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兩漢 / 李陵 / 為阮大經題畫二首 其二
拼

《為阮大經題畫二首 其二》

李陵 〔兩漢〕

單于羊馬漢臣衣,淚灑西風日暮時。千歲子卿終不死,白頭知為李陵悲。

复制

為阮大經題畫二首 其二 - 賞析

李陵

作者:李陵

李陵(公元前134—前74年),字少卿,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人。西漢名將,飛將軍李廣長孫,李當戶的遺腹子。善騎射,愛士卒,頗得美名。天漢二年(前99年)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戰於浚稽山,最後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其一生充滿國讎家恨的矛盾,他本人也因此引起爭議。他的傳奇經歷使得他成為後世文藝作品的對象及原型。 

李陵其它诗文

《上京道中雜詩十二首 其十一 李陵台》

李陵 〔兩漢〕

日暮官道邊,土室容小憩。漢將安在哉?荒台猶髣髴。

低徊為之久,懷古增歔欷。長風吹曠野,飛雨千里至。

蕭條蒼山根,草木餘爽氣。常憐司馬公,予奪多深意。

奏對實至情,論錄存大義。史臣司述作,遺則敢失墜!

复制

《將之永嘉曹侍郎餞予江上,吳客韋二丈為彈長亭之曲並吹笛送行,歌以贈韋即送其出塞》

李陵 〔兩漢〕

韋郎舊隸羽林籍,曾向營門教吹笛。不聽吳中《白雪》音,定呼鄴下黃須客。

平原相見轉相親,置酒夸君座上賓。下若尊罍朝未罄,東山絲竹夜還陳。

閒來坐我花間奏,玉洞飛泉響岩溜。古調多傳關馬詞,新聲似出康王授。

問我東行到海壖,日斜江上慘離筵。還將北雁南飛曲,催送錢塘楚客船。

船人擂鼓津頭泊,紅葉千山富春郭。忽作邊秋出塞聲,江楓岸柳紛紛落。

哀弦促管不堪聽,賓御聞之亦涕零。掛席遠移嚴子瀨,看山直上謝公亭。

聞君欲問雲中戍,雪消飲馬長城去。廣武營中折柳時,黃瓜阜上題書處。

司農舊是出群才,此日征西幕府開。試向尊前歌一曲,梅花飛遍李陵台。

复制

《宣府 其二》

李陵 〔兩漢〕

幽燕重鎮奠雄圖,隍塹重重擁大都。洋水東流趨涿鹿,寶峰南峙扼飛狐。

弧旌在韣星常卷,帟幕來巢鳥自呼。無限碧雲西海闊,李陵台畔月輪孤。

复制

《子卿節》

李陵 〔兩漢〕

莫上李陵台,請看蘇武節。此節受自漢天子,攜來胡地共冰雪。

氈為餐,雪為水,羝乳不生臣心死。單于秋風海上來,吹盡節旄春不回。

一朝漢地歸胡牧,麒麟閣上節仍禿。

复制

《送吳山人子充游雲中》

李陵 〔兩漢〕

春寒攬貂裘,蹀躞驅紫騮。問君去何許,雲是塞門游。

丈夫安肯棲故丘,北向龍沙天盡頭。蘇武城頭積雪滿,李陵台上孤雲愁。

二子杳然不可見,神交千古心悠悠。眼前陳跡增感慨,彈鋏悲歌回素秋。

燕然之山忽改色,金河之水翻倒流。風吹大荒落日慘,胡雁驚飛不復留。

此時踟躕多隱憂,百年意氣懷朋儔。獨自磨崖題賦罷,還來共醉長安樓。

复制

《太行道贈汪子之并州》

李陵 〔兩漢〕

君不見太行之阻當重關,孟門中豁不可攀。虬峰千仞跨海外,鳥道百折盤雲間。

神功尚識五丁力,穆幸猶聞八駿還。巉巉茲地危哉艱,古來行者摧心顏。

子獨何為昧垂堂,仗劍驅車走太行。非因捧檄快毛義,何莫回馭從王陽。

吁嗟乎人情丘壑未雲險,世事風波在轉眼。李陵台上望鄉處,襄子橋邊感恩去。

丈夫棄繻歸有期,安用牽衣苦留住。

复制

《步梁任公贈櫟社原韻》

李陵 〔兩漢〕

久消戰血不聞腥,野火燒餘草又青。如此河山行樂好,可堪攜酒上新亭。

新法重修安石傳,從軍愛讀放翁詩。侯封萬戶無斯樂,正是荊州識面時。

萬牛有日馱梁棟,未便名山老大材。一木可能支大廈,為君安慰為君哀。

李陵台下逢蘇武,不是悠悠行路人。可惜東西等勞燕,尊顏能得幾回親。

复制

《李陵台明妃冢》

李陵 〔兩漢〕

北望中原隔虜庭,漢家遺恨付滄溟。李陵台下多芳草,不似明妃冢上青。

复制

《忠烈詩》

李陵 〔兩漢〕

在昔皇祐,蠻黨交構。聚為伏梟,起為攫獸。出人不意,其鋒甚銳。

州無敵兵,城無守備。所在奔亡,賊勢益張。橫身捍蔽,爰有晉康。

羸兵數百,摧堅沮敵。殊死血戰,氣吞逆賊。按劍一呼,眥裂吻拆。

凶焰方熾,公方虎視。人方憂死,飽食鼾睡。勇如項籍,哀歌惻惻,為虞姬泣。

康州不然,忘其妻息。猛如敖曹,強梁粗豪,伏藏於橋。

康州不然,坐叱凶妖。李陵壯夫,終降匈奴,老母何辜。

顏魯雖賢,所守不堅,大節不全。奇哉康州,其勇絕類。

以義配勇,其本在內。不動如山,不傾如地。何物可搖,何兵可制。

如令不死,社稷所恃。如令復生,可備宿衛。佩刀驂乘,勢戟殿陛。

用之朝廷,朝廷之綱。使當一面,勝於金湯。無疆無界,人跡鬼方。

知有斯人,中國之光。若斯人者,決不徇利。肝膽可瀝,頭璧可碎。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生亦可貴,死亦可貴。死而有子,時方三歲。

死中得活,此乃天意。使世其家,世為忠義。子子孫孫,永不失墜。

我為此詩,激勵萬世。

复制

《灞陵戰叟》

李陵 〔兩漢〕

劍刓秋水鬢梳霜,回首胡天與恨長。官竟不封右校尉,

斗曾生挾左賢王。尋班超傳空垂淚,讀李陵書更斷腸。

今日灞陵陵畔見,春風花霧共茫茫。

复制

《邊將》

李陵 〔兩漢〕

玉榼酒頻傾,論功笑李陵。紅韁跑駿馬,金鏃掣秋鷹。

塞迥連天雪,河深徹底冰。誰言提一劍,勤苦事中興。

复制

《太史公自序》

李陵 〔兩漢〕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子,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弊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辨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壺遂曰:「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職,萬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論,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湯武之隆,詩人歌之。《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而已也。』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符瑞,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澤流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臣下百官力誦聖德,猶不能宣盡其意。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聖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謬矣。」

  於是論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紲。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