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曾幾 / 發宜興
拼 译 译

《發宜興》

曾幾 〔宋代〕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將家上鐵頭船。

客留陽羨只三月,歸去玉溪無一錢。

觀水觀山都廢食,聽風聽雨不妨眠。

從今布襪青鞵夢,不到張公即善權。

發宜興 -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我雖然已經六十歲垂垂老矣,卻又要拖家帶口登船去遠行。
在陽羨暫住了三月只是作客,早想要返回玉溪手頭卻沒錢。
游山觀水到了廢寢忘食境界,風聲雨聲都不會影響我睡眠。
從今後在我這個平民的夢裡,不是到了張公洞就是游善權。

注釋
宜興:今屬江蘇省,在太湖西岸。
垂垂:形容將近、漸近,常與「老」連用。
將:攜持。鐵頭船:指船頭包有鐵的木船。
陽羨:宜興在秦漢時稱陽羨。
玉溪:信江(在今江西省,流入鄱陽湖)中段的別稱。玉溪江邊的上饒,曾是曾幾僑居之地。這裡的「玉溪」代指作者故鄉。
都:總、全部。廢食:即廢寢忘食。
「聽風」句:謂任憑它風雨連宵,也不會改變自己歸隱之意。這裡「風雨」實喻指國家危難的形勢。
布襪青鞋夢:指出世隱居之想和遨遊山水之願。布襪青鞋,指平民、隱士的生活。
張公:指宜興境內的勝跡張公洞。作者有《游張公洞》詩,云:「張公洞府未著腳,向人浪說游荊溪。」可見其風景幽勝。善權:指善卷洞,在宜興西南螺岩山上,與張公洞同為宜興境內的兩個古洞。

陳 衍.宋詩精華錄全譯(下).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597

發宜興 - 賞析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將家上鐵頭船。」首聯自敘年將六十而又有挈家遠行之舉,扣詩題「發宜興」。以垂暮之年而又攜家奔波道途,生活之不安定與老境之可仿不難想見。「又」字悽然,包蘊了宋室南渡以來一系列播遷流離、羈旅行役之苦。

  「客留陽羨只三月,歸去玉溪無一錢。」頷聯出句承上,說自己客居宜興時日之短,見生活之不安定;對句啟下,說自己雖歸故山,而囊空如洗,見生活之清貧與作吏之清廉。曾幾一生淡泊,生活清苦。陸游《曾文清公墓志銘》說:「平生取與,一斷以義,三仕嶺外,家無南物。」足資參證。曾幾又有詩云:「我貧無一錢,不敢學農同。空餘數卷書,腸腹自撐柱。」(《次陳少卿見贈韻》)故「歸去玉溪無一錢」一句既是其現實生活的折射,亦是其一貫心性的寫照。

  頸聯承「歸去」,設想回到故居後的情景:「觀水觀山都廢食,聽風聽雨不妨眠。」曾幾南渡後曾先後寓居上饒(今屬江西)、山陰(今浙江紹興),這裡所說的「觀水觀山」之地,未詳所指,當指山水幽勝之鄉。回去之後,閒居無事,但以觀山賞水為務,遇到山水佳勝之處,恐不免因此廢寢忘食。這裡流露了對歸隱之地清絕山水的神往,也透露出對賦閒生活的悵惘之情。表面上看,作者頗為閒適,實際上是故作排遣。下句的風雨,顯系代指時勢。「憂愁風雨」,本來是曾幾這樣的愛國士大夫的夙心,但卻說「聽風聽雨不妨眠」,似乎與己漠不相關,言外自含「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杜甫《去蜀》)一類感慨。所謂「不妨」,正是雖不應如此,卻不得不如此的意思。這一聯語調輕鬆,意態閒逸,骨子裡卻隱含一縷無可奈何之情。

  末聯再回應題目並以此抒懷:「從今布襪青鞋夢,不到張公即善權。」作者以布襪青鞋為「夢」,表達了隱居山林的內心意趣。曾幾作詩以杜甫、黃庭堅為宗,他曾在《李商叟秀才求齋名於王元渤以養源名之求詩》其二中說:「老杜詩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尚論淵源師友,他時派列江西。」於此可見其言不虛。「不到張公即善權」一句既是實寫宜興之景,承接上聯之意,表露了對宜興山水的眷戀情緒;同時也是虛寫,借指他處之景,暗接此聯出句之意,表明以後要隱逸山野,縱情山水。

  這首詩題為「發宜興」,但除首、尾兩聯照應、回抱題目外,頷、頸兩聯卻是想象歸家後的情景。詩人所要抒發的,是由「發宜興」所引起的身世之感,「紀行」並非主體,「述懷」才是中心。全詩正是圍繞着述懷這個中心來進行整體構思的。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802-803

樂雲 等.唐宋詩鑑賞全典.武漢:崇文書局,2011.11:1031

發宜興 - 創作背影

  此詩當作於宋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年)曾幾離開宜興之時。當時曾幾已年近六十,之前曾客居宜興數月,並作有《宜興邵智卿天遠堂》《游張公洞》等詩。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802-803

樂雲 等.唐宋詩鑑賞全典.武漢:崇文書局,2011.11:1031

曾幾

作者:曾幾

曾幾(1085--1166)中國南宋詩人。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其先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曾幾學識淵博,勤於政事。他的學生陸游替他作《墓志銘》,稱他「治經學道之餘,發於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後人將其列入江西詩派。其詩多屬抒情遣興、唱酬題贈之作,閒雅清淡。五、七言律詩講究對仗自然,氣韻疏暢。古體如《贈空上人》,近體詩如《南山除夜》等,均見功力。所著《易釋象》及文集已佚。《四庫全書》有《茶山集》8卷,輯自《永樂大典》。 

曾幾其它诗文

《寓居吳興》

曾幾 〔宋代〕

相對真成泣楚囚,遂無末策到神州。

但知繞樹如飛鵲,不解營巢似拙鳩。

江北江南猶斷絕,秋風秋雨敢淹留?低回又作荊州夢,落日孤雲始欲愁。

《大藤峽》

曾幾 〔宋代〕

一洗干戈眼,舟穿亂石間。

不因深避地,何得飽看山。

江潰重圍急,天橫一線慳。

人言三峽險,此路足追攀。

复制

《夙興》

曾幾 〔宋代〕

曈曈海底日,赤輝射東方。

先驅斂群翳,微露不成霜。

早寤厭床第,起步東西廂。

引手視掌紋,黯黯未可祥。

念此閱人傳,三年得跧藏。

弛擔曾幾時,茲焉忽騰裝。

問今何所之,意行本無鄉。

晨鐘神慘悲,夜鼓思飛揚。

與俗同一科,何異犬與羊。

平明催放鑰,利害紛相攘。

顛倒走群愚,豈但渠可傷。

复制

《次韻嚴丈並呈孟使君》

曾幾 〔宋代〕

山城芳樹深,明月啼杜宇。客懷為搖盪,詩語亦覼縷。

朅來新安江,頗覺民物古。故人作太守,善政尤可數。

塵榻為我下,更復多軟語。飄零曾幾何,乃此一杯醑。

坐中嚴夫子,意氣欲掀舞。晤對心事閒,信矣良工苦。

复制

《鄭僉判取蘇黃門圖史園囿文章鼓吹之語為韻見》

曾幾 〔宋代〕

骯髒自山林,伊優自朝市。

是耶其非歟,一笑付圖史。

紛華勿與戰,深溝閉堅壘。

歲月曾幾何,折北俱披靡。

問君胡能然,待以不爭耳。

北山有微行,聊足屣吾履。

未莎者維菊,未棘者維杞。

擷之復湘之,寒綠冰人齒。

秋聲在樹間,餉我一睡美。

誰其驚周公,山鳥亦逝矣。

复制

《說潮五古十七首 其九》

曾幾 〔宋代〕

道學倡東南,維潮亦興起。卓哉鄭與郭,學為晦翁喜。

題詩飛泉嶺,想見侍杖履。晦翁生南度,志銳雪國恥。

登朝曾幾日,侃侃論國是。斯豈腐儒能?何乃叢眾毀?

宋亡於道學,妄者尚集矢。安知翁之徒,磊落多國士。

斥逐未能用,炎精乃不祀。統在道自尊,人心終不死。

鳴泉落漢聲,至今震里耳。平生愧失學,用晦契微旨。

何當搆拙窩,吾從子朱子。

复制

《發廣陵遇雪李員外枉餞周園》

曾幾 〔宋代〕

粵客同飛蓋,園曾幾度游。淮西吾自去,江左爾還留。

雪密楓林暮,天遙露掌秋。獨憐朋好散,誰上李膺舟。

复制

《維揚兵後寄張僉憲士直》

曾幾 〔宋代〕

羽書飛不絕,東望海天遙。旗雜廣陵樹,兵喧揚子潮。

材官曾幾戰,壯士莫輕招。獨立多悲感,江城颯晚飆。

复制

《紫芝歌》

曾幾 〔宋代〕

高山高可極,深谷深可至。中有四皓者,采芝避秦始。

作歌以忘年,蒲輪安足致。富貴良多憂,貧賤乃肆志。

天下而既定,漢高徵不出。亡匿曾幾時,竟為孝惠侍。

古今競相傳,皆仰留侯智。青松與白雲,商山今尚在。

复制

《將之繁江和陳荔峰同年贈別詩韻二首 其一》

曾幾 〔宋代〕

偶附青雲末,知交曾幾人。識君偏恨晚,愛我不嫌真。

大雅堪醫俗,多文欲饋貧。翻因需次久,得共帝城春。

复制

《詠史十二首 其九》

曾幾 〔宋代〕

古稱鴟夷子,三徙有榮名。仕越諫伐吳,會稽幾危傾。

反國共憂辱,二歲乃行成。計然策十五,報吳卒以平。

橫行江淮東,諸侯誰與爭。功成受上將,遺書投海濱。

致產數千萬,齊主聞其名。相齊曾幾時,歸印辭鄉鄰。

閒行止於陶,貿易兼躬耕。累貲復巨萬,中男行殺人。

千金不死市,褐器致莊生。長男重棄財,竟以殞其身。

貴既不可久,富亦何足陳。人生若朝露,不如賤與貧。

去彼復取此,終慚頭上巾。

复制

《雜詩七首 其三》

曾幾 〔宋代〕

阿姨行第三,嫁郎好馳驅。馳驅事中原,結客皆市屠。

所許多侯嬴,夷門幾捐軀。易水去悠悠,空慚劍術疏。

煢煢未亡人,截耳守志孤。張羅豈不密,其如南山烏。

自古臣致君,節婦死故夫。柏舟汎共姜,危樓墜綠珠。

委身各有道,生死良不誣。我悲猶同生,誌異行俱殊。

百年曾幾時,精識當何如。天地會終極,四氣相乘除。

白骨棄黃泥,寸心觀有無。不見川上波,逍遙雁與鳧。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