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韓愈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拼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韓愈 〔唐代〕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師說;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复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 賞析

分段賞析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據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領袖。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於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於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後,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着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與韓愈同時代的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以看出《師說》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鬥爭精神。

對恥學於師,文章連續用了三個對比。第一,古今對比,闡明恥學於師違背聖人之道,其後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將同一個人既明於擇師教子的必要,卻又不明於自己從師的必要,把這兩種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對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確實糊塗不通道理。第三,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對比,進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錯誤心理,發人深省地指出兩種人的地位與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晤。

全文分4段。

第1段

提出中心論題,並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實,借古諷今。「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然後指出師的職能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從正面申述中心論點。接着緊扣「解惑」二字,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從反面申述中心論點。最後緊扣「傳道」二字,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準,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準之外,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

第2段

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聖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於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聖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3段

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聖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這一段開頭先提出「聖人無常師」的論斷,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並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聖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聖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結論,這個結論顯然是正確的。這種以能者為師的觀點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

第4段

讚揚李蟠「不拘於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不拘於時」的「時」指「恥學於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風氣。「古道」指「從師而問」,以「聞道」在先者為師的優良學風。從而總結全文主旨,點明主題。

分句賞析

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理解韓愈以儒家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收召後學」,「抗顏而為師」,目的就是要恢復自孟子後已「失其傳」的儒家道統。正因為如此,他把「傳道」視為教師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務。「受業」「解惑」,都與此有關:「業」即「道之文」,指以「六藝經傳」為代表的儒家經典;而「解惑」也是為了「明道」。由此可見,「師道」是貫穿全文的主線,「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個判斷就是上述內容的高度概括。

對「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的理解。

有人認為這句話反映了韓愈輕視勞動人民的階級偏見。但有人認為不能這樣看,因為這句話所在的第2段,都是貶斥上層「士大夫之族」,褒揚「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古之聖人」的,「君子不齒」句的主語「君子」,是指韓愈貶斥的上層「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韓愈自己。韓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古之聖人」對比,貶前者,褒後者,當然不會把自己列入所謂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齒」只是對恥於從師的君子的諷刺,而沒有對「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輕視。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評析: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斷,緊接着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做為全文立論的出發點和依據。然後句句頂接,推論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同時,一開頭鄭重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就隱然含有對「今之學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為第二段埋下了伏筆。本句翻譯時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義和作用。

運用:(翻譯)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評析: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師的職能作出了理論論證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實論證之後,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進一步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進一步批判。說明了師生關係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結尾,化繁為簡,既顯見解的深辟透徹,又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

運用:(翻譯)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先有後,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關於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的資料

①孔子師郯子。《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杜預註:黃帝之子,己姓之祖)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杜註: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杜註:即歷正之官);玄鳥氏,司分者也(杜註:玄鳥,燕也,以春分來,秋分去);……』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杜註:失官,言不修其職也),學在四夷,猶信。』」

②孔子師萇弘、老聃。《孔子家語·觀周》:「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敬叔與俱至周,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按:孔子問禮於老聃的故事,見《史記·孔子世家》《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莊子·天運篇》)

③孔子師師襄。《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避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孔子師師襄的故事,又見《孔子家語》《韓詩外傳》《淮南子》)

韓愈

作者: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並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並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並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後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韓愈其它诗文

《晚秋郾城夜會聯句》

韓愈 〔唐代〕

從軍古雲樂,談笑青油幕。

燈明夜觀棋,月暗秋城柝。

——李正封羈客方寂歷,驚烏時落泊。

語闌壯氣衰,酒醒寒砧作。

——韓愈遇主貴陳力,夷凶匪兼弱。

百牢犒輿師,千戶購首惡。

——李正封平生恥論兵,末暮不輕諾。

徒然感恩義,誰復論勳爵。

——韓愈多士被沾污,小夷施毒蠚。

何當鑄劍戟。

相與歸台閣。

——李正封室婦嘆鳴鸛,家人祝喜鵲。

終朝考蓍龜,何日親烝礿. ——韓愈間使斷津梁,潛軍索林薄。

紅塵羽書靖,大水沙囊涸。

——李正封銘山子所工,插羽余何怍。

未足煩刀俎,只應輸管鑰。

——韓愈雨矢逐天狼,電矛驅海若。

靈誅固無縱,力戰誰敢卻。

——李正封峨峨雲梯翔,赫赫火箭著。

連空隳雉堞,照夜焚城郭。

——韓愈軍門宣一令,廟算建三略。

雷鼓揭千槍,浮橋交萬筰. ——李正封蹂野馬雲騰,映原旗火鑠。

疲氓墜將拯,殘虜狂可縛。

——韓愈摧鋒若貙兕,超乘如猱玃.逢掖服翻慚,縵胡纓可愕。

——李正封星隕聞雊雉,師興隨唳鶴。

虎豹貪犬羊,鷹鸇憎鳥雀。

——韓愈燒陂除積聚,灌壘失依託。

憑軾諭昏迷,執殳征暴虐。

——李正封倉空戰卒飢,月黑探兵錯。

兇徒更蹈藉,逆族相啖嚼。

——韓愈軸轤亘淮泗,旆旌連夏鄂。

大野縱氐羌,長河浴騮駱。

——李正封東西競角逐,遠近施矰繳。

人怨童聚謠,天殃鬼行瘧。

——韓愈漢刑支郡黜,周制閒田削。

侯社退無功,鬼薪懲不恪。

——李正封余雖司斧鑕,情本尚丘壑。

且待獻俘囚,終當返耕穫。

——韓愈藁街陳鈇鉞,桃塞興錢鎛.地理畫封疆,天文掃寥廓。

——李正封天子憫瘡痍,將軍禁鹵掠。

策勛封龍額,歸獸獲麟腳。

——韓愈詰誅敬王怒,給復哀人瘼。

澤發解兜鍪,酡顏傾鑿落。

——李正封安存惟恐晚,洗雪不論昨。

暮鳥已安巢,春蠶看滿箔。

——韓愈聲明動朝闕,光寵耀京洛。

旁午降絲綸,中堅擁鼓鐸。

——李正封密坐列珠翠,高門塗粉雘.跋朝賀書飛,塞路歸鞍躍。

——韓愈魏闕橫雲漢,秦關束岩崿。

拜迎羅櫜鞬,問遺結囊橐。

——李正封江淮永清晏,宇宙重開拓。

是日號昇平,此年名作噩。

——韓愈洪赦方下究,武飆亦旁魄。

南據定蠻陬,北攫空朔漠。

——李正封儒生愜教化,武士猛刺斫。

吾相兩優遊,他人雙落莫。

——韓愈印從負鼎佩,門為登壇鑿。

再入更顯嚴,九遷彌謇諤。

——李正封賓筵盡狐趙,導騎多衛霍。

國史擅芬芳,宮娃分綽約。

——韓愈丹掖列鵷鷺,洪爐衣狐貉。

摛文揮月毫,講劍淬霜鍔。

——李正封命衣備藻火,賜樂兼拊搏。

兩廂鋪氍毹,五鼎調勺藥。

——韓愈帶垂蒼玉佩,轡蹙黃金絡。

誘接喻登龍,趨馳狀傾藿。

——李正封青娥翳長袖,紅頰吹鳴籥.儻不忍辛勤,何由恣歡謔。

——韓愈惟當早富貴,豈得暫寂寞。

但擲雇笑金,仍祈卻老藥。

——李正封歿廟配尊斝,生堂合y7鑮.安行庇松篁,高臥枕莞蒻. ——韓愈洗沐恣蘭芷,割烹厭腗臄。

喜顏非忸怩,達志無隕獲。

——李正封詼諧酒席展,慷慨戎裝著。

斬馬祭旄纛,炰羔禮芒屩。

——韓愈山多離隱豹,野有求伸蠖。

推選閱群材,薦延搜一鶚。

——李正封左右供諂譽,親交獻諛噱。

名聲載揄揚,權勢實熏灼。

——韓愈道舊生感激,當歌發酬酢。

群孫輕綺紈,下客豐醴酪。

——李正封窮天貢琛異,匝海賜酺醵。

作樂鼓還槌,從禽弓始彍。

——韓愈取歡移日飲,求勝通宵博。

五白氣爭呼,六奇心運度。

——李正封恩澤誠布濩,嚚頑已簫勺。

告成上雲亭,考古垂矩矱. ——韓愈前堂清夜吹,東第良晨酌。

池蓮拆秋房,院竹翻夏籜。

——李正封五狩朝恆岱,三畋宿楊柞。

農書乍討論,馬法長懸格。

——韓愈雪下收新息,陽生過京索。

爾牛時寢訛,我仆或歌咢. ——李正封帝載彌天地,臣辭劣螢爝。

為詩安能詳,庶用存糟粕。

——韓愈。

复制

《同宿聯句》

韓愈 〔唐代〕

自從別君來,遠出遭巧譖。

——韓愈斑斑落春淚,浩浩浮秋浸。

——孟郊毛奇睹象犀,羽怪見鵩鴆。

——韓愈朝行多危棧,夜臥饒驚枕。

——孟郊生榮今分逾,死棄昔情任。

——韓愈鵷行參綺陌,雞唱聞清禁。

——孟郊山晴指高標,槐密騖長蔭。

——韓愈直辭一以薦,巧舌千皆fE. ——孟郊匡鼎惟說詩,桓譚不讀讖。

——韓愈逸韻何嘈嗷,高名俟沽賃。

——孟郊紛葩歡屢填,曠朗憂早滲。

——韓愈為君開酒腸,顛倒舞相飲。

——孟郊曦光霽曙物,景曜鑠宵祲。

——韓愈儒門雖大啟,奸首不敢闖。

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沁。

——孟郊清琴試一揮,白鶴叫相喑。

欲知心同樂,雙繭抽作紝。

——孟郊。

复制

《題炭谷湫祠堂》

韓愈 〔唐代〕

萬生都陽明,幽暗鬼所寰。

嗟龍獨何智,出入人鬼間。

不知誰為助,若執造化關。

厭處平地水,巢居插天山。

列峰若攢指,石盂仰環環。

巨靈高其捧,保此一掬慳。

森沈固含蓄,本以儲陰奸。

魚鱉蒙擁護,群嬉傲天頑。

翾翾棲托禽,飛飛一何閒。

祠堂像侔真,擢玉紆煙鬟。

群怪儼伺候,恩威在其顏。

我來日正中,悚惕思先還。

寄立尺寸地,敢言來途艱。

吁無吹毛刃,血此牛蹄殷。

至令乘水旱,鼓舞寡與鰥。

林叢鎮冥冥,窮年無由刪。

妍英雜艷實,星瑣黃朱斑。

石級皆險滑,顛躋莫牽攀。

龍區雛眾碎,付與宿已頒。

棄去可奈何,吾其死茅菅。

复制

《雙鳥詩》

韓愈 〔唐代〕

雙鳥海外來,飛飛到中州。

一鳥落城市,一鳥集岩幽。

不得相伴鳴,爾來三千秋。

兩鳥各閉口,萬象銜口頭。

春風捲地起,百鳥皆飄浮。

兩鳥忽相逢,百日鳴不休。

有耳聒皆聾,有口反自羞。

百舌舊饒聲,從此恆低頭。

得病不呻喚,泯默至死休。

雷公告天公,百物須膏油。

自從兩鳥鳴,聒亂雷聲收。

鬼神怕嘲詠,造化皆停留。

草木有微情,挑抉示九州。

蟲鼠誠微物,不堪苦誅求。

不停兩鳥鳴,百物皆生愁。

不停兩鳥鳴,自此無春秋。

不停兩鳥鳴,日月難旋輈.不停兩鳥鳴,大法失九疇。

周公不為公,孔丘不為丘。

天公怪兩鳥,各捉一處囚。

百蟲與百鳥,然後鳴啾啾。

兩鳥既別處,閉聲省愆尤。

朝食千頭龍,暮食千頭牛。

朝飲河生塵,暮飲海絕流。

還當三千秋,更起鳴相酬。

复制

《永貞行》

韓愈 〔唐代〕

君不見太皇諒陰未出令,小人乘時偷國柄。

北軍百萬虎與貔,天子自將非他師。

一朝奪印付私黨,懍懍朝士何能為。

狐鳴梟噪爭署置,睗睒跳踉相嫵媚。

夜作詔書朝拜官,超資越序曾無難。

公然白日受賄賂,火齊磊落堆金盤。

元臣故老不敢語,晝臥涕泣何汍瀾。

董賢三公誰復惜,侯景九錫行可嘆。

國家功高德且厚,天位未許庸夫干。

嗣皇卓犖信英主,文如太宗武高祖。

膺圖受禪登明堂,共流幽州鯀死羽。

四門肅穆賢俊登,數君匪親豈其朋。

郎官清要為世稱,荒郡迫野嗟可矜。

湖波連天日相騰,蠻俗生梗瘴癘烝.江氛嶺祲昏若凝,一蛇兩頭見未曾。

怪鳥鳴喚令人憎,蠱蟲群飛夜撲燈。

雄虺毒螫墮股肱,食中置藥肝心崩。

左右使令詐難憑,慎勿浪信常兢兢。

吾嘗同僚情可勝,具書目見非妄征,嗟爾既往宜為懲。

复制

《贈唐衢》

韓愈 〔唐代〕

虎有爪兮牛有角,虎可搏兮牛可觸。

奈何君獨抱奇材,手把鋤犁餓空谷。

當今天子急賢良,匭函朝出開明光。

胡不上書自薦達,坐令四海如虞唐。

复制

《聞梨花發贈劉師命》

韓愈 〔唐代〕

桃蹊惆悵不能過,紅艷紛紛落地多。

聞道郭西千樹雪,欲將君去醉如何。

《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竹徑》

韓愈 〔唐代〕

無塵從不掃,有鳥莫令彈。若要添風月,應除數百竿。

复制

《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月台》

韓愈 〔唐代〕

南館城陰闊,東湖水氣多。直須台上看,始奈月明何。

复制

《靈師不掛懷,冒涉道轉延。》

韓愈 〔唐代〕

佛法入中國,爾來七百年。齊民逃賦役,高士著幽禪。

官吏不之制,紛紛聽其然。耕桑日失隸,朝署時遺賢。

靈師皇甫姓,胤胄本蟬聯。少小涉書史,早能綴文篇。

中間不得意,失跡成延遷。逸志不拘教,軒騰斷牽攣。

圍棋斗白黑,生死隨機權。七博在一擲,梟盧叱迴旋。

戰詩誰與敵,浩汗橫戈鋋。飲酒盡百盞,嘲諧思逾鮮。

有時醉花月,高唱清且綿。四座咸寂默,杳如奏湘弦。

尋勝不憚險,黔江屢洄沿。瞿塘五七月,驚電讓歸船。

怒水忽中裂,千尋墮幽泉。環回勢益急,仰見團團天。

投身豈得計,性命甘徒捐。浪沫蹙翻湧,漂浮再生全。

同行二十人,魂骨俱坑填。靈師不掛懷,冒涉道轉延。

開忠二州牧,詩賦時多傳。失職不把筆,珠璣為君編。

強留費日月,密席羅嬋娟。昨者至林邑,使君數開筵。

逐客三四公,盈懷贈蘭荃。湖游泛漭沆,溪宴駐潺湲。

別語不許出,行裾動遭牽。鄰州競招請,書札何翩翩。

十月下桂嶺,乘寒恣窺緣。落落王員外,爭迎獲其先。

自從入賓館,占吝久能專。吾徒頗攜被,接宿窮歡妍。

聽說兩京事,分明皆眼前。縱橫雜謠俗,瑣屑咸羅穿。

材調真可惜,朱丹在磨研。方將斂之道,且欲冠其顛。

韶陽李太守,高步凌雲煙。得客輒忘食,開囊乞繒錢。

手持南曹敘,字重青瑤鐫。古氣參彖系,高標摧太玄。

維舟事干謁,披讀頭風痊。還如舊相識,傾壺暢幽悁。

以此復留滯,歸驂幾時鞭。 

复制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採而佩,於蘭何傷。》

韓愈 〔唐代〕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採而佩,於蘭何傷。

今天之旋,其曷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貿貿,薺麥之茂。子如不傷,我不爾覯。

薺麥之茂,薺麥之有。君子之傷,君子之守。

复制

《曹成王碑附詩》

韓愈 〔唐代〕

太支十三,曹於弟季。或亡或微,曹始就事。曹之祖王,畏塞絕遷。

零王黎公,不聞僅存。子父易封,三王守名。延延百載,以有成王。

成王之作,一自其躬。文被明章,武薦畯功。蘇枯弱彊,齦其奸猖。

以報於宗,以昭於王。王亦有子,處王之所,唯舊之視,蹶蹶陛陛。

實取實似,刻詩其碑,為示無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