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先秦 / 佚名 / 小雅·谷風之什 / 無將大車
拼 译 译

《無將大車》

佚名 〔先秦〕

無將大車,祇自塵兮。

無思百憂,祇自疧兮。

無將大車,維塵冥冥。

無思百憂,不出於熲。

無將大車,維塵雍兮。

無思百憂,祇自重兮。

無將大車 - 譯文及註釋

譯文不要蔽那沉重車,想會落得一身塵。不要想那愁心事,想會痛苦惹上身。不要蔽那沉重車,塵土遮空灰濛濛。不要想那愁心事,心中不安會得病。不要蔽那沉重車,塵土遮路看不清。不要想那愁心事,想使憂傷更加重。

注釋將:扶進,此指蔽車。大車:平地載運之車,此指牛車。疧(qí):病痛。冥冥:昏暗,此處形容塵土迷濛的樣子。熲(jiǒng):通「耿」,心緒不寧,心事重重。不出於熲,猶言不能擺脫煩躁不安的心境。雝(yōng):通「壅」,引申為遮蔽。重:通「腫」,一說借為「恫」,病痛,病累。▲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490-491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443-445

無將大車 - 賞析

此詩三章,均以推車起興。人幫着推車前進,只會讓揚起的灰塵灑滿一身,辨不清天地四方。詩人由此興起了「無思百憂」的感嘆:心裡老是想着世上的種種煩惱,只會使自己百病纏身,不得安寧。言外之意就是,人生在世不必勞思焦慮、憂懷百事,聊且曠達逍遙可矣。詩的字面意義頗為明豁,問題在於歌者是一位什麼身份的人,其所憂又是什麼。對於詩歌的這一文本,讀者自可作出各種不同的解讀,因而歷來就有「詩無達詁」之說。

如按朱熹等人的說法,此詩為勞者直歌其事之作,則全詩當純用賦體,直陳其事。但通觀此詩,每章的首二句為興體。朱熹在《詩集傳》中既揭出每章的首二句為「興」體,又將詩意理解為行役者自歌其事,是自相矛盾的,故姚際恆抓住此點攻朱說最能切中其失。姚際恆云:「觀三章『無思百憂』三句,並無行役之意,是必以『將大車』為行役,甚可笑。且若是,則為賦,何雲興乎?」(《詩經通論》)姚氏概括此詩主題為:「此賢者傷亂世,憂思百出;既而欲暫已,慮其甚病,無聊之至也。」方玉潤《詩經原始》云:「此詩人感時傷亂,搔首茫茫,百憂並集,既又知其徒憂無益,祇以自病,故作此曠達聊以自遣之詞,亦極無聊時也。」姚、方二氏之論最能抓住此詩主題的實質。歌者當是一位士大夫,面對時世的混亂、政局的動盪,他憂心忡忡,轉側不寧,也許他的憂思不為統治者所理解,他的諫言不僅不被採納,反而給自己招來了麻煩,因而發出了追悔之詞、自遣之嘆,但是從中讀者仍能感受到他的憂世傷時之心。有理由推測,詩人選用推車為比興乃有深意存焉。古人以乘輿指天子、諸侯,其來尚矣,那末以推車喻為國效力、服事君王也是情理中事。今人程俊英則說:「這位詩人,可能是已經淪為勞動者的士。」(《詩經譯註》)這是因詩人以「大車」起興而作出的推斷,也可備一說。

另一種對此詩的理解則由求之過深而走向穿鑿附會,這就是從毛傳到鄭箋、孔疏的那種解釋。《詩序》將此詩的主題概括為:「周大夫悔將小人。幽王之時,小人眾多,賢者與之從事,反見譖害,自悔與小人並。」「將」在此處意謂推舉、獎掖。鄭箋釋曰:「鄙事者,賤者之所為也,君子為之,不堪其勞。以喻大夫而進舉小人,適自作憂累,故悔之。」孔疏進一步分析:「無將大車」云云乃「以興後之君子無得扶進此小人,適自憂累於己。小人居職,百事不干,己之所舉,必助憂之,故又戒後人。」

如上文所分析,此詩當為士大夫因憂國之心不被君王接納而發出的牢騷怨嘆,而傳箋的作者卻以偷梁換柱之法將矛頭指向了所謂「小人」,似乎種種煩惱怨憤都是「小人」引起的。這樣一來,也就可以體現出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了。孔疏曾云:「足明時政昏昧,朝多小人,亦所以刺王也。」可謂一語泄漏了天機。孔氏不得不承認此詩有刺君王之意,但他卻竭力說明詩人主要是針對小人,「刺王」只是順帶及之,且意在言外。考《荀子·大略篇》有言:「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者,不可以不慎取友……以友觀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詩曰:『無將大車,維塵冥冥。』言無與小人處也。」又《韓詩外傳》卷七討論「樹人」問題,述簡主(趙簡子)之語:「由此觀之,在所樹也。今子之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擇而後種也。」接着即引此詩「無將大車,惟塵冥冥」之語作證。又《易林·井之大有》亦稱:「大輿多塵,小人傷賢。」可見此說由來已久,流傳甚廣。南宋戴溪即已提出異議。他在《續呂氏家塾讀詩記》中稱此詩「非『悔將小人』也」,「下雲『無思百憂』,意未嘗及小人。力微而挽重,徒以塵自障,而無益於行,猶憂思心勞而無益於事也。世既亂矣,不能挽而回之,如蚍蜉之撼大樹也,徒自損傷而已爾。」姚際恆在《詩經通論》中指出:「自《小序》誤作比意,因大車用『將』字,遂曰『大夫悔將小人』,甚迂。」這些都是突破傳箋陳說的真知灼見。

此詩採用重章復疊的形式,在反覆詠唱中宣洩內心的情感,語言樸實真切,頗具民歌風味,因而雖列於《小雅》,卻類似於《風》詩。全詩三章卻又非單調的重複,而是通過用詞的變化展現詩意的遞進和情感的加深。如每章的起興用「塵」、「冥」、「雝」三字逐步展現大車揚塵的情景,由掀起塵土到昏昧暗淡,最後達於遮天蔽日,詩人的煩憂也表現得愈加深沉濃烈。詩人以一種否定的口吻規勸世人,同時也是一種自我遣懷,在曠達的背後是追悔和怨嗟,這樣寫比正面的抒憤更深婉。▲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443-445

無將大車 - 創作背影

此詩的題旨背景主要有多種說法:朱熹認為:「此亦行役勞苦而憂思者之作。」今人高亨解此詩為:「勞動者推着大車,想起自己的憂患,唱出這個歌。」陳子展稱:「《無將大車》當是推挽大車者所作。此亦勞者歌其事之一例」,「愚謂不如以詩還諸歌謠,視為勞者直賦其事之為確也。」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490-491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443-445

佚名其它诗文

《於潛僧綠筠軒》

蘇軾 〔宋代〕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李清照 〔宋代〕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复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杜牧 〔唐代〕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复制

《秋聲賦》

歐陽修 〔宋代〕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

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余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

」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澹,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

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憤發。

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

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

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

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

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

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病中趙之讓見訪》

楊奐 〔金朝〕

洛陽三月不得雨,君家西來常苦陰。酒杯雖好怕到手,藥裹底事猶關心。

對床幾日肯相就,擁被中宵愁獨吟。莫疑衰疾便揮謝,解吐新句酬知音。

复制

《秋江寫望》

梅窗 〔宋代〕

寒江暮泊小舟輕,白鷺棲煙叢葦鳴。

寬望遠空浮湛碧,老蟾驚玉弄秋清。

复制

《憶昨》

陸游 〔宋代〕

當年落魄錦江邊,物外常多宿世緣。

先主廟中逢市隱,丈人觀里識巢僊。

《五松平》

元好問 〔金朝〕

竹港晨露白,石門秋氣寒。湍流落澗壑,細路深茅菅。

江平白石出,竟日沿清灣。四顧不見人,山鳥時閒關。

蒼崖入地底,煙靄青漫漫。力盡不能過,卻坐空長嘆。

青天白雲間,可望不可攀。虛名竟何得,行路乃爾難。

复制

《即今江海一歸客,他日雲霄萬里人。》

高適 〔唐代〕

桂陽年少西入秦,數經甲科猶白身。

即今江海一歸客,他日雲霄萬里人。

复制

《杭州觀閱武和兒伯范》

危素 〔元代〕

世祖丕圖天廣大,外臣雄鎮海門西。風高霄漢旌旗動,日射沙營劍戟齊。

元帥虎符秋氣肅,三軍鱗甲曉塵低。百年禮樂今全盛,故國遺民已耄齯。

复制

《楚王廟》

王洋 〔宋代〕

提封猶是古方隅,廟食何慚百世餘。醴酒不陳賓客去,至今遺俗重詩書。

复制

《詠白蓮七首》

李堅(貞夫) 〔明代〕

姑射仙人冰雪容,淡香清影立薰風。

似嫌塵世穠華涴,淨洗從前水面紅。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