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佚名 / 烏生八九子
拼

《烏生八九子》

佚名 〔唐代〕

烏生八九子,端坐秦氏桂樹間。

唶我!秦氏家有游遨盪子,工用睢陽強,蘇合彈。

左手持強彈兩丸,出入烏東西。

唶我!一丸即發中烏身,烏死魂魄飛揚上天。

阿母生烏子時,乃在南山岩石間。

唶我!人民安知烏子處?蹊徑窈窕安從通?白鹿乃在上林西苑中,射工尚復得白鹿脯。

唶我!黃鵠摩天極高飛,後宮尚復得烹煮之。

鯉魚乃在洛水深淵中,釣竿尚得鯉魚口。

唶我!人民生,各各有壽命,死生何須復道前後!。

烏生八九子 - 賞析

從哀慨的深切和思致的奇特看,《烏生八九子》完全可與《蜨蝶行》比肩、頡頏。

不過,此詩的主人公,已不是翩翩翻飛的蝴蝶,而是只生養了八九個雛鴉的老烏。當初,它的窠巢築在「南山」,日子過得大約頗艱辛;而今,「烏子」們長大了,便放心地遷居到了這「秦氏」家的大桂樹上。悲劇開場的時候,幾乎一無徵兆——它們「端坐秦氏桂樹間」,正「喳啦」、「喳啦」地歡快聊天。

隨即是可怕敵人的上場:「秦氏家有遨遊盪子,工用睢陽強、蘇合彈」——這位浪蕩公子,正經事不干,彈雀射鳥卻頗在行。只要瞧一眼他手中所執的,竟是睢陽(今河南商丘)所產的強弩、蘇合(西域香)配製的帶香彈丸,便知有多兇悍和豪奢了。

倘若烏鴉母子警覺些,這場悲劇便不會發生。但也許這浪蕩子過於詭詐,掩近樹下簡直悄無聲息;也許老烏才來秦家不久,全不知曉此刻處境之兇險。詩中由此出現了最富戲劇性的一幕:當樹下的浪蕩子凝神屏息、「左手持強彈兩丸」之際,恰正是烏鴉母子「端坐」樹間,聊得興高采烈之時——前後文描述的強烈反襯,使這幕悲劇的發生,帶有了牽人心魄的效果。

詩中傳出的一聲驚嗟之嘆(「唶我」),剎那間改變了一切:「一丸即發中烏身,烏死魂魄飛揚上天」——猝然中彈的是那老烏,它剛才還沉浸在母子情深之中,此刻卻已撲楞楞慘呼而墜。伴隨這一景象出現的,恐怕還有那八九隻「烏子」的四散驚飛和哀哀悲啼:讀者的心被震顫了,這幕突發的悲劇,也已演到了尾聲。——這一切情景,與《蜨蝶行》均極相似。按照後者的格局,這幕悲劇既已結束,詩也便該收住了。

但此詩非但沒有收筆,卻出人意外地續上了一節垂死老烏的自傷自嘆。「阿母生烏子時,乃在南山岩石間」——首先湧上老烏腦際的,是它當年生養烏子的難忘景象:那是在高高的南山上,峰岩叢立,有誰能知道我烏鴉母子的居住之所?就是知道,那溪徑幽曲的懸崖高處,又有誰能光臨、窺伺?剎那間的憶念,把老烏帶回了多美好的往事;在「蹊徑窈窕(幽深)安從通」的長聲嗟嘆中,訴說着老烏搬居秦氏桂樹,而慘遭禍殃的傷痛和悔恨。此刻,這悔恨卻是再也無可追補、無可挽回的了。——在「目睹」了這幕悲劇之後,讀此四句,真可令人噓唏泣下。

奇特的是,老烏的嗟嘆卻陡然倒轉,由自傷轉入了自慰:「白鹿乃在上林西苑中,射工尚復得白鹿脯……」在「魂魄飛揚上天」的時候,它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同類——上林苑的「白鹿」、摩天高飛的「黃鵠」和深居洛水的「鯉魚」:它們都曾小心翼翼,躲避着「射工」、「釣竿」的傷害,結果白鹿成了射工口中的脯肉,黃鵠烹作後宮品嘗的佳肴,連洛水深淵的鯉魚,也照樣被鈎釣而出、難逃一死。這樣一想,傷痛的老烏終於得到了一些安慰:「人民生,各各有壽命,死生何須復道前後?」這便是老烏死去的剎那間,所閃現腦際的最後一縷思緒。

初讀起來,這結尾之曠達自慰,似乎大大消解了這一悲劇所帶給讀者的沉重感。然而,仔細涵詠,便能體味到,在這曠達自慰中,實包含着人生最深切的沉痛。如果說,烏鴉母子的慘遭災禍,還多少帶有某種偶然性的話;那麼,有了結尾這一節「白鹿」、「黃鵠」、「鯉魚」悲劇的連翩而現,讀者該瞥見了一個非常廣大的、充滿兇險的悲劇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無辜的受害者不管躲得多遠、藏得多深,也都無法逃脫被掩捕、被射殺、被宰割的命運。則烏鴉母子即使不遷來秦氏桂樹,也不可能有更好的遭遇。清人沈德潛曾指出,在詩歌表現中有一種「透過一層法」,即「明說不堪,其味便淺」,「轉作曠達,彌見沉痛矣」(《說詩晬語》)。此詩之抒寫老烏遭禍的傷痛,終於在四顧無訴中轉作自慰自解之語,正以「曠達」之思,表現了這種不便「明說」而又恨、痛無盡的人間悲哀。個別的悲劇,由此得到了廣大背景的映照;偶然的災殃,由此升華為無可避逃和倖免的必然——這樣的災殃,在西漢武帝之世酷吏橫行時,曾屢見不鮮;在元、成之際亦源源不絕。

由此看來,《烏生八九子》正與《蜨蝶行》一樣,借自然界鳥禽、昆蟲的遭際,抒寫了社會中受迫害、受蹂躪者的悽慘命運。從表現方式看,均思致奇崛、意出塵外;而從反映現實的深廣看,《烏生八九子》更多耐人尋味的意蘊。▲

《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6-108頁

佚名其它诗文

《水仙子·尋梅》

喬吉 〔元代〕

冬前冬後幾村莊,溪北溪南兩履霜,樹頭樹底孤山上。

冷風來何處香? 忽相逢縞袂綃裳。

酒醒寒驚夢,笛淒春斷腸,淡月昏黃。

《老羅行》

張弼 〔明代〕

老羅索書如索租,日日往返勞僕夫。長兒又來拜床下,舉頭怒氣如於菟。

又道去年書未了,今年作書須及早。明日歸舟發潞河,南北天涯人渺渺。

嗟予正坐案牘忙,夜歸秉燭清風堂。磨墨數斗試一掃,蛇蚓虬蟠污麥光。

老羅取去空自重,買薪博菜渾無用。不如爛醉江南春,百年隨處華胥夢。

复制

《老圃堂》

張昱 〔元代〕

不謂斯時有此翁,無能田畝累其窮。

異蔬自灌欲百品,老圃官量無十弓。

草閣曉梳秋發白,玉杯春醉夕陽紅。

餘生盡可忘榮辱,事與樊遲請學同。

复制

《春早得雨》

陸游 〔宋代〕

稻陂方渴雨,蠶箔卻憂寒。

更有難知處,朱門惜牡丹。

复制

《竇娥冤》

關漢卿 〔元代〕

(外扮監斬官上,雲)下官監斬官是也。

今日處決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來人閒走。

(淨扮公人鼓三通、鑼三下科。

劊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帶枷上)(劊子云)行動些,行動些,監斬官去法場上多時了!(正旦唱)【正宮】【端正好】沒來由犯王法,不堤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頃刻間遊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滾繡球】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

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元來也這般順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劊子云)快行動些,誤了時辰也。

(正旦唱)【倘秀才】則被這枷扭的我左側右偏,人擁的我前合後偃,我竇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劊子云)你有甚麼話說?(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懷恨,后街里去死無冤,休推辭路遠。

(劊子云)你如今到法場上面,有甚麼親眷要見的,可教他過來,見你一面也好。

(正旦唱)【叨叨令】可憐我孤身隻影無親眷,則落的吞聲忍氣空嗟怨。

(劊子云)難道你爺娘家也沒的?(正旦雲)止有個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應去了,至今杳無音信。

(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

(劊子云)你適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麼主意?(正旦唱)怕則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見。

(劊子云)你的性命也顧不得,怕他見怎的?(正旦雲)俺婆婆若見我披枷帶鎖赴法場餐刀去呵,(唱)枉將他氣殺也麼哥,枉將他氣殺也麼哥!告哥哥,臨危好與人行方便。

(卜兒哭上科,雲)天那,兀的不是我媳婦兒!(劊子云)婆子靠後!(正旦雲)既是俺婆婆來了,叫他來,待我囑付他幾句話咱。

(劊子云)那婆子,近前來,你媳婦要囑付你話哩。

(卜兒雲)孩兒,痛殺我也!(正旦雲)婆婆,那張驢兒把毒藥放在羊肚兒湯里,實指望藥死了你,要霸占我為妻。

不想婆婆讓與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藥死了。

我怕連累婆婆,屈招了藥死公公,今日赴法場典刑。

婆婆,此後遇着冬時年節,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漿水飯,瀽半碗兒與我吃;燒不了的紙錢,與竇娥燒一陌兒。

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唱)【快活三】念竇娥葫蘆提當罪愆,念竇娥身首不完全,念竇娥從前已往幹家緣。

婆婆也,你只看竇娥少爺無娘面。

【鮑老兒】念竇娥伏侍婆婆這幾年,遇時節將碗涼漿奠;你去那受刑法屍骸上烈些紙錢,只當把你亡化的孩兒薦。

(卜兒哭科,雲)孩兒放心,這個老身都記得。

天那,兀的不痛殺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煩煩惱惱,怨氣衝天。

這都是我做竇娥的沒時沒運,不明不暗,負屈銜冤。

(劊子做喝科,雲)兀那婆子靠後,時辰到了也。

(正旦跪科)(劊子開枷科)(正旦雲)竇娥告監斬大人,有一事肯依竇娥,便死而無怨。

(監斬官雲)你有甚麼事?你說。

(正旦雲)要一領淨席,等我竇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練,掛在旗槍上:若是我竇娥委實冤枉,刀過處頭落,一腔熱血休半點兒沾在地下,都飛在白練上者。

(監斬官雲)這個就依你,打甚麼不緊。

(劊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練掛旗上科)(正旦唱)【耍孩兒】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若沒些兒靈聖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

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

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劊子云)你還有甚的說話?此時不對監斬大人說,幾時說那?(正旦再跪科,雲)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後,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竇娥屍首。

(監斬官雲)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沖天的怨氣,也召不得一片雪來,可不胡說!(正旦唱)【二煞】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滾似綿,免着我屍骸現;要什麼素車白馬,斷送出古陌荒阡!(正里再跪科,雲)大人,我竇娥死的委實冤枉,從今以後,着這楚州亢旱三年!(監斬官雲)打嘴!那有這等說話!(正旦唱)【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憐,不知皇天也肯從人願。

做甚麼三年不見甘霖降?也只為東海曾經孝婦冤,如今輪到你山陽縣。

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劊子做磨旗科,雲)怎麼這一會兒天色陰了也?(內做風科,劊子云)好冷風也!(正旦唱)【煞尾】浮云為我陰,悲風為我旋,三樁兒誓願明題遍。

(做哭科,雲)婆婆也,直等待雪飛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間才把你個屈死的冤魂這竇娥顯!(劊子做開刀,正旦倒科)(監斬官驚雲)呀,真箇下雪了,有這等異事!(劊子云)我也道平日殺人,滿地都是鮮血,這個竇娥的血都飛在那丈二白練上,並無半點落地,委實奇怪。

(監斬官雲)這死罪必有冤枉。

早兩樁兒應驗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說話,准也不准?且看後來如何。

左右,也不必等待雪睛,便與我抬他屍首,還了那蔡婆婆去罷。

(眾應科,抬屍下)。

《客懷》

馬定國 〔金朝〕

結髮游荊楚,勞心惜寸陰。草長春徑窄,花落曉煙深。

谷旱惟祈雨,年飢不問金。三齊雖淡薄,留此亦何心。

复制

《贈重安寂道者》

李中 〔五代〕

寒松肌骨鶴心情,混俗陶陶隱姓名。

白髮只聞悲短景,紅塵誰解信長生。

壺中日月存心近,島外煙霞入夢清。

每許相親應計分,琴餘常見話蓬瀛。

复制

《賈誼不至公卿論》

歐陽修 〔宋代〕

論曰:漢興,本恭儉,革弊末、移風俗之厚者,以孝文為稱首;儀禮樂、興制度、切當世之務者,惟賈生為美談。

天子方忻然說之,倚以為用,而卒遭周勃、東陽之毀,以謂儒學之生紛亂諸事,由是斥去,競以憂死。

班史贊之以「誼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

予切惑之,嘗試論之曰:孝文之興,漢三世矣。

孤秦之弊未救,諸呂之危繼作,南北興兩軍之誅,京師新蹀血之變。

而文帝由代邸嗣漢位,天下初定,人心未集。

方且破觚斫雕,衣綈履革,務率敦樸,推行恭儉。

故改作之議謙於未遑、制度之風闕然不講者,二十餘年矣。

而誼因痛哭以憫世,太息而著論。

況是時方隅未寧,表里未輯,匈奴桀黠,朝那、上郡蕭然苦兵;侯王僭效,淮南、濟北繼以見戮。

誼指陳當世之宜,規畫億裁之策,願試屬國以系單于之頸,請分諸子以弱侯王之勢。

上徒善其言,而不克用。

又若鑒秦俗之薄惡,指漢風之奢侈,嘆屋壁之被帝服,憤優倡之為後飾。

請設庠序,述宗周之長久;深戒刑罰,明孤秦之速亡。

譬人主之加堂,所以憂臣子之禮;置天下於大器,所以見安危之幾。

諸所以日不可勝,而文帝卒能拱默化理、推行恭儉、緩除刑罰、善養臣下者,誼之所言略施行矣。

故天下以謂可任公卿,而劉向亦稱遠過伊·、管。

然卒以不用者,得非孝文之初立日淺,而宿將老臣方握其事?或艾旗斬級矢石之勇,或鼓刀販繒賈豎之人,朴而少文,昧於大體,相與非斥,至於謫去,則誼之不遇,可勝嘆哉?且以誼之所陳,孝文略施其術,猶能比德於成、康。

況用於朝廷之叫,坐於廊廟之上,則舉大漢之風,登三皇之首,猶決壅裨墜耳。

奈何俯抑佐王之略,遠致諸侯之間!故誼過長沙,作賦以吊汨羅,而太史公傳於屈原之後,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棄逐也。

而班固不譏文帝之遠賢,痛賈生之不用,但謂其天年早終。

且誼以失志憂傷而橫天,豈曰天年乎!則固之善志,逮與《春秋》褒貶萬一矣。

謹論。

复制

《憶昨》

陸游 〔宋代〕

當年落魄錦江邊,物外常多宿世緣。

先主廟中逢市隱,丈人觀里識巢僊。

《堂堂詞二首·一作題美人》

李義府 〔唐代〕

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

懶整鴛鴦被,羞褰玳瑁床。春風別有意,密處也尋香。

复制

《春景 柳塘春水漫》

劉辰翁 〔宋代〕

柳外澹煙光,芊綿去路長。風花隨世界,春水漫池塘。

手種青青許(四庫本作樹),堤回曲曲香。綠猶深舊雨,流不動斜陽。

濠上知魚樂,橋邊看燕忙。欄干風起晚,人影皺羅裳。

复制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柳宗元 〔唐代〕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書雲,欲相師。

仆道不篤,業甚淺近,環顧其中,未見可師者。

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自京師來蠻夷間,乃幸見取。

仆自卜固無取,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

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

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

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

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

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仆往聞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

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

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後始信前所聞者。

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

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於群目,以召鬧取怒乎?仆自謫過以來,益少志慮。

居南中九年,增腳氣病,漸不喜鬧。

豈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騷吾心?則固僵仆煩憒,愈不可過矣。

平居,望外遭齒舌不少,獨欠為人師耳。

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聖人所尤用心者也。

數百年來,人不復行。

近有孫昌胤者,獨發憤行之。

既成禮,明日造朝,至外庭,薦笏,言於卿士曰:「某子冠畢。

」應之者咸憮然。

京兆尹鄭叔則怫然,曳笏卻立,曰:「何預我耶?」廷中皆大笑。

天下不以非鄭尹而快孫子,何哉獨為所不為也。

今之命師者大類此。

吾子行厚而辭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雖仆敢為師,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聞道著書之日不後,誠欲往來言所聞,則仆固願悉陳中所得者。

吾子苟自擇之,取某事,去某事,則可矣;若定是非以敎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陳者,其為不敢也決矣。

吾子前所欲見吾文,既悉以陳之,非以耀明於子,聊欲以觀子氣色,誠好惡如何也。

今書來言者皆大過。

吾子誠非佞譽誣諛之徒,直見愛甚故然耳!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

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務釆色,夸聲音而以為能也。

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遠矣。

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昧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

抑之欲其奧,揚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節;激而發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恆,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

參之《穀梁氏》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公》以著其潔: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無取乎?吾子幸觀焉,擇焉,有餘以告焉。

苟亟來以廣是道,子不有得焉,則我得矣,又何以師云爾哉?取其實而去其名,無招越、蜀吠,而為外廷所笑,則幸矣。

宗元復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