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蘇軾 / 范增論
拼 译 译

《范增論》

蘇軾 〔宋代〕

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

」未至彭城,疽發背,死。

蘇子曰:「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殺增。

獨恨其不早爾。

」然則當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以是去耶?曰:「否。

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為以此去哉?《易》曰:『知幾其神乎!』《詩》曰:『如彼雨雪,先集為霰。

』增之去,當於羽殺卿子冠軍時也。

」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

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之叛之也,以弒義帝。

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

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

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

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

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

獨遣沛公入關,而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於稠人之中,而擢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弒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後知也。

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

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

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

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則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

亦人傑也哉! 。

范增論 - 譯文及註釋

譯文劉邦採用了陳平的計策,離間疏遠楚國君臣。項羽懷疑范增和漢國私下勾結,漸漸剝奪他的權力。范增大怒,說:「天下大事已經大致確定了,君王自己處理吧。希望能讓我告老還鄉。」回鄉時,還沒到彭城,就因背上癰疽發作而死。蘇子說,范增離去是好事,若不離去,項羽一定會殺他。只遺憾他沒有早早離開而已。既如此,那麼范增應當在什麼時候離開呢?當初范增勸項羽殺沛公,項羽不聽;終因此而失去天下;應當在此時離去嗎?回答說,不。范增想要殺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職責。項羽不殺劉邦,還顯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時離去呢?《易經》說:「知道選擇恰當時機,那不是很神明嗎?」《詩經》說:「觀察那氣象,若要下雪,水氣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離去,應當在項羽殺卿子冠軍的時候。陳涉能夠得民心,因為打出了楚將項燕和公子扶蘇的旗幟。項氏的興盛,因為擁立了楚懷王孫心;而諸侯背叛他,也是因為他謀殺了義帝。況且擁立義帝,范增實為主謀。義帝的存亡,豈止決定楚國的盛衰;范增也與此禍福相關。絕沒有義帝被殺,而單單范增能夠長久得生的道理。項羽殺卿子冠軍;就是謀殺義帝的先兆;他殺義帝,就是懷疑范增的根本。難道還要等到陳平出反間之計嗎?物品必定先腐爛了,然後才能生蛆蟲;人必定先有了懷疑之心,然後讒言才得以聽入。陳平雖說智慧過人,又怎麼能夠離間沒有疑的君主呢?我曾經評論義帝;稱他是天下的賢君。僅僅是派遣沛公入關而不派遣項羽,在稠人廣眾之中識別卿子冠軍、並且提拔他做上將軍這兩件事,若不是賢明之君能做到這些嗎?項羽既然假託君王之命殺死了卿子冠軍,義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項羽謀殺義帝,就是義帝殺了項羽,這用不着智者指點就可知道了。范增當初勸項梁擁立義帝,諸侯因此而服從;中途謀殺義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實豈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爭而卻沒有被接受。不採用他的忠告而殺死他所擁立之人,項羽懷疑范增,一定是從這時就開始了。在項羽殺卿子冠軍之時,項羽和范增並肩侍奉義帝,還沒有確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慮,有能力誅殺項羽就殺了他,不能殺他就離開他,豈不是毅然決然的男子漢嗎?范增年齡已經七十歲,意見相合就留下來,意見不合就離開他,不在這個時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卻想依靠項羽而成就功名,淺陋啊!即使這樣,范增還是被漢高祖所畏懼。范增不離去,項羽就不會滅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傑呀!

注釋1.幾:事物發生變化的細微跡象。2.卿子冠軍:指宋義。公元前207年,秦圍趙,楚懷王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范增為末將軍,救趙,途中,宋義畏縮不前,羽矯詔殺之。3.楚懷王孫心:即楚懷王的孫子熊心,項梁擁立他為王,仍稱懷王。項羽稱霸後尊稱熊心為義帝。▲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范增論 - 賞析

《范增論》屬於史論,是一篇翻案文題。蘇軾善於讀書,能從書縫中看出問題。一般人讀史,見項羽與范增君臣不能善始善終,常為之嘆息,認為這是楚失敗的原因之一。蘇軾卻相反,獨恨范增不早離開,認為項羽早一殺增之心,還認為義帝之存亡,關乎楚之盛衰,也關乎范增之禍福。全篇並沒一貶低范增,篇末還高度肯增范增是人傑,只是惋惜項羽和范增的關係早一裂痕,范增不明「去就之分」。

全文圍繞「去就之分」這一中心論旨,逐層展開:首先,簡敘歷史史實,提出論點:「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早耳。」「增之去,當於羽殺卿子冠軍時也。」其次,具體論證觀點。文題反覆分析了項羽殺掉宋義之後,勢必要謀害義帝,能范增必然力諫,項羽肯增不從,最終必然疑忌范增等等情勢,論證了范增應當在此時離開項羽的主張,批駁了那種認為陳平反間計離間項范二人的傳統看法。然後,作者替范增設想,「合則留,不合則去」,「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仍然不失為大丈夫作為;批評范增不明去就之分,「能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最後,又從另一側面論述:「增不去,項羽不亡」,「增亦人傑也哉」。作者對范增的謀略、才幹表示了肯增,實際上批評了項羽的不知人、不善任。

該文學《公羊傳》《穀梁傳》解《春秋》經文的表現手法,設為問答,層層推論。如由義帝之立,范增為謀主,推斷義帝之興廢關乎范增之禍福,又進能推斷項羽弒義帝,范增必反對。由義帝之明推測項羽之殺宋義,義帝必不能堪,又推測義帝必殺項羽,項羽故必殺義帝。一環套一環,一很強的邏輯性。作者徵引史料不多,才識、才氣勝過才學;在語言表達上多用反詰句,多用感嘆句。全文共一七個反詰句、六個感嘆句,冷靜的理性思考與熱烈深切的讚嘆、惋惜相結合,使文題筆調變幻無端,抑揚頓挫之至。▲

鄧英樹,劉德煊,黃建寧,徐沛.古文觀止譯註.四川:巴蜀書社,1997年8月:第664頁—第665頁

(清)吳楚材,吳調侯編著.古文觀止.上海:崇文書局,2010年4月:第449頁—第450頁

蘇軾

作者: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其它诗文

《和孔郎中荊林馬上見寄》

蘇軾 〔宋代〕

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膚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

方將怨無襦,忽復歌緇衣。

堂堂孔北海,直氣凜群兒。

朱輪未及郊,清風已先馳。

何以累君子,十萬貧與羸。

滔滔滿四方,我行竟安之。

何時劍關路,春山聞子規。

复制

《次韻王誨夜坐》

蘇軾 〔宋代〕

愛君東閣能延客,顧我閒官不計員。

策杖頻過如未厭,卜居相近豈辭遷。

莫將詩句驚搖落,漸喜樽罍省撲緣。

待約月明池上宿,夜深同看水中天。

复制

《陳州與文郎逸民飲別攜手河堤上作此詩》

蘇軾 〔宋代〕

白酒無聲滑瀉油,醉行堤上散吾愁。

春風料峭羊角轉,河水渺綿瓜蔓流。

君已思歸夢巴峽,我能未到說黃州。

此身聚散何窮已,未忍悲歌學楚囚。

复制

《題西林壁》

蘇軾 〔宋代〕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菩薩蠻》

蘇軾 〔宋代〕

濕雲不動溪橋冷。嫩寒初透東風影。橋下水聲長。一枝和月香。人憐花似舊。花比人應瘦。莫憑小欄干。夜深花正寒。

复制

《臨江仙》

蘇軾 〔宋代〕

昨夜渡江何處宿,望中疑是秦淮。月明誰起笛中哀。多情王謝女,相逐過江來。雲雨未成還又散,思量好事難諧。憑陵急槳兩相催。相伊歸去後,應似我情懷。

复制

《一叢花·今年春淺侵年》

蘇軾 〔宋代〕

今年春淺臘侵年。冰雪破春妍。東風有信無人見,露微意、柳際花邊。寒夜縱長,孤衾易暖,鐘鼓漸清圓。

朝來初日半含山。樓閣淡疏煙。遊人便作尋芳計,小桃杏、應已爭先。衰病少情,疏慵自放,惟愛日高眠。

复制

《送南屏謙師,並引》

蘇軾 〔宋代〕

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瓮鵝兒酒。

天台乳花世不見,玉川風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續《茶經》,會使老謙名不朽。

复制

《再和並答楊次公 其二》

蘇軾 〔宋代〕

毗盧海上妙高峰,二老遙知說此翁。聊復艤舟尋紫翠,不妨持節散陳紅。

高懷卻有雲門興,好句真傳雪竇風。唱我三人無譜曲,馮夷亦合舞幽宮。

复制

《次韻韶守狄大夫見贈二首 其一》

蘇軾 〔宋代〕

華發蕭蕭老遂良,一身萍掛海中央。無錢種菜為家業,有病安心是藥方。

才疏正類孔文舉,痴絕還同顧長康。萬里歸來空泣血,七年供奉殿西廊。

复制

《謝關景仁送紅梅栽二首》

蘇軾 〔宋代〕

為君栽向南堂下,記取他年著子時。

酸釅不堪調眾口,使君風味好攢眉。

复制

《坤成節集英殿宴教坊詞致語口號臣聞視履考祥》

蘇軾 〔宋代〕

三朝遺老九門前,又見承平大有年。

文母憂勤初化俗,曾孫仁孝已通天。

史書元佑三千牘,樂奏坤成第一篇。

欲采蟠桃歸獻壽,蓬萊清淺半桑田。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