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方千里 / 鄒忌諷齊王納諫
拼 译 译

《鄒忌諷齊王納諫》

方千里 〔宋代〕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謗譏 一作:謗議)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复制

鄒忌諷齊王納諫 - 賞析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yì)麗。朝(zhāo)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shú)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fú)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鄒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艷美麗。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鏡子,對他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他的妻子說:「您非常美,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於是又問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妾回答說:「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與他相坐而談,問客人:「我和徐公比,誰更美?相」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麗。」 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着他,自己認為不如徐公美;再照鏡子看着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時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讚美我美,是偏愛我;我的妾讚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讚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於我。」
  鄒忌(zōu jì):戰國時齊人,善鼓琴,有辯才,曾任齊相。諷:指下級對上級以委婉曲折的言語進行規勸。齊王:即齊威王。納諫:接受規勸。納,接受,接納。修:長,這裡指身高。八尺:戰國時一尺約合今天的七寸左右。昳麗:光艷美麗。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朝,早晨。窺鏡:照鏡子。孰:誰,哪一個。與:和……比。及:比得上。旦日:明日,第二天。孰視之:孰,同「熟」,仔細。之,代指城北徐公。弗如遠甚:遠遠地不如。弗:不。寢:躺,臥。美我者:以我為美。私:偏愛,動詞。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bì)甚矣。」
  於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知道自己確實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於我,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及身邊的近臣,沒有一個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不懼怕大王的,全國的百姓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嚴重了!」
  誠知:確實知道。皆以美於徐公:都認為我比徐公美。以:以為,認為。於:比。地:土地,疆域。方:方圓縱橫。宮婦:宮中的姬妾。左右:國君身邊的近臣。四境之內:全國範圍內的人。之:音節助詞,不譯。蔽:蒙蔽,這裡指受蒙蔽。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jiàn)寡人者,受中賞;能謗(bàng)譏於市朝(cháo),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jiàn)進;期(jī)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謗譏 一作:謗議)
  齊威王說:「你說的很好!」於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們,能夠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人,給予上等獎賞;上書直言規勸我的人,給予中等獎賞;能夠在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並傳到我耳朵里的人,給予下等獎賞。」 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喧鬧;幾個月以後,還不時地有人偶爾進諫;滿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善:好。乃:於是,就。面刺:當面指責。面,當面。刺,指責,議論。受:給予,付予。謗譏於市朝:在公眾場所議論君王的過失。謗:公開指責別人的過錯。譏,諷刺。謗譏,指責,議論。市朝,公共場合。聞:這裡是「使……聽到」的意思。屬於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時時而間進:有時候有人偶然進諫。間進:偶然有人進諫。間:間或,偶爾,有時候。進:進諫。期年:滿一年。期:滿。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朝拜齊威王。這就是所說的在朝廷之中不戰自勝。。
  朝於齊:到齊國來朝見(齊王)。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戰勝了敵國。

  本文着重寫齊相鄒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設喻,勸說齊王必須以廣泛聽取人民的意見作為施政依據的故事。

  全文可以分三部分。

  從開始到「欲有求於我也」是第一部分,寫鄒忌從妻、妾、客三人都謬讚自己比城北徐公還美這件事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這一段的第一層,寫鄒忌之美。先說明鄒忌是個高大美麗的男子,再通過三問三答,從妻、妾、客三個人異口同聲的回答中印證了鄒忌的美麗,而且比齊國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然後在這一段的第二層,記敘鄒忌和徐公實地比較的情況。鄒忌深信:「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頗有自知之明,他懷疑妻、妾、客同聲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種阿諛。他要從客觀現實中找到正確的答案。通過「孰視」「窺鏡」,終於發現自己遠遠不如徐公,於是引起他的深思。夜深人靜,獨自思忖,最後悟出妻、妾、門客阿諛自己的原因:凡對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懼,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會說些獻媚討好的假話,不會指出自己的缺點。這一段文字雖然不多,但用了鋪陳和對比的手法,最後點明道理,是一則情節非常生動的故事。

  從「於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寫鄒忌「因小見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於朝廷大事」。(見《鄭堂札記》卷四)

  鄒忌從比美的生活經驗中深刻認識到一個統治者聽到真話之不易。在齊國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齊威王,處在許多人對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懼、有所企求的環境中,必然是個耳不聰、目不明的受蒙蔽者。於是他把切身體會告訴了齊威王,揭示了這個發人深思的問題,並以此來諷喻齊威王納諫去蔽。為了使齊王能接受諫言,先述說自己的生活體驗,指出妻、妾、客的三種回答是出於不同的動機,先給齊王一個清晰的印象,然後再以齊王所處的生活環境和自己的經歷作比較,指出齊王受蒙蔽的嚴重。這樣現身說法確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從「乃下令」到結束是第三部分,寫齊威王聽取鄒忌的規勸下令求諫和群臣在一年中進諫的情況。齊威王欣然接受了鄒忌的勸告,下令獎勵臣民向他進諫。齊威王納諫結果是提高了齊國的威望,贏得了很多諸侯的尊敬。

  在這一部分記述中,有幾點值得注意:1.文章沒有寫群臣受賞的情況,也沒有寫威王對待意見的情況。但是,從越來越沒有人提意見和越來越提不出意見的情況就暗示了齊威王不僅聽取意見,而且虛心接受意見改革了政治。2.齊王下令號召「群臣吏民」都來提意見,可是踴躍進諫者只寫到群臣而沒提到吏民。可見地位低下的吏和民,實際上是不可能參與政治發表看法的。文章不提吏民只寫群臣,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政治活動的階級局限性;同時,我們不能只從「雖欲言,無可進者」,就認為威王的統治十分清明。3.文章只寫「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未及秦楚。燕、趙、韓、魏是戰國時期齊國北方和西方的鄰國,國力和齊國相若,後來都比齊國弱小。秦、楚則是齊國西方和南方的大國,文章沒提秦楚,還是比較符合當時實際形勢的。4.最後一句「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點出全文的主旨。說明只要去蔽納諫,修明內政,就能「戰勝於朝廷」。

  本文篇幅不長,但完整地記敘了鄒忌與徐公比美和威王納諫強齊兩則故事,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文章之所以寫到這樣,在技巧上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1.用設喻的方法講述道理。鄒忌勸說齊王廣開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樣正面講道理,而是用一段具體的家庭瑣事為譬喻來闡明「納諫」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具體形象地刻畫人物。如寫鄒忌,先是「朝服衣冠,窺鏡」,然後是問妻、問妾、問客;見到徐公,先是「孰視之,自以為不如」,再是「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最後是「暮寢而思之」;人物的動作心理,無不刻畫入微。有了這一段有聲有色的描寫,才使下文的進諫入情合理。3.語言簡練生動。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從家事說到國事。寫人物,聲貌畢肖;敘事實,曲折引人;用語言,簡潔生動:如「於是入朝見威王曰:……」幾個字就交代了朝見的過程,省去了進諫的「導語」,開門見山地直陳其事。齊王聽了諫辭以後,只用了一個「善」字就寫出了齊王納諫的決心。威王下令納諫以後,只三十來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三個階段的具體情況,說明了納諫後發生的巨大變化;納諫的效果,只寫鄰國的動態,而略去國內的情況。這些都稱得上簡潔有力。再看語言的生動: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意思基本一樣,句法卻各不相同,文字錯綜,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話並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文章內容未必盡合歷史事實,但所表達的思想有積極意義,並且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

1、 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語文.八年級.下.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1(2013.12重印):164-165
2、 吳楚材,吳調侯選編,崔鍾雷主編.古文觀止.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2.3(2013.7重印)
3、 (清)吳楚材.國學今讀 古文觀止 插圖版:中國紡織出版社,2017.01:第59頁
4、 黃岳洲、茅宗祥主編《中華文學鑑賞寶庫》,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鄒忌諷齊王納諫 - 創作背影

  春秋戰國之際,七雄並立,各國間的兼併戰爭,各統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的鬥爭異常尖銳激烈。在這激烈動盪的時代,士作為一種最活躍的階層出現在政治舞台上。各國統治者也認識到失去了民心,國家的統治就難以維持。所以,他們爭相延攬人才。至於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於史無考。   

方千里

作者:方千里

方千里,[約公元一一二二年前後在世]字不詳,信安人。生卒年均不詳,據況周頤考證,為「孝宗時人」。官舒州簽判。其他事跡不詳。千里會和周邦彥詞,有和清真詞一卷。《四庫總目》或以楊澤民所和,合刻為三英集,傅於時。

方千里其它诗文

《品令》

方千里 〔宋代〕

露晞煙靜。寂寥轉、梧桐寒影。天際歷歷征鴻近。被風吹散,聲斷無行陣。秋思客懷多少恨。謾厭厭誰問。暈殘蘭_香消印。夢魂長定。愁伴更籌盡。

复制

《西河·錢塘》

方千里 〔宋代〕

都會地。東南王氣須記。龍盤鳳舞到錢塘,瑞煙回起。畫圖彩筆寫西湖,波光溶漾無際。翠欄最宜半倚。柳陰駿馬誰系。鱗差觀閣接飛翬,衙廬萬壘。倒空碧浸軟琉璃,雲收天淨如水。夕陽照晚聽近市。沸笙簫、歡動閭里。比屋樂逢堯世。好相將載酒尋歌玄對。酬答年華鶯花里。

复制

《六么令》

方千里 〔宋代〕

照人明艷,肌雪消繁燠。嬌雲慢垂柔領,紺發濃於沐。微暈紅潮一線,拂拂桃_熟。群芳難逐。天香國艷,試比春蘭共秋菊。當時相見恨晚,彼此縈心目。別後空憶仙姿,路隔吹簫玉。何處欄干十二,縹緲陽台曲。佳期重卜。都將離恨,拚與尊前細留囑。

复制

《點絳唇》

方千里 〔宋代〕

綠葉陰陰,滿城風雨催梅潤。畫樓人近。朝霧來芳信。從解雕鞍,休數花吹陣。無多悶。燕催鶯趁。付與春歸恨。

复制

《蕙蘭芳》

方千里 〔宋代〕

庭院雨晴,倚斜照、睡余雙鶩。正學染修蛾,官柳細勻黛綠。繡簾半卷,透笑語、瑣窗華屋。帶脆聲咽韻,遠近時聞絲竹。乍著單衣,才拈圓扇,氣候暄燠。趁驕馬香車,同按繡坊畫曲。人生如寄,浪勤耳目。歸醉鄉,猶勝旅情愁獨。

复制

《瑞鶴仙》

方千里 〔宋代〕

看青山繞郭。更暮草萋萋,疏煙漠漠。無風自花落。欲黃昏,誰向官樓吹角。剛腸頓弱。恨別來、辜負厚約。想香閨念舊,還憶去年,共舉杯酌。寂寞。光陰虛度,未說離愁,淚痕先閣。珠簾翠幕。除相見,是奇藥。況中年已後,憑高臨遠,情懷終是易惡。早歸休,月地雲階,剩追笑樂。

复制

《荔枝香》

方千里 〔宋代〕

勝日登臨幽趣。乘興去。翠壁古木千章,林影生寒霧。空_冷濕人衣,山路元無雨。深澗、斗瀉飛泉溜甘乳。漁唱晚,看小棹、歸前浦。笑指官橋,風_酒旗斜舉。還脫宮袍,一醉芳杯倒鸚鵡。幸有雕章蠟炬。

复制

《南鄉子》

方千里 〔宋代〕

西北有高樓。淡靄殘煙漸漸收。幾陣涼風生客袖,颼颼。心逐年華袞袞流。花卉滿前頭。老懶心情萬事休。獨倚欄干無一語,回眸。鼓角聲中喚起愁。

复制

《夜遊宮·城上昏煙四斂》

方千里 〔宋代〕

城上昏煙四斂。畫樓外、陡聽更點。千里相思夢中見。恨年華,逐東流,隨急箭。

簾影參差轉。夜初過、水沈煙亂。剩枕余衾故人遠。憶閒窗,嚲雲鬢,低粉面。

复制

《雨寒憶舍弟》

方千里 〔宋代〕

已過清明節,仍余料峭寒。

風聲生樹底,雨氣滿林端。

堤草青猶短,山花濕未乾。

季方千里隔,誰念客衣單。

复制

《君明出留題吳江詩次韻》

方千里 〔宋代〕

包山水脈通西垠,森然林屋開東晨。飛仙下視三萬頃,豈異滴水陶家輪。

時時餘浸被吳楚,赤子■■哀漂淪。松江一支東入海,海道今者皆揚塵。

遂令洪波洄不吐,禹跡莫辨偽與真。滔滔利往橋下水,省照黃綬孤吟身。

月輪行空萬籟息,尚記此境清無倫。當時苦恨無好句,空負歲月臨江津。

得公新詩妙入理,羊酪敢方千里蓴。公言慎勿作境會,取捨過咎由來均。

复制

《項羽之死》

方千里 〔宋代〕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余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