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散文) /

古詩(散文)

/ 詩人(散文) / 小說(散文) / 古籍(散文)

《修香山寺记》

白居易 〔唐代〕

洛陽四野,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十寺,游觀之勝,香山首焉。

香山之壞,久矣。

樓亭騫崩,佛僧暴露,士君子惜之,余亦惜之。

佛弟子恥之,余亦恥之。

頃,余為庶子賓客,分司東都。

時性好閒游,靈跡勝概,靡不周覽。

每至茲寺,慨然有葺完之願焉。

迨今七八年,幸為山水主,是償初心、復始願之秋也。

似有緣會,果成就之。

噫。

予早與元相國微之,定交於生死之間,冥心於因果之際。

去年秋,微之將薨,以墓誌文見托。

既而,元氏之老狀,其臧獲輿馬、綾帛、洎銀鞍、玉帶之物,價當六七十萬,為謝文之贄,來致於余。

余念平生分文不當,辭贄不當納。

自秦抵洛,往返再三,訖不得已。

回施諸寺,因請悲知僧清閒主張之。

命謹干將士復掌治之。

始自寺前,亭一所,登寺橋一所,連橋廊七間。

次至,石橋一所,連廊六間。

次東佛龕,大屋十一間。

次南賓院堂一所,大小屋共七間。

凡支壞補缺,壘隤覆漏,圬墁之功必精,赭堊之飾必良,雖一日必葺,越三月而就。

譬如長者壞宅,郁為導師化城。

於是龕像無澡濕陊泐之危,寺僧有經行晏坐之安。

游者得息肩,觀者得寓目。

關塞之氣色,龍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樓之風月。

與往來者,一時而新。

士君子、佛弟子,豁然如釋,憾刷恥之為。

清閒上人與余及微之,皆夙舊也。

交情願力盡得知之,憾往念來,歡且贊曰:凡此利益皆名功德,而是功德當歸微之。

必有以滅宿殃薦冥福也。

予應曰:嗚呼。

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與微之結後緣於茲土乎。

因此行願,安知他生,不與微之同游於茲寺乎。

言及於斯,漣而涕下。

唐太和六年八月一日,河南尹太原白居易記。

《室语》

唐甄 〔清代〕

唐子居於內,夜飲酒,己西向坐,妻東向坐,女安北向坐,妾坐於西北隅,執壺以酌,相與笑語。

唐子食魚而甘,問其妾曰:「是所市來者,必生魚也?」妾對曰:「非也,是魚死未久,即市以來,又天寒,是以味鮮若此。

」於是飲酒樂甚。

忽焉拊幾而嘆。

其妻曰:「子飲酒樂矣,忽焉拊幾而嘆,其故何也?」唐子曰:「溺於俗者無遠見,吾欲有言,未嘗以語人,恐人之駭異吾言也。

今食是魚而念及之,是以嘆也。

」妻曰:「我,婦人也,不知大丈夫之事;然願子試以語我。

」曰:「大清有天下,仁矣。

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

」妻笑曰:「何以謂之賊也?」曰:「今也有負數匹布或擔數斗粟而行於塗者,或殺之而有其布粟,是賊乎,非賊乎?」曰:「是賊矣。

」唐子曰:「殺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猶謂之賊;殺天下之人而盡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謂之賊乎?三代以後,有天下之善者莫如漢,然高帝屠城陽,屠潁陽,光武帝屠城三百。

使我而事高帝,當其屠城陽之時,必痛哭而去之矣;使我而事光武帝,當其屠一城之始,必痛哭而去之矣。

吾不忍為之臣也。

」妻曰:「當大亂之時,豈能不殺一人而定天下?」唐子曰:「定亂豈能不殺乎?古之王者,有不得已而殺者二:有罪,不得不殺;臨戰,不得不殺。

有罪而殺,堯舜之所不能免也;臨戰而殺,湯武之所不能免也;非是,奚以殺為?若過里而墟其里,過市而竄其市,入城而屠其城,此何為者?大將殺人,非大將殺之,天子實殺之;偏將殺人,非偏將殺之,天子實殺之;卒伍殺人,非卒伍殺之,天子實殺之;官吏殺人,非官吏殺之,天子實殺之。

殺人者眾手,實天子為之大手。

天下既定,非攻非戰,百姓死於兵與因兵而死者十五六。

暴骨未收,哭聲未絕。

目眥未乾,於是乃服袞冕,乘法駕,坐前殿,受朝賀,高官室,廣苑囿,以貴其妻妾,以肥其子孫,彼誠何心而忍享之?若上帝使我治殺人之獄,我則有以處之矣。

匹夫無故而殺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斯足矣;有天下者無故而殺人,雖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殺一人之罪。

是何也?天子者,天下之慈母也,人所仰望以乳育者也,乃無故而殺之,其罪豈不重於匹夫?」妻曰:「堯舜之為君何如者?」曰:「堯舜豈遠於人哉!」乃舉一箸指盤中余魚曰:「此味甘乎?」曰:「甘」。

曰:「今使子釣於池而得魚,揚竿而脫,投地跳躍,乃按之椹上而割之,刳其腹,犀其甲,其尾猶搖。

於是煎烹以進,子能食之乎?」妻曰:「吾不忍食也。

」曰:「人之於魚,不啻太山之於秋毫也;甘天下之味,亦類於一魚之味耳。

於魚則不忍,於人則忍之;殺一魚而甘一魚之味則不忍,殺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則忍之。

是豈人之本心哉!堯舜之道,不失其本心而已矣。

」妾,微者也;女安,童而無知者也;聞唐子之言,亦皆悄然而悲,咨嗟欲泣,若不能自釋焉。

《游丰乐醉翁亭记》

王思任 〔明代〕

是時辛丑覲還,以為兩亭館我而宇之矣。

有檄,趣令視事,風流一阻。

癸卯入覲,必游之。

突騎而上豐樂亭,門生孫教孝廉養沖氏亟觴之。

看東坡書記,遒峻聳潔可愛。

登保豐堂,謁五賢祠,然不如門額之豁。

面下而探紫微泉,坐柏子潭上,高皇帝戎衣時,以三矢祈雨而得之者也。

王言赫赫,神物在淵,其泉星如,其石標如,此玄澤也。

上醒心亭,讀曾子固記,望去古木層槎,有邃可討,而予之意不欲傍及,乃步過薛老橋,上釀泉之檻,酌釀泉。

尋入歐門,上醉翁亭。

又游意在亭,經見梅亭,閱玻璃亭,而止於老梅亭,梅是東坡手植。

予意兩亭即勝,此外斷不可亭。

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則何時而已?欲與歐公鬥力耶?而或又作一解酲亭,以效翻駁之局,腐鄙可厭。

還訪智仙庵,欲進開化寺,放於琅玡,從者暮之,遂去。

滁陽諸山,視吾家岩壑,不啻數坡垞耳,有歐、蘇二老足目其間,遂與海內爭千古,豈非人哉?讀永叔亭記,白髮太守與老稚輩歡游,幾有靈台華胥之意,是必有所以樂之而後能樂之也。

先生謫茶陵時,索《史記》,不得讀,深恨讞辭之非,則其所以守滁者,必不在陶然兀然之內也。

一進士左官,寫以為蘧舍,其賢者詩酒於煙雲水石之前,然叫罵怨咨耳熱之後,終當介介。

先生以館閣暫麾,淡然忘所處,若制其家圃然者,此其得失物我之際,襟度何似耶?且夫譽其民以豐樂,是見任官自立碑也。

州太守往來一禿,是左道也。

醉翁可亭乎?扁墨初干,而浮躁至矣。

先生豈不能正名方號,而顧樂之不嫌、醉之不忌也。

其所為亭者,非蓋非斂,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

而崔文敏猶議及之,以為不教民蒔種,而導之飲。

嗟呼!先生有知,豈不笑脫頤也哉?子瞻得其解,特書大書,明已為先生門下士,不可辭書。

座主門生,古心遠矣。

予與君其憬然存斯游也。

《听雨堂记》

袁中道 〔明代〕

乙未,中郎令吳,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隱,散於四方,乃取子瞻懷子由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聽雨」。

十月,予往吳省之,見而嘆曰:「吾觀子瞻居宦途四十餘年,即顛沛流離之際,室家妻子瀟然不在念,而獨不能一刻忘情於子由,夜床風雨之感無日無之,乃竟不得與子由相聚也。

」   嗟乎!宋自仁宗以後,皆非治朝也。

子瞻之骯髒好盡,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

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則可以隱。

夫孰有子瞻與子由兩相知者?以兩相知之兄弟,而偕隱於山林,講究性命之理,彈琴樂道,而著書瑞草、何村之間,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違性乖質,以戰於功名之途,卒為世所忌,幾至於死。

彼黃州之行已矣,元祜初,既得放歸陽羨,當此時,富貴功名之味,亦既嘗之矣;世路風波之苦,亦既歷之矣;己之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見矣,肱已九折矣。

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許,或相攜而歸,使不得遂其樂於中年者,庶幾得遂於晚歲,亦奚不可。

胡為乎招即來,麾即去,八年榮華,所得幾何?而飄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島之中,瀕海相逢,遂不得與子由再見,此吾之所不曉於子瞻者也。

夫人責自照。

陶潛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剛耳。

子瞻渡海以後,乃欲學陶,夫不學之於少,而學之於老,是賊去而彎弓也。

   今吾兄弟三人,相愛不啻子瞻之於子由。

子瞻無兄,子由無弟,其樂尚減於吾輩。

然吾命薄,或可以免於功名。

獨吾觀兩兄道根深,世緣淺,終亦非功名之品。

而中郎內寬而外激,心和而跡孤,尤與山林相宜。

今來令吳中,令簡政清,了不見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

豈有鑑於子瞻之覆轍,彼所欲老而學之者,中郎欲少而學之乎?如是則聽雨之樂,不待老而可遂也,請歸以俟。

《前怪石供》

苏轼 〔宋代〕

《禹貢》:「 青州有鉛、松、怪石。

」 解者曰:「 怪石, 石似玉者。

」 今齊安江上往往得美石, 與玉無辨,多紅黃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愛, 雖巧者以意繪畫有不能及, 豈古所謂「 怪石」者耶?凡物之丑好, 生於相形, 吾未知其果安在也。

使世間石皆若此, 則今之凡石復為「 怪」 矣。

海外有形語之國,口不能言, 而相喻以形; 其以形語也,捷於口;使吾為之,不已難乎?故夫天機之動,忽焉而成,而人真以為巧也。

雖然,自禹以來怪之矣。

齊安小兒浴於江,時有得之者。

戲以餅餌易之;既久,得二百九十有八枚。

大者兼寸,小者如棗、栗、菱、芡。

其一如虎豹,首有口鼻眼處,以為群石之長,又得古銅盆一枚,以盛石,挹水注之粲然。

而廬山歸宗佛印禪師適有使至,遂以為供。

禪師嘗以道眼觀一切, 世間混淪空洞,了無一物;雖夜光尺璧與瓦礫等,而況此石; 雖然, 願受此供。

灌以墨池水, 強為一笑。

使自今以往,山僧野人,欲供禪師,而力不能辦衣服飲食臥具者,皆得以淨水注石為供, 蓋自蘇子瞻始。

時元豐五年五月,黃州東坡雪堂書。

《念奴娇·宪宗平淮西》

李纲 〔宋代〕

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鎮,飛揚跋扈。

淮蔡雄藩聯四郡,千里公然旅拒。

同惡相資,潛傷宰輔,誰敢分明語。

媕婀群議,共雲旄節應付。

於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貳處,登庸裴度。

往督全師威令使,擒賊功名歸訴。

半夜銜枚,滿城深雪,忽已亡懸瓠。

明堂坐治,中興高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