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清代 / 劉大櫆 / 無齋記
拼 译 译

《無齋記》

劉大櫆 〔清代〕

  橫目二足之民,瞀然不知無之足樂,而以有之為貴。有食矣,而又欲其精,有衣矣,而又欲其華;有宮室矣,而又欲其壯麗。明童艷女之侍於前,吹竽之築陳於後,而既已有之,則又不足以厭其心志也。有家矣,而又欲有國;有國矣,而又欲有天下;有天下矣,而又欲九夷八蠻之無不賓貢;九夷八蠻無不賓貢矣,則又欲長生久視,萬曆祀而不老。以此推之,人之歆羨於寶貴佚游,而欲其有之也,豈有終窮乎?古之詩人,心知其意,故為之歌曰:「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夫不自明其一身之苦,而第以萇楚楚可憐 之無知為樂,其意雖若可悲,而其立言則亦既善矣。

  余性顓而愚,於外物之可樂,不知其為樂,而天亦遂若順從其意。凡人世之所有者,我皆不得而有之。上之不得有馳驅萬里之功,下之不得有聲色自奉之美,年已五十餘而未有子息。所有者,惟此身耳。嗚呼!其亦幸而所有之惟此身也,使其於此身之外而更有所有,則吾之苦其將何極矣;其亦不幸而猶有此身也,使其並此身而無之,則吾之樂其又將何極矣。

  旅居無事,左略右史,蕭然而自足。啼飢之聲不聞於耳,號寒之狀不接於目,看碟以為無知,而因以為可樂,於是「無」名其齋雲。

复制
劉大櫆

作者:劉大櫆

劉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今樅陽縣湯溝鎮陳家洲人。劉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縱聲讀古詩文,韻調鏗鏘,喜飲酒,好吟詩。受教於同鄉吳直,才華出眾。雍正七年(1729年)和雍正十年(1732年),兩次參加考試都登副榜。劉大櫆60歲後為黟縣教諭。幾年後告歸,居樅陽江濱不再出遊,以文學教授生徒。大櫆著作有《文集》10卷《詩集》6卷《古文約選》48卷、《歷朝詩約選》93卷、《論文偶記》1卷,纂修《歙縣誌》20卷。逝世後,安葬在今金社鄉向榮村劉家苕箕地,墓為省級文物。 

劉大櫆其它诗文

《吳大椿置酒丁香花下》

劉大櫆 〔清代〕

江南三月江水清,風暄日暖魚苗生。

客子飄零慣車轍,辜負故園春景晴。

今朝喜見草芽出,丁香枝上蒼玉明。

延陵公子動逸興,安排酒盞招劉伶。

平生抵死荷一鍤,況聞牛與羊魚腥。

侑觴復有好弦管,《連昌宮辭》《琵琶行》。

吾聞阮嗣宗,因人善釀求步兵。

又聞灌仲孺,一錢不直衛尉程。

我輩天涯久淪落,春光入座誰能醒。

畫史解衣槃礴羸,淳于失笑冠絕纓。

飲者身在即不朽,何須刻作鐘鼎銘。

君不見此花含吐如瓶瓴,欲開不開殊有情。

一夜東風起蘋末,紛紛霰雪鋪檐楹。

复制

《送姚姬傳南歸序》

劉大櫆 〔清代〕

古之賢人,其所以得之於天者獨全,故生而向學,不待壯而其道已成。

既老而後從事,則雖其極日夜之勤劬,亦將徒勞而鮮獲。

姚君姬傳,甫弱冠而學已無所不窺,余甚畏之。

姬傳,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則南青也。

億少時與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傳之尊府方垂髫未娶。

太夫人仁恭有禮,余至其家,則太夫人必命酒,飲至夜分乃罷。

其後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歸與姬傳相見,則姬傳之齒已過其尊府與余游之歲矣。

明年,余以經學應舉,復至京師。

無何,則聞姬傳已舉於鄉而來,猶未娶也。

讀其所為詩賦古文,殆欲壓余輩而上之,姬傳之顯名當世,固可前知。

獨余之窮如曩時,而學殖將落,對姬傳不能不慨然而嘆也。

昔王文成公童子時,其父攜至京師,諸貴人見之,謂宜以第一流自待。

文成問何為第一流,諸貴人皆曰:「射策甲科,為顯官。

」文成莞爾而笑,「恐第一流當為聖賢。

」諸貴人乃皆大慚。

今天既賦姬傳以不世之才,而姬傳又深有志於古人之不朽,其射策甲科為顯官,不足為姬傳道;即其區區以文章名於後世,亦非余之所望於姬傳。

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以堯舜為不足為,謂之悖天,有能為堯舜之資而自謂不能,謂之漫天。

若夫擁旄仗鉞,立功青海萬里之外,此英雄豪傑之所為,而余以為抑其次也。

姬傳試於禮部,不售而歸,遂書之以為姬傳贈。

《論文偶記》

劉大櫆 〔清代〕

  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曹子桓、蘇子由論文,以氣為主,是矣。然氣隨神轉,神渾則氣灝,神遠則氣逸,神偉則氣高,神變則氣奇,神深則氣靜,故神為氣之主。至專以理為主,則未盡其妙。蓋人不窮理讀書,則出詞鄙倍空疏,人無經濟,則言雖累牘,不適於用。故義理、書卷、經濟者,行文之實,若行文自另是—事。譬如大匠操斤,無土木材料,縱有成風盡堊手段,何處設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設施者甚多,終不可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氣音節者,匠人之能事也,義理、書卷、經濟者,匠人之材料也。

  神者,文家之寶。文章最要氣盛,然無神以主之,則氣無所附,盪乎不知其所歸也。神者氣之主,氣者神之用。神只是氣之精處。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則死法而已。要在自家於讀時微會之。李翰云:「文章如千軍萬馬;風恬雨霽,寂無人聲。」此語最形容得氣好。論氣不論勢,文法總不備。

  文章最要節奏;管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聲竊渺處。

  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然余謂論文而至於字句,則文之能事盡矣。蓋音節者,神氣之跡也;字句者,音節之矩也。神氣不可見,於音節見之;音節無可准,以字句准之。

  音節高則神氣必高,音節下則神氣必下,故音節為神氣之跡。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聲,或用仄聲;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則音節迥異,故字句為音節之矩。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

  文貴奇,所謂「珍愛者必非常物」。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筆者,有奇在丘壑者,有奇在氣者,有奇在神者。字句之奇,不足為奇;氣奇則真奇矣;神奇則古來亦不多見。次第雖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自是文家能事。揚子《太玄》、《法言》,昌黎甚好之,故昌黎文奇。奇氣最難識,大約忽起忽落,其來無端,其去無跡。讀古人文,於起滅轉接之間,覺有不可測識處,便是奇氣。奇,正與平相對。氣雖盛大,一片行去,不可謂奇。奇者,於一氣行走之中,時時提起。太史公《伯夷傳》可謂神奇。

  文貴簡。凡文,筆老則簡,意真則簡,辭切則簡,理當則簡,味淡則簡,氣蘊則簡,品貴則簡,神遠而含藏不盡則簡。故簡為文章盡境。程子云:「立言貴含蓄意思,勿使無德者眩,知德者厭。」此語最有味。

  文貴變。《易》曰:「虎變文炳,豹變文蔚。」又曰:「物相雜,故曰文。」故文者,變之謂也。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之句句變,神變、氣變、境變、音節變、字句變,惟昌黎能之。

  文法有平有奇,須是兼備,乃盡文人之能事。上古文字初開,實字多,虛字少。典漠訓誥,何等簡奧,然文法自是未備。至孔於之時,虛字詳備,作者神態畢出。《左氏》情韻並美,文采照耀。至先秦戰國,更加疏縱。漢人斂之,稍歸勁質,惟子長集其大成。唐人宗漢,多峭硬。宋人宗秦,得其疏縱,而失其厚茂,氣味亦少薄矣。文必虛字備而後神態出,何可節損?然校蔓軟弱,少古人厚重之氣,自是後人文漸薄處。史遷句法似贅拙,而實古厚可愛。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顯言也,故即事以寓情。即物以明理,《莊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記》之文也。

  凡行文多寡短長,抑揚高下,無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學者求神氣而得之於音節,求音節而得之於字句,則思過半矣。其要只在讀古人文字時,便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

复制

《西山》

劉大櫆 〔清代〕

西山過雨染朝嵐,千尺平岡百頃潭。啼鳥數聲深樹里,屏風十幅寫江南。

复制

《送張繡楓》

劉大櫆 〔清代〕

君家住近姑蘇台,門前綠水群鷗來。

坐對晴窗誦六甲,桃花灼灼當窗開。

幾年入洛曳珠履,筆端所向皆披靡。

為惜風光不待人,夢魂飛渡吳江水。

與君一見論心事,傾筐倒筐無所忌。

燕市酒徒今幾人,酒酣更灑楊朱淚。

遙指秋波江上船,孤帆颯颯凌蒼煙。

吳中春草碧於染,聊寄相思到日邊。

复制

《梧樹行》

劉大櫆 〔清代〕

金谷洞口梧十尋,巑岏直上干太陰。石根銅干自終古,白蘚蒼鱗留至今。

念爾長材世所鮮,待入宮懸逐匏管。託身虛牝無人收,零落秋風歲華晚。

复制

《樓上曉望》

劉大櫆 〔清代〕

澹然九秋時,復此層樓上。遙虛聳碧峰,嵯峨非一狀。

宿雲澗中收,輕煙林外颺。天高見鵠飛,風遠聞漁唱。

欣茲景物佳,撫心默惆悵。

复制

《游龍眠山》

劉大櫆 〔清代〕

良辰值暄序,振策遵靈崖。暗谷既陰閟,崇坡復陽開。

斑斕絕壁峙,䆗窱曾阿頹。朱葩冒石脊,翠穎環水涯。

文魚躍西澗,森木榮南垓。幽幽乳竇滴,殷殷飛瀑豗。

蘭野霞氣上,松門樵響來。引手摘弱卷,散發依蒼苔。

攀登不知倦,憩坐時忘回。志虛浮慮遣,襟遠群象該。

況挈素心侶,同傾昭曠懷。

复制

《題羅生畫石扇面為張碇山》

劉大櫆 〔清代〕

羅生十日畫一石,嶙峋不異千仞山。似從昨夜姑臧至,二十八宿森斕斑。

此時七月苦炙熱,漫膚多汗行路難。張君持此動搖微風發,石氣隨風生薄寒。

使我凜烈自顧,忽覺衣裳單。我聞昔日女媧鍊石補青天,余此一握蒼且堅。

一朝大風從北來,吹汝墮入塵埃間。溪旁久臥胡不起,視彼後者加之鞭。

直使駕橋渡海去,東看日出榑桑邊。石乎胡不含滋吐潤惠四海,空存大骨堯堯學學然。

我今齋戒發取視,應得金簡玉書,九疑東南宛委篇。

不然緹巾十襲空見憐,無殊瓦甓何足觀。

复制

《寄翁兆溱》

劉大櫆 〔清代〕

年少高才始發硎,小桃花下戶長扃。承歡切至多容色,汲古精微入杳冥。

前輩風流今已邈,後堂絲竹汝曾聽。西州門外山如舊,從此扁舟不忍停。

复制

《發銅陵》

劉大櫆 〔清代〕

大江風急峭帆喧,帆影江聲萬馬奔。朝發銅陵未朝飯,兩山如畫過天門。

复制

《無齋記》

劉大櫆 〔清代〕

  橫目二足之民,瞀然不知無之足樂,而以有之為貴。有食矣,而又欲其精,有衣矣,而又欲其華;有宮室矣,而又欲其壯麗。明童艷女之侍於前,吹竽之築陳於後,而既已有之,則又不足以厭其心志也。有家矣,而又欲有國;有國矣,而又欲有天下;有天下矣,而又欲九夷八蠻之無不賓貢;九夷八蠻無不賓貢矣,則又欲長生久視,萬曆祀而不老。以此推之,人之歆羨於寶貴佚游,而欲其有之也,豈有終窮乎?古之詩人,心知其意,故為之歌曰:「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夫不自明其一身之苦,而第以萇楚楚可憐 之無知為樂,其意雖若可悲,而其立言則亦既善矣。

  余性顓而愚,於外物之可樂,不知其為樂,而天亦遂若順從其意。凡人世之所有者,我皆不得而有之。上之不得有馳驅萬里之功,下之不得有聲色自奉之美,年已五十餘而未有子息。所有者,惟此身耳。嗚呼!其亦幸而所有之惟此身也,使其於此身之外而更有所有,則吾之苦其將何極矣;其亦不幸而猶有此身也,使其並此身而無之,則吾之樂其又將何極矣。

  旅居無事,左略右史,蕭然而自足。啼飢之聲不聞於耳,號寒之狀不接於目,看碟以為無知,而因以為可樂,於是「無」名其齋雲。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