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籍 / 子部 / 儒家類 / 潛夫論 / 卷八(本訓)
拼

本訓

潛夫論

〔子部〕

上古之世,太素之時,元氣窈冥,未有形兆,萬精合幷,混而為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濁分別,變成陰陽。陰陽有體,實生兩儀,天地壹鬱,萬物化淳〔二〕,和氣生人,以統理之。〔三〕

〔一〕○鐸按:此節信集中表現其唯物主義天道觀之重要論着。以為元精自化,有道存乎其間,而道生於氣。氣有和有乖。凡四時五行,人類萬物,吉凶變異,莫非二氣迭相運而成之者也。和氣生人,而人行能動天地,故理政以和天氣,則可興大化而致太平。蓋旨遠辭微,諸政論之義皆從此出。學者循是以讀他篇,庶窺其思想體系之全矣。

〔二〕易繫辭下傳。王弼本「壹鬱」作「絪縕」。按說文作「壹●」。王本「淳」作「醇」,白虎通嫁娶篇引易與此同。

〔三〕○鐸按:史記天官書:「三光者,陰陽之精,氣本在地,而聖人統理之。」

是故天本諸陽,地本諸陰,人本中和〔一〕。三才異務,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氣乃臻,機衡乃平〔二〕。

〔一〕以上本易干鑿度,列子天瑞篇同。

〔二〕「機」舊從玉,據班祿篇改。

天道曰施,地道曰化,人道曰為〔一〕。為者,蓋所謂感通陰陽而致珍異也〔二〕。人行之動天地,譬猶車上御馳馬,蓬中擢舟船矣〔三〕。雖為所覆載〔四〕,然亦在我何所之可〔五〕。孔子曰:「時乘六龍以御天〔六〕。」「言行君子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七〕?」從此觀之,天□〔八〕其兆,人序其勛,書故曰:「天功人其代之〔九〕。」如〔一0〕蓋理其政以和天氣,以臻其功〔一一〕。

〔一〕「曰」舊並作「日」。大戴禮曾子天員篇云:「天道曰員,地道曰方。方曰幽,員曰明。明者,吐氣者也;幽者,含氣者也。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春秋繁露云:「天道施,地道化,人道義。」

〔二〕白虎通封禪篇云:「王者承天統理,調和陰陽。陰陽和,萬物序,休氣充塞,故符瑞並臻,皆應德而至。」漢書董仲舒、公孫弘傳皆言其事。

〔三〕「舟船」舊作「自照」。按敘錄云:「聖人運之,若御舟車。」御覽七百六十九引此文作「篷中棹舟」,「舟」字據改。照、船字形相近,以意訂正。廣韻云:「篷,織竹夾箬覆舟也。」說文無「篷」字,古蓋借「蓬」為「篷」。擢、棹亦古今字。詩竹竿毛傳:「楫,所以擢舟也。」

〔四〕禮記中庸云:「天之所覆,地之所載。」

〔五〕「可」疑「耳」。

〔六〕易干文言。

〔七〕繫辭上傳。

〔八〕程本作「呈」。

〔九〕皋陶謨。「功」程本作「工」,與今書同。忠貴篇亦作「工」。○鐸按:今文家說此經,皆以王者代天官人為義。書堯典「百工」,史記作「百官」,則作「功」者借字也。

〔一0〕「如」疑衍,或下有脫文。

〔一一〕漢書李尋傳云:「古之王者,尊天地,重陰陽,敬四時,嚴月令,順之以善政,則和氣可立致,猶枹鼓之相應也。」

是故道德之用,莫大於氣。道者,氣〔一〕之根也。氣者,道之使也。必有其根,其氣乃生;必有其使,變化乃成〔二〕。是故道之為物也,至神以妙;其為功也,至強以大。天之以動,地之以靜,日之以光,月之以明,四時五行,鬼神人民,億兆醜類〔三〕,變異吉凶,何非氣然?

〔一〕「氣」舊脫。

〔二〕易繫辭下傳云:「變化云為。」禮記中庸云:「動則變,變則化。」

〔三〕定四年左傳云:「將其類丑」,杜註:「丑,眾也。」

及其乖戾,天之尊也氣裂之〔一〕,地之大也氣動之〔二〕,山之重也氣徙之〔三〕,水之流也氣絕之〔四〕,日月神也氣蝕之〔五〕,星辰虛也氣隕之〔六〕,旦有晝晦〔七〕,宵有〔八〕,大風飛車〔九〕拔樹〔一0〕,僨電為冰〔一一〕,溫泉成湯〔一二〕,麟龍鸞鳳,蝥蠈蝝蝗〔一三〕,莫不氣之所為也。

〔一〕舊脫「之」字,盧學士補。

〔二〕盧補。

〔三〕盧補。

〔四〕史記天官書所云「天開縣物,地動坼絕,山崩及徙川塞溪垘」是也。

〔五〕天官書云:「日月薄蝕」,集解:『韋昭曰:「虧毀為蝕。」』

〔六〕春秋繁露玉英篇云:「星墜謂之隕。」

〔七〕漢書楚元王傳劉向封事雲「晝冥晦」,顏師古註:『僖十五年「九月己卯晦,震伯夷之廟。」穀梁傳曰:「晦,冥也。」』

〔八〕王先生云:『按「宵有」下有脫文。以「晝晦」例之,疑是「夜明」二字。莊七年左傳:「恆星不見,夜明也。」』繼培按:淮南子泰族訓云:「晝冥宵光。」此亦當言「宵光」事。「宵光」即左傳所云「夜明」。史記天官書云:「天雷電、蝦虹、辟歷、夜明者,陽氣之動者也。」

〔九〕隱三年左傳雲「鄭伯之車僨於濟」,杜註:「既盟而遇大風,傳記異也。」疏云:「車踣而入濟,是風吹之墜濟水。」

〔一0〕書金縢云:「天大雷電以風,大木斯拔。」漢書谷永傳云:「暴風之縢,拔樹折木。」○鐸按:「拔樹」疑當別為句,而脫二字。

〔一一〕「憤電」當是「歕雹」。說文云:「雹,雨冰也。」或「憤」當為「積」,白虎通災變篇云:「陰氣專精,積合為雹。」

〔一二〕西京雜記:『董仲舒云:「寒水極陰而有溫泉。」』山海經海外東經:「下有湯谷」,郭註:「谷中水熱也。」

〔一三〕爾雅釋蟲云:「食苗心,螟;食葉,蟘;食節,賊;食根,蟊。」「蝥蠈」即「蟊賊」。漢書五行志云:「宣公十五年冬,蝝生。董仲舒、劉向以為蝝,螟始生也。」說文云:「蝝,董仲舒說,蝗子也。蝗,螽也。」

以此觀之,氣運感動,亦誠大矣。變化之為,何物不能〔一〕?所變也神,氣之所動也。當此之時,正氣所加,非唯於人,百穀草木,禽獸魚鱉,皆口養其氣〔二〕。聲入於耳,以感於心〔三〕,男女聽〔四〕,以施精神。資和以兆衃,民之胎,含嘉以成體〔五〕。及其生也,和以養性,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胑〔六〕,實於血脈,是〔七〕以心性志意,耳〔八〕目精〔九〕欲,無不貞〔一0〕廉絜懷履行者〔一一〕。此五帝三王所以能畫法像而民不違,正己德而世自化也〔一二〕。

〔一〕「者道之使也」至此,舊錯入德化篇。然此下尚有脫文。○鐸按:「變化之為」疑當作「變化云為」,易繫辭下傳語,下篇亦用之。

〔二〕「口」當作「和」。王先生云:『此文有脫誤。以下句例之,宜云「皆味食於口,以養其氣」。』○鐸按:「聲入於耳,以感於心」,指男女言,故繼之以「男女聽」云云。王氏以為指禽獸魚鱉言,蓋未得其旨。

〔三〕尚書大傳云:「五載一巡守,群後德讓,貢正聲而九族具成,雖禽獸之聲,猶悉關於律。」昭廿一年左傳:『泠州鳩曰:「夫音,樂之輿也;而鍾,音之器也。天子省風以作樂,器以鍾之,輿以行之,小者不窕,大者不●,則和於物,物和則嘉成。故和聲入於耳而藏於心,心億則樂。」』

〔四〕「聽」下脫一字。○鐸按:蓋脫「之」字。

〔五〕文有脫誤。以下篇參之,當雲「民之胎也,資和以兆衃,含嘉以成體。」說文云:「■,婦孕一月也。胎,婦孕三月也。」「衃」與「■」同。

〔六〕易坤文言。「胑」王弼本作「支」。

〔七〕「是」字舊脫。

〔八〕「意耳」舊倒。

〔九〕「精」疑「情」。○鐸按:此書多以「精」為情,詳下篇及夢列篇。

〔一0〕「貞」疑「具」。

〔一一〕逸周書官人解云:「其壯者觀其廉潔,務行而勝私。」鹽鐵論散不足篇云:「履德行仁。」詩大東雲「君子所履」,鄭箋:「君子皆法效而履行之。」

〔一二〕「畫法象」注見衰制篇。漢書公孫弘傳:『武帝策賢良制云:「蓋聞上古至治,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今何道而臻乎此?」對曰:「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賞而民勸善,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是故法令刑賞者,乃所以治民事而致整理爾,未足以興大化而升太平也〔一〕。夫欲歷三王之絕跡〔二〕,臻帝、皇之極功者,必先原元而本本〔三〕,興道而致和,以淳粹之氣〔四〕,生敦龐之民,〔五〕明德義之表〔六〕,作信厚之心〔七〕,然後化可美而功可成也。

〔一〕史記酷吏傳序云:「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漢書禮樂志:『劉向云:「教化,所恃以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今廢所恃而獨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

〔二〕史記司馬相如傳云:「殊尤絕跡。」

〔三〕按班固西都賦及漢書敘傳敘律曆志並云:「元元本本。」○鐸按:漢書薛宣傳註:「原,謂尋其本也。」廣雅釋詁一:「謜,度也。」原、謜古今字。「元」即「原」之借,春秋繁露重政篇云:『「元」猶「原」也。』

〔四〕易干文言:「純粹精也。」「醇」與「純」通。楚辭遠遊云:「精醇粹而始壯。」

〔五〕成十六年左傳云:「民生敦龐。」

〔六〕禮記表記云:「仁者,天下之表也。」

〔七〕詩麟之趾云:「振振公子」,毛傳:「振振,信厚也。」

  • 上一篇: 明忠
  • 下一篇: 德化
  • 潛夫論
    潛夫論
    《潛夫論》是東漢思想家王符的作品,凡十卷三十六篇。其內容多數是討論治國安民之術的政論文章,廣泛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教育、歷史、思想、文化等多個領域,為後人了解和研究東漢社會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潛夫論》對東漢後期政治社會提出廣泛尖銳的批判,深刻揭露了社會上本末倒置、名實相違的黑暗情形,認為這些皆出於「衰世之務」,並引經據典,用歷史教訓對統治者加以勸誡。
     

    更多目錄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