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代 / 苏轼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苏轼 〔宋代〕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复制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 赏析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睛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入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这里,诗人抒发的是一时的才思,但这一比喻如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所说,“遂成为西湖定评”。从此,人们常以“西子湖”作为西湖的别称。苏轼本人对这一比喻也很得意,曾在诗中多次运用。后人对这一比喻更深为赞赏,常在诗中提到。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称这首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其特点之一是概括性特别强。它写的不是西湖的一处之景或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的全面写照和全面评价,区而它就具有超越时间的艺术生命色。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此外,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成功就是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

互文。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上半句省落“雨亦奇”,下半句省落“晴方好”。全句意思是说西湖的山水不论天晴还是下雨都很美妙。不能理解为:西湖的水只是天晴好看,西湖的山只是下雨美妙。

对偶。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是正对,意义相近,互为补充。由于“水光潋滟”与“山色空濛”,“晴方好”与“雨亦奇”,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对仗工整,创造出神秘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西湖的神往之情。

比喻。诗歌中把“西湖”比作“西子”即西施,苏轼以自己的奇妙的观察品味,把西湖的自然美比作天然美女西施。通过巧妙地比喻,构成一幅生动可感的西湖图像,创造出更真切的意境,是十分贴切的比喻。西湖也叫西子湖,这个名字是从这首诗歌中的比喻而来。西湖也因此而锦上添花,越来越闻名。

苏轼

作者: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苏轼其它诗文

《蝶恋花·春景》

苏轼 〔宋代〕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宋代〕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

苏轼 〔宋代〕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宋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苏轼 〔宋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再次前韵?系织锦图上回文?》

苏轼 〔宋代〕

春机满织回文锦,粉泪挥残露井桐。

人远寄情书字小,柳丝低目晚庭空。

红笺短写空深恨,锦句新翻欲断肠。

风叶落残惊梦蝶,戍边回雁寄情郎。

羞云敛惨伤春暮,细缕诗成织意深。

头伴枕屏山掩恨,日昏尘暗玉窗琴。

复制

《虎跑泉》

苏轼 〔宋代〕

亭亭石塔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

虎移泉眼趁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

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玦响。

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

复制

《雨中花慢》

苏轼 〔宋代〕

邃院重帘何处,惹得多情,愁对风光。

睡起酒阑花谢,蝶乱蜂忙。

今夜何人,吹笙北岭,待月西厢。

空怅望处,一株红杏,斜倚低墙。

羞颜易变,傍人先觉,到处被著猜防。

谁信道,些儿恩爱,无限凄凉。

好事若无间阻,幽欢却是寻常。

一般滋味,就中香美,除是偷尝。

复制

《十一月十三日与几先自竹西来访庆老不见独与》

苏轼 〔宋代〕

卷卷长廊走黄叶,席帘垂地香烟歇。

主人待来终不来,火红销尽灰如雪。

复制

《减字木兰花 花》

苏轼 〔宋代〕

玉房金蕊。

宜在玉人纤手里。

淡月朦胧。

更有微微弄袖风。

温香熟美。

醉慢云鬟垂两耳。

多谢春工。

不是花红是玉红。

复制

《滟滪堆赋并序》

苏轼 〔宋代〕

世以瞿塘峡口滟滪堆为天下之至险,凡覆舟者,皆归咎于此石。

以余观之,盖有功于斯人者。

夫蜀江会百水而至于夔,弥漫浩汗,横放于大野,而峡之大小,曾不及其十一。

苟先无以龃龉于其间,则江之远来,奔腾迅快,尽锐于瞿塘之口,则其崄悍可畏,当不啻于今耳。

因为之赋,以待好事者试观而思之。

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

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

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

掀腾勃怒,万夫不敢前兮,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

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观乎滟滪之崔嵬,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固有以也。

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

行千里而未尝龃龉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

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

方其未知有峡也,而战乎滟滪之下,喧豗震掉,尽力以与石斗,勃乎若万骑之西来。

忽孤城之当道,钩援临冲,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

矢尽剑折兮,迤逦循城而东去。

于是滔滔汩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

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

得吾说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

复制

《和陶形赠影》

苏轼 〔宋代〕

天地有常运,日月无闲时。

孰居无事中,作止推行之。

细察我与汝,相因以成兹。

忽然乘物化,岂与生灭期。

梦时我方寂,偃然无所思。

胡为有哀乐,辄复随涟洏。

我舞汝凌乱,相应不少疑。

还将醉时语,答我梦中辞。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