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惠能 / 菩提偈
拼 译 译

《菩提偈》

惠能 〔唐代〕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菩提偈 - 譯文及註釋

譯文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哪裡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只是向着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注釋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覺」或「智」,舊譯也作「道」。指對佛教教義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頌的歌詩稱為偈。菩提偈,即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樹:這裡指菩提樹,意譯為「覺樹」或「道樹」。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此樹下證得菩提,覺悟成道,故稱此樹為菩提樹。但這種樹的本名是什麼,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據說南朝梁時僧人智藥曾把這種樹自天竺移植中國。《雷州府志》記載:「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瓊山縣則把這種樹所結的果子稱為金剛子。這種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繞樹行禮。今廣東省曲江縣南華寺藏經閣旁左右兩側,各有一棵菩提樹。」 明鏡:據《資持記》下二之三:「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與眾生感應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鏡的地方,可以借代為客觀存在。佛性:是梵漢並譯名詞,意譯為「覺性」、「如來性」,有時被稱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來藏」的異名。原指佛陀本性,發展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標和理想境界。這個問題,小乘和大乘的觀點不一致,提出種種不同的見解,引起長期爭論。中國南北朝時盛談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視佛性說。天台宗提出五種佛性,法相宗歸結為兩種佛性,華嚴宗更把「有情」眾生的佛性與「非情」之物的法性區別開來。清淨:佛教術語,遠惡行,離惑垢,稱為清淨。塵埃:佛教術語,指人間的一切世俗事務。按出家人的觀點,世務不淨,故稱塵務。玄:佛教術語,這裡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銘》:「不識玄者,徒勞念佛。」對於佛教徒來說,通曉玄機,是至關重要的。西方:佛教術語,指淨土所在的極樂世界。過去,佛教徒認為:東方日出,是萬物滋生之地;西方日落,才是萬物終歸之處。因此,傳統的教義都認定佛教徒要以西方(或稱西天)為其歸宿。惠能的這個觀點,實是對西方「淨土」的否定,為「頓悟」成佛提供了理論根據。▲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菩提偈 - 賞析

第一首偈,見於敦煌寫本《壇經》。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知道後,「遂喚神秀上座於堂內」,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着」。

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別。神秀的那首「無相偈」,使他失去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卻成了北宗一派的開山祖。由於神秀強調「時時勤拂拭」,後人以其主張「拂塵看淨」,稱之為「漸修派」。而惠能的這一首,是對神秀偈的徹底否定,也即主觀唯心主義對客觀唯心主義的徹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見性成佛」的關鍵,被稱為「頓悟派」。

在《壇經》第二十節,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淨,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惡事,即行於惡;思量一切善事,使修於善行。」這是惠能「頓悟說」的基礎。在他看來,「愚人」與「智人」,「善人」與「惡人」,他們和「佛」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從「迷」到「悟」,僅在一念之間。這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僅對我國佛教的演變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對於後來的中國哲學理論也有重大的影響。

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淨,也即「自性」的清淨,這是佛教徒堅信能到達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觀條件。該偈亦見於敦煌寫本《壇經》,但據郭朋《壇經校釋》考證,這一首當屬衍文。特別是前兩句,雖調換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實際也是重複神秀的話,不應視為惠能的思想。

第三首偈,見於《六祖法寶·壇經》,流傳甚廣,為《全唐詩外編》所補錄。據郭朋《壇經校釋》考證,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關鍵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帶頭,契嵩本、宗寶本因之,把「佛性常清淨」改成「本來無一物」。這是一種誤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議。郭朋認為:「《壇經》的首竄者,不僅不了解『佛性』論,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說。」其實,大乘佛教的所謂「空」、「無」,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論,則決非「絕無」。在《壇經》第十五節,惠能有言:「有燈即有光,無燈即無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在《壇經》第二十四節,惠能又說:「虛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這些都足以證明惠能的思想體系,同「一切萬法,自性本空」的理論完全不同。不過在這句話之前,惠能先說:「心量廣大,猶如虛空。」他把一切歸結於「心」,也即「自性」。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但無論如何,把「佛性常清淨」和「本來無一物」等同起來,是不適當的。

第四首偈,見於《大正藏·壇經》,着重講修行方法。《壇經》第三十五節,惠能引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接着說:「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壇經》第三十六節說:「若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正心,暗行不見道。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壇經》第五十二節說:「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壇經》第五十三節又說:「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痴人。」反覆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這是惠能教導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徑。在他看來,求佛的人只圖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難為易,自能達到目的。論根據。 ▲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菩提偈 - 創作背影

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着」。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惠能

作者:惠能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諡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禪師的真身,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 

惠能其它诗文

《菩提偈》

惠能 〔唐代〕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送空公往金州》

惠能 〔唐代〕

七百里山水,手中楖栗粗。松生師坐石,潭滌祖傳盂。

長擬老岳嶠,又聞思海湖。惠能同俗姓,不是嶺南盧。

复制

《覺生詩贈吳啟元》

惠能 〔唐代〕

役役浮生內,先登大覺場。恆河初舍筏,苦海驟回航。

綠綺聲誰和,青衫債漸償。因緣投翠柏,夢寐熟黃梁。

寶座懸空闊,珠林搆渺茫。玄心偕去住,聖諦徹行藏。

杖錫凌風露,袈裟傲雨暘。乾坤怡草屩,歲月度繩床。

說法高峰外,談經巨石傍。楞伽持處密,般若誦來長。

磊落機鋒契,逡巡棒喝忘。散花摩詰幻,篩粟惠能狂。

絕島驅龍伯,遙空躡象王。給孤禪苑樹,香積梵廚糧。

慧日三天覆,慈雲十地翔。願攜金色臂,投袂入清涼。

复制

《六疊韻答徐半溪》

惠能 〔唐代〕

隔林啼鳥自間關,驚起幽人夢裡閒。渴思欲吞雲夢澤,臥遊應遍武夷山。

但將俗念拋千劫,未達仙階只一間。莫訝惠能真獦獠,由來佛性不拘蠻。

复制

《清和》

惠能 〔唐代〕

輕爽新暄皆可人,四時佳候一時均。渾無寒氣渾無暑,半似秋天半似春。

滿地槐陰連曲徑,透簾日色度芳塵。伯夷下惠能同調,晝永從容樂意真。

复制

《葵女》

惠能 〔唐代〕

早惠能言者,前生結習餘。

吾聞伏生女,口授古尚書。

复制

《偈一》

惠能 〔唐代〕

菩提本非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染塵埃?

复制

《邯鄲宮人怨》

惠能 〔唐代〕

邯鄲陌上三月春,暮行逢見一婦人。自言鄉里本燕趙,

少小隨家西入秦。母兄憐愛無儔侶,五歲名為阿嬌女。

七歲丰茸好顏色,八歲黠惠能言語。十三兄弟教詩書,

十五青樓學歌舞。我家青樓臨道傍,紗窗綺幔暗聞香。

日暮笙歌君駐馬,春日妝梳妾斷腸。不用城南使君婿,

本求三十侍中郎。何知漢帝好容色,玉輦攜登歸建章。

建章宮殿不知數,萬戶千門深且長。百堵塗椒接青瑣,

九華閣道連洞房。水晶簾箔雲母扇,琉璃窗牖玳瑁床。

歲歲年年奉歡宴,嬌貴榮華誰不羨。恩情莫比陳皇后,

寵愛全勝趙飛燕。瑤房侍寢世莫知,金屋更衣人不見。

誰言一朝復一日,君王棄世市朝變。宮車出葬茂陵田,

賤妾獨留長信殿。一朝太子升至尊,宮中人事如掌翻。

同時侍女見讒毀,後來新人莫敢言。兄弟印綬皆被奪,

昔年賞賜不復存。一旦放歸舊鄉里,乘車垂淚還入門。

父母愍我曾富貴,嫁與西舍金王孫。念此翻覆復何道,

百年盛衰誰能保。憶昨尚如春日花,悲今已作秋時草。

少年去去莫停鞭,人生萬事由上天。非我今日獨如此,

古今歇薄皆共然。

复制

《三代門。成王》

惠能 〔唐代〕

成王有過伯禽笞,聖惠能新日自奇。

王道既成何所感,越裳呈瑞鳳來儀。

复制

《雨宿白衣庵贈卻塵上人》

惠能 〔唐代〕

郁苕高鎖木蘭隈,座借鐙王靜室開。江鶴掠回盟野夢,缽龍飛去觸天雷。

梵銷急雨桃花漲,魂繞層巔金闕苔。臥覺風幡心與動,就中誰可惠能才。

复制

《望白雲山》

惠能 〔唐代〕

矗矗連天萬馬奔,垂韁直出羊城會。中峰疊疊起白雲,白雲飛去青山在。

青山玉骨來幾時,芙蓉削出天邊奇。九龍泉引西來佛,鶴舒展翼騰安期。

安期已去惠能老,秋風落地淒寒草。白衣蒼狗時變更,閒雲翠壁雲誰掃。

龍泉突出甘泉居,鶴舒今已為著書。白雲三變亭台異,太虛萬古終如如。

本來面目誰能識,雲去雲來俱塵跡。丹梯躡上五層樓,飄然四顧真無極。

欲將插羽凌天風,翱遊八表無何中,萬有萬劫都成空。

复制

《讀佛書》

惠能 〔唐代〕

卻恨前身不是僧,當年誰許共傳燈。輪迴世外三千界,業障人間百萬層。

出定慈雲開慧日,坐忘炎海結春冰。澄心本屬吾儒事,面壁空齋對惠能。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