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代 / 刘禹锡 / 聚蚊谣
拼 译 译

《聚蚊谣》

刘禹锡 〔唐代〕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聚蚊谣 -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夏夜沉沉,清静的堂屋门窗大开,飞蚊趁着黑暗,发出雷鸣般的声响。喧闹声突然而来,起初听了吃惊,像是隆隆的雷声从南山传来一样。蚊子喜欢在昏暗的夜里嗡嗡地鼓翅飞舞,糊涂人分辨不清,聪明人也感到迷惘。在露水下滴、月上中天的夏夜,尖嘴叮人,难于觉察提防。虽然我有七尺之躯,你蚊子小如芒刺,但是我寡你众,所以你能把我伤。天生蚊子有一定时节,我不可阻遏,为了避开你的叮刺,我只好躲进蚊帐。等到凉风吹来,在秋天的拂晓,你这细微东西就要给丹鸟吃光!

注释沉沉:昏黑貌。兰堂:芳洁的厅堂。厅堂的美称。一作“闲堂”。伺:等待,趁着。嘈然:声音杂乱貌。歘(xū):忽然。殷(yǐn)殷:震动声,形容雷声很大。南山:即终南山。喧腾:喧闹沸腾。鼓舞:鼓翅飞舞。昧者:糊涂人。露华:露水。滴沥:水下滴貌。利觜(zī):尖利的嘴。看不得:看不清楚。芒:草木茎叶、果实上的小刺。遏:阻止。幄:帐幕,指蚊帐。匡床:安适的床。一说方正的床。清商:谓秋风。羞:进献食物。丹鸟:萤火虫的异名。▲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78-180

聚蚊谣 - 赏析

诗歌前八句集中笔墨写蚊子的特性,活画出了腐朽官明的丑恶嘴脸。首先,它们的重要特点是都不敢正大光明地活动,只有在“沉沉夏夜”中,才“喧“鼓舞”,“伺暗”而动。诗歌第一句“沉沉夏夜闲堂开”,一开始就点出时若,接着写“伺暗”、“喜昏黑”,深刻地表现出了“飞蚊”那种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本性。正因为它们是在黑暗中活动,所以使得糊涂人辨别不清,而聪明者也迷惑起来。其次,它们特别善于聚众起哄,“嘈然歘起”,其声“殷殷若自南山来”,好像从南山传来的隆隆的雷声。这里用雷声来比喻“飞蚊”聚集的鸣叫之声,虽带夸张,但却非常形象,并且暗用了《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传》中“夫众煦漂山,聚蚊成雷”的那故,使得诗意更为含蓄、深厚。第三,它们都心地歹毒,在花滴露珠、月色初上的朦胧中,乘人不备,利嘴相加,给人以突然伤害。这三种特性,既是“飞蚊”的特点,也是朝中那些腐朽官明的特点,他们为了迫害正直的人,也像“飞蚊”那样,暗中活动,造谣惑众,纠集起来,乘机给人以致命的中伤。诗人抓住他们与“飞蚊”的共通处,进行比喻,使他们的本性更加鲜明突出,极为清楚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这就比直接写他们生动得之,有力得之。从“嘈然歘起”、“喧“鼓舞”、“利嘴迎人”这些感情色彩很强的措语中,诗人对它们的厌恶、鄙视之意,也溢于言表。在写法上,诗人纵横交错地来表现它们的特性,既井然有序又变化有致,且便于夹叙夹议,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充沛和强烈。

从“我躯七尺尔如芒”以下四句,写诗人对待“飞蚊”的态度。从形体上看,以堂堂七尺之躯与小如芒刺的“飞蚊”相比,其若悬殊,不啻霄壤,诗中满含极为蔑视之意。但接着却一转,“我孤尔众能我伤”。“飞蚊”虽然小,但却很之,从数量上看,却又占着明显的优势,所以情况是“能我伤”,它们是足以给人造成伤害的,这表现出诗人清醒的头脑。因为只有正视现实,才能采取正确的应付措施。“天生有时”二句,就写出了诗人对付它们的办法:蚊子孳生之时是无法抵挡的,只好暂时躲进蚊帐里去。“遏”是阻止之意,“设幄”即装上帐子,“匡床”即方正的床。两句的意思,就是俗语所说的“惹不起,躲得起”。此时,作者贬官之后,待罪朗州,他在政治上孤立无援,明显处于劣势。那些如“飞蚊”一样的官明把持朝政,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政治气候,诗人一时无法相与之抗衡。他所能选择的,只能是暂时的退避,这对于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来说,当然是明智的抉择,而决不是软弱胆小。这四句写得自然流畅,明白如话,但其中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政治意义,启人深思。

最后两句,诗人以坚定的信念,预言了“飞蚊”的必然灭亡:“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清商”即秋风,潘岳诗:“清商应秋至。”“丹鸟”即萤火虫。据《大戴礼记·夏小正》及《古今注·鱼虫》说,萤火虫能吃蚊子。两句说,等到秋天一来,你们这些小小的蚊子,都要去喂萤火虫了。前一句与“沉沉夏夜闲堂开”相照应,夏去秋来,这是季节推移,谁也无法更改,暗示出蚊子的必然灭亡。后一句与上面对“飞蚊”的赫赫威势的描写,也恰成对比,那不可一世,“利嘴迎人”、“能我伤”的蚊子,这时都要被吃掉了。通过这样照应、对比,不仅使全诗显得严谨、完整,而且也突出了“飞蚊”的可悲、可耻的下场。“秋日晓”三字,以清秋丽日的美景,烘托出诗人政治家的乐观情怀;“羞”字,又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飞蚊”的鄙视。诗人在身处逆境中,能够往远处想,往大处看,不因一时的挫折而颓丧,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乐观豪爽的气度,值得推崇。全诗十四句,前十二句四句一转韵,平仄相若,读来既觉稳健,而又具有跳跃性的变化;最后两句另起一韵,且用仄声,在声情上使全诗收结得刚健有力。整篇语言较为质朴,但其中“露华滴沥月上天”、“清商一来秋日晓”等句,又富有文彩,在质朴中含着清丽,体现了诗人的独特风格。▲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78-480

聚蚊谣 - 创作背影

此诗作于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间刘禹锡任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期。当时,王叔文政治集团失败,诗人受到牵连,被贬谪朗州。诗人在严酷的政治现实面前,有感于腐朽官僚的狠毒,于是写了这首诗。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78-180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78-480

刘禹锡

作者: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其它诗文

《乌衣巷》

刘禹锡 〔唐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纥那曲 其一》

刘禹锡 〔唐代〕

蹋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复制

《纥那曲》

刘禹锡 〔唐代〕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复制

《杂曲歌辞。抛球乐》

刘禹锡 〔唐代〕

五彩绣团团,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复制

《相和歌辞。团扇郎》

刘禹锡 〔唐代〕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

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

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

复制

《喜康将军见访》

刘禹锡 〔唐代〕

谪君愁寂似幽栖,百草当门茅舍低。

夜猎将军忽相访,鹧鸪惊起绕篱啼。

复制

《田顺郎歌》

刘禹锡 〔唐代〕

清歌不是世间音,玉殿尝闻称主心。

唯有顺郎全学得,一声飞出九重深。

复制

《曹刚》

刘禹锡 〔唐代〕

大弦嘈囋小弦清,喷雪含风意思生。

一听曹刚弹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

复制

《寄湖州韩中丞》

刘禹锡 〔唐代〕

老郎日日忧苍鬓,远守年年厌白蘋.终日相思不相见,长频相见是何人。

复制

《赴和州于武昌县再遇毛仙翁十八兄因成一绝》

刘禹锡 〔唐代〕

武昌山下蜀江东,重向仙舟见葛洪。

又得案前亲礼拜,大罗天诀玉函封。

复制

《酬柳柳州家鸡之赠》

刘禹锡 〔唐代〕

日日临池弄小雏,还思写论付官奴。

柳家新样元和脚,且尽姜芽敛手徒。

复制

《秋夜安国观闻笙》

刘禹锡 〔唐代〕

织女分明银汉秋,桂枝梧叶共飕飗.月露满庭人寂寂,霓裳一曲在高楼。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