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林外 / 山中二絕 其二
拼

《山中二絕 其二》

林外 〔宋代〕

窗前瀑布寒,林外夕陽薄。清風何處來,撲撲松花落。

复制

山中二絕 其二 - 賞析

林外

作者:林外

  林外(1106-1170年),宋福建晉江馬坪村人,為林知八世孫,字豈塵,號肇殷。生於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卒於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林外的科場之路很曲折,屢試不第,直到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已超過了知天命的年齡,才登進士,他受命為興化縣令,仕途也就此止步。

林外其它诗文

《第三十九回》

林外 〔宋代〕

  助力感恩委身擅寵 失官盜印報怨相當

  且說賣解女郎濮鳳姑,在襄陽賣藝,兩個營混子趙斌、趙英,瞧見鳳姑生得花朵兒似的,想去調戲她。兩人走進圈子,向鳳姑索取場地錢。鳳姑答道:「路過貴地,川資告乏,不得已在這裡拋頭露面,借光片刻,想弄個飯食,請兩位爺原諒則個!」哪知趙英自不量力,要和鳳姑比個高下,暗想從放對時,活活手面。鳳姑推辭不過,只好出手,不上兩個照面,竟把趙英打倒於地。趙英自知不是對手,爬起身來,正想鑽入人叢中逃走,不料被鳳姑攔住,要他賠禮,才肯放走。幸經閒人排解,臨了叫聲姑小姐了事。兄弟倆丟了臉,怎肯干休,正想找尋朋友報復,恰巧在半路上遇見督標百總蘇元,素來知道他精通拳腳,最喜歡女色,就乘機向他說道:「老總!你往哪裡去?前邊廣場上有個山東賣解女郎,相貌生得如花似玉,聲言要比武擇婿,誰能勝得他,即以終身相托;但照我們看來,她的本領也平常得極,像你蘇大爺去和她比試,管教出手即勝。如若有興,何妨一試。」蘇元信以為真,帶着趙氏兄弟一腳邊起來,分開眾人,走到場中,果見賣解女郎生得長眉插鬢,體態苗條,一望而知是個北地胭脂,就昧然上前,向她說道:「我與你見個高下如何?」鳳姑閃眼一望,見是個二十多歲的壯漢,生就赤糖色麵皮,濃眉曝目,高顴闊口,身着軍衣軍褲,足登薄底皂布快靴,不問可知是個營混子。且見趙氏兄弟立在他背後,料必是請來報復的,自悔不該好勝,把趙英打倒,現在弄得騎虎難下,不和他交手,決不肯干休,和他交手,勝了他,只怕再邀人來報復,煩惱不尋人,自去尋煩惱,只好情讓他爭回些面子,求個和平解決。打定主意,就含笑答道:「既承賜教,敢不唯命是聽。」說罷,各自使開招數,動手比試。

  這時錦堂已被後來的觀眾擠排到最前面,定神細瞧,賣解女郎的解數和拳法,不像江湖把式,好似出自少林門下,又見她一味騰挪躲閃,只是退讓,並不還手。再瞧那個男子,認得是蘇元,膂力卻是不弱,使展開來的招數,倒好像江湖派,分明是少林外家的最下乘功夫,看他打人不還手,已經弄得汗流氣喘,拳法越打越松,迭露破綻,虧得那個女郎步步退讓,若然顯出全身功勁,還起手來,蘇元哪裡是她的對手。此時趙氏弟兄見鳳姑步步退讓,蘇元着着緊逼,以為蘇元占了上風,就在旁邊高聲叫好,那看熱鬧的人,越聚越多,也有不少懂得武藝的站在前排,早看出女郎有心相讓,否則安有着着退步,絕不還手的,這也是她的乖巧,曉得獨龍難斗地頭蛇,不願和營混子結仇,故爾一味情讓。這班懂武藝的觀眾,都表同情於賣解女郎。有兩個在旁叫道:「比武比得對方不還手,爭得些兒極面子,也可趁勢收篷了!」哪知蘇元誤會女郎有情於他,故爾一味退讓不還手,於是得寸進尺,愈逼愈緊,定要把女郎打倒,等她親口許了婚姻,才肯住手。這正是癩蛤蟆妄想吃天鵝肉。

  鳳姑豈有看不出他的用心,暗想:他如此不識好歹,若不使他吃些小痛苦,打到天黑,他也不肯罷休。打定主意,馬上交換架勢,改守為攻,使出一路後天羅漢拳,兩個拳頭左右開展,上下並進,好似狂風催急雨,越打越緊,認定蘇元要害處打進。蘇元本則打得汗流氣喘,有些來不得,怎當得鳳姑反守為攻,步步緊逼,打得他手忙腳亂,招架也來不及,更莫說還手了。幾個懂武藝的觀眾,瞧見鳳姑打一路羅漢拳,手腳乾淨迅速,功夫已臻上乘,就不約而同齊聲叫好。趙氏兄弟忽見蘇元手足慌亂,快要失敗,恨不得趕上幫打,猶怕被閒人們叱喝。

  正在着急的當兒,鳳姑霍地使出一手叫做青龍探爪,打算趨勢抵住蘇元。蘇元不懂這手的破法,急將身子向後倒退幾步,便想鑽入人叢中溜逃。那鳳姑使這一手,全身功勁都運到上半身,伸出右臂來抓蘇元,變成上輕下重,冷不防蘇元倏的向後倒退,鳳姑一抓撲個空,身子向前直磕出去,若是男子,腳底闊大,還可借力站穩,鳳姑的蓮鈎瘦削,簡直不滿三寸,哪裡栽得住全身重量,幾乎向前合撲栽倒。趙氏兄弟看得真切,齊聲喝道:「總爺有臉,竟能於敗中取勝。」那時錦堂站處,相離鳳姑只有二三尺,看她一抓撲了空,又聽趙氏弟兄高喊敗中取勝,激動了他的無名火,暗想這班營混子,仗勢欺壓三綹梳頭的女子,待我來暗助她一臂之力,免得她當場坍台。說時遲,當時快,錦堂一轉念間,急把右足伸出,向鳳姑淌出的右足尖前,踏地攔住。鳳姑有這一借力,右足踏穩,身體也得直立,連忙把錦堂閃眼一望,見是個方面大耳,服飾大方的上流人,心上感激萬分。這時蘇元見女郎未曾栽倒,瞥見陳提調立在旁邊,嚇得他鑽入人叢中就逃。趙氏弟兄亦然溜走。

  鳳姑便向錦堂襝衽道謝,並詳詢姓氏住址。那錦堂本想覓個會武藝的如意夫人,物色多年,未曾覓到,現在見鳳姑生得艷麗如花,且具有這副好身手,豈容當面錯過!當時就以直相告。濮金標聽說是個官員,也走近前來。鳳姑就向老父說道:「爸爸,女兒虧得這位陳爺暗中相助,否則要坍台在營混子手裡了。」錦堂就向金標問明姓名籍貫,未了說道:「你們父女不必賣藝,缺少川資,到我公館裡去拿。」鳳姑答道:「理當登門拜謝,請爺先回,我們收拾了場子,同來拜謝。」錦堂就先回公館。那父女倆把賣藝傢伙,收拾扎束,帶回寓中。金標便向鳳姑說道:「我瞧陳爺相貌堂堂,將來必有作為,他肯在暗中助你,諒必愛你生得不錯。現在你等在這裡,待我前去,把你終身許給他,只怕他已有正室,那不冤屈你做他的偏房。」

  鳳姑聽說,臉脹緋紅,含羞不答。金標連問幾遍,鳳姑被逼不過,答道:「任憑爸爸作主。」金標就興沖沖趕到陳公館,先向鄰家問明陳錦堂是候補道,快活非常,入門見過錦堂,就把來意說明。錦堂就問聘金多少,金標答道:「分文不取。不過老漢只有這一女,只想靠老終身。」錦堂慨然允諾。金標告辭回去。次日錦堂用托紅大轎,把鳳姑接到公館裡。好得大婦在原籍,公館裡只有個大姨太,鳳姑遂得寵擅專房。金標靠着女兒,終年遊山玩水,過他的逍遙日子,這是鳳姑的來歷。補敘明白,書歸正傳。

  且說鳳姑因見錦堂自撤任後,終日愁眉不展,自告奮勇,替他泄忿,當下為保守秘密起見,孑身出門,除錦堂之外,無人曉得她去幹什麼。鳳姑匆匆出門,一腳邊趕到碼頭上,雇了坐船,駛到安襄鄖道衙門近處,付過舟金,離舟登岸,好在往過這裡一年多,路徑熟悉。道署後面有一觀音庵,錦堂在任時,鳳姑時常到庵中燒香許願,與老尼靜修很為投機。此時徑到庵中,靜修殷勤接待,延入雲房中,分賓主坐下,啟口便問:「姨太太到此有何公幹?」鳳姑謊說:「日前我們匆促辦移交,失落兩件緊要部文在道署中,討過幾次,楊道台不肯檢出交還,大人才命我來,入署找尋。靜師千萬不要在人前吐露口風。」

  靜修答道:「老尼怎敢漏泄機密,不過道署中門禁森嚴,姨太太怎能進去找尋呢?」鳳姑答道:「這個我自有方法,你只消把佛樓上的房間,容我留榻,以外你不必過問。」靜修唯唯答應,當下用素筵款待。鳳姑等在庵中,日間足不出戶,等到黃昏,靜修親送鳳姑到樓上客房中,略談了幾句,作別下樓安歇。

  鳳姑守到半夜,全身略事扎靠,從樓窗口躍登屋頂,乘着月色,使展輕身功夫,一路躥過幾十家屋頂,方到道署界牆邊,就從屋面上使個飛雲縱,躍到界牆頂上,定神下望,認明是道署後花園,就縱身落地,辨明路道,徑出園門,穿過上房,向籤押房過來,幸喜人影都不曾遇見。本來她住過道署中一年多,門戶熟悉,擇僻靜處走到籤押房後軒,這是用印處,借着窗外的月光,仔細找尋,瞥見那顆安襄鄖道的鋼印,正放在桌旁架上。一見之下,喜出望外,便閃身入內,伸手取着,即行轉身由原路回到園中。曉得四面廳前,有兩口太平井,一腳邊趕到右面井邊,把那顆鋼印投入井中。只聽撲通一聲,那鋼印已杳無蹤影。她的公幹,到此已畢,仍舊躍登屋頂,回到尼庵佛樓上,登床安睡。

  她路遠迢迢趕來,幹這一幕盜印拋印的趣劇,太覺小題大做了!這是陳錦堂銜恨楊天德用引誘手段,奪去了他的道缺,才密遣愛妾,施此惡作劇。官不可一日無印,料定楊天德也要受提空處分,那末一報還一報,冤氣就可消釋了。鳳姑要使錦堂解悶開懷,不借冒此大險。當下她回到尼庵中,安睡到日上三竿,方才一覺醒來,下床盥漱梳頭,曉妝停當,下樓吃過早膳,就取出十兩銀子,送給靜修作香火錢,告別出庵,雇坐民船回公館。那楊天德失去了官印,遍尋無着,只好上轅門稟明請罪。林公申斥他辦事糊塗,一顆印信,尚且照顧不周,怎能辦理安襄鄖三府屬的鹽務呢?天德惟有連稱職道罪該萬死。林公不願和他多說,立即送客,次日就把楊天德撤任,改委楊以增署理,限他十日尋獲失印。

  要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复制

《第十六回》

林外 〔宋代〕

  羊奔澗得逢仙友 虎出穴又仗神威

  三緘驅羊山外,群羊齊奔,彼亦急急逐之。奈羊不擇地而游,三緘被荊棘勾衣,茅茨刺足,血流不止,蹣跚難行。日夕歸來,匈奴視之,曰:「爾足底未能結實,故不敵茅茨之鋒。」遂插鐵板於爐中,俟其紅時,烙及兩足。三緘痛不可忍,呼號欲絕。匈奴曰:「不如是,不能驅羊山崗,何呼號乃爾?」竟將兩足烙畢,身以羊毛氈披之,首以羊皮袋覆之,儼然又一匈奴也。次早給彼蕎餅,命急驅出群羊。三緘足甚痛疼,一拐一跛,勉強驅至山頂。山下澗水一泓,群羊欲飲,狂奔而去。三緘恐羊去遠,不能追逐;又懼羊若有失,受辱匈奴,事處兩難,不顧痛楚,隨之下澗。群羊飲罷,一羊傍澗酣眠,則眾羊效之。

  三緘於羊眠後,席地而坐,自覺足底如焚,呻吟之聲不絕於口。

  復禮子領得師命,乘雲空際,以查三緘,如有難臨,速為援救。正從秦嶺見三緘獨坐於地,雲頭按下,意欲相近與之交談。恐其偶露行藏,為彼窺破,於是略顯仙法,指衣成氈,化石成羊,緩緩驅來,眠於澗左。連呼三緘曰:「爾羊飽否?食餅其時矣。」三緘亦問曰:「爾羊何如?」復禮子曰:「吾羊烈甚,往往狂奔,追逐數山,始眠於此。」三緘曰:「爾羊既眠,諒已飽矣,來茲一晤可乎?」復禮子曰:「吾正無侶,急欲與子閒談也。」言畢,撩衣涉澗,至三緘處,兩相交揖而後並坐焉。

  坐已,復禮子曰:「吾兄愁顏如此其極,其殆初入是地而役任看羊乎?」三緘曰:「然。」復禮子曰:「初任看羊,必烙足底,若無藥以擦其患處,終則濃血交流,牧任難勝。匈奴惡之,必加鞭笞之苦。」三緘曰:「吾於斯時,已不聊生,再加鞭笞,有死而已。兄屬何名,步履若是其健乎?」復禮子曰:「吾傅姓名理,始以訪友求道四方,繼戀功名,參及胡將軍行伍。前剿匈奴敗績,為彼所擒,已受五年看羊之役,不惟足底堅實,而且蕎餅慣吃,雨雪風霜久不畏之,故強健乃爾。」三緘聞而泣曰:「吾不知若何而後如君也。」復禮子曰:「必歷四五春秋,方能強劍然子初到,難受此地煙瘴,吾有藥一貼,掬水而飲,非但煙瘴可避,而足自步履如常。」遂取藥身旁,以予三緘,三緘立而跌者再。復禮子曰:「爾全不能行動耶?」三緘曰:「不能。」復禮子曰:「爾不能行動,今夜露宿於此,虎狼一至,安保爾軀?」三緘聆言,大聲哭曰:「願死虎口,以了一生。」復禮子曰:「毋泣毋泣,吾且扶爾至澗,掬水飲藥。」三緘起,手撫復禮子兩肩,一步一停,曳踵而至,躬身掬水,將藥飲之。昏絕片時,蘇來覺得精神爽快,以足踏地,其痛若失。

  三緘謝曰:「服君藥餌,不啻仙丹,倘能得脫牢籠,仍歸故里,兄與杜公恩德,吾必報之。」復禮子曰:「斯言既出,不可忘也。」三緘指天誓曰:「若忘斯言,有如是日。」復禮子曰:「此山虎狼甚伙,慣盜其羊而食,每於牧罷歸去,匈奴磬點其數,如或欠一,鞭笞定所不免。吾有異術能化石成羊,兄羊如被虎狼所吞,向石呼曰:『爾石來,爾石來,吾今換爾入羊胎。

  速速化,速速化,化作羊兒回去罷。吾奉紫霞命,弄假可成真。』只此數言,石化為羊,以補其缺。」三緘將口訣記下,復禮子用手一指,石果化羊,旋化為石焉。化已,又語之曰:「是山虎狼不但食羊,即看羊人多被吞嘧,教爾一咒,虎狼縱近爾體,亦不過舌舐鼻嗅而已。」三緘曰:「其咒如何?」復禮子曰:「我是天仙體,牧羊將他倚,山神聽我令,化為木石侶;虎狼宜速避,莫違天律語。爾見虎狼則念此咒,但須穩坐毋動,如其畏而奔走,必不利爾躬也。」三緘一一記之。復禮子曰:「日已西墜,吾途尚遙。」言別一聲,驅動群羊,竟投山後。

  三緘返,匈奴點明羊數,又予蕎餅。三緘吃罷,倚檐而臥。

  天曉驅羊向左,山左之草,更見蔥蘢,群羊濟濟趨奔,爭奪而食。後一驅羊者呼曰:「是地不可牧也,若再前驅,爾羊莫保。」三緘曰:「草綠縟而深肥,羊腹易飽,何不可牧?」其人曰:「中有怪物,善能噬羊,如何牧之,早已草色無存矣。」三緘聞言,忙將群羊驅轉向北。北面牧羊者眾,三緘所牧有四五頭入彼隊中,其心以為驅歸之時自然各理各隊,不料匈奴牧子慣以己羊驅於人牧之旁,人羊一入彼群,即為已有。驅歸,主點其數,多得者厚賞。三緘初任此役,未識其中詭譎,毫不介懷。

  彼牧羊者恐三緘見號擇認,故將驅羊竹杖,向羊繞之,羊遂合群驅之而去。三緘呼曰:「吾羊四五入爾群內,爾何不辨其號而驅去乎?」牧羊者曰:「吾隊無爾羊,毋得妄認。」三緘曰:「羊入爾群,不過片時,胡即謂為爾有?」牧者不答,三緘入彼羊群擇之。牧者怒氣勃勃,將三緘扭臥,毒手相加。三緘體弱難支,昏絕在地。牧者釋手,驅羊竟去。

  紫霞真人適登講道台,呼及群弟子排班聽道,將道講畢,向復禮子而言曰:「三緘牧羊失羊,已為得羊者毆斃。爾急入塵世,以丹活之。」復禮子曰:「三緘受磨已多,師胡弗稍解一二。」紫霞曰:「是非爾所知也,譬諸塵世之子,迷於嫖賭,為父母者,先教以甜言,不聽,繼加以夏楚,亦不聽。父母見其心性難於移易,欲置之死,或遇親友勸解釋之,而其作為仍復如前。父母無可為情,任之而已。子見父母不加責斥,忌憚愈無,必至於金盡身窮,幾乎莩死,始轉念而深厭嫖賭,卒能成家登富者,何哉?磨鍊精、迷陣破也。三緘自入名場,以至於今,迷陣尚深,道心未動,弗使之一生九死,安能磨出白玉精金。不然師命脫化紅塵,豈不思一磨不使之受乎?」復禮子曰:「紅塵真似海,陷溺日愈深,不怕天仙子,難跳陷人坑。」紫霞曰:「凡由仙入世,不有指點,終墜孽海,所以俗子煉道能出塵者難,入塵而思出塵者更難。爾等既已成真,思凡塵心切不可抱。」言已。退入仙府。

  諸弟子謂復禮子曰:「師命爾持丹以救三緘,可速去之。」復禮子諾,去車駕動,竟墜嶺頭。瞥見三緘仰臥於地,忙納丹口內,頃刻魂歸軀殼,猶然大哭曰:「還吾羊來。」復禮子曰:「爾羊安在?」三緘曰:「吾羊誤入爾隊,爾可不分皂白,竟驅去乎?」復禮子曰:「爾其急起,要羊不難也。」三緘漸漸清醒,將復禮子諦視一遍而泣曰:「爾傅兄乎?」應之曰:「是矣。」三緘曰:「吾驅羊至此,誤入人群,彼不辨明,占驅之去。吾不服,入群擇之,被牧羊者毒毆而昏,不醒人事。茲遇傅兄救吾於既死,恩固大矣,然吾羊不得,烏能對及匈奴?恐承兄恩活於此時,難免鞭死於今夕。」復禮子曰:「要爾之羊,易如反掌耳。」三緘拜而求之。復禮子以手招曰:「失羊來,失羊來,毋入他群惹禍胎。急急歸,急急歸,仍與羊群共一堆。」偈甫畢,突來四五羊入群內。三緘恐非己之所失,試查其號,果故物也。方欲拜謝傅理,遍尋不得,以為牧羊異地矣。

  自此見牧羊多處,暗向別地驅之。

  時屆秋深,三緘牧羊雲嶺,遙聞年少匈奴處吹笙,觸動杜公相別之情,與言宥罪歸都之事,不覺心腹如割,淚滴羊氈,望着南關大哭,曰:「孤身如雁在遼陽,思及高堂暗自傷;望見南關魂欲斷,頻將消息問蒼蒼。」正傷感間,忽聽喚羊聲,極目相視之,乃一年少牧子驅羊嶺左。三緘畏甚,將羊驅至嶺右。彼見三緘驅羊右行,即以所持竹杖插於地,群羊惰而皆眠。

  三緘見彼羊已眠,不復他適,獨坐於老樹之下,默默不語,淚滴胸襟。

  頃之少年亦至,與三緘並肩而坐。三緘恐如前日匈奴毒手相加,起而避之。少年曰:「君毋避吾,吾亦大朝子民,誤入此地者也。」三緘聆其言善,乃詳問曰:「爾胡為而至此?」少年曰:「吾父石蘊山,翰林學士也。吾甫六齡,母即物故,後母悍毒,刻待吾身,幸父送吾讀於同年家中不受羅織。自父沒後,宦囊雖飽,為後母所掌,後母所生弟妹錦衣有餘,吾禦敵寒而不足,且日加打罵,弗堪聊生,吾畏歸,尋至舅爺家下,傍舅爺為生活計。舅爺見吾伶俐,攜與為侶,貿易江湖。前歲販貿南關,正遇匈奴搶掠,舅爺遭戮,吾身被擒,因此役任牧羊,常受奔走之苦。今見爾牧羊無偶,知必為匈奴所擄者。得同地之人而相與語之,庶胸次寬而愁腸少耳。」三緘曰:「吾以名誤,爾以利誤,可知名利二字,福人不少者,禍人亦不少也。」少年曰:「爾又胡為至此?」三緘見彼此同病,且泣且訴,盡道其由。少年聞之,亦傷感不已,曰:「從此爾我合為一體,每日來茲,伙牧群羊,歸則各認其記。」三緘諾,二人於是深相親愛,不啻乃弟乃兄。牧至日西,各驅羊群,依依不捨而返。

  次日,三緘後至。少年曰:「爾來何遲也?」三緘曰:「吾由雪嶺直下,較左旋更捷。殊至嶺上,前面匈奴牧子約有十數隊,吾侵羊亂,俟彼去盡,然後驅羊來此,所以稍遲。」少年曰:「可將群羊驅至草茂處,使彼飽餐,吾與兄席地閒談,而商暗逃之計。」言剛至此,遙見對山羊群四散,牧羊者或梯樹而上,隱於葉密之中,或向崖而奔,潛於石縫之內。三緘曰:「是何事故,人羊慌亂如斯?」少年曰:「是必虎狼出穴,捕食人羊,險莫過於此者。」三緘曰:「對山有惡獸,吾與爾禁步勿入,諒亦無妨。」少年曰:「無山無虎狼,但出有其時,亦無濫嚼人羊之理。所畏者今日彼山既出虎狼,是山不知又在何日。」三緘曰:「虎狼欲出,可前知乎?」少年曰:「山風狂卷,次日定出。」三緘曰:「如是,是山未動狂風,明日諒不出穴。」

  言猶未已,忽見一虎銜一牧子,飛奔前來,後面一狼奮力馳追,似欲爭奪其人而食者。一時狂風四起,虎嘯之聲動搖山嶽。二人駭極,忙至樹下。少年先梯上樹,三緘上而復下者累累。少年以索縋地,三緘隨索而上,坐於枝間。但見無數虎狼,張牙舞爪,羊群潰亂,四散紛然。幸而對山之羊奔過是地者甚眾,虎狼各攫其一,無爾無蹤。三緘曰:「天已昏黑,群羊不知所往,烏乎歸?」少年曰:「虎狼出穴,即匈奴亦緊閉門戶。爾我敢下是樹,自討喪亡哉?」三緘於是穩坐枝頭,不敢聲張。

  三更將近,大雨如注,賴此樹枝茂密,不能濕及羊氈。大雨停時,微出月光一線,可以視及里許。少年驚曰:「完矣,完矣。山魈出矣!」三緘低聲詢曰:「山魈安在?」少年附耳告曰:「前林外身長丈許、目似燈球者是也。」三緘曰:「山魈之出,又將何為?」少年曰:「捕人而食耳。」三緘曰:「如彼來茲,將何以御?」少年曰:「聽其自然,應死山魈,烏能逃卻?吾與爾且隱身不露,以避其鋒。」頃見山魈往來,愈聚愈伙。有至高者,有低於至高者,四面窺伺,時而自相舞斗,為勝者哀號震地,駭人聞聽。

  是山左崖下忽然一聲響亮,如萬鈞石墜,聲停後來一偉漢,高過山魈。山魈見之,群皆俯首。偉漢一一披其額,山魈隱,彼亦下崖而沒。三緘曰:「偉漢為誰,何能伏及山魈?」少年曰:「此山王也。凡山魈虎狼,皆為管轄。許出則出,弗許則不敢,故山王一至,而山魈俱隱焉。」三緘曰:「山魈狼虎而外,別無怪異乎?」少年曰:「天地之大,何所不有。」言此,樹下忽然牛喘。二人俯視,見無數巨獸,頭生三角,毛深尺余,一步一鳴,聲傳吻吻,前倡後和,若有數十之多。或倚樹而擦其皮,則全樹搖搖,幾為顛撲。此物甫去,山巔復出一物,長約數丈,粗如桶底,口吐紅珠一粒,閃灼光明。三緘曰:「此何物乎?」少年曰:「此乃老蟒拋珠耳。」三緘曰:「擦樹巨獸,又何名耶?」少年曰:「吾不識也。」

  一夜之間,二人膽碎心驚,未敢閉目。天曉群物不見,二人下得樹來,遍呼其羊,無有形影。三緘曰:「羊群如失,何以歸見匈奴。」少年曰:「虎狼出時,羊亦尋穴合住,不敢亂散,散則必受吞噬。可由山右尋之。」尋不過箭地途程,瞥見崖間有一石穴,少年斜斜直上,視已笑曰:「爾我之羊,盡在其中。」以杖邀之,二隊俱出,各點其數,無一失者。二人喜極,驅至山腰。少年曰:「腹甚餒矣,可急驅歸以求蕎餅。」遂驅羊向左,三緘向右,相別而回。匈奴點視無缺,予以蕎餅曰:「今日暫歇,明日再牧。」午刻另賞牛羊肉食。三緘只食蕎餅,而棄牛羊肉焉。

  食已出外,下望南關甚近,切念思鄉,回視匈奴無人窺伺,暗暗逞步偷下南關。孰料匈奴見之,忙然追至,扭發而歸,曰:「娃子思逃乎?吾必賣之。」三緘不能辯。匈奴恨甚,每日只予一餅,三緘不能裹腹,幸少年常常分給,不至啼飢。他日驅羊山側,仍望老樹而來,羊已飽而同眠少年未至。正盼望不已,突見山右一虎,飛奔身旁,思及傅兄之言,念咒穩坐,虎至,以爪戲摳羊氈,又以舌舐其口鼻,久則傍身而臥矣。三緘乘隙奔竄,虎若始其為人也者,隨後馳追。三緘氣逼力微,絆石倒地。虎方舉口,旁一紅須大漢以鞭擊之,虎哮而逃。

  三緘見虎已遠,微微起立,不意復來數虎,直入羊群,各齧一羊奔去山巔。三緘曰:「牧羊此地,已受無限艱辛,又兼山多虎狼,諒不死於饑寒,必死於毒獸,與其生遭挫折,不若投入澗內,死尚安然。」剛欲抱石而投,少年忽至,詢其所以,三緘悉道其由。少年曰:「受得艱苦,大器方成。爾且暫留殘軀,俟匈奴朝賀乃王時,乘間逃之。」三緘聆言,投澗之心遂止。少年曰:「今日匈奴命吾易羊他所,不能久候,明日再晤可也。」言罷而去。三緘查點羊數,已缺其三,照偈誦之,石果化羊,以補其缺。三緘喜,合隊驅歸。匈奴曰:「此後爾毋牧羊,明日隨吾易羊他方,自享安樂。

复制

《田家絕句》

林外 〔宋代〕

濺濺流水板橋通,林外斜陽作意紅。最是田家好風景,柴門開向亂蟬中。

复制

《敬次叔父適庵先生六觀圖韻六首 其四》

林外 〔宋代〕

亭前月色散斜曛,林外灘聲隔岸聞。碧浪有煙渾似雪,青天如水不生雲。

風吹白露千崖聳,秋映銀河兩派分。吹斷紫簫聞鶴過,空中疑是玉宸君。

复制

《春詞二十首 其十一》

林外 〔宋代〕

幽禽百囀舌如簧,院宇深深花木香。飄泊傷春惟泥酒,不知林外已斜陽。

复制

《㝛攝山幽居僧舍次日略覽山中諸勝逮暮遂歸》

林外 〔宋代〕

五月暑未甚,況經新雨餘。攝山若雲起,飄然望遠墟。

出郭偕好事,入谷扣幽居。日晡禽聲涼,崦風迓籃輿。

萬樹欹㵎壑,一鐙耿軒疏。夜幮傍佛龕,晚案得山蔬。

雲白綠林外,鳥啼朝日初。推枕靧清泉,杖策曳輕裾。

雜石擁樹根,萬疊雲濤如。穿徑石雲中,杳然疑躡虛。

法剎引遐歷,宮樹亦瞻諸。高松蔭暍行,清若循階除。

亭午不逢客,寂爾惟鍾魚。回首金碧轉,始知山徑紆。

聳望最高峰,筋力乏升岨。循年嗟老矣,視日盍歸歟。

復向山僧約,期余岩桂舒。

复制

《題李山人草堂》

林外 〔宋代〕

岩前宿鳥飛,林外曉光微。

春色驚人早,雲山與世違。

泉流採藥徑,花映釣魚磯。

借問金門士,誰同蘿薜衣。

复制

《和晚渡咸陽》

林外 〔宋代〕

長堤漠漠繞晴川,芳草離離接遠天。幾處夕陽林外鳥,半篙秋水渡頭船。

青山伯業成餘燼,紫蔓殘碑紀昔年。薄暮行人呼愈急,短衫黃帽立沙邊。

复制

《寄王百穀》

林外 〔宋代〕

惠山泉水虎丘茶,相去柴門路不賒。

經歲故人書斷絕,夕陽林外即天涯。

复制

《江西道中作三首》

林外 〔宋代〕

日落江村遠,煙雲度幾重。問人孤驛路,驅馬亂山峰。

夜入霜林火,寒生水寺鐘。淒涼哭途意,行處又飢凶。

西江江上月,遠遠照征衣。夜色草中網,秋聲林外機。

渚田牛路熟,石岸客船稀。無復是鄉井,鷓鴣聊自飛。

秋灘一望平,遠遠見山城。落日啼烏桕,空林露寄生。

燒畬殘火色,盪槳夜溪聲。況是會游處,桑田小變更。

复制

《春閨詞》

林外 〔宋代〕

林外子規啼,數聲窗欲曙。憐妾最傷春,語語催春去。

复制

《讀大唐西域記十三首 其七》

林外 〔宋代〕

尼連林外池,香象侍母處。采藕汲清泉,於世復何與。

林外有人聲,徬徨悲失路。象導人以歸,人指象往捕。

豈待兩臂落,方知鬼神怒。幽厄本自甘,盲母誰為哺。

仁王自有心,上帝日臨汝。名利終當盡,此心安可負。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