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理论)

/ 詩人(理论) / 小說(理论) / 古籍(理论)

《和八妹九日诗寄六七两妹长山》

李长霞 〔清代〕

煙草萋萋獨閉門,每逢佳節黯銷魂。

莫將白髮臨青鏡,且采黃花對綠樽。

濟北書遲秋後雁,阜山木落雨中村。

他時姊妹歸來日,應有新詩仔細論。

《赋得观于海者难为水得观字》

庄士勋 〔清代〕

一自經滄海,方知有大觀。

望洋應竊嘆,為水實難安。

以蠡非堪測,旋螺孰可看。

河流歸滴滴,江派見漫漫。

道岸登其上,心源接不殘。

深沉欽聖學,文德壯波瀾。

《古出塞曲》

徐恪 〔清代〕

烽煙照上京,飲馬出長城。

劍舞龍文合,旗張虎翼橫。

行營留贊畫,屬國助軍聲。

借問陰山北,曾知燕頷生。

《诗品二十四则·含蓄》

司空图 〔唐代〕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語不涉難,已不堪憂。

是有真宰,與之沉浮。

如淥滿酒,花時返秋。

悠悠空塵,忽忽海漚。

淺深聚散,萬取一收。

《尊经阁记》

王守仁 〔明代〕

經,常道也。

其在於天,謂之命;其賦於人,謂之性。

其主於身,謂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亘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

其應乎感也,則為惻隱,為羞惡,為辭讓,為是非;其見於事也,則為父子之親,為君臣之義,為夫婦之別,為長幼之序,為朋友之信。

是惻隱也,羞惡也,辭讓也,是非也;是親也,義也,序也,別也,信也,一也。

皆所謂心也,性也,命也。

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亘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

以言其陰陽消息之行焉,則謂之《易》;以言其紀綱政事之施焉,則謂之《書》;以言其歌詠性情之發焉,則謂之《詩》;以言其條理節文之着焉,則謂之《禮》;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則謂之《樂》;以言其誠偽邪正之辨焉,則謂之《春秋》。

是陰陽消息之行也,以至於誠偽邪正之辨也,一也,皆所謂心也,性也,命也。

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亘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

夫是之謂六經。

六經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

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陰陽消息者也;《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詩》也者,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也;《禮》也者,志吾心之條理節文者也;《樂》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也。

君子之於六經也,求之吾心之陰陽消息而時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紀綱政事而時施焉,所以尊《書》也;求之吾心之歌詠性情而時發焉,所以尊《詩》也;求之吾心之條理節文而時着焉,所以尊《禮》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時生焉,所以尊《樂》也;求之吾心之誠偽邪正而時辨焉,所以尊《春秋》也。

蓋昔者聖人之扶人極,憂後世,而述六經也,由之富家者之父祖,慮其產業庫藏之積,其子孫者,或至於遺忘散失,卒困窮而無以自全也,而記籍其家之所有以貽之,使之世守其產業庫藏之積而享用焉,以免於困窮之患。

故六經者,吾心之記籍也,而六經之實,則具於吾心。

猶之產業庫藏之實積,種種色色,具存於其家,其記籍者,特名狀數目而已。

而世之學者,不知求六經之實於吾心,而徒考索於影響之間,牽制於文義之末,硜硜然以為是六經矣。

是猶富家之子孫,不務守視享用其產業庫藏之實積,日遺忘散失,至為窶人丐夫,而猶囂囂然指其記籍曰:「斯吾產業庫藏之積也!」何以異於是?嗚呼!六經之學,其不明於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尚功利,崇邪說,是謂亂經;習訓詁,傳記誦,沒溺於淺聞小見,以塗天下之耳目,是謂侮經;侈淫辭,競詭辯,飾奸心盜行,逐世壟斷,而猶自以為通經,是謂賊經。

若是者,是並其所謂記籍者,而割裂棄毀之矣,寧復之所以為尊經也乎?越城舊有稽山書院,在臥龍西岡,荒廢久矣。

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於民,則慨然悼末學之支離,將進之以聖賢之道,於是使山陰另吳君瀛拓書院而一新之,又為尊經閣於其後,曰:「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閣成,請予一言,以諗多士,予既不獲辭,則為記之若是。

嗚呼!世之學者,得吾說而求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為尊經也矣。

《象祠记》

王守仁 〔明代〕

靈、博之山,有象祠焉。

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於予。

予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

」「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蓋莫知其原。

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而不敢廢也。

」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蓋嘗毀之。

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

斥於唐,而猶存於今;壞於有鼻,而猶盛於茲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愛若人也,推及於其屋之烏,而況於聖人之弟乎哉?然則祀者為舜,非為象也。

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後乎?不然,古之驁桀者豈少哉?而象之祠獨延於世,吾於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澤之遠且久也。

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於舜也?《書》不云乎:「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 瞽瞍亦允若,則已化而為慈父。

象猶不弟,不可以為諧。

進治於善,則不至於惡;不抵於奸,則必入於善。

信乎,象蓋已化於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

」斯蓋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之者之周也。

不然,周公之聖,而管、蔡不免焉。

斯可以見象之既化於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於其位,澤加於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

諸侯之卿,命於天子,蓋《周官》之制,其殆仿於舜之封象歟?吾於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

然則唐人之毀之也,據象之始也;今之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終也。

斯義也,吾將以表於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