迸難收。

賴君時一笑,方能解四愁。

复制

《聽曉角》

李益 〔唐代〕

邊霜昨夜墮關榆,吹角當城漢月孤。

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捲入小單于。

《回軍行》

李益 〔唐代〕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沙雲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士卒哭龍荒。

复制

《統漢峰西降戶營,黃河戰骨擁長城。》

李益 〔唐代〕

統漢峰西降戶營,黃河戰骨擁長城。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無人空月明。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