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元代 / 陳端 / 水調歌頭·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
拼 译 译

《水調歌頭·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

陳端 〔元代〕

長恨復長恨,裁作短歌行。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余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

一杯酒,問何似,身後名?人間萬事,毫髮常重泰山輕。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复制

水調歌頭·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 - 賞析

長恨復長恨,裁作短歌行。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余既滋蘭九畹(wǎn),又樹蕙(huì)之百畝,秋菊更餐英。門外滄浪水,可以濯(zhuó)吾纓(yīng)
長恨啊!實在更長恨!我把它剪裁成《短歌行》。及時唱歌行樂吧!什麼人了解我,來為我跳楚舞?聽我唱楚狂人接輿的《鳳兮》歌?我在帶湖既種了九畹的蘭花,又栽了百畝的蕙,到了秋天可以吃菊花的落花。在我的門外有滄浪的清水可以洗我的絲帶。
長恨復長恨二句:長恨,即《長恨歌》。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進,此恨綿綿無絕期。」《短歌行》,樂府平調曲名。楚狂聲:楚國的狂人接輿的《鳳兮歌》。纓:絲帶子。

一杯酒,問何似,身後名?人間萬事,毫髮常重泰山輕。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請問:一杯酒與身後名譽,哪一件重要?身後名當然重要。但是,現今是人間萬事都是本末倒置,毫髮常常是重的,而泰山卻倒很輕。最悲傷也沒有比生離死別更悲傷的,最歡樂也沒有比結識了一個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更歡樂的。這是古今以來兒女的常情。富貴不是我謀求的事,還是回到帶湖的家去,與我早已訂立過同盟的老朋友白鷗聚會的好。
毫髮常重泰山輕:這是說人世間的各種事都被顛倒了。悲莫悲生離別三句:這裡是對陳端仁說的。表示對陳端仁有深厚的感情。

  辛棄疾的這首《水調歌頭》,是一首感時撫事的答別之作。

  此詞上片分兩層,前兩韻是第一層,直接抒寫詩人的「長恨」和「有恨無人省」的感慨。作者直接以「長恨復長恨,裁作短歌行」句開篇,乍看似覺突兀;其實稍加思索,就會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於北方金朝的入侵,戰亂不息,被占區人民處在金人統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卻非但不圖恢復,還對主張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壓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擊。這對於一個志在恢復的愛國者來說,不能不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如此「長恨」,在「飲餞席上」難以盡言,所以詞人只能用高度濃縮的語言,把它「裁作短歌行」。「短歌行」,原是古樂府《平調曲》名,多用作飲宴席上的歌辭。詞人信手拈來,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點明了題面。「長恨」而「短歌」,不僅造成形式上的對應美,更主要的是顯示出那種恨不得盡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一句,合用了兩個典故。據《史記·留侯世家》載,漢高祖劉邦「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由於留侯張良設謀維護太子,此事只好作罷,戚夫人因向劉邦哭泣,劉邦對她說:「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中表達了劉邦事不從心、無可奈何的心情。又《論語·微子篇》載,楚國隱士接輿曾唱歌當面諷刺孔子迷於從政,疲於奔走,《論語》因稱接輿為「楚狂」。辛棄疾在這裡運用這兩個典故,目的是為了抒發他雖有滿腔「長恨」而又無人理解的悲憤,一個「狂」字,更突出了他不願趨炎附勢、屈從權貴的耿介之情。從遣詞造句看,這一韻還妙在用「何人」呼起,以反詰語氣出之,大大增強了詞句的感人力量;而「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反覆詠言,又造成一種一唱三嘆,迴腸盪氣的藝術效果。詞人在直抒胸臆以後,緊接着就以舒緩的語氣寫道:「余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一韻三句,均用屈原《離騷》詩句。前兩句徑用屈原原句,只是「蘭」字後少一「之」字,「畹」字後少一「兮」字。「餐英」句則從原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而來。蘭、蕙都是香草,「滋蘭」、「樹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養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節。而「飲露」、「餐英」,則是以飲食的芳潔比喻品節的純潔和高尚。作者在這裡引用屈原詩句,並用「滋蘭」、「樹蕙」之詞,顯然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志節和情操。屈原在忠而被謗、賢而見逐的情況下,仍然堅定地持其「內美」和「修能」,執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詞人在遭朝中奸臣讒言排擠,被削職鄉居的情況下,依然不變報國之志,表明自己決不肯隨波逐流與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一氣。「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一句,仍承前韻詞意,從另一個角度表明自己的志節和操守。這裡又用一典。《楚辭·漁父》中說,屈原被放逐,「游於江潭」,「形容枯槁」,漁父問他為什麼到了這種地步,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討其苦。屈原說:「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漁父聽後,一邊搖船而去,一邊唱道:「滄浪之水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勸屈原要善於審時度勢,採取從時隨俗的處世態度。詞人化用此典,意在進一步表明自己的志節情操。

  下片頭三句「一杯酒,問何似,身後名?」遙應篇首,意在抒發自己理想無從實現的感慨,情緒又轉入激昂。據《世說新語·任誕》載,西晉張翰(字季鷹),為人「縱任不拘」,有人問他:「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後名耶?」他說:「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詞人用張翰的典故,乃是牢騷之氣。

  他的抗金復國理想難以實現,志業難遂,還要那「身後」的虛名幹什麼!詞人為什麼會發此牢騷呢?辛棄疾接着寫:「人間萬事,毫髮常重泰輕。」這一韻是全詞的關鍵所在,道出「長恨復長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南宋統治集團輕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於不顧,而一味地苟且偷安。這是詞人對南宋小朝廷腐敗政局的嚴厲批判和憤怒呼喊。最後兩韻是下片第二層,通過寫惜別再一次表明自己的心志,詞人的情緒這時又漸漸平靜下來。前三句寫惜別,用屈原《九歌》點明恨別樂交乃古往今來人之常情,表明詞人和餞行者陳端仁的情誼深厚,彼此都不忍離別之情。「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一句,又引用兩個典故。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云:「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陶淵明生於東晉末葉,社會動亂,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質性自然」(《歸去來兮辭序》),「不慕榮利」(《五柳先生傳》),因有是辭。這裡詞人引用陶詩,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臨安並不是追求個人榮利,並且也不想在那裡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跡。「歸與白鷗盟」,是作者從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跡。據《列子·黃帝篇》載,相傳海上有位喜好鷗鳥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與鷗鳥相游處,後遂以與鷗鳥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沒雲水間的隱居生活。在這裡,詞人說歸來與鷗鳥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寧可退歸林下,也不屑與投降派為伍,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陳端仁之意。

  與一般的離別之詞不同,辛棄疾的這首《水調歌頭》,雖是答別之詞,卻無常人的哀怨之氣。通觀此篇,它答別而不怨別,溢滿全詞的是他感時撫事的悲恨和憂憤,而一無淒楚或哀怨。詞中的聲情,時而激越,時而平靜,時而急促,時而沉穩,形成一種豪放中見沉鬱的藝術情致。此外,詞中還成功地運用比興手法,不僅豐富了詞的含蘊,而且對抒發詞人的志節等,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1、 楊鍾賢 等 .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8 :1560-1563 .

水調歌頭·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 - 創作背影

  辛棄疾於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初,辛棄疾出任福建提點刑獄。是年冬天,被宋光宗趙淳召見,由三山(今福建福州)赴臨安。雖然新年將到,也只得立即起程,當時正免官家居的陳峴(字端仁)為他設宴餞行。在陳端仁為他餞行的宴會上,寫了這首詞。  

陳端

作者:陳端

元汴梁路原武人,字正卿。由掾吏累遷工部員外郎,擢左司都事,得成宗器重。遷戶部郎中,出為大名路治中,有能名。延祐間累擢至中書參知政事。泰定二年以同知參政院事引疾歸。

陳端其它诗文

《夏日游龍山寺》

陳端 〔元代〕

永日厭馳驅,於焉此游息。

苔徑匝清溪,松廊連峭壁。

經聲出遠林,泉響逗幽石。

長嘯倚茂松,鍾殘景方夕。

复制

《以剡箋寄贈陳待詔》

陳端 〔元代〕

雲母光籠玉楮溫,得來元自剡溪澒。

清涵天姥峰頭雪,潤帶金庭谷口雲。

九萬未充王內史,百番聊贈杜參軍。

從知醉里縱橫墨,不到羊欣白練裙。

复制

《水調歌頭·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

陳端 〔元代〕

長恨復長恨,裁作短歌行。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余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

一杯酒,問何似,身後名?人間萬事,毫髮常重泰山輕。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复制

《雜感·大塊鑿混沌》

陳端 〔元代〕

大塊鑿混沌,渾渾旋大圜;

隸首不能算,知有幾萬年。

羲軒造書契,今始歲五千;

以我視後人,若居三代先。

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紙研;

六經字所無,不敢入詩篇。

古人棄糟粕,見之口流涎;

沿習甘剽盜,妄造叢罪愆。

黃土同摶人,今古何愚賢;

即今忽已古,斷自何代前?

明窗敞流離,高爐蒸香煙;

左陳端溪硯,右列薛濤箋;

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

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

五千年後人,驚為古斕斑。

复制

《送王戶部還鄉省祭》

陳端 〔元代〕

十年戶部困為郎,一片雲飛念故鄉。瞻望忍能歌怙恃,奏陳端許奉蒸嘗。

庭槐影里乾坤闊,宰木叢中雨露香。此去未應在田裡,早須鳴佩上岩廊。

复制

《故襄師陳端明輓詩》

陳端 〔元代〕

公昔加黃鉞,堂堂國勢尊。

邊人開此戶,索虜祭南門。

軍冊甲寅報,炊煙戊己屯。

吳兒勿輕議,公論在襄樊。

部曲吞聲惜,朝廷拊髀思。

誰知釣璜叟,堪將渡遼師。

無復湟中谷,空餘峴首碑。

韓門翱湜在,行狀與銘詩。

复制

《初歸鏡中寄陳端公》

陳端 〔元代〕

去歲離家今歲歸,孤帆夢向鳥前飛。必知蘆筍侵沙井,

兼被藤花占石磯。雲島採茶常失路,雪龕中酒不關扉。

故交若問逍遙事,玄冕何曾勝葦衣。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