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籍 / 史部 / 正史類 / 舊五代史 / 后晋(高祖紀二)
拼 译文

高祖紀二

舊五代史

〔史部〕

天福元年十一月己亥,帝御北京崇元殿,降制:「改長興七年為天福元年,大 赦天下。十一月九日昧爽已前,應在京及諸州諸色罪犯,及曾授偽命職掌官吏,並 見禁囚徒,已結正未結正,已發覺未發覺,罪無輕重,常赦不原者,咸赦除之。應 明宗朝所行敕命法制,仰所在遵行,不得改易。其在京鹽貨,元是官場出糴,自今 後並不禁斷,一任人戶取便糴易,仍下太原府,更不得開場糴貨。其曲每斤與減價 錢三十文。」以節度判官趙瑩為翰林學士承旨、守尚書戶部侍郎、知河東軍府事, 以節度掌書記桑維翰為翰林學士、守尚書禮部侍郎、知樞密院事,以觀察判官薛融 為吏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太原縣令羅周岳為左諫議大夫,節度推官竇貞固為 翰林學士,軍城都巡檢使劉知遠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客將景延廣為步軍都指揮使, 太原少尹李為尚書工部侍郎。

閏十一月甲子,晉安寨副招討使楊光遠等殺上將張敬達,以諸軍來降。丙寅, 制以翰林學士承旨、知河東軍府、戶部侍郎、知制誥趙瑩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 章事,監修國史。以翰林學士、權知樞密事、禮部侍郎、知制誥桑維翰為中書侍郎、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依前知樞密院事,並賜推忠興運致理功臣。甲 戌,車駕至昭義,受趙德鈞、延壽降。是日,契丹主舉酒謂帝曰:「予遠來赴義, 大事已成。皇帝須赴京都,今令大詳袞勒兵相送至河梁。要過河者,任意多少。予 亦且在此州,俟洛京平定,便當北轅。」執手相泣,久不能別。脫白貂裘以衣帝, 贈細馬二十匹,戰馬一千二百匹,仍誡曰:「子子孫孫,各無相忘。」己卯,至河 陽北,節度使萇從簡來降,舟楫已具。庚辰,望見洛陽煙火相次,有將校飛狀請進。 辛巳,唐末帝聚其族,與親將宋審虔等登元武樓,縱火自焚而死。至晚,車駕入洛。 唐兵解甲待罪,皆慰而舍之。帝止潛龍舊第,百官稍稍見焉。詔御史府促朝官入見, 詔文武兩班臣僚應事偽廷者並釋罪。是日,百辟謝恩於宮門之外。甲申,車駕入內, 御文明殿受朝賀,用唐禮樂。制:「大赦天下,應中外諸色職掌官吏內曾有受偽命 者,一切不問。偽廷賊臣張延朗、劉延皓、劉延朗等,並奸邪害物,貪猥弄權,罪 既滿盈,理難容貸。除此三人已行敕命指揮外,其有宰臣馬允孫、樞密使房皓、宣 徽使李專美、河府節度使韓昭允等四人,並令釋放。少帝宜令中書門下追尊定諡, 擇日禮葬;妃孔氏,宜行追冊祔葬。應天下節度使、刺史下賓席郡職及將校等,委 中書門下各與改轉官資。其北京管內鹽鐺戶,合納逐年鹽利,昨者偽命指揮,每斗 須令人戶折納白米一斗五升,極知百姓艱苦。自今後宜令人戶以元納食鹽石斗數目, 每斗依實價計定錢數,取人戶便穩,折納斛斗。其洛京管內逐年所配人戶食鹽,起 來年每斤特與減價錢十文。應諸道商稅,仰逐處將省司合收稅條例,榜於本院前。 榜內該設名目者,即得收稅。」

十二月乙酉朔,幸河陽,餞送大詳袞、蕃部兵士歸國,詔降末帝為庶人。丁亥, 制以司空馮道守本官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館大學士,以步軍都指揮使符彥饒 為滑州節度使,以河陽節度使萇從簡為許州節度使,以澤州刺史劉凝為華州節度使, 以皇子重乂為河南尹。庚寅,以滑州節度判官石光贊為宗正卿。辛卯,以舊相姚顗 為刑部尚書。時自秋不雨,經冬無雪,命群官遍加祈禱。癸巳,以邠州節度使張希 崇為靈武節度使,鄧州節度使皇甫遇為定州節度使。詔國朝文物制度、起居入閣, 宜依唐明宗朝事例施行。鎮州衙內都虞候秘瓊作亂,逐副使李彥琦,殺都指揮使胡 章。同州小校門鐸殺節度使楊漢賓,燒劫州城。丙申,帝為明宗皇后曹氏薨舉哀於 長春殿,輟朝三日。詔封故東丹王李贊華為燕王,遣前單州刺史李肅部署歸葬本國。 以右拾遺吳涓為左補闕,充樞密院學士。己亥,以汴州節度使李周充西京留守,以 前河中節度使李從璋為鄧州節度使。磁州奏,草寇攻城,三日而退。庚子,帝為皇 弟故彰聖指揮使敬殷、沂州指揮使敬德、檢校太子賓客敬友舉哀於長春殿。以舊相 盧文紀為吏部尚書;以皇城使周環為大將軍,充三司使;以左贊善大夫馬重績為司 天監。青州奏,節度使房知溫卒,詔鄆州王建立以所部牙兵往青州安撫。中書門下 奏:「請以來年二月二十八日帝慶誕日為天和節。」從之。

天福二年春正月甲寅朔,帝御文明殿受朝賀,仗衛如式。乙卯,日有蝕之。是 夜,有赤白氣相間,如耕墾竹林之狀。自亥至丑,生北濁,過中天,明滅不定,遍 二十八宿,徹曙方散。丁巳,故皇弟敬德、敬殷並贈太傅,皇子重乂、重進、重英 並贈太保。右神武統軍康思立卒,輟視朝,贈太子少師。是日,詔曰:「唐莊宗陵 名與國諱同,宜改為伊陵。應京畿及諸州縣,舊有唐朝諸帝陵,並真源等縣,並不 為次赤,卻以畿甸緊望為定。其逐處縣令,不得以陵台結銜。考滿日,依出選門官 例指揮,隔任後准格例施行。其宋州、亳州節度使、刺史,落太清宮使副名額。」 庚申,以前吏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王松為左諫議大夫,水部郎中王易簡本官知 制誥。定州奏,契丹改幽州為南京。中書奏,請立宗廟,從之。以翰林學士、工部 侍郎和凝為禮部侍郎,依前充職。詔內外文武臣僚並與加恩,皇基初造,示普恩也。 太子少保致仕華溫琪卒,贈太子太保。是日,詔:「應朝臣中有藉才特除外任者, 秩滿無遺闕,將來擬官之時,在外一任同在朝一任升進。其就便自求外職及不是特 達選任者,不在此限。」安州上言,節度使盧文進殺行軍副使,率部下親兵過淮。 以前天平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王建立為平盧軍節度使,以守司空門下侍郎、 平章事、宏文館大學士馮道兼諸道鹽鐵轉運等使。天雄軍節度使、兼中書令范延光 改封秦國公,加食邑實封;鳳翔節度使、兼中書令、西平王李從嚴加食邑實封。

乙丑,以端明殿學士、禮部侍郎呂琦為檢校工部尚書、秘書監。丙寅,改中興 殿為天福殿,門名從之。湖南節度使、楚王馬希范加食邑實封,改賜功臣名號。前 昭義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高行周起復右金吾衛大將軍,依前昭義軍節度使。 泰寧軍節度使李從溫、荊南節度使南平王高從誨、歸德軍節度使趙在禮,並加食邑 實封,改功臣名號。以端明殿學士、戶部侍郎李崧為兵部侍郎、判戶部,以左諫議 大夫王松判度支。魏府范延光奏:「當管夏津鎮捕賊兵士,誤殺卻新齊州防禦使秘 瓊。」初,延光將萌異志,使人潛結於瓊,諾之。及是,以瓊背其謀,密使精騎殺 之,由是延光反狀明矣。以工部侍郎李檢校右僕射,為汾州刺史,以前彰國軍節 度使尹暉為左千牛衛上將軍。是日,詔曰:「西天中印土摩竭陀舍衛國大菩提寺三 藏阿闍梨沙門室利縛羅,宜賜號宏梵大師。」庚午,涇州節度使李德珫、徐州節度 使安彥威、秦州節度使康福、延州節度使劉景嚴、襄州節度使安從進、夏州節度使 李彝殷,並加食邑實封。壬申,正衛備禮冊贈故皇弟、皇子等。丙子,故契丹人皇 王歸葬,輟視朝一日。改汴州雍丘縣為杞縣,避廟諱也。戊寅,以兵部侍郎、判戶 部李崧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樞密使;以權知樞密使事、中書侍郎、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學士桑維翰為樞密使。是日,詔曰:「應天開國,恭己 臨人,宜覃繼絕之恩,以廣延洪之道。宜於唐朝宗屬中取一人封公世襲,兼隋之酅 公為二王后,以後周介公備三恪,主其祭祀,及赴大朝會。」《五代會要》載原敕 云:其唐朝宗屬中,舊在朝及諸道為官者,各據資歷,考限滿日,從品秩序遷。已 有出身,任令參選。以前鎮國軍節度使皇甫立為神武統軍,以前宗正卿李郁為太子 賓客。庚辰,以吏部侍郎龍敏判戶部。

二月丙戌,以尚食使安友規充葬明宗皇后監護使,以河陽節度使安審暉為鄜州 節度使。癸巳,詔停北京西北面計度司事。吳越國王錢元瓘加食邑實封,改賜功臣 名號。己亥,詔:「應諸道行軍副使等得替後,且就私家取便安止,限一年後方得 赴闕,當便與比擬。」壬寅,詔:「應諸道馬步都虞候,自今後朝廷更不差補,委 自籓方,於本州衙前大將中,慎選久歷事任、曉會刑獄者充,以三年為限,仍不得 於元隨職員內差補。」以左散騎常侍孔昭序為太子賓客,尚書左僕射劉昫、右僕射 盧質並加食邑實封。甲辰,以滄州留後馬全節為橫海軍節度使,以太子賓客韓惲為 貝州刺史,左羽林統軍羅周敬為右金吾衛上將軍。丙午,以皇子左驍衛上將軍重信 為檢校太保、河陽三城節度使,以權知河陽軍州事周瑰為安州節度使。詔:「中外 臣僚,或因差使出入,並不得薦屬人於籓鎮,希求事任。如有犯者,並准唐長興二 年敕條處分。」戊申,中書舍人陳乂改左散騎常侍。應在朝文武百僚及見任刺史, 先代未封贈者,與加封贈;母、妻未敘封者,並與敘封。辛亥,天和節,帝御長春 殿,召左右街僧錄威儀殿內譚經,循舊式也。

三月甲寅,制北京留守、太原尹、皇子重貴封食邑三百戶,刑部侍郎張鵬改兵 部侍郎。己未,御史台奏:「唐朝定令式,南衙常參文武百僚,每日朝退,於廊下 賜食,謂之常食。自唐末亂離,常食漸廢,仍於入閣起居日賜食。每入閣禮畢,閣 門宣放仗,群官俱拜,謂之謝食。至偽主清泰年中,入閣禮畢,更差中使至正衙門 口宣賜食,百官立班重謝,此則交失唐朝賜食之意,於禮實為太煩。臣恐因循,漸 失根本。起今後入閣賜食,望不差中使口宣,准唐明宗朝事例處分。」從之。《五 代會要》載:其年四月,御史台奏:「文武百官,每月朔望入閣禮畢,賜廊下食。 在京時只於廟堂幕次兩廊下,今在行朝,於正衙門外權為幕次,房廊隘狹,伏恐五 月一日朝會禮畢,準例賜食於幕次,難為排比。伏見唐明宗時,兩省官於文明殿前 廊下賜食,今未審入閣日權於正衙門內兩廊下排比賜食,為復別有處分?」敕:宜 依明宗時舊規,廊下賜食。中書奏:「准敕。故庶人三月七日以王禮葬,其妻男等 並以禮葬,請輟其日朝參一日。」從之。以宣徽南院使楊彥詢為左監門衛上將軍, 依前充宣徽使。兗州李從溫奏,節度副使王謙構軍士作亂,尋已處置。丙寅,詔: 「王者省方設教,靡憚於勤勞;養士撫民,必從其宜便。顧惟涼德,肇啟丕圖。常 務去於煩苛,冀漸臻於富庶。念京城俶擾之後,屬舟船焚爇之餘,饋運頓虧,支費 殊闕。將別謀於飛挽,慮轉困於生靈。以此疚心,未嘗安席。今以夷門重地,梁苑 雄籓,水陸交通,舟車畢集,爰資經度,須議按巡。寧免暫勞,所期克濟。取今月 二十六日巡幸汴州」雲。《通鑑》:范延光聚卒繕兵,悉召巡內刺史集魏州,將作 亂。會帝謀徙都大梁,桑維翰曰:「大梁北控燕、趙,南通江、淮,水陸都會,資 用富饒。今延光反形已露,大梁距魏不過十驛,彼若有變,大軍尋至,所謂疾雷不 及掩耳也。」丙寅,下詔,托以洛陽漕運有闕,東巡汴州。以前貝州刺史史圭為刑 部侍郎,充諸道鹽鐵轉運副使;前澤州刺史閻至為戶部侍郎。詔:「車駕經過州府 管界,所有名山大川、帝王陵廟、名臣祠墓,去路十里者,令本州排比祗候。駕經 過日,以酒脯祭告。」左僕射劉昫等議立宗廟,以立高祖已下四親廟,其始祖一廟, 伏候聖裁。御史中丞張昭遠議,請依隋、唐之制,立四廟,推四世之中名位高者為 太祖。詔下百官定議。百官請依唐廟,追尊四廟為定。從之。甲戌,以右龍武統軍 楊思權為左衛上將軍。乙亥,前鄜州節度使張萬進加檢校太傅,前宋州節度使李從 敏加檢校太尉。以吏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薛融為左諫議大夫,以兵部郎中段希 堯為右諫議大夫。戊寅,以戶部尚書王權為兵部尚書,工部尚書崔居儉為戶部尚書, 兵部尚書李鏻為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致仕裴皞為工部尚書,東上閣門使李守貞為右 龍武將軍充職。庚辰,車駕離京。

四月癸未朔,至鄭州。防禦使白景友進牲餼器皿,帝曰:「不出民力否?」景 友曰:「臣畏陛下法,皆辦於己俸。」命收之。甲申,駕入汴州。丁亥,制:「應 天福二年四月五日昧爽已前,諸道州府見禁囚徒,大辟已下,罪無輕重,並釋放。 天福元年已前,諸道州府應系殘欠租稅,並特除免。諸道系征諸色人欠負省司錢物, 宜令自偽清泰元年終已前所欠者,據所通納到物業外,並與除放。昨者,行至鄭州 滎陽縣界,路旁見有蟲食及旱損桑麥處,委所司差人檢覆,量與蠲免租稅。河陽管 內酒戶百姓,應欠天福元年閏十一月二十五日已前,不敷年額麴錢,並放。其諸處 應經兵火者,亦與指揮。當罪即誅,式明常典;既往可憫,宜示深仁。偽清泰中, 臣僚內有從誅戮者,並許收葬。天下百姓,有年八十已上者,與免一子差徭,仍逐 處簡署上佐官。梁故滑州節度使王彥章,效命當時,致身所事,稟千年之正氣,流 百代之令名,宜令超贈太師,子孫量才敘錄。應諸道州府管界,有自偽命抽點鄉兵 之時,多是結集劫盜,因此畏懼刑章,藏隱山谷,宜令逐處曉諭招攜,各令復業。 自今年四月五日已前為非者,一切不問。如兩月不歸業者,復罪如初。」丁酉,宣 武軍節度使、侍衛親軍使楊光遠加兼侍中。己亥,陝州節度使、侍衛都虞候劉知遠 加檢校太保。庚子,北京、鄴都、徐兗二州並奏旱。詔:「今後立妃,及拜免三公 宰相,及命將、封親王公主,宜令並降制命,余從令式處分。」

夏五月壬子朔,帝御崇元殿受朝賀,仗衛如式。詔洛京、魏府管內所征今年夏 苗稅物等,宜放五分之一,以微旱故也。丙辰,御史中丞張昭遠奏:「汴州在梁室 硃氏稱制之年,有京都之號,及唐莊宗平定河南,復廢為宣武軍。至明宗行幸之時, 掌事者因緣修葺衙城,遂掛梁室時宮殿門牌額,當時識者或竊非之。一昨車駕省方, 暫居梁苑,臣觀衙城內齋閣牌額,一如明宗行幸之時,無都號而有殿名,恐非典據。 臣竊尋秦、漢已來,寰海之內,鑾輿所至,多立宮名。近代隋室於揚州立江都宮, 太原立汾陽宮,岐州立仁壽宮。唐朝於太原立晉陽宮,同州立長春宮,岐州立九成 宮。宮中殿閣,皆題署牌額,以類皇居。請准故事,於汴州衙城門權掛一宮門牌額, 則其餘齋閣並可取便為名。」敕:行闕宜以大寧宮為名。湖南青草廟舊封安流侯, 進封廣利公;洞庭廟進封靈濟公;磊石廟舊封昭靈侯,進封威顯公;黃陵二妃廟舊 封懿節廟,改封昭烈廟,從馬希范之請也。戊午,以前成德軍節度判官張彭為太府 卿。壬戌,詔在朝文武臣僚,每人各進封事一件。仍須實封通進,務裨闕政,用副 虛懷。甲子,以虞部郎中、知制誥於嶠為中書舍人,以戶部郎中於遘為虞部郎中、 知制誥,故太子少保致仕硃漢賓贈司空。乙丑,六宅使王繼宏送義州衙前收管,前 洺州團練使高信送復州收管。二人於崇禮門內喧爭,為台司所劾故也。戊辰,翰林 學士、戶部員外郎、知制誥竇貞固改工部郎中、知制誥;翰林學士、都官郎中、知 制誥李慎儀改中書舍人,仍賜金紫,並依舊充職。庚午,制封皇第二十一女為長安 公主,封皇第十一妹烏氏為壽安長公主,皇第十二妹史氏為永壽長公主,皇第十三 妹杜氏為樂平長公主。壬申,天雄軍節度使、守太傅、兼中書令、興唐尹范延光進 封臨清王,加食邑三千戶;鳳翔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西平王李從嚴進 封岐王。丙子,平盧軍節度使、兼中書令王建立進封臨淄王;昭信軍節度使、侍衛 馬軍都指揮使景延廣改寧江軍節度使,典軍如故。太常卿梁文矩奏定四廟諡號、廟 號、陵號,太常少卿裴垣奏定四廟皇后追尊諡號,從之。戊寅,以中書舍人、權知 貢舉王延為御史中丞,以翰林學士、戶部侍郎、知制誥崔梲為兵部侍郎充承旨,以 翰林學士承旨、兵部侍郎程遜為檢校禮部尚書、太常卿,以檢校吏部尚書、太常卿 梁文矩為吏部尚書,以御史中丞張昭遠為戶部侍郎,以吏部尚書盧文紀為太子少傅。 己卯,詔太社內先收掌唐朝罪人首級等,宜令骨肉或先舊僚屬收葬,其喪葬儀注不 得過制。

六月壬午朔,制:「宗正卿石光贊奏:滎陽道左有萬石君石奮之廟,德行懿美, 宜示封崇,用光遠祖之徽猷,益茂我朝之盛典。贈奮太傅。」癸未,契丹使伊勒希 巴來聘,致馬二百匹,及人參、貂鼠皮、走馬、木碗等物。乙酉,翰林學士、司封 員外郎、知制誥王仁裕改都官郎中,右贊善大夫盧損改右散騎常侍,前有朝貶故也。 以秘書少監致仕劉頎為鴻臚卿致仕,前光祿少卿尹玉羽以少府監致仕。丙戌,宰臣 李崧上表讓樞密使於趙瑩,以瑩佐命之元臣也。詔不允。以前義成軍節度使李彥舜 為左武衛大將軍,以左散騎常侍唐汭為檢校禮部尚書、國子祭酒,以前左龍武統軍 李承約為左驍衛上將軍。戊子,宰臣趙瑩自契丹使回。癸巳,東都奏,瀍、氵間河 溢,壞金沙灘內舍屋。幽州趙思溫奏:「瀛、莫兩州,元系當道,其刺史常行周、 白彥球乞發遣至臣本府。」詔遣行周等赴闕。甲午,六宅使張言自魏府回,奏范延 光叛命。滑州符彥饒飛奏,有兵士自北來,傳范延光到黎陽,乞發兵屯御。宣遣客 省使李守貞往延光所問罪。尋命護聖都指揮使白奉進領騎士一千五百赴白馬渡巡檢。 乙未,魏府范延光男閒廄使守圖送御史台。攝荊南節度行軍司馬、檢校太保、歸州 刺史王保義加檢校太傅,知武泰軍節度觀察留後,充荊南行軍司馬兼沿淮巡檢使。 襄州奏,江水漲一丈二尺。丁酉,遣內班史進能押信箭一對,往滑州賜符彥饒。以 前磁州刺史劉審交為魏府計度使,以東都巡檢使張從賓充魏府四南面都部署;遣侍 衛使楊光遠領步騎一萬赴滑州。以東都副留守張延播充魏洛京都巡檢使。白奉進奏: 「捉得賊卒張柔,稱范延光差澶州刺史馮暉充一行都部署,元從都押衙孫銳充一行 兵馬都監。」帝覽奏,謂侍臣曰:「朕雖寡德寡謀,自謂不居延光之下,而馮暉、 孫銳過於兒戲,朝夕就擒,安能抗拒大軍為我之患乎!」天平軍節度使安審琦起復 舊任,翰林學士、禮部侍郎和凝改端明殿學士。乙巳,范延光差牙將王知新齎表到 闕,不令朝見,收付武德司。丁未,詔侍衛使楊光遠充魏府四面都部署;以張從賓 充副,兼諸軍都虞候;昭義節度使高行周充魏府西面都部署。是日,張從賓亦叛, 與范延光協謀,害皇子河陽節度使重信、皇子東都留守重乂。己酉,以奉國都指揮 使侯益、護聖都指揮使杜重威領步騎五千往屯汜水關,備從賓之亂也。《通鑑》: 七月,張從賓攻汜水關,殺巡檢使宋廷浩。帝戎服,嚴輕騎,將奔晉陽以避之,桑 維翰叩頭苦諫曰:「賊鋒雖盛,勢不能久,請少待之,不可輕動。」帝乃止。

七月辛亥,兩浙錢元瓘奏:「弟吳越士客馬步諸軍都指揮使、靜海軍節度使元 球,非時入府,欲謀為亂,腰下搜得匕首,已誅戮訖。」詔削元球在身官爵。甲寅, 奉國都指揮使馬萬奏,滑州節度使符彥饒作亂,屠害侍衛馬軍都指揮使白奉進,尋 以所部兵擒到彥饒,差立功都虞候方太押送赴闕。尋賜死於路。是日,削奪范延光 在身官爵。以馬萬為滑州節度使;以昭義節度使高行周為河南尹、東都留守,充西 面行營諸軍都部署;以護聖左右廂都指揮使杜重威為昭義節度使兼侍衛馬軍都指揮 使,充西面行營副部署;以奉國都指揮使侯益為河陽節度使;以右神武統軍王周充 魏府行營步軍都指揮使;以滑州節度使馬萬充魏府行營馬軍都指揮使;以左僕射劉 昫充東都留守,兼判河南府事。杜重威等奏:「收下汜水關,破賊千人。張從賓及 其殘黨奔投入河。兼收到護聖指揮使曹再晟一百人騎,稱背賊投來,並送赴行闕。」 升貝州為防禦使額。皇子故東都留守重乂贈太傅,皇子故河陽節度使重信贈太尉。 敕:「朋助張從賓、逆人張延播、張繼祚等十人,宜令收捕,親的骨肉並處斬。」

丁卯,以唐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尉、兼中書令、西平王李晟五代孫戢為耀州 司戶參軍,示勸忠之義也。壬申,帝御崇元殿,備禮冊四廟,親授寶冊於使攝太尉、 守司空、門下侍郎、平章事馮道,使副攝司徒、守工部尚書裴皞,赴洛京行禮。甲 戌,以宰臣趙瑩判戶部,以吏部侍郎判戶部龍敏為東都副留守。詔洛京留司百官並 赴闕。安州軍亂,指揮使王暉害節度使周瑰於理所。遣右衛上將軍李金全領千騎赴 安州。

八月辛巳,以許州節度使萇從簡為徐州節度使,以陝州節度使、侍衛馬步軍都 虞候劉知遠為許州節度使,以權北京留守、徐州節度使安彥威為太原尹、北京留守、 河東節度使。宰臣監修國史趙瑩奏:「請循近例,依唐明宗朝,凡有內廷公事及言 動之間,委端明殿學士或樞密院學士侍立冕旒,系日編錄,逐季送當館。其百司公 事,亦望逐季送當館,旋要編修日曆。」從之。丁亥,以前宋州節度使李從敏為陝 州節度使。戊子,以尚書左丞鄭韜光為戶部尚書致仕。改元德殿為廣政殿,門名從 之。庚子,華州奏渭河泛溢,害稼。宰臣馮道加開府儀同三司、食邑實封;左僕射 劉昫加特進,兼鹽鐵轉運等使。故東京留守判官李遐追贈右諫議大夫,其母田氏封 京兆郡太君,子孫量才敘錄,仍加賻贈,長給遐在身祿俸,終母之世。先是,遐監 左藏庫於洛陽,會張從賓叛,令強取錢帛,遐拒而不與,因而遇害,故有是命。乙 巳,詔:「天下見禁囚徒,除十惡五逆、放火劫舍、持杖殺人、合造毒藥、官典犯 贓、欠負官錢外,其餘不問輕重、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並從釋放。應自 張從賓作亂以來,有曾被張從賓及張延播脅從染污者,及符彥饒下隨身軍將等,兼 安州王暉徒黨,除已誅戮外,並從釋放,一切不問。張繼祚在喪紀之中,承逆豎之 意,顯從叛亂,難貸刑章。乃眷先臣,實有遺德,遽茲乏祀,深所軫懷。其一房家 業,准法雖已藉沒,所有先臣並祖父母墳莊祠堂,並可交付骨肉主張。應自梁朝、 後唐以來,前後奉使及北京沿邊管界擄掠往向北人口,宜令官給錢物,差使齎持, 往彼收贖,放歸本家」雲。繼祚,故齊王全義之子也,故有是詔。丙午,詔:「天 下刑獄繫囚染疾者,宜差醫工治療,官中量給藥價。事輕者仍許家人看候,合杖者 俟損日決遣。」

九月庚戌朔,以前太府卿兼通事舍人陳瓚為衛尉卿兼通事舍人。壬子,故安遠 軍節度使周瑰贈太傅。甲寅,皇子北京留守、知河東軍府事、太原尹重貴加檢校太 保,為右金吾衛上將軍。以右龍武統軍安崇阮為右衛上將軍,以前保大軍節度使、 檢校太尉張萬進為右龍衛軍統軍,以右領軍衛上將軍、權知安州軍州事李金全為安 遠軍節度使。魏府招討使楊光遠進攻城圖。戊午,以太子賓客孔昭序為工部尚書致 仕。將作少監高鴻漸上言:「伏睹近年已來,士庶之家死喪之苦。當殯葬之日,被 諸色音聲伎藝人等作樂攪擾,求覓錢物,請行止絕。」從之。庚申,靜江軍節度使、 檢校太尉、同平章事馬希杲加階爵及功臣名號,以前兵部侍郎楊凝式為檢校兵部尚 書、太子賓客,故右金吾衛上將軍羅周敬贈太傅。乙丑,鄧州節度使李從璋卒,贈 太師。改興唐府為廣晉府,興唐縣為廣晉縣。癸酉,以左諫議大夫、判度支王松為 尚書工部侍郎。甲戌,貝、衛兩州奏,河溢害稼。乙亥,以將作監王岯為太子賓客。

十月壬午,以宣徽南院使、左監門衛上將軍楊彥詢為鄧州威勝軍節度使。詔選 人試判兩道。以左司郎中張彖為右諫議大夫;以刑部侍郎、鹽鐵轉運副使史圭為 吏部侍郎;以曹州刺史宋光業為宣徽北院使;以左金吾衛大將軍高漢筠為左驍衛大 將軍,充內客省使;以宣徽北院使、左驍衛大將軍劉處讓為左監門衛上將軍,充宣 徽南院使。丙戌,遣使祀五嶽四瀆。故天平軍節度使閻寶追封太原郡王,故大同軍 節度使李存璋贈太師,故瀛州刺史李嗣頵贈太尉,故相州刺史史建瑭、故代州刺史 王建及並贈太保,故幽州節度使周德威追封燕王。

十一月庚戌,賜楊光遠空名官告,自司空至常侍凡四十道,將士立功者,得補 之而後奏。中書上言:「准唐貞元二年九月五日敕,文官充翰林學士及皇太子諸王 侍讀,武官充禁軍職事,並不常朝參。其在三館等諸職事者,並朝參訖各歸所務。 自累朝以來,文武在內廷充職兼判三司,或帶職額及六軍判官等,例不赴常朝,元 無正敕。准近敕,文武職事官未升朝者,按舊制並赴朔望朝參。其翰林學士、侍讀、 三館職事,望准元敕處分。其諸在內廷諸司使等,每受正官之時,來赴正衙,謝後 不赴常朝,大朝會不離禁廷位次。三司職官免常朝,唯赴大朝會。其京師未升朝官 員,只赴朔望朝參,帶諸司職掌者不在此例。文官除端明殿翰林學士、樞密院學士、 中書省知制誥外,有兼官兼職者,仍各發遣本司公事。」從之。丙辰,太子賓客王 岯卒。改洛京潛龍宅為廣德宮,北京潛龍宅為興義宮。戊午,中書奏:「准雜令, 車駕巡幸所祇承者,賜會並同京官。」從之。戊辰,鎮海鎮東節度使、吳越王錢元 瓘加天下兵馬副元帥,封吳越國王。庚午,以右拾遺李浣充翰林學士。甲戌,命太 常卿程遜、兵部員外郎韋梲充吳越國王加恩使。丙子,以戶部侍郎張昭遠守本官, 充翰林學士,仍知制誥。丁丑,湖南馬希范貢寶裝龍鳳器用、結銀花果子等物。帝 覽之,謂侍臣曰:「奇巧盪心,斯何用耳!但以來遠之道,不欲阻其意。」聞者服 之。壬午,安州李金全上言:「奉詔抽臣元隨左都押衙胡漢筠,其人染重病,候損 日赴闕。」漢筠本滑吏也,從金全歷數鎮,而濫聲喧聞。帝知之,欲授以他職,免 陷功臣。漢筠懼其罪,遂託疾。由是勸金全貳於朝廷,自此始也。

十二月,以監察御史徐台符為尚書膳部員外郎、知制誥,以右補闕史官修撰吳 承范為尚書屯田員外郎、知制誥。左諫議大夫薛融改中書舍人,辭而不拜。尚書水 部郎中、知制誥王易簡改中書舍人,故隴西郡王李嗣昭追封韓王,故橫海軍節度使 安審通贈太師。辛丑,湖南節度使、兼中書令、楚王馬希范加食邑實封,改賜扶天 佐運同德致理功臣。甲辰,車駕幸相國寺祈雪。

  • 上一篇: 高祖紀一
  • 下一篇: 高祖紀三
  • 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監修,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從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區相繼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過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南平、北漢等十個小國,周邊地區還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項、南詔、于闐、東丹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習慣上稱之為「五代十國」。《舊五代史》記載的就是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