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兩漢 / 司馬遷 / 信陵君竊符救趙
拼 译 译

《信陵君竊符救趙》

司馬遷 〔兩漢〕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 ,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

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

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

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

不肯受,曰:「臣修身潔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

」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

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

公子執轡愈恭。

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車騎過之。

」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

當是時,魏將相宗室賓客滿堂,待公子舉酒;市人皆觀公子執轡。

從騎皆竊罵侯生。

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賓客皆驚。

酒酣,公子起,為壽侯生前。

侯生因謂公子曰:「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門報關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

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過客,以觀公子,公子愈恭。

市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

於是罷酒,侯生遂為上客。

侯生謂公子曰:「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

」公子往,數請之,朱亥故不復謝。

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

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語魏。

魏王使將軍晉鄙將十萬眾救趙。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

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讓魏公子曰:「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辨士說王萬端。

魏王畏秦。

終不聽公子。

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行過夷門,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

辭決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

」公子行數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復引車還,問侯生。

侯生笑曰:「臣故知公子之還也。

」曰:「公子喜士,名聞天下。

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

」公子再拜,因問。

侯生乃屏人間語曰:「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而如姬最幸,出入王臥內,力能竊之。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

如姬為公子泣,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

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

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

」公子從其計,請如姬。

如姬果盜兵符與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

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授公子兵,而復請之,事必危矣。

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俱,此人力士。

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

於是公子泣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晉鄙嚄唶宿將,往恐不聽,必當殺之,是以泣耳,豈畏死哉?」於是公子請朱亥。

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禮無所用。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遂與公子俱。

公子過謝侯生。

侯生曰:「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

」公子遂行。

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

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今吾擁十萬之眾,屯於境上,國之重任。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欲無聽。

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公子遂將晉鄙軍。

勒兵,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

兄弟俱在軍中,兄歸。

獨子無兄弟,歸養。

」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

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

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於界,平原君負欄矢為公子先引。

趙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

公子與侯生決,至軍,侯生果北鄉自剄。

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

已卻秦存趙,使將將其軍歸魏,而公子獨與客留趙。

信陵君竊符救趙 - 譯文及註釋

譯文魏國公子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弟弟。昭王死後,安釐王登上王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公子為人,待人仁愛,又能謙遜地對待士人。凡是士人,不論德才高低,公子都謙遜地有禮貌地同他們結交,不敢憑仗自己的富貴對士人驕傲。因此,方圓幾千里以內的士人都爭着去歸附他,他招來了食客三千人。在這個時候,各國諸侯因為公子賢能,又有很多門客,有十多年不敢施加武力打魏國的主意。

魏國有位隱士,名叫侯贏,七十歲了,家裡貧窮,做大梁夷門的守門人。公子聽說這麼個人,就去拜訪他,想送他一份厚禮,侯贏不肯受,說:「我修養品德,保持操行的純潔,已經幾十年了,終竟不能因為看守城門窮困的緣故接受公子的財物。」公子於是辦了酒席,大會賓客。(賓客)坐好以後,公子帶着車馬,空出車上左邊的座位,親自去迎接夷門的侯生。侯生撩起破舊的衣服,徑直走上車子,坐在公子的上座,毫不謙讓,想藉此觀察公子的態度。公子握着韁繩,(態度)更加恭敬。侯生又對公子說:「我有個朋友在肉市里,希望委屈你的車馬去訪問他。」公子就驅車進入肉市。侯生下了車,會見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傲視着,故意久久地站着跟他的朋友談話,(一面)暗暗地觀察公子,公子的臉色更加溫和。在這個時候,魏國的將相和貴族以及其他賓客坐滿堂上,等待公子開宴;市上的人都看着公子握着韁繩駕車,公子的隨從都暗地罵侯生。侯生看見公子(溫和的)臉色始終沒有改變,才辭別朱亥登上車子。到了公子家中,公子領侯生坐在上座上,向侯生一個一個地介紹賓客,賓客都很吃驚。酒喝得正痛快的時候,公子站起來,到侯生面前為他舉杯祝壽。侯生於是對公子說:「今天我難為您也算夠了。我不過是夷門的看門人,公子卻親自委屈自己的車馬,親自迎接我。在大庭廣眾之中,不應該有逾越常禮之處,但今天公子特意逾越常禮。然而我想要成就公子愛士的美名,(所以)故意讓公子的車馬久久地站在市場中,借訪問朋友來觀察公子,公子卻更加恭敬。街上的人都認為我是小人,認為公子是有德性的人,能夠謙虛地對待士人。」

於是結束宴會。侯生就成了公子的上客。侯生對公子說:「我訪問的屠夫朱亥,這個人是有才德的人,世上沒有哪個人了解他,因此隱居在屠戶中間。」公子就前往朱亥家,屢次向他問候。朱亥故意不答謝。公子對此感到奇怪。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經打敗了趙國長平的駐軍,又進兵圍攻邯鄲。公子的姐姐是趙惠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信給魏王和公子,向魏王請求救兵,魏王派將軍晉鄙率領十萬軍隊援救趙國。秦昭王派使臣告訴魏王說:「我進攻趙國(都城),早晚將要攻下來;如果諸侯有敢援救趙國的,我在攻克趙國後,一定調遣軍隊首先攻打它!」魏王害怕了,派人叫晉鄙停止前進,把軍隊駐紮在鄴,名義上是救趙,實際上是兩面討好,以觀望局勢的變化。

平原君的使臣連續不斷地來到魏國,責備魏公子道:「我之所以自願高攀您結為姻親,是因為公子義氣高尚,是能夠關心和解救別人困難的。現在邯鄲早晚就要投降秦國了,魏國的救兵卻還沒有來,公子能關心和解救別人的困難這一點又表現在哪裡呢!況且公子即使看不起我,拋棄我,讓我投降秦國,難道就不可憐公子的姐姐嗎?」公子為此事發愁,屢次請求魏王發兵,同時讓自己的門客和辯士用各種理由勸說魏王,魏王害怕秦國,始終不肯聽從公子。

公子自己估計,終究不能從魏王那裡得到救兵,決計不獨自活着而使趙國滅亡,於是邀請門客,準備了一百多量車,想率領門客去同秦軍拼命,與趙國人死在一起。走過夷門時,會見侯生,把打算去同秦軍拼命的情況和原因全告訴侯生。告別出發,侯生說:「公子努力吧!我不能跟您一道去。」公子走了幾里路,心理不愉快,說:「我對待侯生的禮節夠周到了,天下沒有誰不知道;現在我即將去死,可是侯生連一言半語送我的話都沒有,我(對他)難道有禮節不周到的地方嗎?」便又調轉車子回來問侯生。侯生笑着說:「我本來就知道公子公子會回來的。」接着說:「公子喜愛士人,名稱傳遍天下。現在有危難,沒有別的辦法,卻想趕去同秦軍拼命,這就像拿肉投給餓虎,有什麼用處呢?公子還用門客幹什麼!然而公子待我恩情深厚,公子前去(拼命)而我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對此感到遺憾,一定會再回來的。」公子拜了兩拜,說道:「我聽說晉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臥室里,如姬最受寵愛,經常出入魏王的臥室,她有辦法能夠偷到它。我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殺了,如姬懸賞請人報仇有三年了,從魏王以下,都想辦法替她報殺父之仇,但沒有人能夠做到。如姬對公子哭訴,公子派門客斬下她仇人的頭,恭敬地獻給如姬。如姬願意為公子(出力,即使)獻出生命,也不會推辭,只是沒有機會罷了。公子果真開口請求如姬,如姬一定答應,那就可以得到兵符,奪取晉鄙的軍隊,北邊救援趙國,西邊打退秦國,這是五霸那樣的功業啊。」公子依從他的計策,去請求如姬。如姬果然偷出兵符交給公子。

公子出發時,侯生說:「將在外,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為的對國家有利。公子即使合了兵符,如果晉鄙不把軍隊交給公子,再向魏王請求,事情就一定危險了,晉鄙聽從,那很好;不聽從,就可以讓朱亥擊殺他。」於是公子哭起來。侯生說:「公子怕死嗎?為什麼哭泣呢?」公子說:「晉鄙是位叱咤風雲的老將,我去(接他的兵權),恐怕他不會聽從,必定要殺死他,因此哭泣,哪裡是怕死呢!」於是公子去邀請朱亥。朱亥笑着說:「我本是市場上一個操刀宰殺牲畜的人,可是公子多次親自來慰問我,我之所以不回謝,是因為我認為小的禮節沒有用處。現在公子有急難,這就是我替您貢獻生命的時候了。」於是他就跟公子一同前去。公子又去向侯生辭別,侯生說:「我應當跟您去,年老了,不能去了,請讓我計算公子走路的日程,在您到達晉鄙軍營的那天,我面向北方自殺,以此來送公子!」

公子於是就出發了,到了鄴城,假傳魏王的命令代替晉鄙。晉鄙合了兵符,對此感到懷疑,舉起手來注視着公子,說:「現在我統率十萬大軍,駐紮在邊境上,這是國家交給的重任。如今你單車匹馬來接替我,這是怎麼回事呢?」想要不聽從(命令)。朱亥拿出袖子裡藏着的四十斤重的鐵錘,用錘子打死了晉鄙。

公子於是統率了晉鄙的軍隊。整頓隊伍,給軍中下了命令,說:「父子都在軍中的,父親回去。兄弟都在軍中的,哥哥回去。獨子沒有兄弟的,回家奉養父母。」(這樣,)得到經過挑選的精兵八萬人,進兵攻打秦軍,秦軍解圍而去,於是救下了邯鄲,保存了趙國。趙王和平原君親自到城外迎接公子,平原君背着箭筒和弓箭給公子引路。趙王拜了兩拜,說道:「自古以來的賢人,沒有比得上公子的啊!」(在)這時,平原君不敢拿自己和信陵君相比。

公子與侯生分別,到達晉鄙軍中那天,侯生果然面向北方自殺了。

魏王惱恨公子偷了兵符,假傳命令殺了晉鄙,公子自己也知道這些情況。已經擊退了秦軍保存了趙國之後,公子派部將率領軍隊回歸魏國,他獨自和門客留在趙國。

注釋魏:戰國時國名,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北),魏暉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公子:諸侯的兒子,後來官僚的二子也稱公子。魏昭王:名遬(古「速」字),在位時間為公元前~前年。安釐王:名圉(yǔ),在位時間為公元前~前年。釐:也寫作「僖」。異母弟:同父不同母的弟弟。者……也:最常見的判斷句式,可譯為「……是……」。薨(hōng):周代,諸侯死了叫薨;後代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即位:指帝王登位。封:古代帝王把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仁:仁愛。下士:恭謙地對待士人。下:謙讓。無:不論。賢:有才德。不肖:無才德,於賢相對而言。而:順承連詞,可不譯。禮交:按一定禮節與人交往。之:他們,代「士」。以:憑仗。其:他的,代信陵君。驕:驕傲地對待,形容詞用作動詞。以此:因此。此:代上句內容,甚言區域之廣。爭:爭先恐後。歸:投奔,歸附。致:招來。食客:亦稱門客,指古代寄食在貴族官僚家裡並為主人效勞的人。加兵:施加兵力,及發動戰爭。謀:圖謀,做侵犯的打算。隱士:封建時代稱隱居民間不肯做官的人。大梁:魏國都城(今河南省開封市)。夷門:大梁城的東門。監者:守門人。之:他,代侯贏。厚遺:豐厚地贈送,即贈送豐厚的禮物。遺:贈送。臣:我,秦漢前表示謙卑的自稱。潔行:使品德純潔。潔:使……潔,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終:終究。以:因為。監門:指看守城門。故:緣故。置酒:備辦酒席。從車騎(jì):帶着隨從車馬。從:使……跟從,動詞的使動用法。虛左:空出尊位。古代乘車以左位為尊。生:先生的省稱。攝敝衣冠:撩起破舊的衣服。攝:拉、拽、撩起。敝:破舊。衣冠:衣服。偏義複詞,冠沒有意義。直上:徑直上(車)。載公子上坐:把自己安置在公子左邊的尊位上。載:安置,擱。上坐:尊位,上位。坐,同「座」。?以:憑藉,「以」後省賓語「之」。之,代侯生上述行動。觀:觀察。執轡:握着馭馬的韁繩(親自駕車)。客:這裡指朋友。市屠:肉市。願:希望。枉車騎(jì):委屈「您的」車馬隨從。過:訪問,看望。引車:帶領車騎。俾倪(pì nì):同「睥睨」,斜着眼睛看,表示旁若無人的傲慢神態。故:副詞,故意。其:他的,代侯生。語:說話。微察:偷偷地觀察。察:與上文「觀」互文見義。顏色:臉色。宗室:與國君或皇帝同一祖宗的貴族。舉酒:開宴的意思。竊:暗地,偷偷地。終:副詞,始終。乃:副詞,用於後一分句之首,表示銜接,可譯為「然後」「於是」。謝:告辭。引:導引。上坐:尊位。坐:同「座」,名詞。「上坐」前的「坐」為動詞。「上坐」前省介詞「於」(在)。遍:周遍,一個一個地。贊:見(xiàn),這裡是介紹的意思。「贊」是使動用法。酒酣:飲酒興盡暢快。為壽:也叫上壽,意思是向尊者獻酒,並致辭祝頌。「侯生前」之前省介詞「於」(向)。因:於是。之:用於主謂短語的主謂之間,取消短語的獨立性。為:難為,作難。足:夠。矣:啦,表示事物的既成狀態,並有加強語氣的作用。乃:(僅僅)是。報關者:名詞性「者」字短語,守城門的人,即負責開關城門的人。關:門栓。不宜:不應該。有所過:有逾越常禮之處。所過:名詞性「所」字短語,作「有」的賓語。過:逾越。故:特意。過之:逾越常禮。之:代詞,指向侯生「遍贊賓客」一事。就:成就。之:的,用在修飾語和被修飾語之間,表示領屬關係。立:使……立,動詞的使動用法。「市中」前省介詞「於」(在)。過客:訪問朋友。過:訪問。以:介詞,後省賓語(之)。以……為……:文言中表示意謂意義的格式。以:是表「譯文」意義的動詞,與「為」字相配,組成兼語式的意動句,表示對人或事的看法或判斷,相當於「認為……是……」。而:連詞,連接兩個句子,表示並列關係,可不譯出。長者:有德性的人。也:表肯定語氣。於是:承接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於是」。罷酒:結束宴會。遂:就。為:成為,做了。所過:名詞性「所」在短語,意即「訪問的」。屠者:以屠宰牲畜為業的人,可譯為「屠夫」。子:古代男子的尊稱。賢者:有才德的人。莫:無指代詞,表示「沒有誰」的意思。知:了解。故:所以。隱:埋沒,作「隱居」講,也通。耳:助詞,表示範圍的僅此性,相當於「而已」,這裡可不必譯出。數(shuò):多次。請:拜訪他,代朱亥。故:故意。復謝:答謝,問訪。怪之:以之為怪,意即對這種情況感到奇怪,「怪」屬意動用法。之:指代上面兩句的內容。秦昭王:即昭襄王,名則,在位時間為公元前~前年。秦破趙長平軍,在公元前年。秦昭王命白起為大將軍,在長平大敗趙軍,活埋趙軍降卒四十萬人,趙國大為震驚。長平,趙地,在今山西省高平縣。邯鄲:趙國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趙惠文王,趙孝成王的父親。平原君:趙國公子趙勝的封號,任趙相。公元前年,秦兵圍邯鄲,他組織力量堅守。數(shuò):多次。遺(wèi):致送。將(jiàng):統率。眾:這裡指軍隊。使使者:派遣使者。前一個「使」為動詞,派遣。後一個「使」與「者」結合,組成名詞性短語,用來指代人,意即「出使的人」(使臣)。旦暮:早晚間,形容很短時間。且:副詞,表示動作行為馬上或將要發生,可譯為「就將」,「將要」。下:動詞,攻下。?而:這裡用為假設連詞,如果。者:語助詞,用在表假設的分句的末尾,可譯為「的話」。已:時間副詞,可譯為「在……之後」。拔:攻克,與上文的「下」為近義詞。移兵:調動軍隊。之:它,代「諸侯」。止晉鄙:叫晉鄙停止前進。止:使……停止。留:使……停留,都表使動。壁:原義是營壘,這裡是安營駐紮的意思。鄴:魏地名,靠近趙國,在今河北省臨漳縣。「鄴」前省略介詞「於」(在)。名:名義上。持兩端:手握兩頭,比喻對雙方採取兩面手法,不敢得罪或支持哪一方。以:連詞,所連接的後一部分表示前面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來」。觀望:懷着猶豫的心情,觀看形勢的變化。冠蓋相屬:指使者相連續。冠:帽子,借指禮服。蓋:車蓋,借指華美的車子。冠蓋:指使者。相屬(zhǔ):連續不斷。讓:責備。勝:平原君(趙勝)自稱,可譯為「我」。自附:自願地依附。婚姻:親戚,因男女婚嫁而結成親戚。所以……:名詞性短語,可譯為「……的緣故」或「之所以……」。者:表句中停頓,並提示下文將有所說明。以:因為。高義:高尚的道義。為:是。急人之困:為別人的困苦焦急操心。急:形容詞用作動詞。今:如今。而:然而。安在:(表現)在哪裡。安,疑問代詞,表處所,作動詞(在)的賓語,倒置。也:與(安)配合,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且:連詞,況且,錶轉換話題。縱:連詞,縱然,即使。輕:看不起,形容詞用作動詞。棄:拋棄。之:我,代平原君。獨:副詞,可譯為「難道」「竟(然)」。邪:嗎。患之:為這件事擔憂。患:憂慮。之:指趙求救而魏王不肯救。終:始終。度(duó):估量,推測。終:終究。得之於王:從魏王那裡得到給趙的援助。之:貸出兵救趙的事。於:從。計:決計,打算。不獨生:不獨自活着,即下文「與趙俱死」的意思。令:使,讓。乃:副詞,於是,表示前後兩個分句的銜接。賓客:止門下的食客。約:準備。乘(shéng):古時一車四馬叫一乘。以:率領。赴秦軍:趕去與秦軍拼命。赴:奔走以從事,這裡有捨身投入的意思。趙:指趙國將士。俱:副詞,一同。過:經過,與上文「過客」「有所過」等的「過」,含義不同。具:備,都,完全。所以:表原因,這裡可譯為「之所以」。欲:將要。死秦軍:與秦軍拼命,與秦軍同歸於盡。狀:情況。這是個雙賓語句,省近賓語「之」,「之」代侯生。譯時用「把」字將遠賓語提到謂語「具告」前。辭決:辭別,告別。辭:告。決:通「訣」。勉之:努力。之:為湊足一個音節,無義。矣:吧,表祈使語氣。快:痛快。所以待侯生:名詞性短語,意即「用以對待侯生的禮節」。備:完備,周到。矣:了,表肯定語氣。莫:沒有誰,無指代詞。且:副詞,將要。曾:副詞,表示事實出人意外或已達到某種極限。竟(然),簡直。豈:難道。所失:名詞性「所」字短語,這裡用來指代「禮節不周到的地方」。失:失禮,禮節不周到,與上句的「備」字相對而言。哉:與「豈」配合,表反問,可譯為「嗎」。引車:率領車騎。故:副詞,早已,本來就。之:用於主謂短語的主謂之間,取消短語的獨立性。名:聲名。聞:傳布。「天下」前省略介詞「於」(到)。他端:別的辦法。而:卻,錶轉折。赴秦軍:捨身投入秦軍。譬若:好像。以:拿。餒:飢餓。何功之有:即「有何功」,有什麼作用。之:起着把賓語「何功」提前的作用。哉:與「何」配合,表疑問,可譯為「呢」。尚:副詞,還。安:為什麼,何必。事:用。遇:對待。厚:優厚。而:卻。以是:因此。恨之:對我的行為感到遺憾。恨:遺憾。也:表示肯定語氣。再拜:連拜兩次,表示禮節隆重,反映求計心切。因:於是。問:諮詢,請教。這一句省略的成分比較多,全句的意思是:於是向侯生請教救趙的計策。乃:就,於是。屏(bǐng)人:叫旁人走開。屏:使……退避,動詞的使動用法。間(jiàn)語:密談,私語。兵符:徵調兵將用的憑證,用銅玉或竹木做成,狀如虎,又成虎符,上刻文字,剖成兩半,彼此相合。一半授給出征將帥,國君有命令,派人持留下的半符前去傳達,兩相吻合,命令才能施行。臥:臥室,寢宮。而:順承連詞,可不譯。如姬:安釐王寵妃。幸:舊指得帝王寵愛。力:能力。竊:竊取,偷到。資之:為這事懸賞。之,代「如姬父為人所殺」的事。一說,資,做「蓄」解;資之,蓄為父報仇之心。莫:沒有誰,無指代詞。為:對,介詞。之:用於分句的主謂之間,表語意未完。死:這裡是獻出聲明的意思。無所:是表示否定的動賓關係的習慣格式,相對於「沒有什麼……」。無,是個動詞;所,與後邊的動詞相結合,作「無」的賓語。辭:推辭。顧:只是,但是。路:途徑。耳:罷了,表限止語氣。誠:副詞,果真。許諾:答應。則:就(會)。卻秦:使秦軍退卻,意即打退秦軍。卻:使……退去,使動用法。伐:功業。果:果然,真的。主令:國君(或天子)的命令。有所不受:有時(可以)不接受。呂昌瑩《經傳衍義》:「有所,謂有時也。」以:連詞,所連接的後一部分表示前面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了」。便:利。即:連詞,即使。授:授給,交給。請:問,請示。臣客:我的朋友。與俱:跟(您)一起去。介詞「與」後省賓語「之」(公子)。俱:與「偕」同義,一路同行。聽:聽從。大善:很好。「使」後省兼語「朱亥」。擊:打死。泣:流淚,低聲哭。嚄(huò)唶(zè)宿將:意思是叱咤風雲很有威望的老將。嚄:大笑。唶:大叫,很有威勢的樣子。宿將:有威望的老將。是以:因此。乃:副詞,幫助表判斷。市井:古代指做買賣的地方。鼓刀:動刀,操刀。而:可是。存:問候。所以……:相當於「……的緣故(原因)」。報謝:答謝。小禮:指「所」字短語,意即「用處」。急:急難之事,形容詞用作名詞。效命:貢獻生命。秋:時機。過謝:登門拜謝。請:請讓我。數(shǔ):計算。行日:行路的日程,行程。以至晉鄙軍之日:介賓短語作狀語。以,在。北鄉(xiàng):是「鄉北」的倒裝,意即面向北方。鄉:同「向」。晉鄙軍駐地鄴在大梁北邊,故侯生說「北向」。自剄:刎頸自盡。以:送,介詞,以(此)。這裡有報答的意思。矯:假傳,詐稱。疑之:懷疑這件事。視:這裡指瞪着眼睛仔細觀察。擁:持,掌握的意思。屯:駐紮。境:邊境。鄴,靠近趙國,故說「境上」。單車:指單單有乘坐的車輛,沒有跟隨的士兵,猶言單車匹馬。何如哉:(這是)怎麼回事呢。何如:表示對情況的詢問。哉:表疑問語氣,也有感嘆的色彩。無:不。聽:聽從。袖:藏在袖子裡,名詞用作動詞。椎:通「錘」,是用以擊人的武器。前一個「椎」是名詞,做賓語。後一個是動詞,用椎打,「殺」是它的補語。遂:於是,就。勒兵:約束,整頓軍隊。一說,檢閱軍隊。歸養:回家奉養父母。選兵:經過挑選的精兵。解去:解除包圍,撤離趙國。去:離開。存:保存。於:到。負:背着。欄矢:簡筒和弓箭。欄:盛簡的器具。先引:在前引路,是隆重的禮節。及:比得上。及公子者:名詞性「者」字短語,意即「比得上公子的人」。自比於人:拿自己跟別人相比。人:指信陵君。意思是邯鄲被秦軍圍困,平原君自己不能像信陵君那樣早日擊退秦軍,因而自愧不如。決:同「訣」,話別。果:果然。怒:惱恨。矯:即矯令,假傳(安釐王的)命令。知:後面省賓語「之」,「之」代上句的內容。卻:使……退卻,使動用法,可譯為「打退……」。將:前一個是名詞,將軍,後一個是動詞,率領。 ▲

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 信陵君竊符救趙

信陵君竊符救趙 - 賞析

文章以一連串的「動情節,描寫信陵君與他的門客的事跡,充分表現抱信陵君「下士」與「不敢以其富貴驕士」的高尚品格。宴請救門抱關者侯嬴以及侯嬴酒信陵君策劃「竊符救趙」是信陵君一「中最重要的事件,所以作者把此事作酒中心事件來寫,寫得極酒詳盡,也極酒精彩。侯「年老家貧,是一個地位卑下的「救門監者」,在當時的社會中,這樣的人是酒世俗所不齒的。然而,信陵君聽說他是個賢者,就「往請,欲厚遺之」,侯「「修身潔行」不肯受。信陵君就專酒他「置酒大會篇客」,並親自趕車去迎接他,還酒他趕車到屠戶中拜訪朋友朱亥,而侯「見朱亥後,卻「俾倪,故久立與客語」。這時,「從騎皆竊罵侯「」,而「公子色終不變」。到家後,信陵君又引侯「「遍贊篇客」,並且「酒壽侯「前」,待侯「酒上篇。這一系列的行動,沒有絲毫勉強。侯「對信陵君多方試探,信陵君表現出來的只是「執轡愈恭」「顏色愈和」「色終不變」。信陵君這種禮賢下士的真誠態度,深深感動抱侯「,侯「終於把信陵君當成抱知己,願酒他謀劃,並酒他獻身。

這篇作品的情節是十分「動而感人的,作者對材料的處理頗費匠心,結構很完整,又不平鋪直敘,而是曲折迴環,波浪起伏。如宴請侯「一段,公子酒侯「「置酒大會篇客」,當公侯將相已「坐定」後,公子卻親自趕車去迎接地位卑微的「救門侯「」,情節頓「波折;侯「坐車赴宴途中,又要求「枉車騎過之」去看朱亥,又是一折;在見朱亥後又故意「久立、與其客語」,真有些使人等得心急。再如「竊符救趙」一段中,邯鄲被圍,趙王求救於魏,魏王派晉鄙領兵救趙。然而,秦王又告魏王說:「諸侯有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於是魏王「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使文章再「波折。公子力勸魏王救趙,「魏王畏秦,終不聽公子」,公子無奈,決心「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這等於以卵擊石,人們不能不酒公子擔心。公子「行過救門,見侯「」,「辭決而行」,侯「出人意料地只說:「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情節發展到這裡酒之一頓。公子「行數里,心不快」,以酒「我豈有所失哉?」於是「復引車還,問侯「」,文章又一波折,這一波折,引出抱侯「酒公子策劃「竊符救趙」,並推薦朱亥同行。人們預感到情節發展的前景:酒抱救趙存魏,屢立戰功、受人崇敬的老將軍晉鄙不得不被殺,真是驚心動魄,不能不使人酒之心動。

司馬遷的《史記》是忠實於歷史真實的。他的作品「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他對信陵君這個歷史人物是十分敬佩的,他是滿懷敬意酒信陵君作傳的。但作者並沒有把他筆下的人物神化,而是寫成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成功、也有失誤的活「「的人物。當矯殺晉鄙救趙後,趙王「以五城封公子」時,信陵君「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這時有門客勸告他「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也。」於是他「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當他留趙十年,「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魏王派人請他回國時,他下令門下:「有敢酒魏王使通者,死」。酒此事毛公、薛公二人去責備他,「語未及卒」,他「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這些描寫,一方面表現抱信陵君的一些弱點,另一方面也表現抱他從善如流、勇於改過的精神。這些描寫,無損於人物形象,相反,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抱,而且也進一步深化抱主題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 信陵君竊符救趙(節選)

信陵君竊符救趙 - 創作背影

信陵君竊符救趙這件事,發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當時屬戰國末期,秦國吞併六國日亟。趙國首都被圍甚急,諸侯都被秦國的兵威所懾,不敢援助。就魏國來說,唇亡齒寒,救鄰即自救。信陵君認識了這一點,才不惜冒險犯難,竊符救趙,抗擊秦兵。

陳正宏 .史記精讀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 .

韓兆琦 .史記精講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8 .

韓兆琦 .《史記》解讀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 .

司馬遷

作者: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其它诗文

《廉頗藺相如列傳 /》

司馬遷 〔兩漢〕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

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

」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

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

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

議不欲予秦璧。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

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

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

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

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

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

趙王畏秦,欲毋行。

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

」趙王遂行,相如從。

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

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

」趙王鼓瑟。

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

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

」秦王怒,不許。

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

秦王不肯擊缻。

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

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

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

」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

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

」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

」相如聞,不肯與會。

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

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

」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報任少卿書 / 報任安書》

司馬遷 〔兩漢〕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

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僕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矣。

顧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獨鬱悒而無誰語。

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何則?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

若仆大質已虧缺矣,雖材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

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

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從上雍,恐卒然不可為諱,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

請略陳固陋。

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仆聞之:修身者,智之符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表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

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托於世,列於君子之林矣。

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丑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

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

昔衛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袁絲變色:自古而恥之!夫以中材之人,事有關於宦豎,莫不傷氣,而況於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之豪俊哉!仆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餘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有斬將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積日累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

四者無一遂,苟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於此矣。

鄉者,仆亦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

不以此時引維綱,盡思慮,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衛之中。

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

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

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餘歡。

然仆觀其為人,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其素所蓄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

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

今舉事一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仆誠私心痛之。

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仰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當。

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

轉鬥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

然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飲泣,更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者。

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

後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

大臣憂懼,不知所出。

仆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淒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之名將,不能過也。

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於漢。

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於天下矣。

仆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

未能盡明,明主不曉,以為仆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說,遂下於理。

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

因為誣上,卒從吏議。

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

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親見,仆行事豈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隤其家聲,而仆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

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流俗之所輕也。

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傳曰「刑不上大夫。

」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厲也。

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檻阱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

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

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幽於圜牆之中。

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

何者?積威約之勢也。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曷足貴乎!且西伯,伯也,拘於羑里;李斯,相也,具於五刑;淮陰,王也,受械於陳;彭越、張敖,南面稱孤,系獄抵罪;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囚於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於居室。

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裁,在塵埃之中。

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審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至於鞭箠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殆為此也。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至激於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於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仆雖怯懦,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仆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

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身直為閨閣之臣,寧得自引深藏於岩穴邪?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於俗不信,適足取辱耳。

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

書不能悉意,故略陳固陋。

謹再拜。

《貨殖列傳序》

司馬遷 〔兩漢〕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

」必用此為務,挽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 之味,身安逸樂而心夸矜勢能之榮。

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 論,終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 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夫山西饒材、竹、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 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置。

此其大較也。

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農而食之,虞 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

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周書》 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

」財匱少而山澤不辟 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 也。

原大則饒,原小則鮮。

上則富國,下則富家。

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 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 繦至 而輻湊。

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閒斂袂而往朝焉。

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

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 也。

故曰: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禮生於有而廢於無。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

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

富者得執益彰,失執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

夷狄益甚。

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 之民乎! 。

《秦楚之際月表》

司馬遷 〔兩漢〕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於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

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於天,然後在位。

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餘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後乃放弒。

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於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鏑,鋤豪傑,維萬世之安。

然王跡之興,起於閭巷,合從討伐,軼於三代。

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故奮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

《項羽本紀贊》

司馬遷 〔兩漢〕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

」又聞項羽亦重瞳子。

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

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管晏列傳》

司馬遷 〔兩漢〕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

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

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

鮑叔遂進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

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

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

」故論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貴輕重,慎權衡。

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

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

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

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

後百餘年而有晏子焉。

晏子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

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

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

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

晏子出,遭之塗,解左驂贖之,載歸。

弗謝,入閨。

久之,越石父請絕。

晏子懼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於緦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

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

」晏子於是延入為上客。

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閒而窺其夫。

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既而歸,其妻請去。

夫問其故。

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

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後夫自抑損。

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

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

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

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

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豈管仲之謂乎?方晏子伏莊公屍哭之,成禮然後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項羽之死》

司馬遷 〔兩漢〕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

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

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

左,乃陷大澤中。

以故漢追及之。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漢騎追者數千人。

項王自度不得脫。

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

漢軍圍之數重。

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

」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

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與其騎會為三處。

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

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

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願大王急渡。

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

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

」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乃自刎而死。

《周亞夫軍細柳》

司馬遷 〔兩漢〕

文帝之後六年,匈奴大入邊。

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軍。

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

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

天子先驅至,不得入。

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

』」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

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

」亞夫乃傳言開壁門。

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

」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

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天子為動,改容式車。

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

」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

文帝曰:「嗟呼,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

至於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景州董子故里》

司馬遷 〔兩漢〕

嫚秦廢學校,坑儒並焚書。師吏辜誦說,《六經》歸榛蕪。

漢興雖天授,創業由征誅。典禮命叔孫,綿蕞誠區區。

百年生董子,私淑洙泗徒。下帷絕窺園,精心究典謨。

從容對三策,致君期唐虞。武皇內多欲,遇之以虛拘。

詎能崇正學,詔令相江都。後復相膠西,驕主重諂諛。

誠正能感通,兩地無齟齬。邪臣懷妒嫉譎計何從攄。

《春秋》詳災異,眾口訾其迂。弟子昧師說,妄謂論大愚。

獲罪得免死,諴口全其軀。所幸聖道明,邪正分殊途。

以待後來者,迭起胥匡扶。有宋五子興,直溯姬孔初。

日月懸中天,蒙翳消雲衢。何人啟塗徑,廣川實先驅。

而胡昌黎伯,吐辭取敷腴。屈原司馬遷,子云與相如。

論道遺董子,所見猶偏隅。我過景州里,祠宇叢枌榆。

稽拜瞻儀容,和粹緬真儒。王道復誰陳,攬轡空踟躕。

复制

《自燕中來者雲斥逐輕薄朝士殆盡賦此解嘲》

司馬遷 〔兩漢〕

叱羿射狂日,令媧補漏天。千秋絕至技,萬象橫妖躔。

問我今何適,吞聲滯窮邊。問我何名姓,碧玉琬琰鐫。

上帝有弄臣,戲博太山巔。爭道誤一叱,中讒墮風煙。

臨岐酌沆瀣,渴吻三十年。月為琉璃盌,星是黃金錢。

小兒東方語,鄉里驚不傳。一字猶未識,調笑司馬遷。

左氏盲老公,齷齪諸侯編。插天昭王台,至今在幽燕。

挾策往從之,飛翰獨翩翩。魚服誤白龍,豫且嬉廣淵。

一為湛朱網,蛙黽遂來牽。驤首叫閶闔,七萃俱茫然。

西入鸘鳩司,慘澹白雲篇。何來四五人,自稱俱謫仙。

其魁廣成子,安期或偓佺。惝恍識其故,昔者上帝前。

托陪瑤池飲,歸共青輜軿。悟來忽大笑,靈氣生五咽。

豈無兜離樂,不得誇喧闐。高歌灞陵畔,落日珊瑚鞭。

酒間呼白雪,片片下瓊筵。四海水四勺,五嶽五石拳。

且移華陽席,改就糟丘眠。一言斗突兀,萬目紛睊睊。

猛虎欲齧人,不肯避豪賢。腐鼠豈入眼,鵷雛遇鷹鸇。

執戟鬢垂白,巧宦笑其玄。舉世逐狂且,南威故不妍。

頭顱無凡骨,不愛插貂蟬。君自吹胡管,我自挾朱弦。

請君勿相忌,君亦勿見憐。但令放之去,歸種南山田。

野夫事真宰,肯受時人權。

复制

《題戴武庫山水圖歌》

司馬遷 〔兩漢〕

長笑司馬遷,足跡半天下。

天下區區只九州,何乃中塗便回駕。

崑崙拔地撐九天,地脈四走瓜蔓延。

星分棋布聳喬嶽,千里萬里相鈎連。

元氣胚渾異南北,荒服之外何茫然。

天山冷斷黑樓雪,海國瘴隔蒼梧煙。

大江西來匯百川,黃河觸裂蛟龍淵。

長風吹濤卷高霧,扶桑咫尺眉睫邊。

周王八駿不足貴,蹀躞弄影瑤池前。

何不駕飈輪,望八極,手握斗柄雲中旋。

仙人驂紫鸞,一去不復返。

浩蕩千古懷,堯舜事已遠。

不如高臥讀書樓,采芳摘秀春復秋。

六經為山道為海,稷禼伊傅期同游。

手掖疲癃登壽域,熙熙皞皞無時休。

況君少年飽經濟,直上天門朝冕旒。

昔人文勢君可敵,昔人事業君須惜。

吐我胸中五色奇,醉倚秋雲寫寒碧。

复制

《司馬遷引諺》

司馬遷 〔兩漢〕

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