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金朝 / 元吉 / 次韻子云途中見寄
拼

《次韻子云途中見寄》

元吉 〔金朝〕

輕風獵獵轉殘紅,春去荒村暮雨中。

花影帶寒猶黯淡,山光和霧更空濛。

百年拚卻身長醉,五斗由來計日窮。

慚愧賓朋有膠漆,不堪兄弟苦西東。

复制

次韻子云途中見寄 - 賞析

元吉

作者:元吉

吉,字文中,太原大俠也。報讎市上,吏求捕,更殺吏,走太行谷中。會以赦,歸乃絕。嘗與游者三年,通左氏、史記,家益貧,至元甲子從戍,開平道卒。 

元吉其它诗文

《送溫伯玉二首 其二》

元吉 〔金朝〕

牛渚青山路,衰遲舊往來。西風動黃葉,朔雪記寒梅。

戍鼓邊城近,樓船猛士催。然犀不用照,拔劍憶澹臺。

复制

《望靈山》

元吉 〔金朝〕

岳鎮古所錄,茲山諒其遺。

憶從西江來,恍惚欣見之。

初疑春雨晴,雲物出怪奇。

稍稍對岩壁,森森面嶺奇。

紛紜類列障,散漫如連帷。

磅礴千裡間,眾景皆奔馳。

頗訝地軸涌,未覺天柱虧。

不讓崑崙高,遂使泰華移。

諸峰七十二,磊砢略可推。

駢觀擁佛髻,遠睇凝蛾眉。

大或覆鐘鼎,細亦銛刀錐。

石櫃一何高,梯天此為墀。

崩騰鐵馬群,中有大將旗。

身居萬石貴,氣壓累卵危。

雄傑亦莫床,清深亦余姿。

蛟螭護絕磴,草木忘四時。

豈知水晶宮,閟藏神所司。

陰崖彼何靈,頸斷不敢悲。

复制

《次韻沈千里玉山道中風寄》

元吉 〔金朝〕

霜晴懷玉自生煙,寒色淒淒過雁邊。

路轉湘南知幾日,山連楚尾又窮年。

相期雞黍情歡甚,惜別塵埃意黯然。

馬上哦詩沖暮雪,甭風懷我北窗眠。

复制

《水調歌頭(水洞)》

元吉 〔金朝〕

今日俄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躡屐上崔嵬。放目蒼岩千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纖埃。

笑談間,風滿座,酒盈杯。仙人跨海,休問隨處是蓬萊。洞有仙骨岩。落日平原西望。鼓角秋深悲壯。戲馬但荒台。細把茱萸看,一醉且徘徊。

复制

《紫極觀二首》

元吉 〔金朝〕

小雨輕雲卻解晴,菰蒲沖當過船聲。

已無桃李占春事,濃綠滿山風更清。

复制

《雪中走筆寄鄧延碩》

元吉 〔金朝〕

去年雪裡共清游,蕭子酣歌幾唱酬。

竹葉又看新釀熟,梅花還作暗香浮。

青衫尚想君奔走,短褐空嗟我滯留。

南北兩峰銀色界,不應孤負水邊樓。

复制

《題潘叔玠家達觀亭》

元吉 〔金朝〕

車塵蔽重城,俯首但闤闠。

誰知達觀亭,自與空闊對。

青山接檐楹,白塔見雲外。

迢遙眼界淨,妙處心境會。

平生九垓期,洗耳聽天籟。

一為簿領縛,侷促無可奈。

每憑君家欄,曠若解鈴釱。

躋攀得遐矚,頓覺天宇大。

頗慚北山移,欲賦楚台快。

泰然發天光,閒目了無礙。

复制

《聖政更新詔書正告訐之罪因得小詩十首》

元吉 〔金朝〕

荊棘誰令滿路栽,雷州司戶卻生回。

獨憐陽陸真天命,不見承平公道開。

复制

《李仲鎮懶窠》

元吉 〔金朝〕

我性天下懶,自謂世莫雙。

朅來官中都,懶極濟以憃。

有如千黑魚,東西轉橋矼。

又如橐駝臥,厭逐群吠尨。

鼻洟任縱橫,胞轉徒胮肛。

紛紛夸奪兒,見我語輒哤。

平生李公子,老大同鄉邦。

奈何奪我有,收斂付一窗。

作窠寓以名,異音乃同腔。

金馬可避世,何殊鹿門龐。

君看富貴塗,機危甚緣橦。

爭榮僅錙銖,力欲九鼎扛。

金朱擁丹轂,視之亦螻蛖。

愛君陽羨居,有田種蘭茳。

溪山帶城郭,松竹環旌幢。

連娟幾修眉,清歌艷明釭。

客至即盡醉,不待金石撞尚余詩語工,

詞源倒三江。好懶得真懶,

使我心益降。

复制

《登玉京洞遇雨》

元吉 〔金朝〕

俗物只散意,市朝那復清。

未能蓬島去,且上玉京行。

古洞深無底,幽泉細有聲。

山靈知我意,賸乞片時晴。

复制

《次韻務觀城西書事二首》

元吉 〔金朝〕

臘盡雪晴春欲柔,蒙蒙煙柳認瓜洲。

潮生潮落無窮事,江水東西不限愁。

复制

《親政篇》

元吉 〔金朝〕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蓋上之情達於下,下之情達於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於視朝數刻;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亦其地勢使然。何也?國家常朝於奉天門,未嘗一日廢,可謂勤矣。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奕,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湍湍而退,上何嘗治一事,下何嘗進一言哉?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上遠於萬里,雖欲言無由言也。

  愚以為欲上下之交,莫若復古內朝之法。蓋周之時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詢謀大臣在焉;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路門之內為內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視朝,退視路寢聽政。」 蓋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聽政而視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漢制: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極門,其西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正朝也。又北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內朝也。宋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正旦、冬至、聖節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試進士則崇政殿。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輪對,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穿靴,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極也;外朝,象天市也;內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國朝聖節、冬至、正旦大朝則會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而內朝獨缺。然非缺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豈非內朝之遺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右,大臣蹇義、夏元吉等,常奏對便殿。於斯時也,豈有壅隔之患哉?今內朝未復,臨御常朝之後,人臣無復進見,三殿高閟,鮮或窺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積。孝宗晚年,深感有慨於斯,屢召大臣於便殿,講論天下事。方將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

  惟陛下遠法聖祖,近法孝宗,盡鏟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華、武英二殿,仿古內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從、台諫各一員上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上據所見決之,有難決者,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臣,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虛心而問之,和顏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盡。陛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於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內朝所以通遠近之情。如此,豈有近時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時,明目達聰,嘉言罔伏,野無遺賢,亦不過是而已。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