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於石 / 琴寥歌
拼

《琴寥歌》

於石 〔宋代〕

壁乎琴兮不彈,心乎道兮忘言。操履霜兮猗蘭,忠與孝兮兩全。

松風兮澗泉,琴無弦兮有弦。青霞兮柯仙,道不傳兮有傳。

复制
於石

作者:於石

於石,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宋元間婺州蘭溪人,字介翁,號紫岩,更號兩溪。貌古氣剛,喜詼諧,自負甚高。宋亡,隱居不出,一意於詩。豪宕激發,氣骨蒼勁,望而知其為山林曠士。有《紫岩集》。元詩選石字介翁,婺之蘭溪人。貌古氣剛,喜詼諧。早慕杜古高之為人,後從王宗庵業詞賦,自負甚高。年三十而宋亡,隱居不出。一意於詩,出入諸家,豪宕激發,氣骨蒼勁,望而知其為山林曠士也。因所居鄉自號紫岩,晚徙城中,更號兩溪。有詩三卷,門人同里吳師道正傳選次,金履祥吉父為之序。全宋詩於石(一二四七~?)(生平據本集卷一《鄰叟招飲》「三十將遠遊,海波忽揚塵」推定),字介翁,號紫岩,晚號兩溪,蘭溪(今屬浙江)人。宋亡,隱居不仕,一意於詩,生前刊有集七卷,卒後散失,由門人吳師道就藏本及所藏續抄者選為《紫岩詩選》三卷。事見《吳禮部集》卷一七《於介翁詩選後題》,明萬曆《金華府志》卷一六、《宋季忠義錄》卷一三有傳。 於石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清朱彝尊鈔本(簡稱朱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清光緒於國華留耕堂刻傅增湘校本(簡稱傅校本,藏北京圖書館)。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於石其它诗文

《探梅分韻得香字》

於石 〔宋代〕

絕壁兩屨雲,荒村半橋霜。孤往欲何之,林下幽徑長。

寒梅在何許,臨風幾徜徉。誰家斷籬外,一枝寄林塘。

水靜不搖影,竹深難護香。無言獨倚樹,山空月荒涼。

复制

《兜率寺》

於石 〔宋代〕

錢唐一劍倚霜寒,萬水千山蜀道難。瓶缽生涯何處在,秋風松子落詩壇。

复制

《徐子觀生輓詩》

於石 〔宋代〕

一片清虛太極心,浮雲流水世情輕。有生已作無生計,未死先求不死名。

墓必預銘唐杜牧,詩能自挽晉淵明。巋然貌不隨年老,留與斯文主夏盟。

复制

《讀史其二》

於石 〔宋代〕

世以燔經咎李斯,斯文興喪豈關渠。楚人未烈咸陽火,秦府猶存博士書。

吾道不隨灰燼冷,殘煙空鎖帝王居。獨嗟先入收圖籍,刀筆區區計亦疏。

复制

《夜坐讀書有感》

於石 〔宋代〕

四山月落正昏濛,留得書燈到曉紅。千古是非昭簡冊,百年興廢老英雄。

人因厭亂方思治,道本無窮豈有通。植立綱常垂萬世,至今周孔不言功。

复制

《淨居院》

於石 〔宋代〕

峰迴澗曲路縈紆,萬壑中藏一畫圖。雪墮枯枝龍解甲,藤纏怪石虎生須。

滿樓山色自濃淡,隔竹泉聲半有無。紙帳蒲團清思足,更添梅種兩三株。

复制

《伊昔其二》

於石 〔宋代〕

伊昔西湖上,孤山幾樹梅。斷籬深院落,流水舊亭台。

明月無今古,春風自去來。逋仙不復作,消瘦為誰開。

复制

《山中何所有 其二》

於石 〔宋代〕

晉人殺鳴犢,孔子不渡河。河之水洋洋,臨流一長歌。

豈無舟與楫,所懼蛟與鼉。蛟鼉任險怪,不度如我何。

黃鵠一遠舉,奚憂嬰網羅。

复制

《三游洞序》

於石 〔宋代〕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馬授忠州刺史,微之自通州司馬授虢州長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與知退偕行。三月十日參會於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將別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聞石間泉聲,因舍棹進,策步入缺岸。初見石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見泉,如瀉如灑,其奇者如懸練,如不絕線。遂相與維舟岩下,率僕夫芟蕪刈翳,梯危縋滑,休而復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絕無人跡,但水石相薄,磷磷鑿鑿,跳珠濺玉,驚動耳目。自未訖戌,愛不能去。俄而峽山昏黑,雲破月出,光氣含吐,互相明滅,昌熒玲瓏,象生其中。雖有敏口,不能名狀。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將去,憐奇惜別,且嘆且言。知退曰:「斯境勝絕,天地間其有幾乎?如之何府通津繇,歲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藉此喻彼,可為長太息者,豈獨是哉,豈獨是哉!」微之曰:「誠哉是。言訖,矧吾人難相逢,斯境不易得;今兩偶於是,得無述乎?請各賦古調詩二十韻,書於石壁。仍命余序而記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為三游洞。洞在峽州上二十里北峰下兩崖相廞間。欲將來好事者知,故備書其事。

复制

《遇如無象於石霜如與睿廓然相好故贈之》

於石 〔宋代〕

西湖睿郎最高道,思之不已令人老。道人相逢吳楚間,聞說絕與睿郎好。

年來學富身轉貧,豈特詩膽大於身。法朋半是奇逸者,我亦放浪無羈人。

霜威折綿寒入頰,長廊無人風卷葉。寒窗誦讀夏日吟,和氣坐令寒妥貼。

筆端解語敏於口,網箋時作龍蛇走。煩君清哦當少休,萬象乞憐爭叩頭。

复制

《病中 其四》

於石 〔宋代〕

無才祗欲苦吟詩,肝腎雕鎪氣久衰。白虎痛傳關節遍,烏蛇方送藥資遲。

下床腓股堅於石,覽鏡頭顱白勝絲。多謝道人余復古,酒瓢新浸五加皮。

复制

《河中石獸》

於石 〔宋代〕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轉轉 一作:再轉)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