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代 / 于石 / 吴山图记
拼 译 译

《吴山图记》

于石 〔宋代〕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复制

吴山图记 - 赏析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吴县、长洲两县的县治,在吴郡的郡治所在地,两县划分境界各自管理。府城西南的众多山冈,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灵岩山上,春秋时吴国的宫殿的故址就在那儿,还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处,都是名胜所在地。太湖浩浩淼淼,面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海内奇观了。
  吴:吴县,今已撤销并入江苏苏州市,为吴中区。长洲:明代县名,后并入吴县。明朝二县均属苏州府管辖。郡治所:州府官署所在地,此处是指苏州府治。吴县和长洲县的衙门也设在苏州城内。治:治理。穹窿: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阳山:在今苏州市的西北。邓尉: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因东汉时邓禹曾隐居此山而得名,山上多梅花。西脊:又称西碛山,在邓尉山西。铜井:又称铜坑山,亦在今苏州市西南,以产铜而得名。灵岩:山名,在今苏州市木渎镇,又名石鼓山、研石山、象山、石城山。吴之故宫:春秋时吴国君主夫差曾在灵岩为西施建馆娃宫。据传今灵岩山寺一带即是馆娃宫的遗址。尚:还。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越国君主勾践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西施备受吴王宠爱。相传吴王曾在灵岩山上为西施建有琴台、梳妆台等。若:像。虎丘:山名,一名海涌山。在江苏苏州市西北阊门外。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于此,三日有虎踞于上,故名。唐王朝避其先世李虎讳,改称武丘。后复旧名。泉石幽胜,上有塔,登眺则全城在目,为苏州名胜。剑池:池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虎丘山。相传秦始皇东巡时在这里找寻过吴王阖庐的宝剑;一说阖庐葬在这里,曾用鱼阳扁诸等宝剑各三千殉葬,故名。天平:山名,在灵岩山北,因山顶方平,故名天平山。尚方:山名,又称上方山、楞枷山,在原吴县西南。支硎(xíng形):山名,在原吴县西南,相传晋代名僧支遁曾隐于此山。太湖:在今江苏省南部,面积二千四百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旧说有三万六千公顷。七十二峰:太湖中有大小岛屿四十八个,加上沿湖的山峰和半岛,号称七十二峰。尤以洞庭东山、西山、马迹山、三山、鼋头渚最为有名。沉浸:浸入水中。海内:古人以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犹言天下。《战国策·秦策一》云:“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我同龄的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因考绩列入优等被调入京城担任给事中。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于是有热心人便画了一幅《吴山图》来送给他。
  同年:封建时代同一年中举或同一年登进士第的互相称同年。为吴县:出任吴县县令。高第:在吏部举行的考核中列为上等者称高第。给事中:官名。秦汉为列侯、将军、谒者等的加官。常在皇帝左右侍从,备顾问应对等事。因执事在殿中,故名。魏或加官,或为正官。晋以后为正官。隋开皇六年(586),于吏部置给事郎。唐属门下省。元以后废门下省,而留给事中。明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掌侍从规谏,稽察六部之弊误,有驳正制敕之违失、章奏封还一权。魏用晦所任为刑科给事中,《明史·职官三》言其职责为:“刑科,每岁二月下旬,上前一年南北罪囚之数,岁终奏上一岁蔽狱之数,阅十日一上实在罪囚之数,皆凭法司移报而奏御焉。”惠爱:对老百姓施惠和爱护。扳留:挽留。又作“攀留”,即攀缘车驾挽留,表示对离任者功绩的肯定和对离去的眷念。由是:因此。好事者:喜欢绘画的人。事:从事。以为赠:即作为赠送的礼品。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为蒙受其恩泽而感到荣耀;如果县令不贤良,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感受到耻辱。魏君对于吴县的山河,可以说是增添了光彩了。今后有那么一天,吴县的老百姓将会在青山秀岩间挑选一块名胜宝地,在佛寺或道观里祭祀他,这完全是应该的。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名山那样眷恋呢?从前,苏东坡称赞韩琦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黄州,以至于写下了思黄州的诗歌。苏东坡为黄州人把这诗刻在石碑上。由此后人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贤能之士到某一处地方,不单单会使那儿的人民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连自己也不能忘记那儿的人民。
  令之于民: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被:通“披”,受。泽:恩惠。荣:兴旺。择胜:选择形胜之处。尸祝:尸,代表鬼神受享祭的人;祝,传告鬼神言辞的人。《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吴。”注曰:“庖人尸祝,各安其所。”尸祝在此处的意思是:将来把他当作祖先、神灵一样祭祀。浮图:梵语音译,此处指佛教寺院。老子之宫:即道观。老子是道教供奉的始祖。既去:已经离开。惓惓(quán全):恳切、难以舍弃的样子。苏子瞻:即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二年(1057)进士。宋神宗熙宁年间任杭州通判,历知密州、徐州、湖州。御史劾以作诗讪谤朝廷,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间,累迁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再贬惠州、琼州,赦还卒于常州,谥文忠。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宋史》有传。韩魏公:即韩琦(1008—1075),字稚圭,宋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市)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仁宗时,西北边事起,韩琦任陕西经略招讨使,与范仲淹率兵拒战。韩、范久在兵间,名重当时,为宋廷所倚重,时人称为“韩范”。西夏和成,入为枢密副使,嘉中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立,封魏国公。琦为相十年,临大事,决大议,虽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卒谥忠献。《宋史》有传。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韩琦曾与其兄在黄州居过,黄州人以此为荣。苏轼作有《书韩魏公黄州诗后》一文:“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此处用韩琦之思念黄州之事言魏用晦思念吴县。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1094)十月二十六日,苏轼作《书韩魏公黄州诗后》云:“而轼亦公(即韩琦)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黄人,即黄州人。

于石

作者:于石

于石,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宋元间婺州兰溪人,字介翁,号紫岩,更号两溪。貌古气刚,喜诙谐,自负甚高。宋亡,隐居不出,一意于诗。豪宕激发,气骨苍劲,望而知其为山林旷士。有《紫岩集》。元诗选石字介翁,婺之兰溪人。貌古气刚,喜诙谐。早慕杜古高之为人,后从王宗庵业词赋,自负甚高。年三十而宋亡,隐居不出。一意于诗,出入诸家,豪宕激发,气骨苍劲,望而知其为山林旷士也。因所居乡自号紫岩,晚徙城中,更号两溪。有诗三卷,门人同里吴师道正传选次,金履祥吉父为之序。全宋诗于石(一二四七~?)(生平据本集卷一《邻叟招饮》“三十将远游,海波忽扬尘”推定),字介翁,号紫岩,晚号两溪,兰溪(今属浙江)人。宋亡,隐居不仕,一意于诗,生前刊有集七卷,卒后散失,由门人吴师道就藏本及所藏续抄者选为《紫岩诗选》三卷。事见《吴礼部集》卷一七《于介翁诗选后题》,明万历《金华府志》卷一六、《宋季忠义录》卷一三有传。 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朱彝尊钞本(简称朱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于国华留耕堂刻傅增湘校本(简称傅校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于石其它诗文

《次韵子益秋怀集句》

于石 〔宋代〕

春草秋更绿,能得几时好?人生非金石,坐愁红颜老。

振衣千仞冈,木落雁飞早。无营地转幽,逐动自纷扰。

时哉不我与,全身以为宝。不是傲当时,用拙存吾道。

复制

《吊古行》

于石 〔宋代〕

苍梧之南湘水头,烟波逐客增离忧。重瞳孤坟閟白日,双娥贞佩摇清秋。

江空夜闻鬼对泣,泣罢仍为鼓瑶瑟。瑟声渐杳江声长,丹枫坠影天霜白。

临江被发招帝魂,拔剑欲断东流奔。东流无穷帝不返,呜呼薄俗无由敦。

复制

《对雪》

于石 〔宋代〕

顽云怙势吞烛龙,一夜老尽江上峰。骖鸾驾鹤下瑶阙,羽衣森列飞行空。

玉虬夭矫振鳞甲,猎猎怒战谁争锋。银河剪刻纷弄巧,姑射缥缈来无踪。

半开半落花绕树,无根无蒂絮因风。造物幻出不可测,万变归我一慨中。

重裘何富,负薪何穷。烹茶何俭,饮羔何丰。天意茫茫无问处,人事悠悠定何许。

丰年固知雪可喜,贫民不以雪为瑞。安得见晛消凝阴,寒崖草木皆生春。

复制

《次韵赵九翁》

于石 〔宋代〕

风雪骑驴穷郑五,良史武陵忝厥祖。文章千古推贺白,馀子碌碌何足数。

西风客路一相逢,笑睨平芜共怀古。神游千载渺襟期,不学时妆竞媚妩。

翩然一鹗迅秋空,纵横健笔凌鹦鹉。愧我栖栖一钓翁,胯下宁甘少年侮。

两鬓风霜飒短褐,把酒长歌话愁苦。君留不住我亦归,枫林叶落津头鼓。

剑光错落耿青灯,夜半闻鸡与君舞。几回欲寄别后书,雁飞不过衡阳浦。

树阴黯黯江东云,柳色依依渭城雨。人生相会不可期,去住真如萍散聚。

我在金华北山北,茅屋三间云一坞。君在濲江西港西,种秫有田瓜有圃。

我不能往君不来,凄凄风雨谁为主。何当共作子长游,南浮沅湘北齐鲁。

不然赤壁吊东坡,高攀栖鹘登虬虎。放浪形骸期汗漫,霁月一襟春万宇。

逍遥容与澹忘归,弭节江皋采芳杜。狂吟曾点舞雩风,一笑渠侬行凉踽。

复制

《薄薄酒》

于石 〔宋代〕

薄薄酒,可尽欢。粗粗布,可御寒。丑妇不与人争妍。

西园公卿百万钱,何如江湖散人秋风一钓船。万骑出塞铭燕然,何如驴背长吟灞桥风雪天。

张灯夜宴,不如濯足早眠。高谈雄辩,不如静坐忘言。

八珍犀箸,不如一饱苜蓿盘。高车驷马,不如杖屦行花边。

一身自适心乃安,人生谁能满百年。富贵蚁穴一梦觉,利名蜗角两触蛮。

得之何荣失何辱,万物飘忽风中烟。不如眼前一杯酒,凭高舒啸天地宽。

复制

《赠星命松坡》

于石 〔宋代〕

昌黎之生月南斗,牛奋其角箕张口。坡翁宿直斗牛箕,自谓文似昌黎叟。

顾予命亦坐磨蝎,碌碌浪随二公后。文章学问愧前修,有口但知能饮酒。

松坡磊落湖海人,为我掉舌谈星辰。蛟龙蟠屈终变化,君子忧道宁忧贫。

夜半狂吟踏破瓮,结柳为车穷莫送。掀髯一笑问松坡,文如二子今何用。

复制

《紫薇翁歌》

于石 〔宋代〕

一掬之泉,可湘可沿。一拳之石,可漱可眠。其动也以天。

万壑之风,不琴而弦。两山之云,不炉而烟。其静也以天。

前钟后鼎,左瓢右箪。何荣何辱,孰愚孰贤,先生笑而不言。

复制

《七月七日》

于石 〔宋代〕

西风扫残暑,微月澹新秋。相传织女星,今夕嫁牵牛。

翩翩联鹊桥,亭亭拥龙辀。多少乞巧人,笑语穿针缕。

吾尝夜观象,细与推其由。惟有五纬星,顺逆有去留。

经星二十八,历历如缀旒。万古俨不动,分列十二州。

其馀众常星,烂然满空浮。休咎必有證,君德修不修。

胡独牛与女,不与众星侔。乃知尘世人,配偶相绸缪。

少陵号诗史,万象穷冥搜。亦云年年渡,秋期何用愁。

彼哉柳河东,抱拙不自谋。旁趋事曲折,窃效儿女求。

谁与倡邪说,诞谩不复收。淫亵转相袭,寖使其辞浮。

仙槎倘可乘,我欲凌空游。再拜二星灵,一洗千古羞。

天高不可问,河汉空西流。

复制

《路傍女》

于石 〔宋代〕

路傍谁家女,踌躇不能去。自言妾小时,家本樵川住。

十五嫁良人,长年秉机杼。辛勤奉舅姑,足不越庭户。

去年秋枣红,边人健如虎。移家入深林,自谓百无虑。

空山鸣剑戟,失色骇相顾。星散各偷生,不幸适相遇。

妾身如风花,飘零委尘土。妾命如蜉蝣,焉能保朝暮。

一死恨不蚤,空为年少误。去去忽相失,零落在中路。

妾有乳下儿,咿哑方学语。四海尚干戈,安知尔生死。

回首望天涯,家山在何处。妾命负所天,顾影惟自怜。

自怜轻失节,天下何独妾。

复制

《邻叟言》

于石 〔宋代〕

客行归故乡,依依一邻叟。把酒向我言,重叹生不偶。

大男年二十,前年方娶妇。府帖点乡兵,井邑备攻守。

万骑声撼天,战骨今欲朽。小男年十三,娇痴犹恋母。

所恃惟此儿,未忍辄笞殴。垂白力耕耘,一饭仅充口。

东邻数十家,兵火十无九。西邻破茅屋,萧然一无有。

悍吏猛索租,摧剥及鸡狗。嗟子行四方,颇亦闻此否。

偶述邻里情,勿讶言语丑。老妇洗瓦盆,呼儿进畦韭。

愿子姑暂留,为我进杯酒。

复制

《伯劳》

于石 〔宋代〕

呜呼有生初,蠢蠢不知几。血气均有欲,扰扰靡穷已。

伯益烈山泽,庭氏挟弓矢。驱除或未尽,遗类复纷靡。

岂惟枭鸟恶,亦有伯劳氏。琐琐至微物,凶悖乃如此。

不思天壤间,万物虽异类。子之于父母,恩爱均一理。

卵翼哺尔成,胡为遽忘义。昔闻乌反哺,羔羊能跪乳。

蜂蚁识君臣,豺狼知父子。寄语当世人,为此勿为彼。

复制

《再游石壁寺》

于石 〔宋代〕

曾为石壁游,更借僧房宿。楼阁倚林腰,溪山醒尘目。

敲门寻旧僧,清响应林谷。老僧不厌客,分我云半屋。

禅月岂后身,尚馀诗满腹。疑我亦荀鹤,再与赋汉牧。

汲井昼煮茶,洗钵夜分粥。山空人语寂,邀我入深竹。

独抱无弦琴,不唱浮生曲。月树影参差,风鸣声断续。

翛然出尘表,身世转幽独。明朝出山去,无言笑相瞩。

江上石牛眠,秋草为谁绿。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