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劉禹錫 / 聚蚊謠
拼 译 译

《聚蚊謠》

劉禹錫 〔唐代〕

沉沉夏夜蘭堂開,飛蚊伺暗聲如雷。

嘈然歘起初駭聽,殷殷若自南山來。

喧騰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聰者惑。

露華滴瀝月上天,利觜迎人看不得。

我軀七尺爾如芒,我孤爾眾能我傷。

天生有時不可遏,為爾設幄潛匡床。

清商一來秋日曉,羞爾微形飼丹鳥。

聚蚊謠 - 譯文及註釋

譯文夏夜沉沉,清靜的堂屋門窗大開,飛蚊趁着黑暗,發出雷鳴般的聲響。喧鬧聲突然而來,起初聽了吃驚,像是隆隆的雷聲從南山傳來一樣。蚊子喜歡在昏暗的夜裡嗡嗡地鼓翅飛舞,糊塗人分辨不清,聰明人也感到迷惘。在露水下滴、月上中天的夏夜,尖嘴叮人,難於覺察提防。雖然我有七尺之軀,你蚊子小如芒刺,但是我寡你眾,所以你能把我傷。天生蚊子有一定時節,我不可阻遏,為了避開你的叮刺,我只好躲進蚊帳。等到涼風吹來,在秋天的拂曉,你這細微東西就要給丹鳥吃光!

注釋沉沉:昏黑貌。蘭堂:芳潔的廳堂。廳堂的美稱。一作「閒堂」。伺:等待,趁着。嘈然:聲音雜亂貌。歘(xū):忽然。殷(yǐn)殷:震動聲,形容雷聲很大。南山:即終南山。喧騰:喧鬧沸騰。鼓舞:鼓翅飛舞。昧者:糊塗人。露華:露水。滴瀝:水下滴貌。利觜(zī):尖利的嘴。看不得:看不清楚。芒:草木莖葉、果實上的小刺。遏:阻止。幄:帳幕,指蚊帳。匡床:安適的床。一說方正的床。清商:謂秋風。羞:進獻食物。丹鳥:螢火蟲的異名。▲

梁守中.劉禹錫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178-180

聚蚊謠 - 賞析

詩歌前八句集中筆墨寫蚊子的特性,活畫出了腐朽官明的醜惡嘴臉。首先,它們的重要特點是都不敢正大光明地活動,只有在「沉沉夏夜」中,才「喧「鼓舞」,「伺暗」而動。詩歌第一句「沉沉夏夜閒堂開」,一開始就點出時若,接着寫「伺暗」、「喜昏黑」,深刻地表現出了「飛蚊」那種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本性。正因為它們是在黑暗中活動,所以使得糊塗人辨別不清,而聰明者也迷惑起來。其次,它們特別善於聚眾起鬨,「嘈然歘起」,其聲「殷殷若自南山來」,好像從南山傳來的隆隆的雷聲。這裡用雷聲來比喻「飛蚊」聚集的鳴叫之聲,雖帶誇張,但卻非常形象,並且暗用了《漢書·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傳》中「夫眾煦漂山,聚蚊成雷」的那故,使得詩意更為含蓄、深厚。第三,它們都心地歹毒,在花滴露珠、月色初上的朦朧中,乘人不備,利嘴相加,給人以突然傷害。這三種特性,既是「飛蚊」的特點,也是朝中那些腐朽官明的特點,他們為了迫害正直的人,也像「飛蚊」那樣,暗中活動,造謠惑眾,糾集起來,乘機給人以致命的中傷。詩人抓住他們與「飛蚊」的共通處,進行比喻,使他們的本性更加鮮明突出,極為清楚地暴露在讀者面前,這就比直接寫他們生動得之,有力得之。從「嘈然歘起」、「喧「鼓舞」、「利嘴迎人」這些感情色彩很強的措語中,詩人對它們的厭惡、鄙視之意,也溢於言表。在寫法上,詩人縱橫交錯地來表現它們的特性,既井然有序又變化有致,且便於夾敘夾議,把詩人的感情表達得更加充沛和強烈。

從「我軀七尺爾如芒」以下四句,寫詩人對待「飛蚊」的態度。從形體上看,以堂堂七尺之軀與小如芒刺的「飛蚊」相比,其若懸殊,不啻霄壤,詩中滿含極為蔑視之意。但接着卻一轉,「我孤爾眾能我傷」。「飛蚊」雖然小,但卻很之,從數量上看,卻又占着明顯的優勢,所以情況是「能我傷」,它們是足以給人造成傷害的,這表現出詩人清醒的頭腦。因為只有正視現實,才能採取正確的應付措施。「天生有時」二句,就寫出了詩人對付它們的辦法:蚊子孳生之時是無法抵擋的,只好暫時躲進蚊帳里去。「遏」是阻止之意,「設幄」即裝上帳子,「匡床」即方正的床。兩句的意思,就是俗語所說的「惹不起,躲得起」。此時,作者貶官之後,待罪朗州,他在政治上孤立無援,明顯處於劣勢。那些如「飛蚊」一樣的官明把持朝政,已經形成了強大的政治氣候,詩人一時無法相與之抗衡。他所能選擇的,只能是暫時的退避,這對於一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人來說,當然是明智的抉擇,而決不是軟弱膽小。這四句寫得自然流暢,明白如話,但其中卻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政治意義,啟人深思。

最後兩句,詩人以堅定的信念,預言了「飛蚊」的必然滅亡:「清商一來秋日曉,羞爾微形飼丹鳥。」「清商」即秋風,潘岳詩:「清商應秋至。」「丹鳥」即螢火蟲。據《大戴禮記·夏小正》及《古今注·魚蟲》說,螢火蟲能吃蚊子。兩句說,等到秋天一來,你們這些小小的蚊子,都要去餵螢火蟲了。前一句與「沉沉夏夜閒堂開」相照應,夏去秋來,這是季節推移,誰也無法更改,暗示出蚊子的必然滅亡。後一句與上面對「飛蚊」的赫赫威勢的描寫,也恰成對比,那不可一世,「利嘴迎人」、「能我傷」的蚊子,這時都要被吃掉了。通過這樣照應、對比,不僅使全詩顯得嚴謹、完整,而且也突出了「飛蚊」的可悲、可恥的下場。「秋日曉」三字,以清秋麗日的美景,烘托出詩人政治家的樂觀情懷;「羞」字,又進一步表現出詩人對「飛蚊」的鄙視。詩人在身處逆境中,能夠往遠處想,往大處看,不因一時的挫折而頹喪,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樂觀豪爽的氣度,值得推崇。全詩十四句,前十二句四句一轉韻,平仄相若,讀來既覺穩健,而又具有跳躍性的變化;最後兩句另起一韻,且用仄聲,在聲情上使全詩收結得剛健有力。整篇語言較為質樸,但其中「露華滴瀝月上天」、「清商一來秋日曉」等句,又富有文彩,在質樸中含着清麗,體現了詩人的獨特風格。▲

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補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478-480

聚蚊謠 - 創作背影

此詩作於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年間劉禹錫任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司馬時期。當時,王叔文政治集團失敗,詩人受到牽連,被貶謫朗州。詩人在嚴酷的政治現實面前,有感於腐朽官僚的狠毒,於是寫了這首詩。

梁守中.劉禹錫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178-180

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補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478-480

劉禹錫

作者: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劉禹錫其它诗文

《早秋送台院楊侍御歸朝(兄弟四人遍歷諸科二人同省)》

劉禹錫 〔唐代〕

仙署棣華春,當時已絕倫。

今朝丹闕下,更入白眉人。

重振高陽族,分居要路津。

一門科第足,五府辟書頻。

鷙鳥得秋氣,法星懸火旻.聖朝寰海靜,所至不埋輪。

复制

《白舍人曹長寄新詩,有游宴之盛,因以戲酬》

劉禹錫 〔唐代〕

蘇州刺史例能詩,西掖今來替左司。

二八城門開道路,五千兵馬引旌旗。

水通山寺笙歌去,騎過虹橋劍戟隨。

若共吳王鬥百草,不如應是欠西施。

复制

《新秋對月寄樂天》

劉禹錫 〔唐代〕

月露發光彩,此時方見秋。

夜涼金氣應,天靜火星流。

蛩響偏依井,螢飛直過樓。

相知盡白首,清景復追游。

复制

《酬樂天閒臥見寄》

劉禹錫 〔唐代〕

散誕向陽眠,將閒敵地仙。

詩情茶助爽,藥力酒能宣。

風碎竹間日,露明池底天。

同年未同隱,緣欠買山錢。

复制

《和裴相公寄白侍郎求雙鶴》

劉禹錫 〔唐代〕

皎皎華亭鶴,來隨太守船。

青雲意長在,滄海別經年。

留滯清洛苑,裴回明月天。

何如鳳池上,雙舞入祥煙。

复制

《城東閒遊》

劉禹錫 〔唐代〕

借問池台主,多居要路津。

千金買絕境,永日屬閒人。

竹徑縈紆入,花林委曲巡。

斜陽眾客散,空鎖一園春。

复制

《傷秦姝行》

劉禹錫 〔唐代〕

長安二月花滿城,插花女兒彈銀箏。

南宮仙郎下朝晚,曲頭駐馬聞新聲。

馬蹄逶遲心蕩漾,高樓已遠猶頻望。

此時意重千金輕,鳥傳消息紺輪迎。

芳筵銀燭一相見,淺笑低鬟初目成。

蜀弦錚摐指如玉,皇帝弟子韋家曲。

青牛文梓赤金簧,玫瑰寶柱秋雁行。

斂蛾收袂凝清光,抽弦緩調怨且長。

八鸞鏘鏘渡銀漢,九雛威鳳鳴朝陽。

曲終韻盡意不足,餘思悄絕愁空堂。

從郎鎮南別城闕,樓船理曲瀟湘月。

馮夷蹁躚舞淥波,鮫人出聽停綃梭。

北池含煙瑤草短。

萬松亭下清風滿。

秦聲一曲此時聞,嶺泉嗚咽南雲斷。

來自長陵小市東,蕣華零落瘴江風。

侍兒掩泣收銀甲,鸚鵡不言愁玉籠。

博山爐中香自滅,鏡奩塵暗同心結。

從此東山非昔游,長嗟人與弦俱絕。

复制

《裴祭酒尚書見示春歸城南》

劉禹錫 〔唐代〕

蚤宦閱人事,晚懷生道機。

時從學省出,獨望郊園歸。

野彴度春水,山花映岩扉。

石頭解金章,林下步綠薇。

青松郁成塢,脩竹盈尺圍。

吟風起天籟,蔽日無炎威。

危徑盤羊腸,連甍聳翬飛。

幽谷響樵斧,澄潭環釣磯。

因高見帝城,冠蓋揚光輝。

白雲難持寄,清韻投所希。

二公如長離,比翼翔太微。

含情謝林壑,酬贈駢珠璣。

顧予久郎潛,愁寂對芳菲。

一聞丘中趣,再撫黃金徽。

复制

《和重題》

劉禹錫 〔唐代〕

林端落照盡,湖上遠嵐清。

水榭芝蘭室,仙舟魚鳥情。

人琴久寂寞,煙月若平生。

一泛釣璜處,再吟鏘玉聲。

复制

《和令狐相公入潼關》

劉禹錫 〔唐代〕

寒光照旌節,關路曉無塵。

吏謁前丞相,山迎舊主人。

東瞻軍府靜,西望敕書頻。

心共黃河水,同升天漢津。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劉禹錫 〔唐代〕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翛然是玉京。

《浪淘沙·其八》

劉禹錫 〔唐代〕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