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張先 / 菩薩蠻·憶郎還上層樓曲
拼 译 译

《菩薩蠻·憶郎還上層樓曲》

張先 〔宋代〕

憶郎還上層樓曲。

樓前芳草年年綠。

綠似去時袍。

回頭風袖飄。

郎袍應已舊。

顏色非長久。

惜恐鏡中春。

不如花草新。

菩薩蠻·憶郎還上層樓曲 - 譯文及註釋

譯文心中思念情郎,於是登上高樓遠望。樓前的芳草,一年一綠,如今又是春天來到。這青翠的綠色仿佛情郎離去時所着衣袍的顏色。分別時,他不忍離去,回首凝望,衣袖隨風飄動。一別數年,他嶄新的衣袍恐怕已經變舊了吧。新綠的顏色也已經暗淡無光了吧。其實韶華易逝,就連鏡中的容顏也一年一年地逐漸減色,不像芳草那樣歲歲依舊。

注釋菩薩蠻: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樓前芳草年年綠:此句化用淮南小山《招隱士》賦「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及王維《山中送別》詩「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鏡中春:指鏡中女子的容顏如春光般姣好。▲

李靜 等.唐詩宋詞鑑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223

菩薩蠻·憶郎還上層樓曲 - 賞析

這是一首以感春懷人為內容的閨怨詞。起首「憶郎還上層樓曲」一句通過閨中少婦登樓望遠的視線,把她的一顆愁心送到遠方遊子的身邊。登樓望遠是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多從空間落想,悵望行人此去之遠。第二句「樓前芳草年年綠」,則從時間落想,因見芳草「年年綠」而悵念行人遠行之久。從這句詞的出處來說,它取意於淮南小山《招隱士》與王維《山中送別》句意,暗含既怨遊子不歸又盼遊子早歸的複雜意味。

三、四兩句「綠似去時袍,回頭風袖飄」,巧妙地以第二句句末的一個「綠」字為橋樑,從「芳草年年綠」到「綠似去時袍」,由望景過渡到懷人,感今過渡到思昔。抒情女主人公從芳草之綠生發聯想,勾起回憶,想起郎君去時所着衣袍的顏色,並進而追憶其人臨去依依、回首相望時,衣袖隨風飄動的情景。離別之際的這一細節深深印在她的記憶之中,是時時都會重現眼前的一幅令人黯然魂銷的畫面;此時,因望見芳草綠、想到「去時袍」,當初的這幅畫面又分明似在眼前了。此時此事,此情此景,真是「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詩經·小雅·隰桑》)。從這兩句詞,即可以想見詞中人當年別郎時的留戀,也可以想見其此時「憶郎」時的惆悵。牛希濟《生查子》詞中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可與這兩句詞參讀,不同的是:張先詞就居者立言;牛詞則擬居者口吻以囑咐行者。兩者俱謂見綠草而不忘着綠之人,其運思之同異正未易區別。

換頭「郎袍應已舊,顏色非長久」兩句,緊承上片的三、四兩句。詞筆不離衣袍,而又翻出新意。同樣是寫那件綠色的衣袍,但上兩句是回憶去時的袍色,這兩句是想象別後的袍色。前者把一片相思時間上拉回到過去,後者則把萬縷柔情空間上載送到遠方。同時,這兩句又與上片第二句中的「年年」兩字遙相呼應,也是從時間落想,暗示別離之長久。正因別離已久,才會產生衣袍已舊、怕那去時耀眼的綠色已經暗淡無光的推測。又從袍之舊、色之褪,觸發青春難駐、朱顏易改之感。於是,自然引出下面「惜恐鏡中春,不如花草新」兩句,把詞意再推進一步。詞中人之所惋惜、恐懼的是一個意義更深廣、帶有永恆性的人生悲劇,而不僅僅是一次別離的痛苦。離別固然折磨人,但行人終有歸來之日,日後相逢之樂還可以補償此時相思之苦;至於人生短促、歲月無情,而居者與行者都會分離中老去,這卻是無可挽回、無可補償的,正所謂「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王國維《蝶戀花》)。這兩句詞,則對照眼前「芳草年年綠」之景,怨嘆人之不如花草。花落了,明年還會開;草枯了,明年還會綠;而人的青春卻一去不復返了。鏡中的春容只會年年減色,不會歲歲更新。劉希夷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白頭吟》)說的也是這樣的意思。

張先特別擅長於攫取具有特色的景物來抒發感情,此詞則始終圍繞顏色運思,並用以穿針引線,貫穿全篇。詞之上片着眼於顏色的綠與綠之相同,使空間隔絕的近處芳草與遠方行人相連結,使時間隔絕的此日所見與昔日所見相溝通,從而使樓前景與心中情融會為一,合為詞境。下片着眼於顏色的新舊差異,使回憶中的昔時之袍與想像中的此日之袍相對照,使身上衣與境中人相類比,使容顏之老與花草之新形成反比。上片因「憶郎」而「上層樓」,因「上層樓」而見「樓前芳草」,因芳草之「綠」而回憶郎袍之「綠」,再因去時之「袍」而想到風飄之「袖」。首句與次句的兩個「樓」字,緊相扣合;次句與第三句的兩個「綠」字,上下鈎連;第四句的「袖」字固與第三句的「袍」字相應,句中的「回頭」兩字也暗與第三句的「去時」兩字相承,針線綿密,過渡無痕。下片雖另起新意,卻與上片藕斷絲連。因三、四兩句回憶起去時之袍,過片兩句就進一步想象此時之袍;過片兩句的上、下句間,則是因衣袍之「舊」而致慨於「顏色非長久」。接下來的兩句,更因袍色之不長久而想到「鏡中春」也不長久,再回溯上片「芳草年年綠」句,而有感於不如花草之年年常新。通篇脈絡井然,層次分明。▲

陳邦炎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377-379

陳敦貴.成功的綠色描寫——介紹張先的《菩薩蠻》[J].語文學刊,1988,10.

張先

作者:張先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人。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曾任安陸縣的知縣,因此人稱「張安陸」。天聖八年進士,官至尚書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間。曾與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游。善作慢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曾因三處善用「影」字,世稱張三影。 

張先其它诗文

《碧牡丹(晏同叔出姬)》

張先 〔宋代〕

步帳搖紅綺。

曉月墮,沈煙砌。

緩板香檀,唱徹伊家新制。

怨入眉頭,斂黛峰橫翠。

芭蕉寒,雨聲碎。

鏡華翳。

閒照孤鸞戲。

思量去時容易。

鈿盒瑤釵,至今冷落輕棄。

望極藍橋,但暮雲千里。

幾重山,幾重水。

复制

《玉樹後庭花(上元·般涉調)》

張先 〔宋代〕

華燈火樹紅相鬥。

往來如晝。

橋河水白天青,訝別生星斗。

落梅穠李還依舊。

寶釵沽酒。

曉蟾殘漏心情,恨雕鞍歸後。

复制

《御街行·般涉調》

張先 〔宋代〕

夭非花艷輕非霧。來夜半、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云何處。遠雞棲燕,落星沈月,紞紞城頭鼓。參差漸辨西池樹。珠閣斜開戶。綠苔深徑少人行,苔上屐痕無數。余香遺粉,剩衾閒枕,天把多情付。

复制

《清平樂·般涉調》

張先 〔宋代〕

青袍如草。得意還年少。馬躍綠螭金絡腦。寒食乍臨新曉。曲池斜度鸞橋。西園一片笙簫。自欲勝留春住,風花無奈飄飄。

复制

《定風波令》

張先 〔宋代〕

李公擇二學士、陳令舉賢良般涉調西閣名臣奉詔行。南床吏部錦衣榮。中有瀛仙賓與主。相遇。平津選首更神清。溪上玉樓同宴喜。歡醉。對堤杯葉惜秋英。盡道賢人聚吳分。試問。也應旁有老人星。

复制

《天仙子·別渝州·仙呂調》

張先 〔宋代〕

醉笑相逢能幾度。為報江頭春且住。主人今日是行人,紅袖舞。清歌女。憑仗東風教點取。三月柳枝柔似縷。落絮盡飛還戀樹。有情寧不憶西園,鶯解語。花無數。應訝使君何處去。

复制

《蝶戀花·林鐘商》

張先 〔宋代〕

綠水波平花爛漫。照影紅妝,步轉垂楊岸。別後深情將為斷。相逢添得人留戀。絮軟絲輕無系絆。煙惹風迎,併入春心亂。和淚語嬌聲又顫。行行盡遠猶回面。

复制

《感皇恩·中呂宮》

張先 〔宋代〕

萬乘靴袍御紫宸。揮毫敷麗藻,盡經綸。第名天陛首平津。東堂桂,重占一枝春。殊觀聳簪紳。蓬山仙話重,霈恩新。暫時趨府冠談賓。十年外,身是鳳池人。

复制

《菩薩蠻》

張先 〔宋代〕

藕絲衫剪猩紅窄。衫輕不礙瓊膚白。縵鬢小橫波。花樓東是家。

上湖閒蕩槳。粉艷芙蓉樣。湖水亦多情。照妝天底清。

复制

《張先生》

張先 〔宋代〕

孰視空堂竟不言,故應知我未天全。

肯來傅舍人皆說,能致先生子亦賢。

脫屣不妨眠糞屋,流澌爭看浴冰川。

士廉豈識桃椎妙,妄意稱量未必然。

复制

《雨中承通政張先生過訪賜詩用韻奉荅》

張先 〔宋代〕

一雨江帆許卸時,溪雲五日拜公詩。天知留客應難霽,馬到看山亦緩馳。

何地斯文堪此會,十年今日舉吾卮。可今分付梅花月,留與山中別後思。

复制

《送張先生致仕歸閩 其三》

張先 〔宋代〕

蘭舟曉發潞河壩,思入平沙路幾千。想淂到家尋舊業,白雲書屋尚依然。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