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虛中 / 題雲山圖歌為武山胡鍊師賦
拼

《題雲山圖歌為武山胡鍊師賦》

虛中 〔唐代〕

山中之人兮云為徒,飄搖太虛中其跡安可拘。朝溶溶兮山巔,夕泄泄兮山隅。

長風吹度山海上,遙見樓閣青模糊。憶登武姥之高岡,遇仙人兮白霓裳。

方瞳綠鬢顏雪色,自挾鳳竽吹洞章。凌空欲度三石樑,中天北斗何蒼蒼。

俯視六合驚塵黃,金華玉華相渺茫。浮雲滿地飛不起,但見白石磊磊如驅羊。

永豐劉郎稱畫手,為寫仙山傳不朽。高堂白晝起煙霧,指點林巒辨窗牖。

圖中如此兩古松,歲久乘雲應化龍。弱水東浮會相見,長歌手把玉芙蓉。

复制

題雲山圖歌為武山胡鍊師賦 - 賞析

虛中

作者:虛中

虛中,唐僧。宜春人。少脫俗從佛,而讀書吟詠不輟。居玉笥山二十載,游瀟湘,與齊己、尚顏、顧棲蟾為詩友。後住湘西栗成寺,與馬希振情好甚篤。又時時貽詩司空圖,圖亦推重之。有《碧雲集》。

虛中其它诗文

《芳草》

虛中 〔唐代〕

綿綿芳草綠,何處動深思。金穀人亡後,沙場日暖時。

龍鱗藏有瑞,風雨灑無私。欲采蘭兼蕙,清香可贈誰。

复制

《卷十五》

虛中 〔唐代〕

  政宣上帙十五。

  起宣和五年三月一日甲寅,盡十四日丁酉。

  三月一日甲寅朔金人甯術割(改作尼楚赫)等至館五日入見於崇政殿。

  燕云:奉使錄曰:五日甯術割(改作尼楚赫)等上殿上遣黃珦傳旨卿等離軍前日大金皇帝安樂否累年計議事一切了絕信誓已定共享大平乃是永遠奠定甯術割(改作尼楚赫)奏言來時本國皇帝令奏知大宋皇帝計議底公事已了也。不要別做則好上復令珦諭旨朝廷大信既定,豈有變更令依例詣宰臣王黼賜第計議出國書並誓書草讀示至西京地界事黼諭甯術割(改作尼楚赫)此非務廣土地本為邊州及天德云:內地分。若不屯守防托夏人定來出沒要當以河為界甯術割(改作尼楚赫)辭以不知。又讀至所示誓草云:五字甯術割(改作尼楚赫)等乞不用。又云:巳許了西京要綠礬二千栲栳。又言士卒取西京勞甚乞一個賞賜黼皆許之。又言今後通好不知或為弟兄或為叔侄或為知友黼諭以敵國往來只可用知友之禮上以甯術割(改作尼楚赫)屢乞花宴詔特頒春宴上屢遣黃珦問勞。

  詔甯術割(改作尼楚赫)就辭於集英殿甯術割(改作尼楚赫)等辭訖跪奏設賞金帛物數上遣黃珦諭以二十萬甯術割(刪此三字)猶以為數少再三乞增加上不許遂行。

  茆齋自敘曰:三月日使人至館初五日朝見使臣退上朝奏事上問金人何故要添許多歲物及起燕京人民良嗣對以女真性貪暴(刪以女六字改作曰:彼固)唯利是從他不卹也。擴奏本朝兵威不立故也。武仲云:賴陛下聖德阿骨打(改作阿固達)心服不爾邊患豈易量耶上云:女真貪暴殘賊民物理學雖黃巢不是過也。,豈能久耶然(刪女真至此二十字)彼既入關先據燕京朕恐為後患故不惜歲增百萬緡以啗之。且解目前之變今既同山後許還亦足見其歸意斯亦卿等之力良嗣曰:計議山後馬擴力最多上云:聞馬擴頗知書良嗣曰:馬擴系武舉仆奏臣系嘉王榜塵忝久被陛下教育上云:若非知書安能專對是晚奉御筆馬擴特除武翼大夫忠州刺史兼閣門宣贊舍人。

  詔吏部侍郎盧益假工部尚書及趙良嗣為奉使大金國信使持誓書著誓並議交燕山云:中月日。

  茆齋自敘曰:是時再遣使燕往議交割燕山云:中月日未行往見樞密鄭居中鄭問守山後之道仆曰:朝廷欲如何為守鄭云:見諸公議欲用彼土豪傑使世守之仆答山後自漢築云:中朔武等郡以弱匈奴孝文時任魏尚守之匈奴不敢犯邊今與山前山後為表里乃邊防要害之地儻土民有力猶不可使之守況自金人蹂籍之後燒掠殆盡富豪散亡苟延殘喘契丹至則順契丹金人至則順金人王師至則順王師但營免殺戮而已,豈能守耶鄭云:如此當用多少軍馬則可仆曰:唯多佃善苟恐費大亦須三萬人萬人屯云:中餘分戍要害之地擇賢能將帥委之朝廷損浮費之資移以應付三五年人心樂業則邊防就緒矣。鄭。又問云:中帥張孝純仆曰:孝純久帥太原通曉山後血脈更以二統兵官輔之則可矣。鄭皆然之。

  朝廷國書。

  書云:三月日大宋皇帝致書於大金皇帝闕下華緘薦至契好增勤爰馳預政之臣共著約神之誓惟兩朝弔民伐罪之舉振古所無而萬世講信修睦之誠自今伊始用監盟載永洽鄰歡來書云:燕城候各立盟誓然後交割今立誓草付國信使副到請依草著誓至日當議復盟銀絹請似前來與契丹物色一般者交送並如來諭順履融和茂迎社福今差中大夫。

  試工部尚書盧益龍圖書館閣直學士大中大夫趙良嗣充國信使閣門宣贊舍人馬擴充國信副使有少禮物具諸別幅專奉書陳謝不宣謹白。

  十八日辛未趙良嗣等至燕山金人遣韶瓦(改作碩哈)郎君高慶裔來問難摘指誓書字畫邀取逃去職官戶口等事。

  燕云:奉使錄曰:趙良嗣至涿州韶瓦(敗作碩哈)郎君及高慶裔來傳乃酋(改作金主)言(刪此字)意指摘誓草云:五字不當用及常年二字及除去後面疊道五句便令退換誓書更為所取人口未足未許過界良嗣等以其意附遞奏聞復於遞中付下御前降下改定誓書並誓草進至蓬頭垢面差李靖劉嗣卿充館伴至寨門執笏跪捧國書入至國主帳前面北立閤門官傳國書入引至帳內跪奏問大金皇帝聖躬萬福奏訖拜謝復跪問南朝皇帝聖躬萬福奏訖拜起復位引出帳南面西立有閤門官贊喝云:大宋國信使試工部尚書盧益等朝見。又一閤門官引某等面北立先五拜搢笏舞蹈不離位奏聖躬萬福。又兩拜閤門官引益少進躬身致詞復位。又五拜舞蹈如前遣使問某官等遠來不易。又五拜舞蹈如前遂引所齎禮物金器等自西而東於國主面前過卻引出第二重門外面北立閤門官稱有制令先兩拜起再云:賜卿等對衣金帶跪受訖拜起閤門官引復入依前面北立閤門官云:謝恩。又五拜舞蹈。又云:賜卿等茶酒。又五拜舞蹈閤門官引趨帳西浮幕下少立一衣紫系犀帶者認是漢兒宰相左企弓國主前拜跪進酒仿學(刪此字)上壽儀國主飲訖令在位者皆拜遂各就座閤門官。又引起稱傳宣勸酒令勸笏飲至盡。又兩拜就座自此每盞並系漢兒宰相及左右親近郎君跪進。又將國主自食者飲食分賜至第四盞宣勸如前五盞訖樂官以下共賜絹四百二十匹再引帳前面北立閤門官云:謝宴。又五拜舞蹈引出上馬同館伴還安下處三節人從各七事衣銀十兩訖傳問誓書中常年每年重疊及催取戶口對以誓書並系昨來將去誓草改定即無增減所有合要戶口宣撫司見行根促才獲時即發遣過來楊璞高慶裔來傳粘罕(改作尼堪)指揮斥字畫惹筆提拔不謹對以自來國書止是司分人修寫拘於體例自無惹筆今系主上親御翰墨是尊崇大國之意慶裔云:誓書有不提空並惹筆須著換對以此誓書元在闕下為使人陳乞巳換了兩次到涿州。

  又換一次敵國往來郵有此理慶裔云:誓書要傳萬世親寫故知是厚意兩國相重書狀往還寫得真楷是厚意為複寫得惹筆是厚意。又云:誓書字札。且休如誓書所載兩界逃人彼此無令停止今來所取戶口只推道不見不肯發來,豈不是違誓許大天猶自不怕更要誓書則甚。且如近有燕京職官趙溫信李處能王碩儒韓昉越境來南張軫帶了本朝銀牌走過南界須先以見還是數人皆契丹所指名故金人必索之良嗣欲諭宣撫司遣行盧益馬擴不可曰:諸人聞已達京師。若悉還之不唯失燕人之心。且彼必見銜盡告吾國虛實所系非細況今已四月虜(改作彼)亦難留何慮不交柰何隨所索即與之彼得一進十何時巳耶然終以人口未足移文往來事(刪此字)辨論久之未決盧益力爭不可兀室(改作烏舍)云:兩朝誓書中不納叛亡今貴朝已違誓矣。益答曰:且勿言諸人未嘗有至南朝者借使有之在立誓後耶立誓前耶五六年計議大事已定本朝所有並已依從應付如些小人口,豈有吝惜只是有變更姓名或在遠地或聞得根取因而逃竄或藏匿山谷或走過山西如此之類如何決要取足兀室(改作烏舍)云:且如遠者儘是契丹奴婢。且道不知姓名道尋不見如積壓名人郭藥師董龐兒兩個莫道不見只將此二人來折當馬擴答以郭藥師董龐兒系是契丹時投降過來即干貴朝甚事。若如此說即數十年前事,豈可套在誓書中有甚涯際及交燕月日兀室(改作烏舍)云:只為所取戶口未足即無交割月日良嗣對以本朝自來每事相就無不曲盡至誠然貴朝每一番來一事未了。又生一事此當以大事為念不可以細故相妨兩朝所系利害甚重況兩日只是理會誓書一事。若今。且把復盟了當些小人口足可商量。且如向日自海外計議雖未立誓天地神明實已臨察宜各存信義本朝並無事未盡兩朝敵國義均一體更宜思之兀室(改作烏舍)與楊璞等起立云:有聖旨朕以天地眷佑並有遼國所有涿易盡屬燕地。若戶口不盡數發來便請勾回涿易人馬朕欲將軍馬前去巡邊恐兩軍相見不測生事便令使副朝辭往宣撫司取人良嗣云:未議之事有五一回答誓書二交燕日分三符家口立界四山西進軍日時五西京西北軍未定兼賞軍銀絹二十萬在涿州未交安得便辭所有甯邊州至天德云:內一帶是舊漢地兼有黃河限隔不知貴朝欲待自守為復。

  待與夏國。若自守時與貴朝為鄰甚無害。若是夏國時恐西人出沒常為邊患兼符家口系屬南界有新倉永濟兩鹽場在內朝廷歲增百萬貫正為此鹽場在其中莫須改正兀室(改作烏舍)云:我以山西全境與汝,豈不能易此尺寸之地耶良嗣不能答楊璞來云:適來三相公(謂粘罕注改作尼堪)再奏巳差下撒盧母(改作察勒瑪)。

  楊天壽同龍圖去不須尚書宣贊行良嗣遂行。

  四月二日乙酉金國遣撒盧母(改作察勒瑪)楊天壽同趙長嗣赴宣撫司取未足人口宣撫司以趙溫信與之。

  良嗣同撒盧母(改作察勒瑪)等往雄州取戶口途次撒盧母(改作察勒瑪)等曰:兩國議如許大事已十八九成止為人口毫末良嗣云:若張軫趙溫信韓昉等果到本朝良嗣必知之今實不聞柰何楊璞暗以微意見喻。若只得一兩個絮要人來便了得良嗣既到宣撫司亦以璞言之故自以謂。若得一二絮要人如溫信之徒可以必瞭然宣撫司頗難之蓋恐已送溫信愈更滋蔓終未得結絕臣思度金國如得溫信乃可以畢事再三言宣撫司乞差人去取趙溫信初五日趙溫信來長跪求免良嗣諭溫信云:本朝固不欲諫議過去(謂溫信)然金國必欲因此尋兵大丈夫死生皆有道生亦為民死亦為民借諫議一身以解兩國之兵為利亦不淺相顧感泣遂以溫信付之。

  茆齋自敘曰:孛堇(改作貝勒)等先歸仆與益等留涿州十日候宣撫司發到賞軍銀絹三十萬匹兩方發至燕京兀室(改作烏舍)楊璞云:計議事已定但日近有燕京界職官趙溫信李處能王碩儒韓昉等逃去南界請先遣回然後可議交割月日差撒盧母(改作察勒瑪)同趙良嗣往雄州宣撫司取人經七日縛趙溫信回粘罕(改作尼堪)釋縛赦罪復以溫言撫之。

  七日庚寅金人既得趙溫信遂交賞軍銀絹並定交割燕山日再遣使持書來借糧米十萬石並誓書來。

  兀室(改作烏舍)遣人將到秤一連云:舊例交割銀五十兩五分者皆不曾受(分謂錢)直到五十一兩方受今來此秤系五十一兩貴朝秤卻只五十兩方受今來此秤系五十一兩貴朝秤卻只五十兩莫如別作一連五十兩五分秤將五分作錢耗五分作潤官如何某等答以凡度量權衡皆系朝廷所定頒之四方豈敢私造況此銀絹系朝廷獎賞貴朝軍兵非歲賜之物莫。且依秤交割朝辭國主云:卿等歸去傳語皇帝時熱善保聖體如今軍兵兩處屯劄討伐夔離不(改作古爾班)並天祚與你家勾當疆土欲借米糧十萬石般送。

  至檀州歸化兩處。且不要疑慮早些教來已專差使人對以今夏道路難行國主云:此一遭方始是往來禮足兼誓書事大要結千萬年交好禮數專遣使去因問交割燕京日分卻云:十一日先令交割底官員過來其軍兵只於瀘溝河南下寨更待等幾日得我指揮便發過河來。又諭某等好去候到闕日傳與大宋皇帝立誓已定各守信約永保萬世常如今日甚好遂行。

  十一日甲午盧益趙良嗣引伴金國使人楊璞持誓書來。

  金人國書。

  書云:累交禮聘敦講世和復紆使傳之華克示載書之信指以萬世昭然一言茲見繼好息民之心而得親仁善鄰之美義欲存於堅久事更宜於宣陳據燕疆界至只依兩朝差去人員同行檢視分割為定所云:交西京邊界夾攻契丹事皇帝已遣近上官員押領大軍勒於今月十一日於彼應會仍報宣撫司凡關夾攻事件須令與差去官員計議從長施行其邊界亦依割定領受仍巳諭使人卻合有回謝禮數並報復文字送付差去軍下官員前次議取被掠並逃去人戶雖領宣撫司交付卻只推言不肯早行發遣致是亦未結絕必。若邊官邀功違約展轉如上不切稟從實關引惹紊亂有失將來久結歡好。若是再取如此人口亦仰所司宜疾速發遣。又以契丹國皇帝在陰山夔離不(改作古爾班)在奚部山谷已兩處勾當今取嶺北鴛鴦濼坐夏相度所謀雖同如,或不泯後患地里咫尺特關貴朝自餘分遣別路兵馬須是當朝供給只據收捕夔離不(改作古爾班)契丹皇帝兩路兵馬糧食合銷米一十萬石宜早分取月日於檀州歸化州兩縣處分路般送到即候回報歊炎在候保嗇是期有少禮物具諸別幅專奉書陳達不宣謹白。

  期有少禮物具諸別幅專奉書陳達不宣謹白。

  金人誓書(舊校云:誓書見宇文懋昭大金國志)。

  維天輔七年歲次癸卯四月甲申朔八日辛卯大金皇帝致書於大宋皇帝闕下惟信與義取天下之大器也。以通神明之心以除天地之害昨以契丹國主失道民墜塗炭肆用興師事在誅吊貴國遣使航海計議將來並有遼國願還幽燕故地當時曾有依允乃者親領兵至全燕一方不攻自下尚念始欲敦好以燕京涿易檀順景薊並屬縣及所管戶民與之如約今承來書緣為遼國尚為大金所有以自來與契。

  丹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並燕京每年所出稅利五六分中只算一分計錢一百萬貫文合直物色常年般送南京界首交割色數已載前後往複議定國書每年並支綠礬二千栲栳兩界側近人戶不得交侵盜賊逃人彼此無令停止亦不得密切間諜誘擾邊人。若盜賊並贓捉敗各依本朝法令科罪訖贓罰賊雖不獲蹤跡到處便勒留償。若有暴盜或因別故合舉兵眾須得關報沿邊官司兩國疆界各令防守兩朝界地內如舊不得遮堵道路至如將來殊方異域人使往復無禁阻所貴久通歡好庶保萬世本朝志欲協和萬邦大示誠信故與燕地兼同誓約苟違此約天地鑑察神明速殃子孫不紹社稷傾危如變渝在彼一準誓約不以所與為定專具披述不宣謹白。

  茆齋自敘曰:十一日辭朝阿骨打(改作阿固達)坐所得契丹納跋(改作巴納)行帳前列契丹舊教坊樂工作花宴宰執左企弓以次搢笏捧觴為壽是時阿骨打(改作阿固達)形神已病矣。顧益等云:南朝許大事你幾個使人商量了功績不小來日好去復差楊璞為聘使報許四月十四日交割燕山及山後幸踏地里交割南歸十三日達雄州宣撫司摘留仆隨遂入燕。

  十四日丁酉宣撫司差統制官姚平仲康隨前去交割地界。

  姚平仲至金人要依元約將松亭榆關外民戶歸國數內索取常勝軍郭藥師等八千餘戶元系遼東人也。宣撫司以常勝軍先自歸朝有功授官難以發遣點檢文字李宗振一策或為參謀宇文虛中畫策曰:若以燕人代之則不惟常勝軍得我為軍。又復得燕民田產自可供養不煩國家應辦錢糧此一舉而兩得之申奏朝廷遂從其議請以燕人代之金人亦從之因而根括燕山府所管州縣百五十貫已上家業者得三萬餘戶盡數起發合境不勝殘擾獨涿易二州之民安業者良以先歸大宋也。是時燕人重於遷徙有憚其行者說於粘罕(改作尼堪)曰:燕山疆土本非大宋彼不能取而我取之桑麻果實所在形勢之地,豈可與人金國方強盛天下莫不畏服粘罕(改作尼堪)以為然遂白於阿骨打(改作阿固達)請以(刪此字)與(下添宋以字)涿易為界阿骨打(改作阿固達)曰:我與大宋海上信誓已定不可失也。待我死後悉由汝輩終如約交割。

  宣撫司差李嗣本提兵馬入燕。

  先是宣撫司差姚平仲康隨分疆域立烽燧回至是再差李嗣本入燕。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十五校勘記。

  上以甯術割屢乞花宴詔特頒春宴(此條應另行提起誤與上下相連)上屢遣黃珦問勞(此段應另行誤連上條)仆奏臣系嘉王傍(應作系秦嘉玉榜)是時再遣使往燕(誤作燕往)請以前來與契丹物色一般者(以誤作似)奏訖拜起復跪(起誤作謝)仿學士上壽儀(脫士字)宣撫司見行根捉(捉誤作促)傳語大宋皇帝(語誤作與)所出稅賦(賦誤作利)。若盜賊並贓捉獲(獲誤作敗)。

复制

《十六夜看月》

虛中 〔唐代〕

夜久群動息,巡檐尚何觀。庭空葉忽墜,琤若摧琅玕。

芒寒星彩動,霜氣尤瀰漫。誰知太虛中,運此寶月團。

須臾一雁叫,飛下溪流灘。

复制

《贈曹子野》

虛中 〔唐代〕

古人之生皆紀日,即以其日命其名。商人之興帝天乙,口丁曰甲丙與壬。

我生之辰日安在,談命主日古足徵。史於方冊稱日者,日官底日以居卿。

後世流傳作命術,虛中李氏徐子平。維楚有才曹子野,獨於刻數得其精。

時有十二刻凡幾,一刻一分濁與清。貧賤富貴壽與夭,百不失一聞者驚。

嗟余□沉混塵垢,憑君沙滌淘清泠。手按甲子六十珠,樹花同發殊枯榮。

吾□不復為世用,瓮齏未遺心屏營。樂日常少苦常□,力問命答難舌爭。

劉盧同生年月日,兩家羊酒□客並。當時子野幸在門,若為分剖談官星。

西門□宮君試看,丈夫賭命如投瓊。脩身以俟求在我,一委於天穫弗耕。

复制

《宴客池亭》

虛中 〔唐代〕

飲酒有至樂,樂極不可湛。願奉尊禁圖,為君警其貪。

斯盤本規制,文理粲梓楠。闔辟恆虛中,隆址而穹弇。

中畫五十行,令條雜周參。行尾各承竅,運珠隨所函。

司令迭進之,盤動珠走龕。怡然信所值,啟視紛雄眈。

旅酬斯款款,大爵何潭潭。杜觶且浮二,漢酺乃行三。

問奇懼乖應,別類愁誤探。秉燭卜晝夜,飛觴遍東南。

交酢賓主歡,對酒騶從慚。揖讓忽致敬,吟哦遂忘餤。

交傳意孔均,自卜情乃甘。飲或與其免,量仍隨所堪。

豈不重酬勸,終焉戒沈酣。山城淡月夕,尊俎浮飛嵐。

劉侯愛敬客,持以慰盍簪。常思賓筵悔,童羖恐酗談。

孰知尊禁嚴,防衛甚鎧䤴。祭遵昔投壺,坐不擁戈錟。

歌詠肅邊境,豈在多殺戡。顧我羈旅中,侷促傷憂惔。

歡然及數子,契合如神鐔。下懷將軍仁,上感聖澤覃。

乃知太平世,禮樂歸濡涵。

复制

《挽戚虛中》

虛中 〔唐代〕

夢裹匡廬興未闌,轉頭世事已辛酸。

肥家有術疑非藥,漉酒從人笑不冠。

雁序向人群已失,鳳雛過眼影何單。

不堪回首原頭路,一塢松楸生暮寒。

复制

《館中書事》

虛中 〔唐代〕

雨來蒸郁似江鄉,雨過西風特地涼。尚有庭花共客恨,可無尊酒慰幽芳。

复制

《上烏林天使三首 其一》

虛中 〔唐代〕

平生隨牒浪推移,只為生民不為私。萬里翠輿猶遠播,一身幽圄敢終辭。

魯人除館西河外,漢使驅羊北海湄。不是故人高議切,肯來軍府問鍾儀。

复制

《虜中作三首 其二》

虛中 〔唐代〕

遙夜沈沈滿幕霜,有時歸夢到家鄉。傳聞已筑西河館,自許能肥北海羊。

回首兩朝俱草莽,馳心萬里絕農桑。人生一死渾閒事,裂眥穿胸不汝忘。

复制

《己丑重陽在劍門梁山鋪》

虛中 〔唐代〕

兩年重九皆羈旅,萬水千山厭遠遊。白酒黃花聊度日,青萍綠綺共忘憂。

卻憐風雨梁山路,不似蓴鱸楚澤秋。何必東皋是三徑,此身天地一虛舟。

复制

《雜詩平韻 其二十八》

虛中 〔唐代〕

世味嘗來半苦甘,浮生寄託海東南。名花卻被風霜萎,野草偏多雨露涵。

若悟充飢徒畫餅,應知解醉早攜柑。小中見大虛中寔,萬古乾坤一草庵。

复制

《江城子》

虛中 〔唐代〕

虛中空外認盈盈。喜前程。看分明。占得真堅,慧照助新聲。

五座門開通出入,任來回,好遊行。

高峰□上便縱橫。結雲棚。勢崢嶸。滾出靈光,一點似朱櫻。

彩色般般籠罩定,處清涼,永長生。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