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宋之問 / 至端州驛見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無競題壁慨然成詠
拼 译 译

《至端州驛見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無競題壁慨然成詠》

宋之問 〔唐代〕

逐臣北地承嚴譴,謂到南中每相見。

豈意南中歧路多,千山萬水分鄉縣。

雲搖雨散各翻飛,海闊天長音信稀。

處處山川同瘴癘,自憐能得幾人歸。

至端州驛見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無競題壁慨然成詠 -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我們這些被流放的臣子受到了嚴厲的處罰,從北方流放到南荒,原以為在南荒大家還能夠經常見面。
誰料到嶺南會有這麼多岔道,各個鄉縣之間隔着千山萬水。
我們恰似翻飛不定的浮雲飄雨,各各獨處一方,不僅無緣相見,而且音信難通。
中原人大多不適應嶺南偏僻地區炎濕的氣候,有的貶官就因此走上了不歸之路。

注釋
端州:今廣東省慶市。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無競:即杜審言、沈佺期、閻朝隱、王無竟。唐代習慣用兄弟排行的行次與人名並稱,如杜審言排行第五,稱杜五宙言。其餘幾人的稱謂亦如此。
逐臣:被流放的臣子。嚴遣:嚴厲的懲罰。
南中:指嶺南。
歧路:岔路,十字路口。
縣:地方區域名,周代已有縣邑。唐代縣隸屬於州。
翻:翻轉,上下或內外交換位置。
稀:少。
瘴(zhàng)癘(lì):山川濕熱蒸郁之氣。人中此氣則生病,內病為之瘴,外病為為之癘。
自憐:哀憐自己,憐憫朋友。

趙建莉.初唐詩歌賞析: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09月第1版:第128-129頁

至端州驛見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無競題壁慨然成詠 - 賞析

  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龍元年)正月,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臥病之機,率羽林軍發動政變,誅除武氏佞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武則天遜位,迎中宗復辟。

  這是唐代歷史上的一大事件,當時影響所及,一批文人朝士因「傾心媚附」二張而盡數被貶至嶺南各遠惡諸州。作為武氏朝廷的著名詞臣的宋之問,自然難逃此厄,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省羅定縣一帶)參軍。端州:今廣東省肇慶市。杜審言、沈佺期、閻朝隱、王無競都是與宋之問同時在朝的詩人。唐代習慣用兄弟排行的行次與人名並稱,如杜審言排行第五,稱杜五審言。其餘幾人的稱謂亦如此。他們都因與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交往而得罪被貶往嶺南的。宋之問因病晚行,當途經端州驛時見杜、沈、閻、王各題詩於壁上,便感慨地寫了這首詩。這首詩雖即興而作,但情感充沛,語言流暢,生動感人。前人曾評說,宋之問「運筆如舌」,「古詩多佳」。這首七言古詩就是一個例證。

  詩的開頭兩句,語言平直,如同與四位朋友相對而言:「逐臣北地承嚴譴,謂到南中每相見」,意思是說:我們這些有罪的臣子,受到了嚴厲的處罰,從北方流放到南荒,原以為在南荒大家還能夠經常見面。想想遠離家鄉能有朋友作伴,也是一種莫大的安慰。「豈料南中歧路多,千山萬水分鄉縣。」意思是說:誰料到南中會有這麼多岔道,千山萬水使各個鄉縣重重相隔,哪裡還能見到朋友們的面呢?這實際上是借景抒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他深沉的懊喪和哀愁。「雲搖雨散各翻飛,海闊天長音信稀」,是寫對朋友們的思念的。一般形容分離,或說「雲飛雨散」,或說「雨飛雲散」,宋之問獨用「雲搖」一詞來表現他在《桂州三月三日》詩回憶早年飛黃騰達的情景時說:「風舉雲搖入紫微。」

  正所謂平步青雲,扶搖直上。在封建社會裡,要想貴為朝臣,不能單憑個人的才力,尤其是在唐代,知識分子要得到重用,必須有達官貴人舉薦。宋之問是深明箇中奧秘,而且也深有體會的。他媚附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或許也正是想乘其「風舉」、「雲搖」吧。豈知武則天病危,張易之被殺,而他也受到了株連。

  這裡的「雲搖」有暗指皇威或政治勢力之意,後者使他們象雨點般散落四方。「翻飛」也含有命運不測之意。「海闊天長」說明朋友之間相距遙遠。杜審言流放峰州,在今越南河西省山西西北部;閻朝隱貶崖州,即今海南島瓊山縣,都要過海才能到達貶所。而沈佺期謫遷驩州,即今廣西崇左縣,相傳是舜放驩兜的地方,這些地方離宋之問要去的貶所瀧州,即今廣東羅定縣,都還很遙遠。古代交通不便,因此詩接着說「音信稀」。彼此之間難以來往和互通消息。「音信稀」又和「每相見」遙相照應,更增強了悲涼的情味。

  詩人在驛前孤寂地思念着同樣遭遇的朋友,為朋友和自己的未來擔心、憂慮:「處處山川同瘴癘,自憐能得幾人歸。」上句是寫雖然各人所去的地方不同,但都同樣充滿瘴癘,山川滿目淒情。下句以深沉的長嘆收結了全篇。中原人大多不適應南方偏僻地區炎熱的氣候,視嶺南為蠻荒之地,被貶謫的人初到嶺南都有九死一生的恐懼感。比宋之問他們早一年多貶到端州的高戩就病死在那裡。與高戩同時流放到欽州(今廣西欽州)的張說於公元705年(神龍元年)初被赦返京,再過端州時題有《還至端州驛站與高六別處》:「昔記山川是,今傷人代非。往來皆此路,生死不同歸。」宋詩的結尾「自憐能得幾人歸」,也許是看了張詩有感而發的。

  這首七言古詩平易曉暢,明白如話,於平易中見奇妙。詩的遣詞造句十分貼切自然,而且極富表現力;恰切地運用了雙聲、疊韻及重複,讀起來音韻和諧,錯落有致。全詩八句話,五十六個字,寫得波瀾起伏,跌宕生姿。就此詩而言,由見題壁而引發對友人的思念,進而表露被貶嶺南的愁緒,其情感發展由失望感傷、孤獨寂寞而悽苦愁慮、迷惘憂懼,真切地道出了被貶的內心心理,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至端州驛見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無競題壁慨然成詠 - 創作背影

  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龍元年)正月,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臥病之機,率羽林軍發動政變,誅除武氏佞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辟。這是唐代歷史上的一大事件,當時影響所及,一批文人朝士因「傾心媚附」二張而盡數被貶至嶺南各遠惡諸州。作為武氏朝廷的詞臣的詩人,難逃此厄,被貶為瀧州參軍。他在赴貶所途中,經端州驛站停留,見到一起被貶而先期經過此地的同朝文友杜審言、沈佺期諸人在牆壁上留下的題詩,不由感慨萬分,寫下了這首詩。

周嘯天主編.唐詩鑑賞辭典: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12.01:第102-103頁

宋之問

作者:宋之問

宋之問(約656 — 約712),字延清,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進士及第,當時掌握實權的是武則天,富有才學的宋之問深得賞識,被召入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參軍,永隆元年(681), 與楊炯一起進入崇文館任學士。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 

宋之問其它诗文

《扈從登封告成頌應制》

宋之問 〔唐代〕

御路回中嶽,天營接下都。

百靈無後至,萬國競前驅。

文衛嚴清蹕,幽仙讀寶符。

貝花明漢果,芝草入堯廚。

濟濟衣冠會,喧喧夷夏俱。

宗禋仰神理,刊木望川途。

撫己貧非病,時來本不愚。

願陪丹鳳輦,率舞白雲衢。

复制

《內題賦得巫山雨(一作沈佺期詩。題雲巫山高)》

宋之問 〔唐代〕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陽。

裴回作行雨,婉戀逐荊王。

電影江前落,雷聲峽外長。

霽雲無處所,台館曉蒼蒼。

复制

《壽陽王花燭圖(一作沈佺期詩)》

宋之問 〔唐代〕

仙媛乘龍日,天孫捧雁來。

可憐桃李樹,更繞鳳凰台。

燭照香車入,花臨寶扇開。

莫令銀箭曉,為盡合歡杯。

复制

《自衡陽至韶州謁能禪師》

宋之問 〔唐代〕

謫居竄炎壑,孤帆淼不系。

別家萬里餘,流目三春際。

猿啼山館曉,虹飲江皋霽。

湘岸竹泉幽,衡峰石囷閉。

嶺嶂窮攀越,風濤極沿濟。

吾師在韶陽,欣此得躬詣。

洗慮賓空寂,焚香結精誓。

願以有漏軀,聿薰無生慧。

物用益沖曠,心源日閒細。

伊我獲此途,游道回晚計。

宗師信舍法,擯落文史藝。

坐禪羅浮中,尋異窮海裔。

何辭御魑魅,自可乘炎癘。

回首望舊鄉,雲林浩虧蔽。

不作離別苦,歸期多年歲。

复制

《自湘源至潭州衡山縣》

宋之問 〔唐代〕

浮湘沿迅湍,逗浦凝遠盼。

漸見江勢闊,行嗟水流漫。

赤岸雜雲霞,綠竹緣溪澗。

向背群山轉,應接良景晏。

沓障連夜猿,平沙覆陽雁。

紛吾望闕客,歸橈速已慣。

中道方溯洄,遲念自茲撰。

賴欣衡陽美,持以蠲憂患。

复制

《七夕》

宋之問 〔唐代〕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复制

《送趙司馬赴蜀州》

宋之問 〔唐代〕

餞子西南望,煙綿劍道微。橋寒金雁落,林曙碧雞飛。

職拜輿方遠,仙成履會歸。定知和氏璧,遙掩玉輪輝。

复制

《有所思·一作沈佺期詩》

宋之問 〔唐代〕

君子事行役,再空芳歲期。美人曠遙佇,萬里浮雲思。

園桃綻紅艷,效葉柔綠滋。坐看長夏晚,秋月生羅帷。

复制

《青溪綠潭潭水側,修竹嬋娟同一色。》

宋之問 〔唐代〕

青溪綠潭潭水側,修竹嬋娟同一色。徒生仙實鳳不游,

老死空山人詎識。妙年秉願逃俗紛,歸臥嵩丘弄白雲。

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無此君。

复制

《吳洲春草蘭杜芳,感物思歸懷故鄉。》

宋之問 〔唐代〕

去年上巳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

遙憐鞏樹花應滿,復見吳洲草新綠。

吳洲春草蘭杜芳,感物思歸懷故鄉。

驛騎明朝發何處?猿聲今夜斷君腸。

复制

《金閣妝新杏,瓊筵弄綺梅。人間都未識,天上忽先開。》

宋之問 〔唐代〕

金閣妝新杏,瓊筵弄綺梅。人間都未識,天上忽先開。

蝶繞香絲住,蜂憐艷粉回。今年春色早,應為剪刀催。

复制

《壽陽王花燭(一作宋之問詩)》

宋之問 〔唐代〕

仙媛乘龍夕,天孫捧雁來。可憐桃李樹,更繞鳳凰台。

燭送香車入,花臨寶扇開。莫令銀箭曉,為盡合歡杯。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