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清代 / 曾國藩 / 早發沔縣遇雨
拼 译 译

《早發沔縣遇雨》

曾國藩 〔清代〕

此身病起百無憂,敢為艱難一怨尤。

曉霧忽飛千嶂雨,西風已作十分秋。

近知地利其堪恃,早信人謀不自由。

昨日定軍山下過,蒼天一望故悠悠。

复制
曾国藩

作者: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國藩其它诗文

《讀李義山詩集》

曾國藩 〔清代〕

渺綿出聲響,奧緩生光瑩。

太息涪翁去,無人會此情。

复制

《讀疊山賣卜研為劉太守題》

曾國藩 〔清代〕

青花一片瑩寒泉,中有毅魄嫠蒼天。

大宋河山滄桑改,孤臣心事金石堅。

當年賣卜建陽市,麻衣血洗流成淵。

吞炭不復容三擊,下簾何曾索一錢。

裯父宋父吊鴝鵒,東川西川泣杜鵑。

豈知歷劫冰霜後,尚留人世文字緣。

辰陽太守亦可憐,老抱石兄喜欲顛。

三年膜拜憫忠寺,萬里攜將書畫船。

書生痴絕例如此,稱先道古口流涎。

不如堯桀兩忘去,日摩頑石支頭眠。

复制

《至日二首》

曾國藩 〔清代〕

久行忘節序,夙莫但奔忙。

茲旦即長至,我征仍未央。

寒雲低樹白,邊日際山黃。

時睹南來雁,飄零不作行。

复制

《送吳榮楷之官浙江三首》

曾國藩 〔清代〕

鄉閭昔根從,殷勤托詩酒。

再來長安道,舟車並攜手。

如今彌曠遠,脫然絕窠臼。

少年尚意氣,崢嶸各自擔。

風塵飽所諳,蒼然皆老丑。

激湍亦已平,真氣充戶牖。

相見無藩籬,灑落真吾友。

昨夜秋風來,裊裊涼生柳。

念子當乖離,旁皇如失守。

萬族各有營,歡聚焉可久!

意趣苟無違,秦趆如左右。

後會知何年,今茲有歲在丑。

复制

《里胥》

曾國藩 〔清代〕

牛羊忽竄突,村社雜喧虺。

昨聞府牒下,今見里胥來。

召募赴戎行,羽檄馳如雷。

「後期不汝有,行矣胡遲回!」老嫗捶胸哭,哭聲亦何哀!龍鍾六十餘,伶什惟一地。

弱小不識事,黃犢母之隨。

筋力倘可食,或免一家飢。

薄命木足惜,兒去傷永離。

老嫗泣未闌,老翁跪致辭:「主事亦云棘,婦人那得知!螻蟻穴寸土,自荷皇天慈。

天威有震疊,小人敢疑猜。

貧者當故汽,富者當輸財。

便當遣兒去,木勞火急催。

所愧無酒食,與吏佐晨炊。

」貧者勉自效,富者更可悲。

隸卒突兀至,誅求百不支。

蒨蒨紈褲子,累累飽鞭笞。

前卒貪如狼,後隊健如(赦庫)。

應募幸脫免,傾盪無塗資。

吁嗟朝廷意,兵以衛民為。

守令慎其柄,無使前吏持!此輩如狐鼠,蓁蓁肆恣睢。

聊為遒人徇,敢告良有司。

复制

《懷劉蓉》

曾國藩 〔清代〕

我思竟何屬,四海一劉蓉。具眼規皇古,低頭拜老農。

乾坤皆在壁,霜雪必蟠胸。他日余能訪,千山捉臥龍。

复制

《卷四·集部》

曾國藩 〔清代〕

  楚辭第一(《楚辭》兼有屈、宋、楊、劉諸人作,義例實是總集,但從前著錄,皆自為一類,冠於別集之前,今仍舊例。)

  《楚辭補註》十七卷。(漢王逸注。宋洪興祖補。汲古閣毛表校本。《楚辭章句》十七卷,大小雅堂刻本,止王注。)

  《楚辭集注》八卷,《辨證》二卷,《後語》六卷。(宋朱子。明成化吳氏刻本,明閔刻本無《辨證》、《後語》。)

  《離騷集傳》一卷。(宋錢杲之。知不足齋本,《龍威秘書》本。)

  《離騷草木疏》四卷。(宋吳仁傑。知不足齋本,《龍威》本。)

  《離騷草木疏辨證》四卷。(祝德麟。自刻本。)

  《山帶閣楚辭注》六卷,《餘論》二卷,《楚辭說韻》一卷。(蔣驥。通行本。)

  《屈宋古音義》三卷。(明陳第。《學津》本。)

  《天問補註》一卷。(毛奇齡。《西河集》本。)

  ──右楚辭類別集第二(漢魏六朝舉隋唐著錄原有專集之名者,其後人採集者,具

  在百三家集中,不及。唐至明舉最著而單行者。國朝人除詩文最著數家外,舉其說理紀事、考證經史者。)

  《蔡中郎集》六卷。(漢蔡邕。聊城楊氏仿宋本,附《獨斷》二卷。通行三本皆遜此本。嚴可均《校補蔡中郎集》十四卷、錄一卷,未刊。)

  《諸葛忠武侯文集》四卷,(漢諸葛亮。《附錄》二卷,《諸葛故事》五卷。張澍編。沔縣祠堂本。)

  《曹子建集》十卷。(魏曹植。明仿宋刻附《音義》本,明安氏活字版本,漢陽朝宗書室活字版本。)

  《嵇中散集》十卷。(魏嵇康。明黃省曾刻本,明汪士賢刻《漢魏六朝二十名家集》本。)

  《陸士衡集》十卷。(晉陸機。《二十名家集》本。)

  《陸士龍集》十卷。(晉陸雲。《二十名家集》本。)

  《陶淵明文集》十卷。(晉陶潛。汲古閣仿宋大字本,何氏成都刻翻毛本。)

  《陶靖節詩注》四卷。(宋湯漢注。拜經樓校本。)

  《鮑參軍集》十卷。(宋鮑照。明朱應登刻本。)

  《謝宣城集》五卷。(齊謝朓。拜經樓校本。)

  《昭明太子集》六卷。(梁蕭統。明葉紹泰編刻《蕭梁文苑》本。)

  《江文通集》四卷。(梁江淹。梁賓校刻本。)

  《江文通集匯注》十卷。(明胡之驥注。刻本。)

  《何水部集》一卷。(梁何遜。明張紘刻本。)

  《庾子山集注》十六卷。(周庾信。倪璠注。通行本。)

  《徐孝穆集箋注》六卷。(陳徐陵。吳兆宜注。原刻本,阮氏困學書屋重刻本。吳亦有庾注,倪行吳廢。)

  以上漢、魏、六朝《初唐四傑集》。(唐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通行本。《王子安集》十六卷,《盈川集》十卷,《盧昇之集》七卷,《附錄》一卷,《駱丞集》四卷。)

  《駱丞集》四卷。(顧廣圻校。秦恩復刻本。合李元賓、呂衡州為《三唐人集》。)

  《駱賓王集》十卷。(顧之逵小讀書堆校刻足本。)

  《駱臨海集注》十卷。(陳熙晉注。原刻本。)

  《陳伯玉文集》三卷,《詩集》二卷。(唐陳子昂。楊國楨輯刻本。明新都楊春刻本,雖依舊本題十卷,未足,此本搜輯較多,亦不盡。)

  《張燕公集》二十五卷。(唐張說。聚珍版輯補本,福本。)

  《曲江集》二十卷。(唐張九齡。通行祠堂本不善。)

  《李北海集》六卷,《附錄》一卷。(唐李邕。明崇禎庚辰刻本。)

  《李太白集》三十卷。(唐李白。繆曰芑仿宋本。)

  《李太白集注》三十六卷。(王琦注。通行本。)

  《杜詩詳註》二十五卷,《附編》二卷。(唐杜甫。仇兆鰲注。通行本。)

  《杜詩鏡銓》二十卷。(楊倫注。)《杜文註解》二卷。(張溍注。成都合刻本。杜詩注本太多,仇、楊為勝。)

  《王右丞集注》二十八卷。(唐王維。趙殿成注。乾隆二年刻本。)

  《孟襄陽集》三卷。(唐孟浩然。汲古閣本,明閔齊伋刻本,又明刻本四卷。)

  《元次山集》十二卷。(唐元結。刻本。明湛若水校本十卷。)

  《顏魯公》。(《內集》十二卷,《外集》八卷,《書評》十卷。唐顏真卿。黃本驥編輯。三長物齋本,聚珍本、福本止十七卷,較黃本少文四十四首及年譜。)

  《劉隨州集》十卷,《補遺》一卷。(唐劉長卿。席氏本。)

  《錢考功集》十卷。(唐錢起。席氏本。)

  《韋蘇州集》十卷。(唐韋應物。項絪翻刻宋本,席啟寓編刻《唐百家詩》本,汲古閣本後有《拾遺》一卷。)

  《毗陵集》二十卷。(唐獨孤及。亦有生齋校刻本。)

  《李君虞集》二卷。(唐李益。席氏本。張澍有輯本,未刊。)

  《華陽集》三卷,附顧非熊詩一卷。(唐顧況。明姚士粦輯。顧端刻本,席氏本。)

  《權文公集》五十卷。(唐權德輿。嘉慶間校刻足本,明嘉靖辛丑劉大謨刻本止十卷。)重刻。(《東雅堂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附《點勘》。唐韓愈。宋廖瑩中輯注。蘇州翻刻本。陳景雲點勘。明徐氏東雅堂原刻本,今尚有。)

  《韓文考異》十卷。(宋方崧卿舉正,朱子校定。李光地刻本。宋王伯大重編《韓文考異正集》、《外集》、《遺文》共五十一卷,明刻本,非朱子原書。)

  《昌黎詩箋注》十一卷。(顧嗣立補註。秀野草堂原刻本,吳廷榕重刻本。)

  《昌黎詩增注證訛》十一卷。(黃鉞。家刻本。)

  《朱墨本昌黎詩注》十一卷。(怡刻本。)

  《編年昌黎詩注》十二卷。(方世舉。雅雨堂本。)

  《韓集點勘》四卷。(陳景雲。《文道十書》本。重刻《五百家注韓集》四十卷,乾隆甲辰富氏仿宋本,雖遜東雅堂本,雕印尚好。)

  《柳集》(四十五卷,《龍城錄》二卷,《外集》二卷,《附錄》二卷,《集傳》一卷。唐柳宗元。明嘉靖郭雲鵬重刻宋本,天啟壬戌柳氏再刻本。廷桂永州新刻本,附《年譜》,無《龍城錄》。陳景雲《柳集點勘》四卷,未刊。)

  《柳河東集輯注》(四十五卷,《外集》五卷,附錄揚子注《龍城錄》一卷。

  明蔣之翹輯。楊廷理刻本。此本通行,宋人《柳文音辯五百家注》,已括此書內。)

  《劉賓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唐劉禹錫。《正集》通行本,《外集》傳鈔本。)

  《呂衡州集》十卷。(唐呂溫。顧校秦刻足本,粵雅堂重刻本。)

  《張司業集》八卷,《拾遺》一卷,《附錄》一卷。(唐張籍。席氏《唐百家詩》本,明萬曆張尚儒刻本八卷。)

  《皇甫持正集》六卷。(唐皇甫湜。汲古閣本。)

  《李文公集》十八卷。(唐李翱。汲古閣本。)

  《歐陽行周》集十卷。(唐歐陽詹。明萬曆丙午刻本,明閔刻本八卷。)

  《李元賓文編》三卷,《外編》二卷,《補》一卷。(唐李觀。顧校秦刻足本,粵雅堂重刻本。)

  《孟東野集》十卷。(唐孟郊。席氏本,汲古閣本,明閔刻本。)

  《玉川子詩注》五卷。(唐盧仝孫之騄注。自刻本。)

  《長江集》十卷,《附錄》一卷。(唐賈島。席氏本,汲古閣本。)

  《李長吉歌詩》四卷,《外集》一卷。(唐李賀。王琦匯解。通行本。)

  《樊紹述集注》二卷。(唐樊宗師。孫之騄注。自刻本。)

  《王司馬集》八卷。(唐王建。胡介祉校刻本,席氏本十卷,汲古閣本。)

  《沈下賢集》十二卷。(唐沈亞之。明萬曆丙午刻本。罕見。)

  《會昌一品集》二十卷,《別集》十卷,《外集》四卷。(唐李德裕。明天啟吳興茅氏刻本,明袁州刻本止十四卷。)

  《元氏長慶集》六十卷,《補遺》六卷。(唐元稹。)

  《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唐白居易。明元白合刻通行本。)

  《白香山詩集》四十卷,附錄年譜一卷。(汪立名編校。一隅草堂刻本。)

  《姚少監詩集》十卷。(唐姚合。汲古閣本,席氏本。)

  《樊川文集注》二十卷,《外集》一卷,《別集》一卷。(唐杜牧。馮集梧注。原刻本。)

  《玉溪生詩詳註》三卷。(唐李商隱。馮浩注。原刻本。勝於朱鶴齡、姚培謙注本。)

  《樊南文集詳註》八卷。(同上。勝於徐樹谷、徐炯箋注本。)

  《樊南文集補編》十二卷。(今人。清河刻本。)

  《溫飛卿集箋注》九卷。(唐溫庭筠。顧予咸、顧嗣立注。秀野草堂本。)

  《丁卯集》二卷,《續集》二卷,《續補》一卷,《集外遺詩》一卷。(唐許渾。席氏《百家唐詩》足本。)

  《文泉子集》一卷。(唐劉蛻。別下齋本。)

  《孫可之集》十卷。(唐孫樵。汲古閣本。)

  《麟角集》一卷。(唐王棨。知不足齋本。)

  《皮子文藪》十卷。(唐皮日休。明正統庚辰袁氏刻本。)

  《笠澤叢書》四卷,《補遺》一卷。(唐陸龜蒙。仿宋刻本。)

  《笠澤叢書》七卷,《補遺》一卷,《附考》一卷。(許槤編。刻本。)

  《甫里集》二十卷。(唐陸龜蒙。明萬曆乙卯許自昌刻足本。)

  《司空表聖文集》十卷。(唐司空圖。席氏本。)

  《韓內翰別集》一卷。(唐韓偓。汲古閣本。別有《香奩集》三卷,《四庫著錄》本刪去。)

  《黃御史集》十卷,《附錄》一卷。(唐黃滔。明崇禎刊本。)

  《羅昭諫集》八卷。(唐羅隱。張瓚輯刻本。)

  《讒書》五卷。(唐羅隱。拜經樓校本。)

  《禪月集》二十五卷,《補遺》一卷。(蜀釋貫休。汲古閣本,《金華叢書》本。)

  《浣花集》十卷,《補遺》一卷。(蜀韋莊。汲古閣本,席氏本。)

  《桂苑筆耕》二十卷。(唐高麗人崔致遠。朝鮮刻本,海山仙館本。)

  (汲古閣《三唐人文集》、《三唐人詩》、《五唐人集》、《六唐人集》、《八唐人集》、《唐三高僧詩》之屬。明劉雲份刻《十三唐人詩集》、《八劉詩》之屬。國朝席啟寓刻《唐詩百名家集》,雖匯刻,多單行。)

  以上唐至五代(唐之詩家,如高適、岑參之類,文家如李華、蕭穎士之類,今無單行本,詳《全唐詩》、《文》中。)

  《騎省集》三十卷。(宋徐鉉。明有刻本,今不可見。在南唐以前所作,已收入《全唐文》,合入宋以後作者,止有傳鈔本。鉉為北宋初文學之最,故舉其名。)

  《河東集》十五卷,《附錄》一卷。(柳開。國朝人校刻本。)

  《小畜集》三十卷,《外集》七卷。(宋王禹偁。聚珍本,福本,平陽趙氏刻本無《外集》。)

  《武夷新集》二十卷,附《西崑酬唱集》。(宋楊億。祝氏留香室刻本。

  《西崑酬唱集》,亦刻《浦城遺書》。)

  《和靖詩集》四卷。(宋林逋。吳調元校刻本。)

  《宋元憲集》四十卷。(宋宋庠。聚珍本,福本。)

  《宋景文集》六十二卷,《補遺》二卷,《附錄》一卷。(宋宋祁。聚珍本,福本。)

  《文恭集》五十卷,《補遺》一卷。(宋胡宿。聚珍本,杭本,福本。)

  《文正集》二十卷,《別集》四卷,《補編》五卷。(宋范仲淹。通行本。近范氏後裔以《範文正》及《范忠宣集》合刻。)

  《河南集》二十七卷。(宋尹洙。長洲陳氏校刻本。)

  《蔡忠惠集》三十六卷。(宋蔡襄。國朝人校刻本。)

  《蘇學士集》十六卷。(宋蘇舜欽。宋犖校刻本,震澤徐氏刻本。)

  《華陽集》六十卷,《附錄》十卷。(宋王珪。聚珍本,福本。)

  《司馬文正集》八十卷。(宋司馬光。劉繩遠刻乾隆修補本,陳宏謀刻本附《年譜》,翻刻本。)

  《旴江集》三十七卷,年譜一卷,《外集》三卷。(宋李覯。明李贊重編刻本,江西祠堂本。)

  《公是集》五十四卷。(宋劉敞。聚珍本,福本。)

  《彭城集》四十卷。(宋劉攽。聚珍本,福本。)

  《元豐類稿》五十卷。(來曾鞏。顧崧齡刻本。)

  《宛陵集》六十卷,《附錄》五卷。(宋梅堯臣。震澤徐氏刻本,又梁中孚刻本。)

  《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附錄》五卷。(宋歐陽修。歐陽衡編刻本。)

  《蘇老泉先生集》二十卷,《附錄》二卷。(宋蘇洵。邵仁泓刻本。原名《嘉祐集》。)

  《東坡七集》一百一十卷。(宋蘇軾。《前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製集》十卷,《外製》附《樂語》三卷,《應詔集》十卷,《續集》十二卷。明成化四年江西布政司重刻宋本,嘉靖十三年江西布政司又重刻,此本為最古。又《大全集本》一百三十卷,分體編次,易於檢尋,明刻今刻多有。)

  《欒城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四卷,《第三集》十卷,《應詔集》十二卷。宋蘇轍。明刻本。右三集近人合刻本,不善。)

  《蘇詩合注》五十卷,《附錄》五卷。(馮應榴注。自刻本。蘇詩,宋施元之《注》最有名,查慎行《補註》亦善。馮、王、翁三《注》更詳備。)

  《蘇詩編注集成》。(《總案》四十五卷,《詩》四十六卷,《雜綴》一卷。

  王文誥注。自刻本。馮詳事實,王兼論詩。)

  《蘇詩補註》八卷。(翁方綱注。《蘇齋叢書》本,粵雅堂本。)

  《斜川集》六卷,《附錄》上下二卷。(宋蘇過。四庫館輯。趙懷玉校刻本,知不足齋本。附《三蘇集》本不善。)

  《臨川集》一百卷。(宋王安石。明嘉靖三十九年何氏翻宋本,萬曆再刻本。)

  王荊公詩注五十卷。(宋李壁注。張宗松清綺齋校刻本。)

  《山谷》。(《內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別集》二十卷,詞一卷,簡尺二卷,年譜三卷。宋黃庭堅。聚珍本,福本。)

  《山谷》。(《內集注》二十卷,宋任淵。《外集注》七卷,宋史容。《別集注》二卷,《外集補》四卷,年譜十四卷。宋史季溫。翁方綱校刻本,聚珍本無末二種。)

  《後山集》二十四卷。(宋陳師道。趙鴻烈學稼山莊刻本。)

  《後山詩注》十二卷。(宋陳師道。宋任淵注。聚珍本,福本。)

  《柯山集》五十卷。(宋張耒。聚珍本,福本。)

  《淮海集》。(四十卷,《後集》六卷,《長短句》三卷。宋秦觀。明李之藻刻乾隆修補本,道光丁酉高郵重刻本,改並二十卷,《補遺》一卷,附《年譜》。)

  《雞肋集》七十卷。(宋晁補之。明崇禎刻本。《李廌濟南集》八卷,《四庫傳鈔》本,無刻本。秦、黃、張、晁、陳、李諸家文,有《蘇門六君子文鈔》七十卷,明崇禎韓氏刻本。)

  《西台集》二十卷。(宋畢仲游。聚珍本,福本。)

  以上北宋《李忠定公集》卷。(宋李綱。活字本,通行本。原名《梁溪集》。)

  《浮溪集》三十六卷。(宋汪藻。聚珍本,福本。)

  《石林居士建康集》八卷。(宋葉夢得。)

  《簡齋集》十六卷。(宋陳與義。聚珍本,福本。)

  《鴻慶居士集》四十二卷。(宋孫覿。明翻宋本止周必大原定十二卷。)

  《茶山集》八卷。(宋曾幾。聚珍本,杭本,福本。)

  《文定集》三十四卷。(宋汪應辰。聚珍本,福本。)

  《朱子大全集》一百一十二卷。(宋朱子。蘇方炳刻本。《朱子古文》卷,貴陽官本。)

  《雪山集》十六卷。(宋王質。聚珍版輯本,福本。)

  《周益公大全集》二百五卷。(宋周必大。)

  《止齋文集》五十一卷,《附錄》一卷。(宋陳傅良。陳用光重刻本。)

  《攻媿集》一百一十二卷。(宋樓鑰。聚珍版刪定本,福本。)

  《盤洲集》八十卷。(宋洪适。洪氏家刻本,宜黃黃氏刻本。)

  《浪語集》三十五卷。(宋薛士龍。止見傳鈔本,今溫州人議刻。)

  《石湖詩集》三十四卷。(宋范成大。秀野草堂刻本。南宋四家,《蕭千岩詩集》已佚,尤袤止存《梁溪遺稿》一卷,尤侗輯本。)

  《誠齋集》一百三十卷。(宋楊萬里。乾隆乙卯吉安刻本八十五卷,《函海》刻《詩集》十卷,嘉慶庚申徐氏編刻《詩集》十六卷。)

  《渭南文集》五十卷,《逸稿》二卷,《劍南詩稿》八十五卷。(陸游。汲古閣本。)

  《水心集》二十九卷。(宋葉適。通行本。)

  《水心別集》十六卷。(同上。溫州新刻本,武昌局本。)

  《龍川文集》三十卷,《補遺》一卷,《附錄》二卷,《札記》一卷。(宋陳亮。同治八年永康應氏刻本,又活字版本,《金華叢書》本。)

  《嚴滄浪集》六卷。(宋嚴羽。明潘氏編刻《宋元名家詩集》本。)

  《白石詩集》一卷,附《詩說》一卷。(宋姜夔。揚州鮑刻本。)

  以上南宋(此外宋人集,若呂陶、劉摯、彭龜年,聚珍本有之。宗澤、呂祖謙,在《金華叢書》內。永嘉四靈,在《南宋群賢小集》內。)

  《拙軒集》六卷。(金王寂。聚珍本,福州、杭州重刻本,又新刻本。趙秉文《滏水集》二十卷,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四十五卷,有傳鈔本,無刻本。)

  《遺山集》四十卷,《附錄》一卷。(金元好問。張穆校補刻本,又康熙間無錫華氏刻本。)

  《元遺山詩注》十六卷。(施國祁注。原刻本。)

  《剡源集》三十卷,附《札記》一卷。(元戴表元。宜稼堂本。)

  《金淵集》六卷。(元仇遠。聚珍本,杭本,福本。王惲《秋澗集》一百卷,有傳鈔本,無刻本。)

  《牧庵文集》三十六卷。(元姚燧。聚珍本,福本。明劉昌編《中州名賢文表》三十卷,宋犖刻本,內有姚燧文八卷。)

  《清容居士集》五十卷,附《札記》一卷。(元袁桷。宜稼堂本。)

  《道園學古錄》五十卷。(元虞集。通行本。仁壽新刻本六十卷,《仍少文遺稿》八卷。)

  《楊仲宏詩》八卷。(元楊載。留香室刻本。)

  《范德機詩》七卷。(元范梈。)

  《揭曼碩詩》三卷。(元揭傒斯。以上三家集,均汲古閣摘本,又《宋元名家詩集》本。)

  《淵穎集》十二卷,《附錄》一卷。(元吳萊。國朝人校刻本,明嘉靖卓氏刻本。)

  《雁門集》三卷,《集外詩》一卷。(元薩都剌。汲古閣本。)

  《九靈山房集》三十卷。(元戴良。戴殿江家刻本,《金華叢書》本。)

  《鐵崖古樂府注》十六卷。(元楊維楨。卜瀍注。乾隆甲午刻本,西安王氏刻本四卷,無注。)

  以上金元(聚珍本諸集,如張說、宋庠、宋祁、胡宿、王珪、劉敞、劉攽、張耒、畢仲游、汪藻、曾幾、汪應辰、王質、樓鑰、仇遠、姚燧諸家,皆世無刻本,或傳本太略,蒐輯排印者。)

  《宋文憲全集》五十三卷,《卷首》四卷。(明宋濂。嚴榮刻本。)

  《青邱詩集注》十八卷,附《鳧藻集》五卷。(明高啟。金檀注。雍正六年刻本。)

  《遜志齋集》二十四卷。(明方孝孺。明刻本,台州刻本,《乾坤正氣集》本。)

  《懷麓堂集》一百卷。(明李東陽。重刻本。)

  《篁墩集》九十三卷。(明程敏政。明刻本。)

  《空同集》六十六卷。(明李夢陽。明刻本。今多詩集單行。)

  《大復集》三十八卷。(明何景明。河南重刻本。)

  《王文成全書》三十八卷。(明王守仁。明刻本,又通行本亦稱《陽明全集》。)

  《儼山集》一百卷,《續集》十卷,《儼山外集》三十四卷。(明陸深。明刻本。《外集》皆雜著,別行,附此。)

  《升庵全集》八十一卷,《外集》一百卷,《遺集》卷。(明楊慎。通行本不善。)

  《遵岩集》二十五卷。(明王慎中。明刻本。)

  《荊川集》十二卷。(明唐順之。國初刻本。)

  《滄溟集》三十卷,《附錄》一卷。(明李攀龍。明刻本。)

  《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續稿》二百七卷。明王世貞。明刻本。胡應麟《少室山人類稿》,今罕見。)

  《震川文集》三十卷,《別集》十卷。(明歸有光。歸氏家刻本。)

  《四溟集》十卷。(明謝榛。明刻本,《盛明百家詩》本。袁凱《海叟集》、邊貢《華泉集》、徐禎卿《迪功集》、高叔嗣《蘇門集》、皇甫汸《司勛集》、皇甫涍《少玄集》,皆明詩家最著者,有刻本,不常見,並收《盛明百家詩》內。邊、徐、高三家,王士禎有選刻本。)

  以上明國朝人集,流別太多,今為分類列之,各標所長,以便初學尋求。其詩文集分刻者分之,本合刻不別行者,仍牽連錄之,皆有刻本,不臚列。(詞章考訂,多有兼長者,此從其重者言之。)

  《夏峰先生集》十六卷。(孫奇逢。)

  《二曲集》二十二卷。(李中孚。)

  《三魚堂文集》十二卷,《外集》六卷,《附錄》一卷。(陸隴其。)

  《重訂楊園集》五十四卷,《年譜》一卷。(張履祥。同治十年萬氏重編蘇州局本。)

  《湯子遺書》十卷。(湯斌。)

  《榕村文集》四十卷。(李光地。)

  以上國朝理學家集《梨洲集》卷。(黃宗羲。靳治荊刻。)

  《南雷文定前集》十一卷,《後集》四卷,《詩歷》一卷。(黃宗羲。在《粵雅堂叢書》內。)

  《亭林文集》六卷。(顧炎武。)

  《曝書亭集》八十卷。(《附錄》一卷。朱彝尊。)

  《曝書亭集外稿》八卷。(馮登府輯。)

  《姜齋文集》十卷,《詩集》十卷。(王夫之。並雜著合刻為《船山遺書》三百二十四卷。)

  《西河文集》一百三十三卷。(毛奇齡。並雜著合刻為《西河合集》四百九十八卷。)

  《上湖分類文編》十卷。(汪師韓。)

  《樊榭山房文集》八卷,《詩集》八卷,《詞集》二卷,《續詩集》十卷。

  (厲鶚。分刻。)

  《果堂集》十二卷。(沈彤。)

  《東原集》十卷。(戴震。《戴氏遺書》內,亦附《經韻樓叢書》。)

  《鮚埼停集》。(三十八卷,《經史問答》十卷,《外集》五十卷。全祖望。

  《正集》史夢蛟刻,《問答》萬氏刻,《外集》、《別集》別一人刻,《詩集》鄭氏刻。)

  《南江文鈔》四卷。(邵晉涵。)

  《抱經堂文集》三十四卷。(盧文弨。《抱經堂叢書》。)

  《道古堂文集》四十八卷,《詩集》二十六卷。(杭世駿。)

  《學福齋集》卷。(沈大成。)

  《潛研堂文集》五十卷,《詩集》二十卷。(錢大昕。)

  《春融堂詩文集》六十八卷。王昶。

  《存悔齋集》卷。(劉鳳誥。)

  《述學》內外篇六卷,附《校勘記》。(汪中。揚州局本,又初刻小字本,文選樓本、學海堂本二卷。)

  《校禮堂集》三十六卷。(凌廷堪。)

  《東壁遺書》八十八卷。(崔述。三十五種。)

  《授堂集》卷。武億。

  軒所著書六十卷。孔廣森。七種。

  《拜經堂文集》四卷。(臧庸。)

  《經韻樓集》十二卷。(段玉裁。)

  《問字堂集》五卷,《岱南閣集》五卷,《五松園文集》一卷。(孫星衍。)

  《卷施閣文》。(甲集十卷,乙集十卷。)《更生齋文》(甲集四卷,乙集四卷。洪亮吉。)

  《更生齋續集》卷。(倪良勛刻。)

  《雕菰樓集》二十四卷。(焦循。)

  《復初齋集》卷。(翁方綱。)

  《空山堂集》卷。(牛運震。)

  《祇平居士集》卷。(王元啟。)

  《揅經室集》六十卷。(阮元。《一集》十四卷,《二集》八卷,《三集》五卷,《四集》二卷,《詩集》十二卷,《外集》五卷,《續集》九卷,《再續集》六卷。)

  《思適齋集》十八卷。(顧廣圻。徐渭仁刻《春暉堂叢書》中。)

  《養素堂文集》三十五卷。張澍。

  《鑒止水齋集》十二卷。(許宗彥。廣州翻刻。)

  《晚學集》八卷,詩五卷。(桂馥。)

  《鐵橋漫稿》八卷。(嚴可均。全稿未刻。)

  《清白士集》二十八卷。(梁玉繩。)

  《七經樓文鈔》卷。(蔣湘南。)

  《董方立文甲集》二卷。(董祐誠。《董方立遺書》之一。)

  《左海文集》二十卷。(陳壽祺。)

  《衎石齋記事稿》十卷,《記事續稿》十卷。(錢儀吉。)

  《甘泉鄉人稿》二十四卷。(錢泰吉。)

  《幼學堂詩集》十七卷,《文集》八卷。(沈欽韓。)

  《齋文集》二卷。(張穆。)

  《詁經精舍文鈔》。(《初集》十四卷,《續集》八卷,《三集》卷。杭州詁經精舍諸生。《初集》刻《文選樓叢書》內。)

  《學海堂》(《初集》十六卷,《二集》二十二卷,《三集》二十四卷。廣州學海堂諸生。)

  以上國朝考訂家集(若紀昀、陸錫熊、彭元瑞、趙佑、朱筠、趙懷玉、王芑孫諸家集,既工詞章,間有考訂,此類不可枚舉,以此例之。)

  《壯悔堂集》十卷。(侯方域。)

  《寧都三魏集》七十二卷。(魏禮、魏禧、魏祥。附魏世傑、魏世效、魏儼。

  三魏合彭士望、林時益、李騰蛟、邱維屏、曾燦、彭任為易堂九子,有《九子文鈔》。)

  《水田居文集》卷。(賀貽孫。)

  《鈍翁類稿》一百一十八卷。(汪琬。)

  《午亭文編》五十卷。(陳廷敬。)

  《湛園集》十卷。(姜宸英。)

  《遂初堂詩文集》三十九卷。(潘耒。)

  《解舂文鈔》十二卷,《補遺》二卷,《詩鈔》二卷。(馮景。《抱經堂叢書》之一。)

  《改亭文集》十六卷,詩六卷。(計東。)

  《存硯樓集》十六卷。(儲大文。)

  《鹿洲初集》二十卷。(藍鼎元。)

  《穆堂類稿》五十卷,《續稿》五十卷,《別稿》五十卷。(李紱。)

  《小倉山房文集》三十五卷。(袁枚。)

  《梅崖居士集》三十卷。(朱仕琇。)

  《山木居士集》卷。(魯九皋。)

  

  《尊聞居士集》八卷。(羅有高。)

  《汪子文錄》卷。(汪縉。)

  《二林居集》二十四卷,《測海集》六卷。(彭紹升。)

  《小峴山人集》三十六卷。(秦瀛。)

  《龔海峰文集》卷。(龔景瀚。)

  《安吳四種》。(中《衢一勺》七卷,《藝舟雙楫》九卷,《管情三義》八卷,《齊民四術》十二卷,包世臣。道光丙午活字版本,武昌局本。)

  《定盦文集》卷,詩卷。(龔自珍。分刻。)

  《曾文正公文集》四卷。(曾國藩。青浦初刻本,又直隸再刻本非全集。又長沙新刻本合刻詩集四卷。)

  以上國朝不立宗派古文家集(古文家多兼經濟家。)

  《望溪文集》。(十八卷,《集外文》十卷,《補遺》二卷,《年譜》二卷。方苞。戴鈞衡補編。)

  《海峰文集》卷。(劉大櫆。)

  《惜抱軒文集》十六卷,《後集》十卷,《詩》十卷。(姚鼐。)

  《劉孟塗集》四十四卷。(文十卷,駢體文二卷,《詩前集》十卷,《後集》二十二卷。劉開。)

  《太乙舟文集》卷。(陳用光。)

  《初月樓集》卷。(吳德旋。)

  《儀衛堂文集》十二卷,詩五卷。(方東樹。)

  《東溟文集》二十六卷。(姚瑩。)

  《柏梘山房集》卷。(梅曾亮。)

  《管異之文集》卷。(管同。)

  以上國朝桐城派古文家集《大雲山房初集》四卷,《言事》二卷,《二集》四卷。(惲敬。)

  《茗柯文編》五卷。(張惠言。)

  《養一齋文集》二十六卷。(李兆洛。活字版本。)

  《崇百藥齋集》二十卷,《續集》四卷。(陸繼輅。)

  《齊物論齋文集》六卷。(董士錫。)

  以上國朝陽湖派古文家集《湖海樓集》五十卷。(陳其年。《程師恭檢討四六注》,選擇未善。)

  《林蕙堂集》二十六卷。(吳綺。陸繁弨《善卷堂四六》,章藻功《思綺堂四六》,皆非至者。)

  《石笥山房文集》六卷,《補遺》一卷,《詩集》十二卷。胡天游。此本未足。

  《玉芝堂文集》六卷,詩三卷。(邵齊燾。)

  《綠蘿山莊四六》卷。(胡浚。)

  《小倉山房外集》八卷。(袁枚。別本。)

  《儀鄭堂駢體文》二卷。(孔廣森。文選樓本,又附刻所著書本。此集本別行。)

  《述學外篇》。(汪中。互見。)

  《知足齋集》卷。(朱珪)

  《問字堂外集》。孫星衍。互見。此集皆駢文。

  《卷施閣乙集》十卷,《更生齋乙集》二卷。(洪亮吉。互見。此集皆駢文。)

  《夫容山館集》。(無卷數,文八十三篇,《續》三十五篇。)詩八卷,《補遺》一卷。(楊芳燦。)

  《有正味齋集》七十三卷。(吳錫麒。《初集駢體文》二十四卷,《續集駢文》八卷。)

  《尚絅堂集文》二卷,詩五十二卷,詞二卷。(劉嗣琯。)

  《小謨觴館集》。(文四卷,詩八卷,詩餘一卷,《續集文》二卷,詩二卷。彭兆蓀。姚燮《復莊駢儷文榷》八卷,體與彭近,遜於彭。)

  《賞雨茆屋詩集》二十二卷,駢體文二卷。(曾燠。)

  《夕葵書屋集》卷。(吳鼒。)

  《栘華館駢體文》四卷。(董基誠、董祐誠。別刻,又附《董方立遺書》內。)

  以上國朝人駢體文家集《梅村集》四十卷。(吳偉業。欲詳知國朝詩家者,具鄭方坤《國朝詩鈔小傳》、《王昶湖海詩傳》、《張維屏詩人征略》中。)

  《吳詩集覽》二十卷,《談藪》一卷。(吳偉業。靳榮藩注。)

  《變雅堂集》五卷。(杜濬。濬《文集》罕傳,武昌新刻。)

  《學余堂文集》二十八卷,《詩集》五十卷,《外集》二卷。(施閏章。)

  《曝書亭詩注》二十三卷。(朱彝尊。楊謙注。孫銀槎注本,不如楊注本,別行。互見。)

  《西河詩集》五十六卷。(毛奇齡。互見。)

  《帶經堂集》九十二卷。(王士禎。合他著述統名《漁洋山人著述三十八種》。)

  《漁洋山人精華錄訓纂》十卷。(惠棟注。)

  《白茅堂集》四十六卷。(顧景星。)

  《安雅堂詩集》,無卷數。《拾遺文》二卷。(宋琬。)

  《松桂堂集》三十七卷,《延露詞》三卷,《南氵往集》三卷。(彭孫遹。)

  《馮定遠集》十一卷。(馮班。)

  《飴山堂文集》六卷,《詩集》十七卷。(趙執信。)

  《西陂類稿》三十九卷。(宋犖。)

  《古歡堂集》三十六卷。(田雯。)

  《蓮洋詩鈔》十卷。(吳雯。)

  《溉堂集》二十三卷。(孫枝蔚。)

  《馮舍人遺詩》六卷。(馮廷櫆。)

  《敬業堂集》五十卷。(查慎行。)

  以上國朝詩家集(詩家太多,讀不勝讀,止舉國初最著數家,余多行本,泛覽不難,此後最著者,厲鶚《樊榭山房詩集》,黃景仁《兩當軒集》。)

  《珂雪詞》。(曹貞吉。)

  《曝書亭詞注》七卷。(朱彝尊。李富孫注。)

  《烏絲詞》。(陳維崧。)

  《彈指詞》。(顧貞觀。)

  《飲水詞》,《側帽詞》。(納蘭性德。)

  《樊榭山房詞》。(厲鶚。)

  《蘅夢樓詞》。(郭麟。)

  《茗柯詞》。(張惠言。)

  《疏影樓詞》。(姚燮。)

  《金梁夢月詞》。(周之琦。)

  《冰蠶詞》。(承齡。)

  《空青詞》。(邊浴禮。)

  以上國朝詞家集(今人之詞,不能葉律,乃長短句,非曲也,故附集部詩後。詞乃小道,略舉最精者數家,以備文體之一。)

  ──右別集類總集第三(近世選本,舉大雅者。)

  《文選》李善注六十卷,附《考異》十卷。(胡克家仿宋本,武昌局翻本,廣州翻本。葉氏海錄軒評註本六十卷,亦佳,汲古閣本較可。)

  《文選理學權輿》八卷。(汪師韓。讀畫齋本。)

  《文選理學權輿補》一卷。(孫志祖。同上。)

  《文選李注補正》四卷。(同上。同上。)

  《文選考異》四卷。(同上。同上。陳景雲《文選舉正》六卷,未刊。)

  《文選音義》八卷。(余蕭客。靜勝堂刻本。此書乃少作,余後又撰《文選雜題》三十卷,未見傳本。)

  《文選集釋》二十四卷。(朱珔。自刻本。)

  《文選旁證》四十六卷。(梁章鉅。榕風樓刻本。)

  《文選古字通疏證》六卷。(薛傳均。刻本。原書十二卷。)

  《選學膠言》二十卷。(張雲璈。三影閣刻本。)

  《文選補遺》四十卷。(宋陳仁子。長沙刻本。)

  《文選六臣注》六十卷。(唐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李善。

  明新都崔氏大字本。不如李善單注,已有定論,存以備考。)

  以上總集類《文選》之屬《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一百一十八卷。(明張溥編。重刻本。明汪士賢刻《漢魏六朝二十名家集》,在張前。)

  《文紀》一百五十九卷。(明梅鼎祚編。原刻本。皇霸、西漢、東漢、三國、西晉、宋、南齊、梁、陳、北齊、後周、隋、釋。《三國文紀》亦有刻本,《四庫》未收。)

  《古文苑》二十一卷。(朱章樵注。明成化壬寅刻本,守山閣校本。又岱南閣本九卷,無注。)

  《續古文苑》二十卷。(孫星衍編。平津館本。)

  《文館詞林》四卷。(唐許敬宗等編。《佚存叢書》本,粵雅堂重刻本。此殘本,原書一千卷。)

  《文苑英華》一千卷。(宋李昉等編。明刻本。)

  《文苑英華辨證》十卷。(宋彭叔夏。聚珍本,福本,知不足齋本。)

  《全唐文》一千卷。(嘉慶十九年敕編。揚州官本。)

  《唐文粹》一百卷。(宋姚鉉編。顧廣圻校刻大字本,明晉藩刻本,又明刻小字本。)

  《唐文粹補遺》二十六卷。(郭麟編。刻本。)

  《宋文鑒》一百五十卷。(宋呂祖謙編。明胡韶修補本,明晉藩刻本。)

  《南宋文范》七十卷。(莊仲方編。道光十七年活字版本。)

  《金文雅》十卷。(同上。同上。)

  《元文類》七十卷,目錄三卷。(元蘇天爵編。明晉藩刻本,又明修德堂本。

  《文粹》、《文鑒》、《文類》三種,明張溥皆有刪削刻本。)

  《明文衡》九十八卷。(明程敏政編。原刻本。)

  《明文授讀》六十二卷。(黃宗羲編。刻本。)

  《明文在》一百卷。(薛熙編。倪霱寫刻本。)

  《皇清文穎》一百二十四卷。(乾隆十二年敕編。殿本。)

  《國朝文錄》一百卷。(姚椿編。朱珔編《國朝詁經文鈔》一百卷,未刊。)

  《湖海文傳》七十五卷。(王昶編。家刻本。)

  《歷代賦匯》一百四十卷,(《外集》二十卷,《逸句》三卷,《補遺》二十二卷。康熙四十五年敕編。揚州詩局本,重刻通行本。)

  《賦匯錄要箋略》二十八卷,(附《補題注》,《外集》、《補遺題注》。吳光昭。通行本。杭世駿有《賦匯解題》,通行。)

  《御選唐宋文醇》五十八卷。(乾隆三年。內府大字本,廣州重刻大字本。)

  《古文辭類纂》七十五卷。(姚鼐編。興縣康氏刻小字本,又大字本,蘇州局翻康本。)

  《駢體文鈔》三十一卷。(李兆洛編。康刻本,合《類纂》合肥徐氏重刻本。)

  《七十家賦鈔》卷。(張惠言編。康刻本。以上三種選本,最古雅有法。)

  《國朝駢體正宗》十二卷。(曾燠編。原刻本,廣州重刻本。)

  《唐宋十大家文集》五十一卷。(儲欣編。八家外,增李翱、孫樵。明茅坤《八大家文鈔》,鍾惺《八大家文選》,旨趣略同。)

  《元明十大家文集》卷。(國朝人編。)

  《金元明八大家文選》五十三卷。(李祖陶編。元好問、姚燧、吳澂、虞集、宋濂、王守仁、唐順之、歸有光。)

  李選《國朝文錄》八十二卷,《續錄》六十三卷。(李祖陶編。共八十八家,體例未精,評語尤陋,取其各存大略。)

  《三家文鈔》三十二卷。(宋犖編刻。侯方域八卷,汪琬十二卷,魏禧十二卷。近人編輯《國朝二十四家古文》尤草草。)

  《古文雅正》十四卷。(蔡世遠編。)

  《續古文雅正》十四卷。(林有席編。)

  《四六法海》十二卷。(明王志堅編。)

  《唐駢體文鈔》十七卷。(陳均編。)

  《宋四六選》二十四卷。(彭元瑞編。以上均通行本。)

  《八家四六文鈔》九卷。(吳鼒編。較經堂刻本。袁枚、邵齊燾、劉星煒、孔廣森、吳錫麒、曾燠、孫星衍、洪亮吉。)

  以上總集類文之屬(元以前諸本多有詩,從其多者言之。)

  《樂府詩集》一百卷。(宋郭茂倩編。乾隆刻本,武昌局本。明梅鼎祚編《古樂苑》五十二卷,又補郭遺。)

  《樂府古題要解》二卷。(舊題唐吳兢。《津逮》本,《學津》本。)

  《玉台新詠》十卷。(明趙氏寒山堂仿宋刻小字本,康熙甲午馮氏刻大字評點本。)

  《玉台新詠考異》十卷。(紀容舒。)

  《詩紀》一百五十六卷。(明馮惟訥編。原刻本。)

  《詩紀匡謬》一卷。(馮舒。知不足齋本。)

  《全唐詩》九百卷。(康熙四十六年敕編。揚州詩局本,江寧重刻本,廣州巾箱本。)

  《全五代詩》一百卷。(李調元編。《函海》本。)

  《全金詩》七十四卷。(康熙五十年敕編。揚州詩局本。)

  《御選唐宋詩醇》四十七卷。(乾隆十五年。內府本,廣州重刻本。)

  《四朝詩》三百一十二卷。(康熙四十八年敕編。揚州詩局本。宋七十八卷,金二十五卷,元八十一卷,明一百二十八卷。)

  《唐人選唐詩》八種。(汲古閣本。《國秀集》二卷,《篋中集》一卷,《御覽詩》一卷,《極玄集》一卷,《中興間氣集》二卷,《河獄英靈集》三卷,《搜玉小集》一卷,《才調集》十卷。)

  《唐人萬首絕句》九十一卷。(宋洪邁。明翻宋本七十五卷。)

  《全唐詩錄》一百卷。(徐焯編。通行本。)

  《西崑酬唱集》二卷。(宋楊億編。《珠塵》本,《浦城遺書》本,粵雅堂本。)

  《南宋群賢小集》一百五十七卷,附《補遺》。(舊題宋陳思編。顧修補。讀畫齋本。)

  《後村千家詩》二十二卷。(宋劉克莊編。《楝亭十二種》本。)

  《宋詩鈔》一百六卷。(吳之振編。通行本。)

  《宋百家詩存》二十八卷。(曹廷楝編刻本。補吳鈔之遺。陳焯編《宋元詩會》一百卷,搜羅殘佚尤備。)

  《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一卷。(金元好問編。國初刻本。)

  《元詩選》一百一十一卷。(顧嗣立編。家刊本。《一集》六十八卷,《二集》二十六卷,《三集》十六卷。)

  《元詩癸集》十卷。(無卷數。席世臣補刻本。)

  《明詩綜》一百卷。(朱彝尊編。原刻本。)

  《感舊集》十六卷。(王士禎編。雅雨堂刻本。《解題》下多有舊聞佚事。)

  《湖海詩傳》四十六卷。(王昶編。原刻本。雍正至乾隆末聞人略備。)

  《南宋雜事詩》七卷。(沈嘉轍、吳焯、陳芝光、符曾、趙昱、厲鶚、趙信。原刻本,可資考史。)

  《十家宮詞》十二卷。(宣和、宋文安、王建、花蕊、王珪、胡偉集句,和凝、張公庠、王仲修、周彥質。朱彝尊編刻本。《借月山房叢書》刻《宮詞小纂》三卷。)

  《采菽堂古詩選》三十八卷,《補遺》四卷。(陳祚明編。通行本。)

  《古詩選》三十二卷。(王士禎編。聞人倓箋。通行本。)

  《唐賢三昧集箋注》三卷。(王士禎編。吳煊、胡棠注。乾隆丁未刻本。)

  《十種唐詩選》十七卷。(同上。通行本。)

  《唐人萬首絕句選》七卷。(同上。通行本。)

  《鏡煙堂十種》。(紀昀。通行本。《沈氏四聲考》、《唐人試律說》、《刪正二馮才調集》、《刪正瀛奎律髓》、《李義山詩》、《陳後山詩》、張為《主客圖》、《審定風雅遺音》、《庚辰集》,《館課存稿》。)

  《宋四家詩鈔》。(無卷數。周之麟編。通行本。蘇、黃、范、陸。)

  《國朝六家詩鈔》八卷。(通行本。施、宋、王、趙、朱,查。)

  以上總集類詩之屬(近人詩文選本太多,舉其不俗謬者。沈選《別裁》,通行,不詳列。)

  《花間集》十卷。(蜀趙崇祚編。汲古閣本。)

  《草堂詩餘》四卷。(宋人編。汲古閣本。)

  《花庵詞選》十卷,《中興以來詞選》十卷。(宋黃昇編。汲古閣本。)

  《絕妙好詞箋》七卷,附《續鈔》一卷。宋周密編。厲鶚、查為仁箋。徐楙重刻本,會稽章氏重刻本。又附張惠言《詞選》二卷、董毅《續詞選》二卷、鄭善長《九家詞選》一卷。

  《歷代詩餘》二百二十卷,附《詞話》十卷。(康熙四十六年敕編。內府本。)

  《詞綜》三十六卷。(朱彝尊編。原刻本。唐、五代、宋。《補》二卷。王昶編。合上刻本。)

  《詞綜補遺》二十卷。(陶梁編。原刻本。)

  《明詞綜》十二卷。(王昶編。原刻本。)

  《國朝詞綜》四十八卷,二集八卷。(王昶編。原刻本。)

  《宋六十名家詞》九十卷。(毛晉編。汲古閣本。)

  《十六家詞》三十九卷。(孫默編。原刻本。吳偉業、龔鼎孽、梁清標、宋琬、曹爾堪、王士祿、尤侗、陳世祥、黃永、陸求可、鄒祇謨、彭孫遹、王士禎、董以寧、陳維崧、董俞。)

  《浙西六家詞》。(十二卷,附宋張炎《山中白雲詞》一卷。龔翔麟編。原刻本。朱彝尊、李良年、沈皞日、李符、沈岸登、龔翔麟。)

  以上總集類詞之屬(宋詞最著者,姜夔、周密、張炎。姜夔白石詞在《六十名家詞》內,周密《薲洲漁笛譜》、《草窗詞》在《知不足齋叢書》內,張炎《山中白雲詞》附《浙西六家詞》後,余若晏、歐、柳、蘇、黃、秦、周邦彥、李清照、張孝祥、辛棄疾、吳文英、劉過、史達祖皆在《六十家》內,張先、張鎡在《知不足齋叢書》內,有集者亦附集。)

  ──右總集類詩文評第四(詩話但舉總匯者,其專家詩話太繁,不錄。)

  《文心雕龍輯注》十卷。(梁劉勰。黃叔琳注。盧氏廣州刻本,原刻本。)

  《浩然齋雅談》三卷。(宋周密。聚珍本,杭本,福本。)

  《全唐文紀事》一百二十二卷。(陳鴻墀。廣州方氏刻本。)

  《唐詩紀事》八十卷。(宋計有功。通行本。)

  《宋詩紀事》一百卷。(厲鶚。原刻本。錢大昕《元詩紀事》三卷,未見傳本。)

  《烏台詩案》一卷。(宋周紫芝。《函海》本。)

  《江西詩社宗派圖錄》一卷。(張泰來。知不足齋本。)

  《廣陵詩事》十卷。(阮元。文選樓本。)

  《詞林紀事》二十二卷,附錄三卷。(張完橚。嘉慶三年刻本。)

  《史漢方駕》三十五卷。(明許相卿。家刻本。此書意在評文,故列此。)

  《修詞鑒衡》二卷。(元王構。《指海》本,《三續百川》本。)

  《古文緒論》一卷。(呂璜。《指海》本。)

  《四六話》二卷。(宋王銍。《學津》本。)

  《四六談麈》一卷。(宋謝伋。《學津》本。)

  《四六叢話》三十二卷。(孫梅。嘉慶三年刻本。)

  《宋四六話》十二卷。(彭元瑞。海山仙館本。)

  《賦話》十二卷。(李調元。通行本,亦在《函海》內。)

  《讀賦卮言》一卷。(王芑孫。)

  《聲調譜》一卷。(趙執信。單行本,《珠塵》本。)

  《聲調譜拾遺》一卷。(翟翬。《珠塵》本。)

  《談藝錄》一卷。(明徐禎卿。《附集》本,《格致叢書》本。)

  《藝苑卮言》一卷。(明王世貞。在《四部稿》內。)

  《藝圃擷余》一卷。(明王世懋。以上三種,皆收沈德潛《說詩晬語》中。

  《晬語》並刻宋嚴羽《滄浪詩話》。又《廣百川》本,《秘笈》本。)

  《鍾嶸詩品》三卷。(《津逮》本,《學津》本。)

  《主客圖》三卷。(唐張為。鏡煙堂本,《函海》本。)

  《唐音癸簽》三十六卷。(明胡震亨。明崇禎刻本。)

  《五代詩話》十卷。(鄭方坤。粵雅堂本。補王世禎原書。)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六十卷,《後集》四十卷。宋胡仔。績溪胡氏校刻本,海山仙館本。此書采北宋詩話略備。)

  《詩人玉屑》二十卷。(宋魏慶之。通行本。此書采南宋詩話略備。)

  《歷代詩話》八十卷。(吳景旭。何文燠所刻《歷代詩話》,乃匯刻前人書,共二十八種,附自著一種。)

  《國朝詩人征略初編》六十卷,《二編》六十四卷。(張維屏。自刻本。)

  《詞律》二十卷。(萬樹。原刻本。近人有《詞律拾遺》六卷、《補註》三卷刊行。)

  《綠斐軒詞林韻釋》二卷。(單行本,粵雅堂本。)

  《詞源》二卷。(宋張炎。戈載校秦恩復刻本,粵雅堂本,守山閣本。)

  《詞苑叢談》十二卷。(徐釚。通行本。)

  《詞學全書》十四卷。(查繼超。通行本。)

  《詞話》二卷。(毛奇齡。《西河集》本。)

  《四書文話》。(無卷數。周以清、侯康、胡調德同纂。分二十四門:一原始,二功令,三格式,四法律,五體裁,六命題,七程文,八稿本,九選本,十墨卷,十一社稿,十二元鐙,十三名譽,十四考核,十五師承,十六風氣,十七興廢,十八流弊,十九起衰,二十假借,二十一咎毀,二十二談藪,二十三軼事,二十四五經文。據《學海堂集》阮元《四書文話序》,已成書,未刊,稿本見存廣州學海堂中。此為一代取士程式,故附著其名於此,異日當有刊行之者。梁章鉅有《制義叢話》二十四卷,通行本,未精核。又《試律叢話》十卷,未刊。)

  《帶經堂詩話》三十卷。(王士禎。張宗楠輯。乾隆刻本,同治癸酉廣州重刻本。王詩雖專一派,此編論詩,詳允無弊,便於學者。)

  ──右詩文評類

复制

《卷二十一》

曾國藩 〔清代〕

  穆宗本紀一

  穆宗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諱載淳,文宗長子,母孝欽顯皇后那拉氏,咸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儲秀宮。

  十一年,就學,編修李鴻藻授讀。七月,文宗不豫,壬寅,疾大漸,召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宣諭立為皇太子。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贊襄政務。

  癸卯,文宗崩,召陳孚恩、文煜赴行在。甲辰,尊皇后及聖母並為皇太后。諭軍機處於各摺片後署贊襄政務王大臣。乙巳,免惇親王、恭親王、醇郡王、鍾郡王、孚郡王尋常召對及宴賚叩拜。停各省貢獻方物。

  丙午,展順天文鄉試於九月舉行,恩科武會試於十月,順天武鄉試於十一月。授駱秉章四川總督,督辦軍務。召雲貴總督劉源灝來京,以福濟代之。以崇實為成都將軍,旋命協辦四川軍務。湖北官軍復武昌、咸寧、通城等縣及江西義寧州。戊申,以景紋為駐藏辦事大臣。己酉,允恭親王赴行在叩謁梓宮。庚戌,薛煥請招商試運淮鹽濟餉。議行。辛亥,粵匪陷吉安。廣西官軍復賓州。癸丑,加上宣宗帝後尊諡。甲寅,粵匪陷靖安、武寧、義寧各州縣。乙卯,定年號祺祥。

  八月丁巳朔,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粵匪陷嚴州,旋復之。戊午,官軍復新昌、奉新、瑞州、上高。己未,命景廉赴葉爾羌查辦英蘊斂錢擅殺事。允曾國藩請,以上海現舶輪船駛往皖江,歸其軍練習。辛酉,湖北官軍復德安。壬戌,江西官軍復武寧、靖安。癸亥,頒大行皇帝遺詔。勝保軍復濮州。丁卯,捻匪渡運河,諭勝保與僧格林沁等截剿,毋任北竄。戊辰,胡林翼以疾乞假,命李續宜暫署湖北巡撫。庚午,御史董元醇請皇太后權理朝政,簡親王一二人輔弼。載垣等擬旨駁飭。甲戌,曾國荃軍復安慶。戊寅,廣西官軍復潯州。庚辰,四川番賊陷松潘。辛巳,論復安慶功,加官文、曾國藩太子少保,胡林翼太子太保,並予騎都尉世職,賞李續宜黃馬褂,楊載福、多隆阿雲騎尉世職。癸未,上大行皇帝尊諡曰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謙仁寬敏顯皇帝,廟號文宗。苗沛霖陷正陽、霍丘,圍壽州。

  九月丙戌朔,上母后皇太后徽號曰慈安,聖母皇太后徽號曰慈禧。辛卯,楊載福軍復池州。壬辰,捻匪竄汜水、鞏縣,官軍擊退之。召張亮基來京。金州地震。甲午,川軍剿平會理回匪。丁酉,允樂斌等奏,撒拉回匪降,撤回官軍。庚子,川軍復名山。壬寅,多隆阿、曾國荃等復桐城、宿松、蘄州、黃梅、廣濟。彭玉麟、成大吉等復黃州。湖北巡撫胡林翼卒,調李續宜為湖北巡撫,仍駐鄂、皖交界,督辦軍務。擢彭玉麟為安徽巡撫。癸卯,浙江官軍復於潛、昌化。粵匪竄嚴州,張玉良等軍潰。甲辰,英、法撤廣州駐兵,英撤駐天津馬隊。乙巳,僧格林沁剿平青州等處竄捻,賞還御前大臣並黃韁。戊申,上奉大行皇帝梓宮返京師,免承德及宛平各府縣田賦。己酉,苗沛霖反,命袁甲三會賈臻諸軍討之。甲寅,上奉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還宮。乙卯,以擅改諭旨,力阻垂簾,解載垣、端華、肅順任,罷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軍機。命恭親王會同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按律覈奏。賈楨、周祖培、沈兆霖、趙光疏請政權操之自上,並議皇太后召見臣工禮節及辦事章程。勝保疏請皇太后親理大政,並簡親王輔政。命王大臣、大學士等定議以聞。召醇郡王奕譞來京。是日奪載垣、端華、肅順爵職,逮問議罪。命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譞逮肅順解京。詔文武各衙門自十月十六日以後輪班值日。鮑超軍復鉛山。是月,免西寧碾伯被擾額賦。

  冬十月丙辰朔,命恭親王奕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大學士桂良、戶部尚書沈兆霖、侍郎寶鋆、文祥並為軍機大臣,鴻臚寺少卿曹毓瑛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召盛京戶部侍郎倭仁來京。丁巳,諭求言,申嚴門禁。戊午,大行皇帝梓宮至京,奉安於乾清宮。庚申,詔改祺祥為同治。辛酉,恭親王等擬請載垣、端華、肅順照大逆律凌遲。詔賜載垣、端華自盡,肅順處斬,褫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職,穆蔭遣戍軍台。壬戌,褫陳孚恩、黃宗漢、劉昆、成琦、德克津太、富績職。諭不究既往,諸臣毋再請察辦黨援。申誡王公、內外文武大臣招權納賄。甲子,上御太和殿即皇帝位,受朝。頒詔天下,以明年為同治元年,加恩中外,罪非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免惇親王、恭親王、醇郡王、鍾郡王、孚郡王諭旨及奏疏稱名。乙丑,懿旨以物力維艱,誡內務府,宮闈器用,力行節儉。賞還僧格林沁博多勒噶台親王。命刑部覈結五宇鈔票案。通諭中外清理庶獄。丙寅,苗沛霖陷壽州。東南方有聲如雷。諭熱河未竟工程即時停止。丁卯,申誡各路統將粉飾遷延,縱寇殃民。補行咸豐十年恩科武會試。己巳,命總兵馮子材督辦鎮江軍務。庚午,諭議政王等贊理庶務,毋避小嫌。壬申,諭統兵大臣實核功罪,信賞必罰。癸酉,粵匪陷嚴州、餘杭。命曾國藩統轄蘇、皖、贛、浙軍務,節制巡撫、提督以下各官;瑞昌幫辦浙江軍務,太常寺少卿左宗棠赴浙江剿賊,調遣提、鎮以下官。丙子,申諭郊配仍以三祖五宗為定,皇考祔廟稱宗。起用予告大學士祁俊藻、翁心存、前太常寺卿李棠階。籍陳孚恩家,下獄治罪。官軍復無為及隨州。丁丑,申誡廷臣遇事因循。諭官文、曾國藩等妥籌剿撫苗練。粵匪陷蕭山、紹興及江山、常山,趣左宗棠軍速援。己卯,釋貝子德勒克色楞於獄。辛巳,廷臣議上垂簾章程,懿旨依議。詔開恩科。初,烏拉停捕珠八年。至是,諭仍停辦。壬午,陳孚恩戍新疆。命侍郎寶鋆、董恂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辦事。甲申,法兵去天津。

  十一月乙酉朔,上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丙戌,諭各省習教交涉,分別良莠,持平辦理。丁亥,諭定戶部五宇鈔票侵款者罪。復熙麟等官。庚寅,命各軍保薦將才。壬辰,山東教匪作亂,成祿等剿平之,匪首延秀輪伏誅。甲午,先是張亮基言云南副將何有保戕鄧爾恆,疑徐之銘主使。至是,之銘飾奏軍功,為有保請獎,諭福濟察辦,撤任嚴參。乙未,石達開竄綏寧。庚子,諭中外舉人才,以曾國藩、胡林翼、駱秉章為法。辛丑,粵匪陷紹興、諸暨,褫王履謙職逮問。壬寅,福濟以畏葸取巧褫職。賞潘鐸二品頂戴,署雲貴總督。僧格林沁剿壽張等處會匪,大捷。癸卯,命彭玉麟幫辦袁甲三軍務。官軍復來安。乙巳,給事中高延祜劾徐之銘貪淫荒謬,及滇省練黨縱恣。諭潘鐸查辦。丁未,詔各省察舉循良,並訪學行該備之士。庚戌,以吳棠為江寧布政使,兼署漕運總督,督辦江北糧台。癸丑,粵匪陷處州。

  十二月甲寅朔,諭曾國藩通籌進剿機宜。乙卯,諭譚廷襄赴東昌籌河防。濮、范教匪平。丁巳,勝保奏收撫匪首劉占考、宋景詩。戊午,國瑞軍復范縣。粵匪陷寧波、鎮海暨紹興各屬。己未,諭整頓鹽務。辛酉,命左宗棠迅速援杭,張運蘭歸調遣,得專奏軍事。壬戌,命江寧副都統魁玉幫辦鎮江軍務。以毛鴻賓言,諭督撫及統兵大臣因地選將,毋專恃楚勇。袁甲三軍復定遠。允廓爾喀例貢改丁卯年呈進。乙丑,福建會匪陷福鼎,尋復之。河南捻匪竄棗陽。丁卯,曾國藩辭節制四省軍務,不允。己巳,上孝德皇后尊諡曰孝德溫惠誠順慈莊恭天贊聖顯皇后。兵部侍郎慶英有罪褫職,戍新疆。以青海札薩克貝勒綱僧卻多布為左翼盟長。辛未,褫毓科職,擢沈葆楨為江西巡撫。命恭親王、醇親王督瑞麟、文祥等管理神機營。曾國藩奏派道員李鴻章統水陸軍赴鎮江規復甦、常,允之。定登萊青道駐煙臺,監督東海關稅務。壬申,降端華、載垣世爵為不入八分輔國公。甲戌,免安徽、江蘇、浙江被賊來年額賦。乙亥,允江忠義終制,田興恕兼署貴州巡撫,旋以韓超署任。命張亮基督辦雲南軍務,徐之銘免雲南巡撫,以亮基署之。丁丑,多隆阿軍進攻廬州。石達開竄沅江、黔陽,偪川境,諭駱秉章、田興恕合擊之。兩淮粵匪陷杭州,瑞昌、王有齡死之。褫閩浙總督慶端職,留任。以左宗棠為浙江巡撫。彭玉麟辭巡撫,請專辦賊,許之,以為水師提督。調李續宜為安徽巡撫,嚴樹森為湖北巡撫。以鄭元善為河南巡撫。戊寅,祁俊藻以大學士銜為禮部尚書。改彭玉麟以兵部侍郎候補。庚辰,捻匪圍潁州。勝保論劾嚴樹森,諭令「反躬自責,保全名節,副皇考委任之意」。以薛煥言,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英、法籌商借兵剿賊。壬午,追封皇弟二阿哥為憫郡王。趣左宗棠進取浙江。命勝保率部赴潁州。癸未,僧格林沁擊竄匪於曹州河南岸,殄之。

  同治元年壬戌春正月甲申朔,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御慈寧宮,上率王大臣行禮。御乾清宮受賀。自是每歲皆如之。命麟魁、曾國藩協辦大學士。乙酉,詔酌撤畝捐、釐捐,拊循從征將士家室,撫慰傷亡兵勇子孫。以江西肅清,賞鮑超黃馬褂。李世忠復六合,賞亦如之。丙戌,諭曾國藩、左宗棠保衢州進解徽州圍。命曾國藩選將保上海。調蔣益澧部赴左宗棠軍。庚寅,勝保移軍潁州,命副都統遮克敦布、道員王榕吉接辦防務。辛卯,川軍復丹稜,匪首藍潮鼎伏誅。官軍復平越。壬辰,李世忠軍復天長。癸巳,粵匪李秀成陷奉賢、南匯、川沙。命都興阿以艇師阨吳淞口。丙申,樂斌以縱匪殃民,解任訊辦。命麟魁署陝甘總督,與沈兆霖剿撫撒回。粵匪竄偪上海。薛煥言英、法各員協同防剿。上嘉之。丁酉,初,綿性請改徵回賦,景廉赴阿克蘇勘辦之。及是,景廉覆劾,綿性坐褫職,尋戍吉林。回子郡王愛瑪特解回庫車管束。申誡回疆各大臣勿再攤徵。命英蘊察禁私典阿克蘇各城回地。戊戌,粵匪犯鎮江,馮子材軍擊退之。捻匪竄沭陽。諭僧格林沁南北兼顧。官軍復莘縣。己亥,麟魁卒。李世忠軍克江浦、浦口。撤慶端任,命耆齡赴閩接辦援浙軍務。庚子,擢鮑超為浙江提督,馮子材為廣西提督。癸卯,命喬松年督辦沿江團練。丙午,前安徽巡撫翁同書以失壽州、定遠,褫職逮問,尋論斬。丁未,加鑄阿克蘇錢。戊申,文煜等上北塘防守事務,允行。英、法留兵駐大沽炮台。雲南官軍復麗江,回匪竄昆明。庚戌,粵匪竄松江,官軍合外兵迎剿,大敗之。洋將美人華爾原隸中國籍,賞四品頂戴、花翎。壬子,命張亮基募軍赴滇。癸丑,諭遮克敦布等會剿河套捻匪。

  二月甲寅朔,官軍復來鳳。乙卯,懿旨皇帝在弘德殿入學讀書,祁俊藻、翁心存授讀。丙辰,擢曾國荃江蘇布政使,並令辦理軍務,毋庸迴避。丁巳,粵匪陷黃岩。官軍解鎮江、徽州圍。辛酉,西寧辦事大臣多慧、提督成瑞以飾言撒匪投誠,並褫職議罪,尋論斬。樂斌以庇護褫職,戍新疆。壬戌,命都興阿遣兵駐天長、六合,李世忠移軍江浦、浦口,和衷共濟。粵匪陷安義,旋復之。癸亥,捻匪圍杞縣。甲子,以倭仁所進古帝王事跡及古今臣工奏議,陳弘德殿講肄。乙丑,僧格林沁軍擊捻匪大捷,賊由杞縣竄通許,追剿之。戊辰,石達開竄酆都。允田興恕請解欽差大臣,率部赴川,歸駱秉章節制。命韓超籌貴州防剿事。己巳,薛煥言會英、法軍剿高橋賊壘,克之。美人白齊文原入華籍,賞四品頂戴、花翎。壬申,金陵粵匪渡江擾江浦等處。諭曾國藩、都興阿抽調師船截擊之。癸酉,多隆阿軍進攻廬州。丙子,以上海洙涇陷,褫提督曾秉忠職。上海官軍會英、法軍剿除蕭塘賊壘。命崇厚、成明督辦天津海防。丁丑,復鄭親王、怡親王世爵。諭李續宜安集皖北流亡。是月,免汀州等處被擾額賦。

  三月癸未朔,捻匪竄太和。甲申,允英、法派師船往長江協同防剿。丙戌,粵匪竄上海,薛煥軍擊敗之。戊子,賊陷青田。允鄭元善請,以丁憂布政使張曜專辦剿匪。庚寅,自正月以來不雨,詔修省,求直言。左宗棠復遂安。宋景詩降眾叛於蘭儀。壬辰,粵匪犯廬、和及江浦。甲午,勝保軍進援潁州,大捷。丙申,鄭元善言招回宋景詩,令帶罪圖效,允之。戊戌,命李續宜、鄭元善幫辦勝保軍務。辛丑,前府尹莊琦齡應召,陳崇正學,疏通正途,限制津貼、抽釐,籌軍實等十二策。議行,惟停養廉、查陋規,以妨政體不許。詔各省舉孝廉方正,務求真儒。癸卯,命沈兆霖督軍赴西寧剿撒匪。乙巳,萬壽節,停受賀。丙午,趣曾國藩分軍援湖州。丁未,彙纂帝王政治及前史垂簾事跡書成,名治平寶鑑。己酉,命副都御史晏端書赴廣東督辦釐金,吳棠督辦江北團練。命薛煥以頭品頂戴充通商大臣。以李鴻章署江蘇巡撫。京口副都統海全剿賊失利,死之。壬子,免回疆新舊應進貢物。是月,上躬詣大高殿祈雨者三。

  四月甲寅,諭統兵大臣慎重餉糈,汰除浮費。景其濬上歷代君鑒,上嘉納之。乙卯,允駱秉章奏留田興恕仍辦貴州軍務。丁巳,粵匪陷宜陽,尋復之。戊午,雨。鮑超軍復青陽。曾國荃軍復巢縣、含山、和州。己未,普承堯戍軍台。曾國藩等言蘇紳請借英、法兵規復甦、常,斷不可行。上韙其議。令李鴻章裁製華爾常勝軍。粵匪李世賢竄江西,沈葆楨赴廣信督辦防剿。比利時請換約,諭薛煥妥酌籌辦。庚申,上孝靜成皇后尊諡曰孝靜康慈懿昭端惠弼天撫聖成皇后。壬戌,命薛煥為全權大臣,辦理比國通商事務。癸亥,賊陷漢中,乙丑,川軍復青神,左宗棠解衢州、江山圍。丙寅,捻首張洛行北竄,諭僧格林沁等籌防。以閩軍失利,慶端諱報,切責之。戊辰,曾貞幹復繁昌,鮑超復石埭、太平、涇縣。上海軍會英、法軍平南翔賊壘,復嘉定,庚午,都興阿擊敗揚州竄匪。官軍復潁上。粵匪陷孝義、鎮安。豫軍復永寧。辛未,以葉爾羌阿奇木伯克郡王阿克拉伊都違例攤捐,擅殺回眾,奪郡王,治英蘊罪,壬申,西安副都統烏蘭都剿賊失利,諭官文、鄭元善分兵赴陝。丙子,台灣會匪陷彰化。粵匪竄偪西安,趣官文、鄭元善飭兵會剿。丁丑,上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徽號,頒詔覃恩有差。戊寅,多隆阿軍克廬州,匪首陳玉成遁至壽州境,苗沛霖誘擒之。命免沛霖罪。己卯,張運蘭軍復旌德。曾貞幹軍復南陵。撒回圍攻巴燕戎格,沈兆霖援剿之。上海官軍復青浦。庚辰,何桂清逮至京,命大學士會刑部審擬。是月,免安州等州縣被水逋賦。

  五月壬午朔,官軍復寧波、鎮海。癸未,鄭元善移軍汝寧。粵匪陷陝西山陽。命多隆阿督辦陝西軍務。甲申,雨。命吳振棫趣山西協辦防剿。乙酉,命明誼速赴塔城與俄會勘地界,徐宗幹剿台灣匪。丙戌,賜徐郙等一百九十三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丁亥,以諸暨農民包立身練勇殺賊,諭左宗棠酌用之。李世忠軍截剿江南援賊,大捷。己丑,廣西官軍復太平,劉長佑赴潯州督剿。粵匪陷渭南。壬辰,戍王履謙新疆。粵匪圍溫州、瑞安,諭慶端等進援,並令左宗棠兼顧。粵匪犯潼關,諭沈兆霖檄馬德昭援陝。乙未,彭玉麟、曾國荃各軍復太平暨蕪湖城、金柱關、東梁山各隘,賞李成謀黃馬褂。官軍會英、法軍克南橋、柘林、奉賢各城。南橋攻克時,法提督卜羅德陣沒,上嘉悼之,賜祭,賞其家屬珍物。丙申,粵匪竄陝州。以銅仁、石阡苗、教各匪猖獗,諭毛鴻賓、韓超會剿。戊戌,命侍郎恆祺會崇厚辦理葡國通商事務。時英國擬調印度兵助剿,諭曾國藩等迅克金陵、蘇、常,以杜覬覦。己亥,粵匪陷興義,官軍復霍丘。庚子,前太常寺少卿李棠階疏請於師傅匡弼之餘,預杜左右近習之漸,並講御批通鑑輯覽及大學衍義,優詔答之。辛丑,官軍復台州府仙居、黃岩等六縣。賊目吳建瀛等以南匯降。官軍復川沙。賊陷嘉定。免直隸積欠旗租。壬寅,官軍進攻雨花台。甲辰,允曾國藩議,仍以安慶為省治,設長江水師提督,駐蕪湖。命恆祺為辦理葡國通商全權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言法使照會,田興恕虐害教民,命駱秉章、勞崇光查辦。乙巳,陳玉成解京師,詔於中途磔之。汝州練目李瞻謀叛,官軍剿滅之。丙午,李世忠軍渡江克龍潭等處賊壘,進攻九洑洲,諭曾國藩節制。諭明誼按條約地圖與俄剖析界務,錫霖襄辦北路分界事宜。丁未,官軍復陝西山陽。戊申,踞山陽賊竄鄖西。戍英蘊盛京。川匪陷太平廳,竄擾陝西定遠。張芾撫叛回於臨潼縣,被執,死之。辛亥,彭玉麟、曾國荃等軍克秣陵關諸隘,進偪金陵。粵匪陷湖州,在籍福建糧道趙景賢死之。

  六月壬子朔,耆齡以援浙逗留,褫職,仍留任。乙卯,諭李續宜調度淮北剿捻事,並約束苗沛霖。丙辰,僧格林沁等軍克金樓賊壘。戊午,命六部、九卿再議何桂清罪。庚申,川匪陷西鄉。官軍復定遠。李鴻章督程學啟等軍剿粵匪,大敗之。西安、同州漢、回械鬥,燒殺渭北村鎮。諭分別剿撫,但辨曲直,不論漢、回。壬戌,川軍復太平。癸亥,粵匪陷鄖西。甲子,何桂清諭斬。乙丑,直隸蝗。丙寅,粵匪由伊、洛南竄,命勝保督剿之。陝回撲西安及同州,趣雷正綰入關。戊辰,申誡統兵大臣欺飾濫保,督撫嚴禁州縣藉災請緩,仍復私徵。庚午,賊匪陷天柱。癸酉,大學士桂良卒,贈太傅。頒廓爾喀王獎勵敕書。甲戌,詔難民陷賊來歸者,概予免罪。申嚴失守城池律。定比利時通商條約。常清等言俄人稱哈薩克汗阿勒坦沙拉已屬俄。諭查實酌辦,令各台吉別舉襲汗爵者。乙亥,嚴諭文煜等緝直隸馬賊。諭譚廷襄赴兗、沂督剿各匪及竄捻。丙子,官軍復青田。丁丑,允僧格林沁請,收撫苗沛霖。己卯,石達開竄綦江,官軍大敗之,遂竄珙、高等縣。庚辰,趣多隆阿援西安剿回匪,毋為撫議所誤,仍解散被脅良回。是月,免直隸、河南逋欠及雜糧。

  秋七月壬午朔。甲申,安集延匪倭里罕入喀什噶爾卡滋擾,官軍剿敗之。浩罕亂,伯克邁里被殺。丁亥,命景紋調達木蒙古兵及夥爾等族番兵赴藏。己丑,以陝回慘殺漢民,促多隆阿等入關。尋諭責其遷延,令勝保分軍援陝。袁甲三以病免,命李續宜為欽差大臣,督辦軍務。庚寅,李鴻章軍克金山衛。辛卯,甘肅撒回降。安集延賊遁出卡。俄人稱哈薩克、布魯特為其國地,命常清察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剖理,明緒會明誼勘西界事宜。壬辰,命倭仁協辦大學士。甲午,川匪陷洋縣。戊戌,川軍復長寧。命愛仁、王茂蔭密察陝西吏治。擢知州秦聚奎大順廣道,會遮克敦布辦直、東防務。己亥,以縱兵劫掠,褫總兵田在田職。庚子,沈兆霖督剿撒回,還至平番,山水暴發,卒。粵匪竄南陽,命勝保入陝督辦軍務,節制各軍。命熙麟為陝甘總督。允馮子材請,簡汰鎮江軍。癸卯,毛鴻賓剿黔匪連捷,諭韓超規復失地,劉長佑解散瑤人,毛鴻賓會剿黔、桂各匪。甲辰,閩軍復宣平、松陽、瑞安。以慶端為福州將軍,耆齡為閩浙總督。乙巳,李續宜母喪,詔奪情署安徽巡撫。丙午,彗星見西北方。中、葡商約成。命僧格林沁統豫、魯軍務,節制督撫以下,與李續宜商辦安徽剿匪事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請設同文館,習外國語言文字,允之。丁未,鮑超軍復寧國。官軍復景寧、雲和。鄂軍復鄖西。諭刑部清理庶獄。初,廣東恩平、陽春、新興等縣土、客互斗,九年未解。至是,諭勞崇光諭止之,豫籌善後。戊申,以星變詔求直言。庚戌,林福祥、米興朝以失守逃避處斬。諭都興阿實覈沿江釐稅。雲南回匪陷永昌、龍陵、騰越。是月,免江西義寧等州縣逋賦蘆課。

  八月辛亥朔,以台州民團克復郡縣,詔蠲同治元、二年錢糧。壬子,李鴻章軍克青浦。申諭督撫痛除捐輸、抽釐、逼勒諸弊。癸丑,准京官俸減成搭放現金。甲寅,回匪圍咸陽等城,諭勝保入潼關督剿。乙卯,褫哷徵呼圖克圖名號及黃韁。以藏事敉平,停調番兵及川餉。詔順直捕蝗。己未,徐之銘請阻張亮基帶兵入滇。諭責其為回人挾制,不允。辛酉,諭嚴防陝匪句結甘回。壬戌,諭勝保分兵赴山西,英桂籌晉省防務。癸亥,諭勝保剿渭北,多隆阿剿渭南回匪,兼顧鎮平。甲子,資遣林自清練眾回滇。乙丑,陝回圍朝邑。特普欽等言呼蘭墾民日眾,請設理事同知等職,議行。命傅振邦襄辦譚廷襄軍務。丙寅,諭各省清查流品。丁卯,李續宜給假治喪,以唐訓方暫代。命福濟會景紋辦理藏事。命僧格林沁節制淮北軍,剿撫苗、捻。辛未,陝回西竄同州,朝邑路通。逆酋洪容海詣鮑超軍降,率所部克廣德。壬申,北新涇圍解,滬防肅清。癸酉,甘回竄鳳翔。粵、捻合犯淅川,陷竹谿、竹山。甲戌,允王大臣請,停送奉移山陵,命議近支親王恭代典禮。鎮江設關徵洋稅。丙子,諭勝保檄馬德昭軍駐長武一帶,防回匪竄甘。擢雷正綰陝西提督。丁丑,台灣軍解嘉義圍。官軍復處州及縉雲。命總兵黃開榜接統田在田軍。戊寅,允直隸增募馬勇緝馬賊。官軍復青谿。命耆齡專辦援浙軍務。己卯,山東軍剿捻匪大捷。勝保奏敗回匪於斜口,西安解圍,匪竄渭北。諭以自便責之。命雷正綰襄辦勝保軍務。復浙江餘姚,廣西陽朔。以粵匪竄閿鄉,促鄭元善軍赴河、洛。

  閏八月辛巳朔,慶端軍復縉雲。甲申,多隆阿軍克荊紫關。乙酉,鄂軍復竹山、竹谿。黔軍復天柱、邛水。粵匪竄老河口。回匪圍涇陽,飭雷正綰軍進剿。西安解嚴。丁亥,法庫門回民互斗,玉明等解散之。趣文煜、譚廷襄捕直、東界馬賊。戊子,回匪復攻西安。滇匪由川竄塼坪。粵匪由閿鄉竄永寧。允河南收長蘆鹽釐濟餉。己丑,洪容海降眾復叛,踞廣德。辛卯,多隆阿軍剿捻匪大捷,解商南圍。調駐南苑吉、黑馬隊赴山西。壬辰,諭韓超與提督江忠義商辦貴州軍務,堵截林自清擁眾入黔。命李棠階為軍機大臣。以德勒克多爾濟等增兵巡河防。甲午,諭各省裁革州縣浮費。命京控案件專責按察使訊鞫。乙未,詔薦舉人才。命薛煥、李鴻章辦理普國換約事宜。飭各省迅解京餉。丙申,命倭仁為大學士。諭多隆阿扼守武關。戊戌,多隆阿剿亳、潁西竄捻匪大捷,賞黃馬褂。粵匪復陷慈谿,官軍合英、法軍復之,華爾沒於陣。庚子,諭勞崇光等籌濟京倉米穀,江蘇等省新漕徵收本色解京。張亮基劾徐之銘、岑毓英跋扈。允法將勒伯勒東留防寧波。諭潘鐸安撫雲南漢、回。辛丑,允袁甲三回籍,命唐訓方赴臨淮接辦軍務,馬新貽暫統甲三軍。曾國藩請簡大臣會辦軍務,上不許,仍慰勉之,並傳旨存問疾疫將士。諭景綸等嚴緝吉林教匪。壬寅,命富明阿馳赴揚州襄辦都興阿軍務。癸卯,勝保請撫三原等處回匪,不許。甲辰,以劉長佑為兩廣總督。允田興恕暫留貴州剿匪。乙巳,石達開竄綦江等處,官軍剿擊敗之。回匪竄邠州、寶雞等處。丙午,河南捻匪李如英降。戊申,石達開竄仁懷。己酉,命官文為文華殿大學士,倭仁為文淵閣大學士。

  九月辛亥,孝靜成皇后升祔太廟,頒詔覃恩有差。豫捻竄內鄉、新野。壬子,御史劉慶請以招流亡、墾地畝課州縣治績,從之。甲寅,允沈葆楨請,挑練額兵,酌籌津貼。乙卯,以文宗奉移山陵,蠲經過州縣額賦。諭文煜選良有司籌辦畿輔水利。丙辰,直隸妖人王守青等編造逆書,事發伏誅。丁巳,諭鄭元善、毛昶熙夾剿西南兩路捻匪。曾國藩言馭苗沛霖,宜赦其罪而不資其力,韙之。戊午,廣東土匪黃金籠、李植槐等倡亂,官軍討平之。趣多隆阿督所部入陝,其竄隨、棗之匪,令穆圖善軍剿之。己未,勝保請調苗沛霖入陝助剿,不許。川匪竄寧陝,官軍敗之於子午谷。庚申,石達開竄桐梓。癸亥,以閩、粵、魯省玩視軍餉,予疆臣嚴議,並嚴定欠解京餉處分。甲子,粵酋李秀成大舉援金陵。陳得才陷應城、孝感,官軍復之。安徽軍克湖溝賊巢。丙寅,僧格林沁軍克亳州捻巢。陝回圍鳳翔。庚午,馮子材克湯岡賊巢。靈州回亂。趣李續宜赴軍。壬申,回眾撲同、朝,諭勝保親往督剿,雷正綰督剿咸陽以北。癸酉,浙軍復壽昌。甲戌,以勒索回商,褫庫倫大臣色克通額職,戍新疆。革庫倫茶票陋規。李鴻章軍合英、法軍復嘉定。允荷蘭立約通商。乙亥,鄂軍復京山。粵匪竄黃陂、黃安。諭曾國藩等選武弁在上海、寧波習外國兵法,令閩、粵等省仿行。丙子,豫軍克龍井賊巢。召蘇廷魁、曾望顏、劉熙載、黃彭年、朱琦等來京,仍命各省舉行團練。丁丑,詔畿輔行堅壁清野法。諭曾國藩等豫選將弁演習外國船炮。己卯,享太廟。

  冬十月庚辰朔,川軍克龍場,匪首李永和等伏誅,賞提督胡中和黃馬褂。辛巳,粵匪大股圍南翔等處滬軍。勝保赴潼關剿匪。癸未,湖南援軍會復修仁。命勞崇光赴黔察辦田興恕殺教民案。以張凱嵩接辦廣西軍務。丙戌,文宗顯皇帝、孝德顯皇后升祔奉先殿,上親詣行禮。戊子,命瑞常協辦大學士。己丑,命曹毓瑛為軍機大臣。庚寅,豫軍剿捻勝之,解臨潁圍。趣勝保赴同、朝剿匪。勝保仍請調苗沛霖赴陝,諭嚴斥之。官軍復奉化。徐之銘言招撫興義回匪。諭稱其為滇回所制。令潘鐸截回委員,毋俾之銘預黔事。辛卯,延安回匪作亂。英桂辦河曲、保德團防。命李鴻章選將統常勝軍,實授江蘇巡撫。甘回竄逼花馬池。癸巳,黔軍剿敗石達開,遵義圍解。石達開竄仁懷。乙未,諭奉天嚴緝盜匪。裁故洋將華爾所部兵勇。准俄兵船在上海助剿,毋入江。定嗣後外人領兵毋易服色例。德楞額軍潰於山東,詔褫職查辦。丙申,寧夏軍剿回失利。陝回竄清水。戊戌,命僧格林沁剿山東幅匪。己亥,江南軍擊退金柱關賊。庚子,譚廷襄罷。命丁憂按察使閻敬銘署山東巡撫,辦理軍務。癸卯,命穆騰阿襄辦勝保軍務。乙巳,諭刑部:「今年例停句決,何桂清統兵失律,僅予斬候,已屬法外之仁。茲已屆期,若因停句再緩,久稽顯戮,何以謝死事者暨億萬生靈,著即處決。自後如遇停句之年,情罪重大之犯,仍特奏聞取旨。」初,徐之銘委回人馬聯升署安義鎮,回匪因踞普安城。至是,事聞。諭之銘撤回馬聯升,迅查釀變情形具奏。

  十一月己酉朔,日有食之。以沈宏富署貴州提督,接辦田興恕軍務。庚戌,擢長沙知府丁寶楨署山東按察使。壬子,鄭元善以廢弛,降道員。命張之萬署河南巡撫。諭毛昶熙裁所部兵勇。台灣會匪陷斗六門。甲寅,褫黃彬職,撤其幫辦,命吳全美接統水師,歸曾國藩、都興阿節制。丙辰,翁心存卒,贈太保。曾國荃軍剿金陵援賊大捷,賞國荃及蕭孚泗黃馬褂。戊午,官軍合英、法軍復上虞、嵊、新昌。己未,彭蘊章卒。庚申,金陵粵匪竄擾高資,馮子材軍擊退之。壬戌,勝保坐驕恣欺罔,褫職逮問。諭直隸舉行保甲。諭瑞麟嚴緝熱河匪徒。癸亥,秦聚奎剿匪冠縣沒於陣。九洑洲賊復陷和州、含山、巢縣。乙丑,宣示勝保罪狀,籍其貲,賞所部兵勇。授多隆阿欽差大臣,接統勝保所部各軍。丙寅,川匪陷佛坪,官軍復之。川匪復陷略陽。己巳,粵匪竄陷祁門。平羅回匪亂。辛未,閻敬銘請終制,不允。乙亥,山東降眾叛,陷濮州。命張亮基以總督銜署貴州巡撫,兼署提督,撤署巡撫韓超、署提督田興恕任,候查辦。丙子,石達開陷筠連。川匪陷兩當,旋復之。丁丑,法使以教士被戕,責田興恕抵償,不許。

  十二月戊寅朔,諭江、浙等處被賊脅從,誠心歸順者,無論從賊久暫,均許投誠。諭曾國藩、唐訓方分軍駐正陽關、壽州。庚辰,白齊文有罪褫頂帶,逮治之。辛巳,多隆阿破回匪於同州。壬午,命荊州副都統薩薩布赴直、魯剿賊。癸未,江南軍復績溪、祁門。鮑超丁母憂,命改為署職,仍留營。官軍復濮州。乙酉,左宗棠軍復嚴州。丙戌,命雷正綰幫辦多隆阿軍務,將軍穆騰阿會瑛棨辦理省城防守事宜。丁亥,諭左宗棠等保舉湘籍人才。廣西匪陷西寧。戊子,回匪陷涇陽。宋景詩叛於山西。調阿拉善、鄂爾多斯蒙部兵助剿寧夏平羅回匪。申諭舉孝廉方正。粵匪竄平利。河州回匪肆擾,恩麟剿之。允普魯士換約。滇匪陷景東。改令席寶田軍援江西。諭江忠義節制援桂各軍。山東竄匪擾冀州、棗強,諭文煜等合剿。甲午,廣東舉人桂文燦進經學叢書,詔嘉勉。丙申,官軍復新寧,復霍丘。石達開再陷高縣,旋復之。丁酉,命侍郎崇厚幫辦直隸防剿。召劉長佑來京,命晏端書、昆壽商辦廣東軍務。戊戌,粵匪由鄖陽竄興安,諭多隆阿等會剿。庚子,賊目駱國忠等以常熟、昭文降。壬寅,諭穆騰阿、瑛棨辦理西安防剿,多隆阿兼顧省防。甘匪竄陷隴州,知州邵輔死之。癸卯,召薛煥來京,以李鴻章暫署通商大臣。甲辰,賊匪竄永年、邯鄲等處,以遷延貽誤褫文煜、遮克敦布職,並遣戍。以劉長佑為直隸總督,晏端書署兩廣總督。諭提督寶山接辦直、東交界事務。乙巳,祫祭太廟。丙午,粵匪復竄寧陝。丁未,粵匪圍興安,分竄漢中。是月,免四川榮昌等縣、福建甌寧等縣被擾額賦,江南湖灘積欠地租。

  是歲,朝鮮、琉球入貢。

  二年癸亥春正月戊申朔,免朝賀。授張之萬河南巡撫。辛亥,予紹興傷亡洋將勒伯勒東優恤。甲寅,詔曾國藩、都興阿等舉堪勝水師總兵者。匪陷武邑,官軍旋復之。廣西軍復蓮塘。戊午,粵匪陷興安府、鎮兩城。陝西回匪竄鄠縣,從瑛棨請,留馬德昭辦省防。丙寅,鮑超等軍復青陽。戊辰,命李桓赴陝,接辦漢南軍務。庚午,瞻對酋糾德爾格忒土司擾巴塘、里塘。辛未,畿南竄匪平。甲戌,以鳳翔困守半年,詔責瑛棨貽誤,趣雷正綰馳救解圍。

  二月丁丑朔,左宗棠軍復金華、湯溪、龍游、蘭谿。戊寅,以李鴻章言,諭兩湖用漕折購米運京,免其稅。庚辰,李秀成等渡江北犯,官軍擊敗之。川軍剿石達開,破之。貴州回匪陷安南、興義。辛巳,吉林軍敗朝陽流匪於興凱湖,諭毋令竄入俄界。多隆阿剿回匪大捷,克羌白鎮等賊巢。壬午,陝西團勇復興安。粵匪竄漢陰、紫陽。李世忠請褫職贖勝保罪,不許。粵匪竄陷褒城,旋復之。癸未,復永康、武義。乙酉,譚廷襄赴東昌剿匪。丁亥,左宗棠移軍蘭谿。東陽、義烏、浦江踞賊均遁。己丑,僧格林沁軍克雉河集賊巢,捻首張洛行伏誅。得旨嘉獎,仍以親王世襲罔替。免蒙、亳等屬錢漕二年。庚寅,寧夏平羅回匪投誠。辛卯,以慶昀為寧夏將軍。癸巳,畿南匪張錫珠竄大名,以崇厚失機切責之,趣劉長佑赴直隸。馮子材敗賊於鎮江。乙未,左宗棠軍復紹興、桐廬。丙申,滿慶等剿辦瞻對逆匪。黃國瑞軍克郯城縣長城匪巢。以追賊遲延,褫崇厚職,留任。東匪竄曲周、平鄉。庚子,諭恩麟等,甘肅回匪毋輕議撫。壬寅,允平瑞請,墾烏魯木齊等處閒荒馬廠,升科濟餉,以屯田之地,分給屯兵。癸卯,粵匪陷江浦。廣東匪踞信宜,昆壽剿之。甲辰,浙東肅清,蠲新復各府州縣錢漕二年。乙巳,趣閻敬銘赴東昌辦理軍務。回匪馬化龍糾黨圍靈州,旋赴固原投誠。石達開由滇竄敘永。丙午,詔疆臣慎選牧令,薄賦輕徭,刪除煩苛,與民更始。是月,免青神兵擾二年逋賦。

  三月戊申,申禁河南豫徵錢糧。辛亥,命崇厚回三口通商大臣任。壬子,命劉長佑節制直隸諸軍。諭沈葆楨辦交涉當持平,毋令紳民生釁。癸丑,諭曾國藩統籌江北軍務。乙卯,陝南粵匪陷紫陽,旋復之。雲南迤西逆匪犯昆明,潘鐸死之。以賈洪詔為雲南巡撫。丙辰,李鴻章軍克福山口。命英將戈登約束常勝軍。丁巳,捻匪陷麻城,戊午,偪武昌省垣。飭楚、豫合軍攻剿。己未,蠲浙江西安錢糧二年。庚申,丹國遣使拉斯那弗議立商約。洋將達耳第福陣亡,優恤。回匪圍平涼。以甘肅剿賊遷延,褫署提督定安職,逮問。甲子,耆齡遷福州將軍。以左宗棠為閩浙總督,節制兩省軍務。以曾國荃為浙江巡撫,仍統兵規金陵,宗棠兼署之。停福建本年例貢。乙丑,命王大臣覆覈勝保情罪。寧國粵匪竄東流、建德。予秦儒毛亨、明儒呂枬從祀文廟。丙寅,蒙城捻首賈文彬伏誅。陝南粵匪陷沔縣。貴州總兵羅孝連軍復定番、長寨、獨山、荔波。丁卯,曾國藩以失守江浦等城鐫級,褫李世忠幫辦。實授吳棠漕運總督,仍節制江北軍務。諭拊循江北難民。己巳,萬壽節,停受賀。庚午,苗沛霖復叛。官文等截剿蘄州竄賊。癸酉,褫徐之銘職,逮問。予潘鐸世職。以雨澤稀少,詔清理庶獄。甲戌,命福濟、景紋查辦西藏啟釁事。乙亥,李鴻章軍復太倉。隆德回匪亂。黃國瑞軍平沂州棍匪。丙子,詔察恤陝、甘殉難被害良善回眾,尋詔雲南亦如之。是月,上連詣大高殿祈雨。

  夏四月戊寅,御史吳台壽以疏奏袒勝保,褫職。苗沛霖陷懷遠。山東匪劉得培踞淄川。己卯,官軍剿畿南匪,張錫珠等竄高唐,尋伏誅。庚辰,粵、捻各匪竄擾廬江、桐、舒及黃州。諭曾國藩駐守安慶,勿撤金陵之圍。壬午,多隆阿軍克孝義匪巢。飭劉蓉統軍援陝。免浙江被陷各地額糧。甲申,苗沛霖圍壽州、六安,趣僧格林沁討之。粵匪踞太平、石埭,左宗棠、沈葆楨會防。多隆阿軍克倉頭匪巢,陝東肅清。苗沛霖陷潁上,犯蒙城。命劉長佑督辦直、魯、豫交界剿匪事務。乙酉,劉典軍復黟縣。命侍郎薛煥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辦事。戊子,允英桂回駐太原。庚寅,劉長佑言匪首楊明嶺等投誠。甘肅回匪陷鹽茶,犯靜寧,馬德昭赴慶陽進剿。壬辰,贛軍敗賊祁門,逆酋胡鼎文伏誅。癸巳,李續宜請開署缺,允之。以唐訓方為安徽巡撫。李鴻章遣程學啟等軍薄崑山。涇州軍擊回匪,勝之。甲午,禮部議定先賢、先儒祀典位次,頒行各省。乙未,開墾直隸新城一帶稻田。閻敬銘赴淄川督剿。捻匪回竄河南,總兵余際昌等死之,命張曜接統其軍。丁酉,以皖匪紛竄江、鄂,安慶可虞,詔曾國藩搘拄艱難,倍加謹慎。左宗棠軍復黟縣。以勞崇光為雲貴總督。逮治田興恕以謝法人。庚子,粵、捻各匪犯鳳台、定遠,官軍擊退之。辛丑,賜翁曾源等二百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停四川畝捐。癸卯,程學啟等軍復崑山、新陽。官軍敗賊酋李秀成於石澗埠。乙巳,回匪復犯西安,擊退之。是月,連祈雨。免太倉等州縣額賦。

  五月戊申,苗沛霖圍蒙城。己酉,鮑超軍復巢縣。庚戌,賞郎中李雲麟京卿,節制漢南防兵及川省援兵。壬子,粵、捻合犯天長,官軍擊敗之。甲寅,命江忠義統軍援江西。丁巳,鄒縣教匪平,獲匪首劉雙印。粵匪陷古州。戊午,俄兵入科布多境,執台吉。壬戌,雨。癸亥,粵匪擾富陽,官軍擊退之,總兵熊建益等陣沒。官軍援平涼失利,趣多隆阿分軍速援。乙丑,寧夏撫回再叛。鮑超軍復克巢、和、含山。召晏端書來京,以毛鴻賓為兩廣總督,惲世臨為湖南巡撫。予明臣方孝孺從祀文廟。戊辰,諭購置輪船歸曾國藩、李鴻章節制。己巳,曾國藩為弟國荃辭浙江巡撫,上褒勉,不允所辭。西寧回句結撒匪攻丹噶爾廳。惠遠回匪亂,官軍捕誅之。定丹國通商條約。壬申,彭玉麟等軍復江浦、浦口及九洑洲。乙亥,廣西軍復潯州。

  六月丙子朔,黔軍復普安、安南。丁丑,命明誼赴塔城會明緒等辦分界事。戊寅,詔曾國藩、左宗棠等議減江蘇常、鎮,浙江杭、嘉、湖屬漕糧。庚辰,以復城池功,賞李朝斌等及宋國永等黃馬褂。停陝西例貢。丁亥,川軍剿賊於大渡河,獲石達開,誅之。晉駱秉章太子太保銜,擢總兵唐友耕提督。辛卯,平羅回眾復叛。瓦亭回匪圍隆德,擊退之。河決開州、考城、菏澤。甲午,苗沛霖陷壽州,知州毛維翼死之。乙未,陝軍復寧羌。己亥,以俄人強占住牧,趣常清等定界,勸俄兵撤回,撫綏求內附之哈薩克、布魯特。壬寅,官軍復淄川,獲劉得培等誅之。甲辰,寶慶土匪平。命四川布政使劉蓉督辦漢南軍務。是月,免福建順昌等縣屬被擾額賦,江西義寧等州縣屬逋賦雜課。

  秋七月乙巳,苗沛霖偪臨淮,唐訓方擊之。丙午,李鴻章軍復吳江、震澤。豫軍克張岡匪巢。瑛棨有罪,褫職。命劉蓉為陝西巡撫,張集馨署之。甲寅,命李鴻章暫兼南洋通商大臣。戊午,黔軍復古州。辛酉,袁甲三卒於軍。壬戌,賜勝保自盡。甲子,官軍克沙窩等處匪巢。允江北漕米仍徵折色。乙丑,命劉蓉並節制湖北援軍。丁卯,官軍擊退狼山苗眾,蒙城路通。命崇厚為全權大臣,辦理荷蘭通商條約。滇回陷平彝,岑毓英軍復之。癸酉,命明誼等會同俄使辦分界諸務。山東白蓮池教匪平。文煜予釋。捻匪逼開封。是月,免都勻等府廳州縣屬被擾新舊額賦,並鳳凰等廳縣灘地積欠租銀。

  八月丙子,程學啟等軍大破賊於太湖、楓涇等處,進偪蘇州。丁丑,陝西曹克忠軍克附省等處賊巢。戊寅,西寧、狄道、河州漢、回互斗。哈薩克句結俄兵擾伊犁。趣四川何勝必軍援甘。庚辰,皖軍克長淮衛。辛巳,以畏葸褫馬德昭職。多隆阿軍抵西安,渭南肅清。命陳國瑞幫辦吳棠軍務。丙戌,蘇軍克江陰。丁亥,戍瑛棨新疆。都興阿遣軍援臨淮。己丑,以剿辦台灣賊匪調度乖方,褫吳鴻源職,逮問。辛卯,李鴻章赴江陰督剿。諭陳國瑞援蒙城。調善慶部馬隊援臨淮。熙麟遣軍援平涼。乙未,允多隆阿請,以曹克忠補河州總兵,並令嗣後提鎮缺勿擅請簡。宋景詩竄開州。命張集馨會穆騰阿籌辦西安防守。丁酉,黔軍克桐梓賊巢。普安陷,旋復之。命劉蓉節制毛震壽、李雲麟各軍。調烏魯木齊、阿克蘇兵助伊犁軍御俄。允哈薩克綽坦承襲汗爵。己亥,趣林文察渡台剿匪。庚子,回匪陷平涼。辛丑,閻敬銘移軍東昌。定荷蘭換約。劉長佑赴景州督剿。是月,免沁州等州廳縣屬逋賦。

  九月乙巳朔,命馬德昭赴慶陽營。沈葆楨乞病,慰留給假。戊申,允李鴻章調知縣丁日昌來滬督制火器。石泉知縣陸堃聯團剿賊,詔嘉之。庚戌,浙軍克富陽。辛亥,粵軍克廣海寨城。癸丑,諭僧格林沁以炮隊赴蒙城助剿。甲寅,粵匪陷城固。捻首張總愚等由汝州南竄。乙卯,多隆阿軍復高陵。丙辰,穆隆阿以覆奏失實褫職。調多隆阿為西安將軍。以富明阿為荊州將軍。辛酉,多隆阿軍克蘇家溝、渭城賊巢。甲子,粵匪陷會同、綏寧,旋復之。陝西兵團復沔縣。乙丑,李秀成援無錫,程學啟等擊退之。己巳,僧格林沁剿宋景詩股匪悉平。景詩遁。以援陝川軍敗,褫提督蕭慶高職,留營。以漢中失事,褫布政使毛震壽職。諭劉長佑、閻敬銘辦直、魯善後。庚午,御史馬元瑞條陳薄賦稅、慎訟獄、善拊循、勤曉諭四事,如所請行。是月,免直隸滄州等州縣,山東海豐等場未完灶課。

  冬十月乙亥,閻敬銘請終制,不許。官軍獲直、東股匪朱登峰等,悉誅之。丙子,捻首張總愚由魯山、南召南竄。己卯,陶茂林軍解鳳翔圍,實授茂林甘肅提督。命丁憂總兵成祿留營。撤退李泰國,以赫德辦理總稅務司。辛巳,粵匪竄龍勝,總兵胡元昌死之。甲申,諭駱秉章分軍剿瞻對,疏通藏路。諭阻法教士入藏傳教。丁亥,朝陽餘匪竄擾昌圖。詔臣工力求節儉。趣賈洪詔赴昭通。以捐備馬匹賞紥薩克台吉明珠爾多爾濟貝子銜。戊子,李雲麟軍失利,粵匪陷陝西山陽。張總愚竄鄧州。賴、曹諸酋竄鳳縣、兩當。庚寅,左宗棠軍擊敗杭州、餘杭踞賊。壬辰,藍逆陷盩厔。癸巳,上釋服逾期,祁俊藻、倭仁、李鴻藻請黜浮靡以固聖德。懿旨:「屏斥玩好游觀興作諸務,祁俊藻等其各朝夕納誨,養成令德,以端治本而懋躬行。」逆酋古隆賢就撫,收復石埭、太平、旌德。曾國荃等軍復秣陵關。丙申,桂軍復容縣。丁酉,程學啟等軍攻克滸墅關。己亥,官軍剿昌圖匪失機,諭責玉明諱飾。辛丑,英桂遷福州將軍,以沈桂芬署山西巡撫。癸卯,李秀成援蘇州,李鶴章等軍擊敗之。命富明阿幫辦僧格林沁軍務。是月,免廣西永安等州廳縣被擾新舊額賦。

  十一月丙午,奉天匪竄吉林,玉明等會剿。皖軍復懷遠及蚌埠。丁未,僧格林沁督諸軍攻剿苗沛霖,誅之。李鴻章督軍復甦州,粵酋郜雲官等降。加鴻章太子少保銜,程學啟世職,並賞黃馬褂。戊申,逆酋楊友清等以高淳、寧國、建平、溧水降。李雲麟等復山陽。粵軍覆信宜。己酉,劉典等軍復昌化。庚戌,藍逆竄商南。癸丑,張總愚竄淅川。甲寅,僧格林沁軍復下蔡、壽州。丙辰,李鴻章誅郜雲官等,遣散降眾。丁巳,李鶴章軍克無錫、金匱。庚申,李續宜卒。丘縣匪張本功等糾眾抗糧,捕誅之。實授閻敬銘山東巡撫。汧陽回眾降。壬戌,官軍復潁上、正陽。癸亥,馬化龍陷寧夏、靈州。論平苗逆功,復李世忠職。曾國荃軍克淳化等隘,進駐孝陵。丙寅,官軍克嘉善張涇匯。丁卯,逆回圍寧夏滿城。庚午,蘇軍復平湖。賊目以乍浦、嘉善降。是月,免山東泗水等州縣災擾錢糧,直隸武清等州縣被災額賦。賑吉林打牲烏拉災。

  十二月丁丑,提督江忠義卒於江西軍次。庚辰,蘇軍克平望。辛巳,唐訓方罷,以喬松年為安徽巡撫。戊子,以唐友耕為雲南提督,令赴昭通。辛卯,譚廷襄言統籌黃河下游地勢,請濬支渠以減漲水,培土埝以衛民田。諭劉長佑、閻敬銘會同籌辦。癸巳,陝回、粵匪紛竄甘境。甲午,允蘇、松、太漕糧減價折徵。乙未,上御撫辰殿大幄,賜蒙古王公宴,賞賚有差。每歲皆如之。復彰化,台灣兩路賊平。丙申,翁同書加恩遣戍。命左宗棠剔除浙東地丁積弊。飭陝、鄂、川會剿漢南逆匪。是月,免山東、陝西被擾州縣新舊額賦,並孝義等廳縣倉糧。

  是歲,朝鮮入貢。

  三年甲子春正月癸卯朔,上率王大臣慶賀兩宮皇太后,禮成,御太和殿受朝。自是每歲皆如之。甲辰,李鴻章軍擊常州援賊於奔牛鎮,大捷。丙午,鳳翔回民乞撫,許之。商南匪竄鄖西。調湖北石清吉軍赴陝。援陝川軍失利於青石關。庚戌,河南捻匪竄隨州。癸丑,豫軍剿張總愚於趙莊山口,失利。己未,官軍復修文及冊亨。庚申,調直、晉兵援寧夏。諭阿拉善旗禁蒙民與回匪勾結。甲子,李世賢竄績溪。丙寅,命都興阿赴綏遠會辦防務。富明阿赴揚州接辦軍務。己巳,浙軍復海寧。彰化匪首戴萬生伏誅。粵匪竄石泉、漢陰、寧陝。是月,免安州等處歉收逋賦。

  二月壬申朔,官軍復漢中留壩。黔軍復龍里。乙亥,粵匪竄廣信、建昌。庚辰,寧夏回匪犯中衛等處,熙麟分兵援之。壬午,廣東三山土匪平。癸未,粵匪陷鎮安,旋復之。丁亥,多隆阿圍盩厔久未下,切責之。停山東畝捐,從閻敬銘請也。戊子,桂軍克蒼梧等縣。庚寅,曾國荃等軍克鍾山石壘,合圍金陵。蔣益澧軍復桐鄉。粵匪偪閩境,張運蘭軍援之。壬辰,豫軍克息縣、光州賊寨。甲午,粵匪竄廣豐、弋陽。庚子,陝南匪竄內鄉。

  三月壬寅,程學啟等軍克嘉興。贛軍復金谿。江南軍復溧陽。陝軍克盩厔,多隆阿以傷賜假,穆圖善暫督軍務。雷正綰等軍進剿逆回。川匪藍二順竄洵陽。丙午,僧格林沁統全軍赴豫,進至許州。江南軍復廣德。嘉義匪首林贛晟伏誅。己酉,戈登攻金壇受創,命慰問。岑毓英等軍克他郎、鎮沅。庚戌,命多隆阿督辦陝、甘軍務。壬子,蔣益澧各軍克復杭州及餘杭。加左宗棠太子少保銜,賞益澧黃馬褂,尋予世職。甲寅,免杭、嘉新復各地錢糧二年。命穆圖善幫辦多隆阿軍務,暫署欽差大臣。川軍攻松潘匪,復疊溪營城。丁巳,滇軍復景東、元謀及楚雄。癸亥,贛匪竄福建。乙丑,逆首藍大順伏誅。丙寅,浙軍復武康、德清、石門。諭左宗棠收養杭州難民。己巳,提督程學啟卒於軍。庚午,張總愚竄鎮平。甘肅回匪馬三娃陷赤金堡,官軍剿平之。是月,免貴州各府廳州縣被擾逋賦。

  夏四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壬申,鮑超軍複句容。丙子,命都興阿赴定邊接統訥欽所部各軍,進剿寧靈踞匪。丁丑,李世賢等竄江西。鮑超軍復金壇。捻、粵各匪合竄棗陽。陝南匪竄河南,陷荊子關。戊寅,湘軍會復古州。辛巳,覈減紹興浮收錢糧,著為永例。甲申,李鴻章督軍克常州。馮子材等軍復丹陽。以故朝鮮王李世子熙襲爵,命侍郎皂保、副都統文謙往封。丙戌,以侍郎薛煥、通政使王拯互訐,均予降調,並申誡臣工。官文赴安陸督師,嚴樹森辦省城防守。庚寅,多隆阿卒於軍。命都興阿督辦甘肅軍務,雷正綰幫辦之。辛卯,贛軍解玉山圍。癸巳,嚴樹森以官文劾降,以吳昌壽為湖北巡撫,唐訓方署之。命楊岳斌督辦江西、皖南軍務。辛卯,僧格林沁會楚軍剿粵、捻於隨州,大敗之。丁酉,以江防下游肅清,裁汰師船,並弛封江之禁。戊戌,粵匪陷弋陽。陝南粵逆竄德安府,僧格林沁軍追剿之。己亥,申誡統兵大臣奏報粉飾。是月,免武進、陽湖本年額賦。

  五月庚子朔,黔匪陷長寨、定番、廣順,旋復之。甲辰,粵匪竄天門、應城、德安、隨州。乙巳,粵匪陷寧化,旋復之。熙麟病免,以楊岳斌為陝甘總督,都興阿署之。丁未,允日斯巴尼亞立約通商,命薛煥、崇厚充全權大臣,妥為辦理。諭李鴻章撥勁旅助攻金陵。己酉,李世賢犯撫州,官軍擊走之,復弋陽。賞戈登黃馬褂、花翎,並提督章服,汰留常勝軍,撤遣外國兵官。辛亥,官軍復都江、上江等城。粵匪竄逼西安。癸丑,褫劉蓉、李雲麟職,留任。命穆圖善留西安會籌防剿。黔匪竄秀山。戊午,鮑超乞假葬親,詔慰留。李世賢陷宜黃、崇仁,南昌戒嚴。庚申,回匪陷狄道,旋復之。壬戌,粵匪竄黃陂,官文移軍孝感。癸亥,懿旨瑞常、寶鋆、載齡、單懋謙、徐桐輪直進講治平寶鑑。粵匪再陷建寧、寧化,旋復之。丁卯,雷正綰軍復平涼。戊辰,諭疆吏不分畛域,會緝邊匪。命李恆嵩、劉郇膏與丹使璧勒在上海換約。己巳,桂軍克貴縣賊巢,潯州肅清。

  六月壬申,申誡各部院大臣毋得仍前泄沓。癸酉,粵匪竄麻城、黃岡。丁丑,雨。蘇軍復長興。黔軍復普安。馬如龍、岑毓英各軍剿迤西回匪,復中甸、維西、思茅、威遠及石膏井等賊巢。戊寅,庫車漢、回亂,辦事大臣文藝、回子郡王愛默特死之。安置哈薩克眾於齋桑淖爾東南。戊子,贛軍克貴溪賊壘。曾國荃軍克金陵外城。辛卯,雨。回匪陷布古爾、庫爾勒。諭撤訥欽等軍。癸巳,浙軍復孝豐。戊戌,官軍克復江寧,洪秀全先自盡,其子福瑱遁,獲賊酋洪仁達、李秀成,江南平。遣醇郡王詣文宗几筵代祭告。上詣兩宮賀捷。論功,晉封曾國藩一等侯;曾國荃一等伯,加太子少保銜;提督李臣典一等子,賞黃馬褂;蕭孚泗一等男:均賞雙眼花翎。按察使劉連捷等賞世職,升敘有差。命戮洪秀全屍,傳首各省。論各路剿賊功,封僧格林沁子伯彥訥謨祜為貝勒,官文一等伯,李鴻章一等伯,駱秉章一等輕車都尉,均賞雙眼花翎,加楊岳斌、彭玉麟太子少保,並鮑超均一等輕車都尉,都興阿、富明阿、馮子材騎都尉,魁玉雲騎尉。回逆陷喀喇沙爾,辦事大臣依奇哩等均死之。是月,免福建建寧等縣屬被擾逋賦。

  秋七月庚子,以江南平論功,晉封議政王恭親王子載澂貝勒,載濬不入八分輔國公,載瀅不入八分鎮國公,加軍機大臣文祥太子太保銜,寶鋆、李棠階太子少保銜,加恩宗親及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餘賚錄有差。辛丑,以歲逢甲子,詔停句情實人犯。諭:「江南新復,民生彫敝,有司招徠撫恤之。其軍務未靖諸省,統兵大臣、督撫等須激厲將士,奮勉圖效。」俄兵入科布多卡倫,執委員及紥薩克。壬寅,禁宗室、覺羅潛住外城。甲辰,追論附苗沛霖罪,總兵博崇武等戍新疆,按察使張學醇戍軍台。粵匪竄踞羅田。桂匪陷歸順。己酉,詔修明太祖陵。裁江北釐金。復兩淮鹺務。庚戌,實授沈桂芬山西巡撫。以鄭敦謹為河東河道總督。辛亥,丹國換約成。壬子,洪仁達、李秀成伏誅。汪海洋竄踞許灣。癸丑,洪福瑱入湖州。鹽茶、固原回匪復叛,北竄寧靈,擾中衛、靖遠,撒回句結陷循化廳,吐魯番屬託克遜漢、回亦變亂。甲寅,戶部侍郎吳廷棟言金陵告捷,請益加敬懼,嘉納之。丁巳,以廣西道梗,止越南入貢。奇台漢、回作亂,古城、烏魯木齊同時不靖。文光等軍進援庫車,失利,覆於烏沙塔克拉,死之。庚申,狄、河回匪結撒回擾河州。贛軍復崇仁、東鄉。辛酉,復金谿。壬戌,祁俊藻因病乞休,命仍以大學士銜直弘德殿。官軍獲昌圖盜匪劉發好等,誅之。癸亥,復鄭親王、怡親王襲爵。錄已故諸臣功,予胡林翼一等輕車都尉,李續賓二等輕車都尉,塔齊布、張國樑、江忠源、程學啟三等輕車都尉,加賞江忠濟、羅澤南、多隆阿、曾國華一雲騎尉。贛軍復宜黃,甲子,克許灣。乙丑,僧格林沁敗賊麻城。曾國荃乞病,溫諭止之。李臣典以傷卒於軍。是月,免江蘇、安徽各屬被擾逋賦。

  八月己巳朔,定諸王位次,著為令。贛軍復南豐,庚午,烏魯木齊參將反,提督業普沖額死之。伊犁危急,調塔爾巴哈台喀爾喀蒙兵援之。諭劉蓉專辦陝西軍務,穆圖善統所部赴甘,與雷正綰籌辦軍務。趣楊岳斌即赴陝甘任。辛未,諭張集馨赴固原、鹽茶辦撫回事宜。癸酉,蘇、浙官軍會克湖州及安吉。乙亥,贛軍復新城,陳炳文降。辛巳,官軍復廣德。賞郭松林世職,楊鼎勛、周盛波黃馬褂。貴縣匪平。擢劉銘傳為直隸提督。壬午,回匪陷古城漢城。癸未,雷正綰軍克張家川賊巢。甲申,僧格林沁剿羅山竄賊失利,都統舒通額等死之。丁亥,雲南巡撫賈洪詔以藉病規避,褫職。己丑,調土謝圖汗、車臣汗蒙兵赴烏魯木齊等處助剿。壬辰,浙軍追賊於昌化、淳安,擒賊酋黃文金等誅之。以林鴻年為雲南巡撫。癸巳,詔新疆各路大臣分別剿撫。以回郡王伯錫爾聯絡各城殺賊,嘉獎之。庫爾喀喇烏蘇等處回匪亂,官軍失利。甲午,命麟興辦烏里雅蘇台立界事宜。乙未,僧格林沁剿賊失利,總兵巴揚阿等死之。丙申,雷正綰攻蓮花城不利,回匪復陷固原。丁酉,河、狄回匪竄犯蘭州及金縣。

  九月己亥朔,劉銘傳各軍擊敗寧國等處竄匪。庚子,贛軍復雩都。以李雲麟乞病規避,褫職,撤所統隴軍。壬寅,曾國荃以疾乞免,允之。命馬新貽為浙江巡撫,留辦安慶防守事宜。癸卯,命穆圖善幫辦都興阿軍務。甲辰,楊岳斌乞病,溫諭止之。李世賢犯南安,官軍擊走之。乙巳,回匪陷葉爾羌,署參贊奎棟死之,喀什噶爾、英吉沙爾武弁同叛。己酉,西寧回眾降。庚戌,張家川回匪犯慶陽。辛亥,贛賊竄南雄。壬子,粵匪陷開化,竄江西。黃、麻匪竄商城。乙卯,日斯巴尼亞換約。丙辰,諭內務府力求撙節。命札克通阿署哈密大臣。丁巳,西寧回匪復叛。戊午,粵匪蔡得榮等竄陷階州。庚申,詔修曲阜聖廟及各省學宮。辛酉,修浙江海塘。甲子,捻匪竄蘄水,鄂軍失利,總兵石清吉死之。乙丑,俄兵闌入阿爾泰淖爾。丁卯,沈桂芬請籌費移屯以恤旗民。

  冬十月戊辰朔,允楊岳斌回籍省親,並募勇赴甘。命刑部尚書綿森、戶部侍郎吳廷棟往治察哈爾獄。己巳,改烏魯木齊提督文祥名為文祺。辛未,褫將軍常清職,命明緒代之,以聯捷為參贊大臣。命武隆阿統援救烏魯木齊各軍,節制領隊大臣以下。壬申,鮑超軍擊賊大捷,賞雙眼花翎。席寶田軍獲賊酋洪仁玕等。皖南北肅清。乙亥,回匪陷烏魯木齊滿城及綏來,都統平瑞等死之。哈密漢、回亂。命保恆署烏魯木齊都統,李鴻章署兩江總督,吳棠署江蘇巡撫,富明阿署漕運總督。戊寅,獲洪福瑱於石城,誅之。賞枕葆楨一等輕車都尉。封鮑超一等子。論恢復全浙功,封左宗棠一等伯,賞蔣益澧騎都尉。粵匪陷瑞金,旋復之。庚辰,粵匪陷漳州、龍巖、南靖、武平,按察使張運蘭等死之。劉蓉分軍守邠州等處。乙酉,明誼與俄使換分界約,科布多城卡外蒙古,阿爾泰淖爾烏梁海均屬俄。給鮑超假,所部宋國永等軍援閩,歸左宗棠節制。丁亥,雷正綰軍克蓮花城,賞曹克忠黃馬褂。僧格林沁剿賊大捷,賞郭寶昌等黃馬褂,賊首馬融和以眾降。己丑,四川援軍復仁懷。庚寅,粵匪陷平和。辛卯,陷嘉應、大埔。丙寅,諭曾國藩仍駐金陵,李鴻章等回本任。是月,免河南信陽等處被擾額賦,浙江西安等縣逋賦。

  十一月己亥,豁江寧所屬糧賦三年。壬寅,回匪陷河州。癸卯,築濮州金隄。乙巳,文祺、伯錫爾剿平哈密回。己酉,免江蘇歷年州縣攤賠銀兩,永禁派攤名目。壬子,沈葆楨請飭援閩,兼防賊回竄。甲寅,粵軍復武平,命閩、浙、贛軍會剿,毋縱入海。回匪陷阿克蘇、烏什,辦事大臣富珠哩、文興等死之。癸亥,僧格林沁擊襄、棗竄匪不利,發、捻各匪遂竄鄧州。甲子,諭飭劉連捷、劉銘傳各軍前進,歸僧格林沁調遣。乙丑,雷正綰等軍剿敗固原回匪。丙寅,文祺等剿巴里坤回匪,平之。回匪陷庫爾喀喇烏蘇,伊犁戒嚴。丁卯,滿慶言汪曲結布卒,請賞青饒汪曲諾們罕名號,協理西藏商上事務,允之。是月,免江蘇上元等縣被擾逋賦。

  十二月戊辰朔,閩軍剿漳州匪失利,林文察等死之。己巳,命吳棠仍兼管江北事務。庚午,肇慶客匪平。都興阿等軍克清水堡。甲戌,停河南例貢棗實。築浙江海塘。乙亥,回匪陷金縣。曹克忠軍克鹽關。戊寅,伊犁官軍敗績,領隊大臣托克托奈等死之。允明緒請借俄兵助剿。己卯,濟木薩官軍失利。庚辰,予諸暨義民包立身等優恤。允吳棠請,試行河運。乙酉,陶茂林軍復金縣。丙戌,戍李元度軍台。己丑,僧格林沁移軍寶豐剿賊,勝之。甲午,官軍剿回匪大捷,伊犁解圍,賞明緒黃馬褂。是月,免浙江瑞安被擾逋賦,江蘇太倉等州廳縣,淮安等衛被擾災賦。

  是歲,朝鮮、琉球入貢。

  四年乙丑春正月丁酉朔,官軍克靜寧賊巢。回匪陷古城漢城。庚子,巴彥岱城被圍,官軍不利。釋陳孚恩、樂斌,命襄辦伊犁兵饟事。壬寅,從曾國藩請,調劉銘傳軍赴閩,鮑超募川軍赴甘。追予死事道員何桂珍、知州劉騰鴻、游擊畢金科諡。甲辰,烏魯木齊提督文祺卒於巴里坤。回匪陷木壘等處。丁未,張集馨以罪褫職。復已革提督馬德昭原官。平、固回匪竄擾靈台及汧陽、隴州。戊申,命伯錫爾署哈密幫辦大臣。辛亥,台灣會匪平。甲寅,粵匪陷永定、雲霄。丙辰,復設淮揚河務兵備道,改設徐海河務兵備道。丁巳,粵、捻並竄魯山,護軍統領恆齡等死之。癸亥,回匪陷濟木薩。甲子,黔匪陷定番,旋復之,又陷黔西。乙丑,回匪竄永昌。

  二月辛未,以蒙兵援古城,戰不利,諭撤已調各兵均回旗。壬申,陝軍敗回匪於醴泉,命胡中和總統進剿。戊寅,以雲南臨安官紳不附回逆,諭嘉之。己卯,允沈葆楨假歸省。癸未,以直隸諸省雷雹災異,詔修省。雷正綰軍復克固原等處。貴州參將曹元興謀逆,伏誅。甲申,長陽土匪平。丙戌,復永定、龍巖。武隆額等軍援巴彥岱城,失利。己丑,黔西匪陷大定。苗匪陷天柱、古州。以馬如龍、岑毓英肅清曲靖、尋甸,擒斬逆首馬聯升等,獎敘有差。癸巳,福建官軍剿李世賢、汪海洋各股於古田、漳州,大捷。

  三月丁酉,以田興恕玩視軍務,慘殺教民,遣戍新疆。辛丑,陶茂林剿平郭家驛等處回匪。諭僧格林沁「駐軍指揮調度,勿輕臨前敵,致蹈危機」。壬寅,恭親王罷軍機,撤議政。命文祥等辦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事宜。粵匪陷詔安,知縣趙人成死之。癸卯,涼州回眾叛,剿平之。允英、法在江寧通商。命鮑超籌備西征,准專奏。惇親王言恭親王被參不實,下王公、大學士等詳議以聞。乙巳,塔城回亂。錫霖乞病,罷之,命赴伊犁,由明緒調遣。提督譚勝達以剋扣勇糧褫職,仍命赴鮑超軍。以武隆額署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丁未,巴里坤領隊大臣色普詩新以兵援古城,遇賊,失利,死之。己酉,閩軍敗汀州、連城踞賊。庚戌,甘軍擊退古浪、平番回匪。辛亥,從王大臣請,命恭親王仍在內廷行走,並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丙辰,諭官文簡汰兵、勇。己未,命楊岳斌赴甘。沈葆楨丁母憂,詔奪情署江西巡撫。辛酉,西寧回匪復叛,陷大通。壬戌,桂軍復永淳。癸亥,命毛昶熙回京。是春,免直、蘇、皖、贛災擾諸處額賦及逋課。

  夏四月乙丑朔,禁熱河圍場墾紅椿內地。肅州回匪踞嘉峪關,圍州城,撫彝回匪亦起。丁卯,彭玉麟疏辭漕督,請專辦水師,允之。留吳棠漕運總督任,辦清、淮防務。己巳,官軍復鹽茶廳,免已革提督成瑞罪。庚午,回匪陷古城,領隊大臣惠慶等死之。乙亥,台灣肅清。丁丑,黔軍復玉屏、天柱。命恭親王仍直軍機,毋複議政。甘州回匪陷永固堡。壬午,粵匪再陷沭、宿。霆軍十八營不原西征,潰於金口。止鮑超西征,命招集潰勇赴閩剿賊。乙酉,寧夏官軍剿賊大捷。丙戌,粵、捻並回竄兗、濟,命劉銘傳赴直隸設防。己丑,賜崇綺等二百六十五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壬辰,以山東賊勢蔓延,命曾國藩出省督師,會僧格林沁軍南北合擊。癸巳,僧格林沁剿賊於菏澤南吳家店,失利,與內閣學士全順、總兵何建鰲等均死之。事聞,輟朝三日,特予配饗太廟。命曾國藩督師剿賊,李鴻章署兩江總督。

  五月乙未朔,諭成祿進剿肅州踞匪。霆營叛勇由江西竄福建。粵、捻並竄開州、東明。丙申,陶茂林軍潰,回匪圍安定,蘭州戒嚴。戊戌,命曾國藩節制直、豫、魯三省軍防。甘肅潰勇竄擾陝西。乙巳,免李元度遣戍。丁未,粵、捻並渡運河,東竄濟寧、兗、泰。戊申,嚴諭盛京、吉林剿辦馬賊。己酉,以剿賊無功,褫官文、張之萬、毛昶熙職,均留任,並撤官文宮銜。趣鮑超赴江西。辛亥,命侍讀學士衛榮光赴東昌督辦沿河民團。壬子,官軍克漳州、南靖。允沈葆楨終制。曾國藩辭節制三省軍務,不許。回匪陷肅州。粵、捻分竄豐、沛。諭整頓沿海水師。竄陝潰勇平。諭劉長佑駐直境,崇厚駐東昌,部署沿河防務。黔匪陷廣順,旋復之。甲寅,雨。粵匪圍永定。乙卯,蘇軍復漳浦。以劉坤一為江西巡撫。庚申,以防剿遲延,褫提督劉銘傳職,仍留任。楊岳斌請開缺,不允,仍命赴甘。壬戌,奇台官軍復濟木薩。癸亥,官軍復階州。

  閏五月甲子朔,起沈葆楨督辦江西防

复制

《丙午初冬寓居報國寺賦詩 其四》

曾國藩 〔清代〕

俗儒閣閣蛙亂鳴,亭林老子初金聲。昌平山水委灰燼,可憐孤臣淚縱橫。

東西南北轍跡遍,斷柯缺斧終無成。獨有文章巨眼在,北鬥麗天萬古明。

聲音上溯三皇始,地誌欲掩四子名。丈夫立言要須爾,擊瓮拊缶烏足鳴。

嗟余孱退昏庸百不力,付與四海劉傳瑩。

复制

《丙午初冬寓居報國寺賦詩 其三》

曾國藩 〔清代〕

長安十月飛繁霜,西風落葉戛金商。道場隙地一千畝,頹垣破礎淒荒荒。

壞塔陂陀野狐噪,華楹漫漶飢鼠忙。憶昔憲皇興作日,飛樓涌殿何巍昂。

外家恩澤敵田窶,祖師勢要凌侯王。三百年來變陵谷,龍象孱弱鼪鼯狂。

毗盧閣子今安在,向時鐵鳳蟠穹蒼。銅駝荊棘古所嘆,今我何為獨旁皇。

鼻涕垂頤不須管,況問人世滄與桑。

复制

《夜直苦寒》

曾國藩 〔清代〕

白虎西流朱鳥高,五更風利鸊鷉刀。勁寒戰慄通心曲,牆氣冰霜上口毛。

曠盪青天如可對,折旋丹地敢辭勞。頻聞交戰呵金馬,驀入鐙廬炙凍毫。

复制

《題錢侖仙㸐燭修書圖》

曾國藩 〔清代〕

腐叟音塵湮,千載無完史。斷代自班生,鈲摫破大體。

茂先賞三志,編摩或索米。舊書留釁瑕,但為吳生詆。

數賢不足珍,除外況靡靡。聖代盛文章,群英躐前軌。

殷鑑曩成編,唐經今繼美。磊磊南董倫,彯纓足幡纚。

錢子邦之良,弱冠捋金紫。涇渭原胸中,袞鈇極筆底。

朝踏東華路,柴車等敗屣。夜歸南窗下,椽燭照大幾。

一字褒幽潛,片言殛奸宄。曲直在豪端,誰能矜爪觜。

我亦載筆臣,大弨久復弛。三載糜官錢,甑塵亦莫洗。

披圖聊粲然,作詩一灑恥。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