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於石 / 吳山圖記
拼 译 译

《吳山圖記》

於石 〔宋代〕

  吳、長洲二縣,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諸山,皆在吳縣。其最高者,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而靈岩,吳之故宮在焉,尚有西子之遺蹟。若虎丘、劍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勝地也。而太湖汪洋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沉浸其間,則海內之奇觀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為吳縣,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為給事中。君之為縣,有惠愛,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於其民。由是好事者繪《吳山圖》以為贈。

  夫令之於民,誠重矣。令誠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澤而有榮也;令誠不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於吳之山川,蓋增重矣。異時吾民將擇勝於岩巒之間,尸祝於浮屠、老子之宮也,固宜。而君則亦既去矣,何復惓惓於此山哉?昔蘇子瞻稱韓魏公去黃州四十餘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為《思黃州》詩,子瞻為黃人刻之於石。然後知賢者於其所至,不獨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於其人也。

  君今去縣已三年矣。一日,與余同在內庭,出示此圖,展玩太息,因命余記之,噫!君之於吾吳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复制

吳山圖記 - 賞析

  吳、長洲二縣,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諸山,皆在吳縣。其最高者,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而靈岩,吳之故宮在焉,尚有西子之遺蹟。若虎丘、劍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勝地也。而太湖汪洋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沉浸其間,則海內之奇觀矣。
  吳縣、長洲兩縣的縣治,在吳郡的郡治所在地,兩縣劃分境界各自管理。府城西南的眾多山岡,都在吳縣境內。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等山。靈岩山上,春秋時吳國的宮殿的故址就在那兒,還有西施的遺蹟。像虎丘、劍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處,都是名勝所在地。太湖浩浩淼淼,面積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海內奇觀了。
  吳:吳縣,今已撤銷併入江蘇蘇州市,為吳中區。長洲:明代縣名,後併入吳縣。明朝二縣均屬蘇州府管轄。郡治所:州府官署所在地,此處是指蘇州府治。吳縣和長洲縣的衙門也設在蘇州城內。治:治理。穹窿:山名,在今蘇州市西南。陽山:在今蘇州市的西北。鄧尉:山名,在今蘇州市西南,因東漢時鄧禹曾隱居此山而得名,山上多梅花。西脊:又稱西磧山,在鄧尉山西。銅井:又稱銅坑山,亦在今蘇州市西南,以產銅而得名。靈岩:山名,在今蘇州市木瀆鎮,又名石鼓山、研石山、象山、石城山。吳之故宮:春秋時吳國君主夫差曾在靈岩為西施建館娃宮。據傳今靈岩山寺一帶即是館娃宮的遺址。尚:還。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的美女,越國君主勾踐將西施獻給吳王夫差,西施備受吳王寵愛。相傳吳王曾在靈岩山上為西施建有琴台、梳妝檯等。若:像。虎丘:山名,一名海涌山。在江蘇蘇州市西北閶門外。相傳春秋時吳王闔閭葬於此,三日有虎踞於上,故名。唐王朝避其先世李虎諱,改稱武丘。後復舊名。泉石幽勝,上有塔,登眺則全城在目,為蘇州名勝。劍池:池名。在今江蘇蘇州市虎丘山。相傳秦始皇東巡時在這裡找尋過吳王闔廬的寶劍;一說闔廬葬在這裡,曾用魚陽扁諸等寶劍各三千殉葬,故名。天平:山名,在靈岩山北,因山頂方平,故名天平山。尚方:山名,又稱上方山、楞枷山,在原吳縣西南。支硎(xíng形):山名,在原吳縣西南,相傳晉代名僧支遁曾隱於此山。太湖:在今江蘇省南部,面積二千四百多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舊說有三萬六千公頃。七十二峰:太湖中有大小島嶼四十八個,加上沿湖的山峰和半島,號稱七十二峰。尤以洞庭東山、西山、馬跡山、三山、黿頭渚最為有名。沉浸:浸入水中。海內:古人以為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以內為海內。猶言天下。《戰國策·秦策一》云:「今欲並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為吳縣,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為給事中。君之為縣,有惠愛,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於其民。由是好事者繪《吳山圖》以為贈。
  我同齡的好友魏用晦任吳縣縣令未滿三年,因考績列入優等被調入京城擔任給事中。魏君任吳縣縣令期間有恩於民,離任時,百姓設法挽留卻未能成功,魏君也捨不得離開他的百姓,於是有熱心人便畫了一幅《吳山圖》來送給他。
  同年:封建時代同一年中舉或同一年登進士第的互相稱同年。為吳縣:出任吳縣縣令。高第:在吏部舉行的考核中列為上等者稱高第。給事中:官名。秦漢為列侯、將軍、謁者等的加官。常在皇帝左右侍從,備顧問應對等事。因執事在殿中,故名。魏或加官,或為正官。晉以後為正官。隋開皇六年(586),於吏部置給事郎。唐屬門下省。元以後廢門下省,而留給事中。明給事中分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掌侍從規諫,稽察六部之弊誤,有駁正制敕之違失、章奏封還一權。魏用晦所任為刑科給事中,《明史·職官三》言其職責為:「刑科,每歲二月下旬,上前一年南北罪囚之數,歲終奏上一歲蔽獄之數,閱十日一上實在罪囚之數,皆憑法司移報而奏御焉。」惠愛:對老百姓施惠和愛護。扳留:挽留。又作「攀留」,即攀緣車駕挽留,表示對離任者功績的肯定和對離去的眷念。由是:因此。好事者:喜歡繪畫的人。事:從事。以為贈:即作為贈送的禮品。

  夫令之於民,誠重矣。令誠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澤而有榮也;令誠不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於吳之山川,蓋增重矣。異時吾民將擇勝於岩巒之間,尸祝於浮屠、老子之宮也,固宜。而君則亦既去矣,何復惓惓於此山哉?昔蘇子瞻稱韓魏公去黃州四十餘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為《思黃州》詩,子瞻為黃人刻之於石。然後知賢者於其所至,不獨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於其人也。
  縣令對於老百姓來說,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縣令確實是賢良的,那麼當地的山川草木也為蒙受其恩澤而感到榮耀;如果縣令不賢良,那麼當地的山川草木也會遭殃,感受到恥辱。魏君對於吳縣的山河,可以說是增添了光彩了。今後有那麼一天,吳縣的老百姓將會在青山秀岩間挑選一塊名勝寶地,在佛寺或道觀里祭祀他,這完全是應該的。那麼魏君既然已經離開了吳縣,為什麼還對這裡的名山那樣眷戀呢?從前,蘇東坡稱讚韓琦離開了黃州四十多年,還念念不忘黃州,以至於寫下了思黃州的詩歌。蘇東坡為黃州人把這詩刻在石碑上。由此後人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賢能之士到某一處地方,不單單會使那兒的人民不忍心忘記他,而且連自己也不能忘記那兒的人民。
  令之於民:縣令對於老百姓來說。被:通「披」,受。澤:恩惠。榮:興旺。擇勝:選擇形勝之處。尸祝:屍,代表鬼神受享祭的人;祝,傳告鬼神言辭的人。《莊子·逍遙遊》:「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吳。」注曰:「庖人尸祝,各安其所。」尸祝在此處的意思是:將來把他當作祖先、神靈一樣祭祀。浮圖:梵語音譯,此處指佛教寺院。老子之宮:即道觀。老子是道教供奉的始祖。既去:已經離開。惓惓(quán全):懇切、難以捨棄的樣子。蘇子瞻:即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宋仁宗嘉二年(1057)進士。宋神宗熙寧年間任杭州通判,歷知密州、徐州、湖州。御史劾以作詩訕謗朝廷,貶謫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元間,累遷翰林學士,出知杭州、潁州,再貶惠州、瓊州,赦還卒於常州,諡文忠。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宋史》有傳。韓魏公:即韓琦(1008—1075),字稚圭,宋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市)人。天聖五年(1027)進士。仁宗時,西北邊事起,韓琦任陝西經略招討使,與范仲淹率兵拒戰。韓、范久在兵間,名重當時,為宋廷所倚重,時人稱為「韓范」。西夏和成,入為樞密副使,嘉中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英宗立,封魏國公。琦為相十年,臨大事,決大議,雖處危疑之際,知無不為。卒諡忠獻。《宋史》有傳。去黃州四十餘年而思之不忘:韓琦曾與其兄在黃州居過,黃州人以此為榮。蘇軾作有《書韓魏公黃州詩後》一文:「魏公去黃州四十餘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為詩。」此處用韓琦之思念黃州之事言魏用晦思念吳縣。子瞻為黃人刻之於石: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七年(1094)十月二十六日,蘇軾作《書韓魏公黃州詩後》云:「而軾亦公(即韓琦)之門人,謫居於黃五年,治東坡,築雪堂,蓋將老焉,則亦黃人也。於是相與摹公之詩而刻之石,以為黃人無窮之思。」黃人,即黃州人。

於石

作者:於石

於石,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宋元間婺州蘭溪人,字介翁,號紫岩,更號兩溪。貌古氣剛,喜詼諧,自負甚高。宋亡,隱居不出,一意於詩。豪宕激發,氣骨蒼勁,望而知其為山林曠士。有《紫岩集》。元詩選石字介翁,婺之蘭溪人。貌古氣剛,喜詼諧。早慕杜古高之為人,後從王宗庵業詞賦,自負甚高。年三十而宋亡,隱居不出。一意於詩,出入諸家,豪宕激發,氣骨蒼勁,望而知其為山林曠士也。因所居鄉自號紫岩,晚徙城中,更號兩溪。有詩三卷,門人同里吳師道正傳選次,金履祥吉父為之序。全宋詩於石(一二四七~?)(生平據本集卷一《鄰叟招飲》「三十將遠遊,海波忽揚塵」推定),字介翁,號紫岩,晚號兩溪,蘭溪(今屬浙江)人。宋亡,隱居不仕,一意於詩,生前刊有集七卷,卒後散失,由門人吳師道就藏本及所藏續抄者選為《紫岩詩選》三卷。事見《吳禮部集》卷一七《於介翁詩選後題》,明萬曆《金華府志》卷一六、《宋季忠義錄》卷一三有傳。 於石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清朱彝尊鈔本(簡稱朱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清光緒於國華留耕堂刻傅增湘校本(簡稱傅校本,藏北京圖書館)。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於石其它诗文

《鄰叟言》

於石 〔宋代〕

客行歸故鄉,依依一鄰叟。把酒向我言,重嘆生不偶。

大男年二十,前年方娶婦。府帖點鄉兵,井邑備攻守。

萬騎聲撼天,戰骨今欲朽。小男年十三,嬌痴猶戀母。

所恃惟此兒,未忍輒笞毆。垂白力耕耘,一飯僅充口。

東鄰數十家,兵火十無九。西鄰破茅屋,蕭然一無有。

悍吏猛索租,摧剝及雞狗。嗟子行四方,頗亦聞此否。

偶述鄰里情,勿訝言語丑。老婦洗瓦盆,呼兒進畦韭。

願子姑暫留,為我進杯酒。

复制

《述懷》

於石 〔宋代〕

孔明臥隆中,世事若不聞。草廬兩三策,大義固已明。

陶潛晉處士,束帶恥屈身。浩然歸去來,把酒惟長吟。

潛魚游深淵,好鳥鳴高林。是以古君子,出處各有心。

复制

《釣台》

於石 〔宋代〕

拋卻羊裘入漢庭,偶然偃臥兩忘形。先生無處可伸足,太史何煩奏客星。

复制

《小三洞其二》

於石 〔宋代〕

洞門相對是吾家,朝看煙雲暮看霞。鐵笛一聲山石裂,老松驚落半岩花。

复制

《春興》

於石 〔宋代〕

春來無處不繁華,豈獨公侯富貴家。青鏡照眉池上柳,碧紗映目霧中花。

貧誰知己燕相識,閒不求官蜂自衙。惟有東風無厚薄,年年芳草滿天涯。

复制

《雪》

於石 〔宋代〕

誰歟變幻舊乾坤,剪水仙人手段新。銀屋萬家成驟富,青山半點不藏春。

西園太尉方交賀,北海中郎豈願臣。把酒孤吟元不俗,何須夜訪剡溪人。

复制

《寒梅》

於石 〔宋代〕

閉門一卷易,風定縷香凝。落葉空階雨,殘梅閣硯冰。

鳥啼深夜語,犬吠隔籬燈。不作紅塵夢,寒窗幾曲肱。

复制

《次韻徐月卿秋興》

於石 〔宋代〕

西風渺何許,安處即家鄉。社舞鄰呼飲,時思禮薦嘗。

孤燈茅屋雨,落葉石橋霜。雞黍當年約,誰能繼范張。

复制

《伊昔其三》

於石 〔宋代〕

伊昔西湖里,娉婷十里蓮。香凝花上露,影落鏡中天。

枕簟水亭雨,笙歌月夜船。雙鴛不解事,常傍翠陰眠。

复制

《次韻趙子玉書懷》

於石 〔宋代〕

鶉結為衣鷸作冠,采芝何處問商顏。

興亡眼欲窺千古,俯仰心無愧兩間。

客路西風新白髮,野花啼鳥舊青山。

日高濃睡平川屋,安用雞鳴度遠關。

复制

《石松子》

於石 〔宋代〕

殼堅於石,色白於雪。

仁在其中,香味清絕。

況之松子,格韻度越。

庭前柏樹,視此亦劣。

松柏著土,其子乃結。

此仁無根,更何所著。

松柏有種,有枯有活。

此仁無種,生生不滅。

天不能災,人不能伐。

吾欲令此仁普偏博,吾欲令此仁取不竭。

家家且足,可采可擷。

人人圓成,可咀可嚼。

初無奧旨,亦無秘訣。

不假思量,何勞論說。

個中渾全,了無分別。

仰見高山兮,石洞之穴。

俯此清泉兮,萬古不個。

复制

《葉翰林令畫僧作偃松於石林堂壁有詩餘次韻 其一》

於石 〔宋代〕

試驅毛潁沐方諸,盤礴經營慘澹初。莫作世間虛妄見,筆端三昧入無餘。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