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曾鞏 / 寄歐陽舍人書
拼 译 译

《寄歐陽舍人書》

曾鞏 〔宋代〕

鞏頓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

反覆觀誦,感與慚並。

夫銘志之著於世,義近於史,而亦有與史異者。

蓋史之於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後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

或納於廟,或存於墓,一也。

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

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

而善人喜於見傳,則勇於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

至於通材達識,義烈節士,嘉言善狀,皆見於篇,則足為後法。

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

故雖惡人,皆務勒銘,以夸後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銘始不實。

後之作銘者,常觀其人。

苟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後。

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於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

蓋有道德者之於惡人,則不受而銘之,於眾人則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於名,有名侈於實。

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

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於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並世而有,亦或數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後無疑也。

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繇,則知先生推一賜於鞏而及其三世。

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豪傑不世出之士,其誰不願進於門?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於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美者,一歸於先生。

既拜賜之辱,且敢進其所以然。

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愧甚,不宣。

鞏再拜。

寄歐陽舍人書 - 譯文及註釋

譯文曾鞏叩頭再次拜上,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來,承蒙您賜予書信及為先祖父撰寫墓碑銘。我反覆讀誦,真是感愧交並。 說到銘志之所以能夠著稱後世,是因為它的意義與史傳相接近,但也有與史傳不相同的地方。因為史傳對人的善惡都一一加以記載,而碑銘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眾,志氣道義高尚的人,怕後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銘來顯揚自己,有的置於家廟裡,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樣的。如果那是個惡人,那麼有什麼好銘刻的呢?這就是碑銘與史傳不同的地方。銘文的撰寫,為的是使死者沒有什麼可遺憾,生者藉此能表達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歡自己的善行善言流傳後世,就積極建立功業;惡人沒有什麼可記,就會感到慚愧和恐懼。至於博學多才、見識通達的人,忠義英烈、節操高尚之士,他們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現在碑銘里,這就足以成為後人的楷模。銘文警世勸戒的作用,不與史傳相近,那麼又與什麼相近呢! 到了世風衰微的時候,為人子孫的,一味地只要褒揚他們死去的親人而不顧事理。所以即使是惡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銘,用來向後人誇耀。撰寫銘文的人既不能推辭不作,又因為死者子孫的一再請託,如果直書死者的惡行,就人情上過不去,這樣銘文就開始出現不實之辭。後代要想給死者作碑銘者,應當觀察一下作者的為人。如果請託的人不得當,那麼他寫的銘文必定會不公正,不正確,就不能流行於世,傳之後代。所以千百年來,儘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後都有碑銘,但流傳於世的很少。這裡沒有別的原因,正是請託了不適當的人,撰寫的銘文不公正、不正確的緣故。 照這樣說來,怎樣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與正確呢?我說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為道德高尚的人對於惡人是不會接受請託而撰寫銘文的,對於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別。而人們的品行,有內心善良而事跡不見得好的,有內心奸惡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惡行相差懸殊而很難確指的,有實際大於名望的,有名過其實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麼能辨別清楚而不被迷惑,怎麼能議論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實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銘文的辭藻不精美,那麼依然不能流傳於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說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於文章的人是不能寫碑誌銘文的,難道不是如此嗎?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雖然有時會同時出現,但也許有時幾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個。因此銘文的流傳是如此之難;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難。象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幾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為其撰寫公正而又正確的碑銘,它將流傳當代和後世是毫無疑問的。世上的學者,每每閱讀傳記所載古人事跡的時候,看到感人之處,就常常激動得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何況是死者的子孫呢?又何況是我曾鞏呢?我追懷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銘所以能傳之後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賜一篇碑銘將會恩澤及於我家祖孫三代。這感激與報答之情,我應該怎樣來表示呢? 我又進一步想到象我這樣學識淺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還提拔鼓勵我,我先祖這樣命途多乖窮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還寫了碑銘來顯揚他,那麼世上那些俊偉豪傑、世不經見之士,他們誰不願意拜倒在您的門下?那些潛居山林、窮居退隱之士,他們誰不希望名聲流播於世?好事誰不想做,而做惡事誰不感到羞愧恐懼?當父親、祖父的,誰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孫?做子孫的,誰不想使自己的父祖榮耀顯揚?這種種美德,應當全歸於先生。我榮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賜,並且冒昧地向您陳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來信所論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聽從您的教誨而加以研究審核呢? 榮幸之至,書不盡懷,曾鞏再拜上。

注釋①銘:在器物上記述事實、功德等的文字。②通材:兼有多種才能的人。③勒:刻。④畜:積聚。⑤兼勝:都好,同樣好。⑥卓卓:卓著,突出的好。⑦衋(xì)然:痛苦的樣子。⑧蹶:挫折。⑨魁閎:高大。▲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寄歐陽舍人書 - 賞析

這是一篇獨具特色的感謝信,它沒有平常的客套,也沒有空泛的溢美之辭。而是通過對銘志作用及流傳條件的分析。來述說「立言」的社會意義,闡發「文以載道」的主張,表達了對道德文章兼勝的讚許與追求。文章結構謹嚴,起承轉合非常自然。

第一段(起承部分),首先交待寫這封信的緣起與觀誦墓碑後的總的感受。接着敘及撰寫暮志銘的意義。先提出論點「銘志之著於世,義近於史」,然後比較銘、史之異同。先言其異,次言其同。本段藉助銘、史對比展開文章,深刻地闡述了銘志的警世作用。

第二段談今銘「二弊」,首先是不實;其次是「傳者蓋少」。

第三段,強調立言者的素質是糾除今弊的根本條件。作者提出:「立言者」必須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作者在本段總的提出這個論點,然後再分說,「畜道德」和「能文章」。最後總說: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二三段為「轉」,最後兩段為「合」,從立言者之論,歸結至於歐陽修身上,盛譽歐陽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賢,深謝歐陽修賜銘之恩。與文章開頭呼應。在唐宋八大家當中,曾鞏是最重視章法的,在以上所述中,讀者可以看到曾鞏文章的這一特點,結構十分謹嚴,內容環環相扣,起承轉合,如行雲流水。此文可稱得上曾鞏文章這一方面的典範之作。▲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寄歐陽舍人書 - 創作背影

曾鞏十分仰慕歐陽修的道德文章。公元1046年(宋仁宗慶曆六年)夏,曾鞏寫信請歐陽修為已故的祖父曾致堯作一篇墓碑銘。當年,歐陽修寫好《尚書戶部郎中贈右諫議大夫曾公神道碑銘》,曾鞏即寫此信致謝。這封信作於公元1047年(慶曆七年),作者29歲。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曾鞏

作者: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曾鞏其它诗文

《酬王正仲登嶽麓寺閣見寄》

曾鞏 〔宋代〕

聞君東南使,攬轡雲松間。

皇華照楚甸,吉玉投衡山。

幽尋得臨觀,意豁窮躋攀。

顧我客鬥牛,三年疏往還。

低心念弱志,引領望衰顏。

未共尊酒樂,良嗟人事艱。

叱馭犯冰雪,回鑣馳九關。

何足慰離思,德音鏘佩環。

复制

《遣興安州》

曾鞏 〔宋代〕

青燈斗鼠窺寒硯,落月啼烏送迥笳。江漢置身貧作客,溪山合眼夢還家。

百憂忽忽丹心破,萬事悠悠兩鬢華。誰與健帆先度鳥,更無留滯向天涯。

复制

《菊花》

曾鞏 〔宋代〕

菊花秋開只一種,意遠不隨桃與梅。

遊人有幾愛孤淡,零落野水空岩隈。

層層露萼間枝葉,金靨萬個圍蒼苔。

直從陶令酷愛尚,始有我見心眼開。

為憐清香與正色,欲搴更惜常徘徊。

當攜玉軫就花醉,一飲不辭三百杯。

复制

《寒食》

曾鞏 〔宋代〕

一麾飄泊在天涯,寒食園林不見花。

唯有市亭酤酒客,俚歌聲到日西斜。

复制

《寄舍弟》

曾鞏 〔宋代〕

新霖洗窮臘,東南始知寒。

驚我千里意,覺汝征途難。

空江掛風席,扁舟與誰安。

羈旅費亦久,橐衣豈無單。

念汝西北去,壯心始桓桓。

竟逢有司惑,斥走懷琅玕。

士固有大意,秋毫豈能幹。

所憂道里困,久無一樽歡。

我意生惻惻,為之卻朝餐。

人生飄零內,何處懷抱寬。

已期彩芝樂,握手青霞端。

無令及門喜,淹留雪霜殘。

复制

《送覺祖院明上人》

曾鞏 〔宋代〕

冠石新牆日月回,豐堂瑰殿起崔嵬。鍾隨秋勢金聲壯,佛隱寒雲玉座開。

流水遠奔雙澗去,平林高擁四山來。麒麟細草南東路,一望松門意自哀。

复制

《照影亭》

曾鞏 〔宋代〕

河流縈檻色輝輝,無數幽禽入鏡飛。已映渚花紅四出,更涵沙柳翠相圍。

不欺毫髮公雖有,太盡妍媸道恐非。自笑病容隨步見,未衰華發滿緇衣。

复制

《胡太傅輓詞二首 其一》

曾鞏 〔宋代〕

讜言留簡冊,恭德載閨門。福履三朝盛,官儀一品尊。

九原無復起,萬事付誰論。不必諸儒記,清名久自存。

复制

《寄王樂道》

曾鞏 〔宋代〕

荊州南走困塵埃,應喜文章意自開。

明世正逢多事日,要塗須用出倫材。

不回霜雪不應惜,未得風雲眾忍摧。

若向沙頭吊杜甫,近詩懸望自書來。

复制

《次道子中書問歸期》

曾鞏 〔宋代〕

竊食東州歲未期,蓬萊人問幾時歸。

憑闌到處臨清泚,開閣終朝對翠微。

兩印每閒軍市靜,雙旌多偃送迎稀。

一枝數位身安穩,不羨雲鵬九萬飛。

复制

《過介甫》

曾鞏 〔宋代〕

日暮驅馬去,停鑣叩君門。

頗諳肺腑盡,不聞可否言。

淡爾非外樂,恬然忘世喧。

況值秋節應,清風盪歊煩。

徘徊望星漢,更復坐前軒。

复制

《過零壁張氏園三首》

曾鞏 〔宋代〕

汴水溶深帶雨流,黃花艷艷亦迎秋。

看花引水園林主,應笑行人易白頭。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