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魏晉 / 陶淵明 / 擁懷累代下,言盡意不舒。
拼

《擁懷累代下,言盡意不舒。》

陶淵明 〔魏晉〕

左軍羊長史,銜使秦川,作此與之。愚生三季後,慨然念黃虞。

得知千載上,正賴古人書。

聖賢留余跡,事事在中都。

豈忘游心目?關河不可逾。

九域甫已一,逝將理舟輿。

聞君當先邁,負疴不獲俱。

路若經商山,為我少躊躇。

多謝綺與甪,精爽今何如?

紫芝誰復采?深谷久應蕪。

駟馬無貰患,貧賤有交娛。

清謠結心曲,人乖運見疏。

擁懷累代下,言盡意不舒。

复制

擁懷累代下,言盡意不舒。 - 賞析

  這詩是陶集贈答詩中的名篇。詩中念古傷今,流露着作者對時局的觀感和政治態度,也體現了「君子贈人以言」的古訓,對友人進行諷示、忠告,大有別於一般傷離惜別、應酬敷衍之作。羊長史,名松齡,是和作者周旋日久的友人,當時任江州刺史、左將軍檀韶的長史。這次是奉使去關中,向新近北伐取勝的劉裕稱賀。秦川,今陝西一帶。

  劉裕在消滅桓玄、盧循等異己勢力之後,執掌朝政,功高位尊,已懷有奪取司馬氏政權的野心。公元416年(晉安帝義熙十二年)劉裕率師北伐,消滅了羌族建立的後秦國,收復了古都長安、洛陽。自永嘉之亂以來,南北分裂,晉師不出,已逾百年。這次北伐勝利,本是一件大好事。無奈劉裕出兵的動機只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所以才得勝利,便匆匆南歸,去張羅篡位的事了。他一心只是「欲速成篡事,並非真有意於中原」。南北統一的希望,終成泡影。三年之後,他便代晉成了依然偏安江左的劉宋王朝的開國之君。

  對劉的意圖,作者是看得很明白的。所以對北伐勝利和羊長史入關稱賀,他都表現得十分冷漠,只在序里淡淡地說了一句「銜使秦川」而在詩中又委婉地諷示友人,不要趨附權勢,追求駟馬高官。這一切,都顯現出這位「隱逸詩人」對現實和政治還是相當敏感、有所干預的。   因為詩所涉及的是很敏感的時政問題,所以其表現也十分隱約、含蓄。全詩分四節。首節八句,悠徐地從「千載外」說起,說是自己生在三季(夏、商、周三代之末)之後,只有從古人書里,得知些黃帝、虞舜之世的事,不禁慨然長念——那時真風尚存,風俗淳樸平和。言下之意,三季之後,就只剩下欺詐虛偽,爭攘篡奪了。這自然是對劉裕的隱隱嘲諷。既提到「古人書」,就以它為紐帶,自然地轉入下文:也正是從書里,知道了賢聖余跡,多留存在中都(指洛陽、長安)一帶。點到「賢」字,目光便已遙注到下文的「綺(里季)與甪(里先生)」;而「聖」,則上應「黃虞」。自己是一直嚮往「賢聖」們所作所為的,所以始終盼望着去那裡游騁心目;只是限於關山阻隔(實際是南北分裂的代用語),沒能如願而已。這樣緩緩說來,既說出自己對「賢聖」的崇仰心情,也以賓帶主,漸漸引入羊長史的北去。思路文理,十分綿密。

  次節四句,轉入贈詩。現在九域(九州,指天下)已經初步統一起來了,詩人下了決心,要整治船隻車輛,北上一行。聽說羊長史要先走一步,自己因身有疾病,難以聯袂同行,只有贈詩相送。作者早衰多病,五十以後即「漸就衰損」(《與子儼等疏》),「負疴」當然是實情;但「不獲俱」的真正原因,還應在於羊長史是奉使向劉裕稱賀,而自己卻是要「游心目」於賢聖遺蹟,目的既不同,當然也不必同行了。

  「路若經商山」以下八句,是贈詩主旨所在。到關中去,說不定要經過商山,那正是漢代初年不趨附劉邦的綺、角等「四皓」(四個白首老人)的隱棲之地。作者很自然地藉此向友人囑咐,要他經過時稍稍在那裡徘徊瞻仰,並多多向四皓的英靈致意:他們的精神魂魄又怎樣了呢?相傳他們在辭卻劉邦迎聘時曾作《紫芝歌》:「漠漠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而畏人兮,不若貧賤之肆志。」(見《古今樂錄》)如今,紫芝有誰再采呢?深谷里也大概久乏人跡、蕪穢不堪了吧?——多少人已奔競權勢、趨附求榮去了。作者在這裡說「為我」,流露出自己是有心上追綺、角精魂的人,同時也示意友人要遠慕前賢,勿誤入奔競趨附者的行列。接着,他又化用《紫芝歌》後段的意思警醒友人:「駟馬無貰患,貧賤有交娛。」——高車駟馬,常會遭罹禍患;貧賤相處,卻可互享心神上的歡娛。是諷示,也是忠告,朱光潛在《詩論》中曾舉到這首詩說:「最足見出他於朋友的厚道。」正指此處。

  《紫芝》一歌,可看作這首贈詩的靈魂。篇首的「慨然念黃虞」,已化用了「唐虞世遠」之意;直到結尾,作者還鄭重寫出「清謠(指《縈芝歌》)結心曲」,深慨綺、甪長往,人既乖違,時代亦疏隔久遠,自己只有在累代之下,長懷遠慕,慨嘆無窮了。「言盡意不舒」,見出作者對時世慨嘆的多而且深,也示意友人要理解此心於言語文字之外。

  此詩對劉裕不屑涉筆,意存否定,卻對不趨附權勢的綺、甪崇仰追慕,這些都顯示出他崇高的人格修養。在寫作上,雖從遠處落筆,卻緊扣正意,徐徐引入,最後才突出贈詩主旨,手法都很高妙。無怪方東樹《昭昧詹言》云:「《羊長史》篇文法可以冠卷。」

  沈德潛論贈答詩,謂「必所贈之人何人,所往之地何地,一一按切,而復以己之情性流露於中,自然可詠可讀。」(《說詩晬語》)此詩應是此論的一個好例。

陶淵明

作者: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其它诗文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陶淵明 〔魏晉〕

天道幽且遠,鬼神茫昧然。

結髮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

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

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

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

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

在己何怨天,離憂淒目前。

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煙。

慷慨獨悲歌,鍾期信為賢。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八》

陶淵明 〔魏晉〕

自古皆有沒,何人得靈長?不死復不老,萬歲如平常。

赤泉給我飲,員丘足我糧。

方與三辰游,壽考豈渠央!。

《飲酒·其十》

陶淵明 〔魏晉〕

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

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

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

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

《詠貧士·其一》

陶淵明 〔魏晉〕

萬族各有托,孤雲獨無依。

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餘暉。

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

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

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飢?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复制

《雜詩 其七》

陶淵明 〔魏晉〕

日月不肯遲,四時相催迫。

寒風拂枯條,落葉掩長陌。

弱質與運頹,玄鬢早已白。

素標插人頭,前途漸就窄。

家為逆旅舍,我如當去客。

去去欲何之?南山有舊宅。

复制

《和子瞻和陶淵明雜詩十一首》

陶淵明 〔魏晉〕

五年寓黃閣,盛服朝玄端。

愧無昔人姿,謬作奇章遷。

還從九淵底,回望百尺巔。

身世俱一夢,往來適三餐。

天公本無心,誰為此由緣。

從今罷述作,盡付逍遙篇。

复制

《讀陶淵明集》

陶淵明 〔魏晉〕

淵明從遠公,了此一大事。下視區中賢,略不可人意。

不如歸田園,萬事付一醉。揮觴賦新詩,詩成聊自慰。

初不求世售,世亦不我貴。意到語自工,心真理亦邃。

何必聞虞韶,讀此可忘味。我欲追其韻,恨無三尺喙。

嗟嘆之不足,作詩示同志。

复制

《讀陶淵明詩述懷七首 其六》

陶淵明 〔魏晉〕

茫茫大宇內,幽懷罕所同。求之竹帛間,賴有潯陽翁。

翳宅惟蓬蒿,掛壁僅絲桐。舉火雖常乏,君子固其窮。

丈夫苟不遇,蓬累播貞風。豈以六尺軀,貧賤顧憂沖。

龍德但無瑕,朝聞夕可終。

复制

《效陶淵明讀山海經二十四首 其十五》

陶淵明 〔魏晉〕

國邑多狡客,白日行峳峳。狙詐復饕詖,君子胡可留。

予欲舍之去,夫椒誠故丘。所食無鯈魚,何以巳吾憂。

复制

《效陶淵明讀山海經二十四首 其二十二》

陶淵明 〔魏晉〕

帝俊仙丘外,青青開竹林。阿那三桑好,灝溔封淵深。

鸞凰河水舞,青鳥衛山吟。焉得贏糧往,宿留一披襟。

复制

《效陶淵明讀山海經二十四首 其二十四》

陶淵明 〔魏晉〕

青要更南望,禹父化墠渚。而彼羽淵濱,黃熊何處所。

吳刀雖可傷,致之實由汝。息壤填波濤,胡不待帝旨。

复制

《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 其十六》

陶淵明 〔魏晉〕

安世至此日,世紛亦已經。莊周不畏煩,為人校虧成。

五嶽屹常居,四序乃遷更。微子為之奴,箕子出門庭。

誰能外闔辟,妄動樞機鳴。密雲自西郊,蕩蕩周文情。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