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歸仁 / 送虞司理赴官辰州二首
拼

《送虞司理赴官辰州二首》

歸仁 〔唐代〕

窈窈辰溪路,秦人此避秦。

子孫為洞戶,世系本王民。

問淑桑鴞變,言忠黍貊親。

此心能勿舍,何地不歸仁。

复制

送虞司理赴官辰州二首 - 賞析

歸仁

作者:歸仁

歸仁,唐末至五代初洛陽靈泉寺僧人。嗣疏山匡仁。後梁太祖開平三年(909)羅隱卒後,有詩悼之。又與沈彬相識。《景德傳燈錄》卷二〇有傳。為詩長於近體。《全唐詩》存詩6首。

歸仁其它诗文

《自遣》

歸仁 〔唐代〕

日日為詩苦,誰論春與秋。一聯如得意,萬事總忘憂。

雨墮花臨砌,風吹竹近樓。不吟頭也白,任白此生頭。

复制

《往清軒》

歸仁 〔唐代〕

殷本高辛裔,六七起聖君。受王一剝喪,高賢盡隱淪。

坐待天下清,用沽席上珍。況茲黃袍破,我生當其辰。

衣冠歸□□,海國陷黃塵。寧有人間世,能逃率土濱。

結茅菩提頂,渾忘虎豹鄰。寤寐祇思晉,幽沈迥避秦。

何時啟昌運,□□產聖人。願言同二老,荷杖還歸仁。

复制

《縣有父子訟者走以魯人之法聽之喜其改悔而作》

歸仁 〔唐代〕

父子本天性,情緣私愛暌。寧留今夕忍,無作望思悲。

克己歸仁禮,回心即孝慈。同年千古意,聖相不吾欺。

复制

《歸仁縣石堠》

歸仁 〔唐代〕

縣廢不知年,無人問遺址。

石堠猶路傍,故物應唯此。

复制

《壽少司徒王見峰公七十公原以終養家居者》

歸仁 〔唐代〕

葵藿原傾日,桑榆轉慕親。祗緣寸草意,早乞老萊身。

靜久忘簪紱,情恬愛角巾。朝端曾讓德,閭里盡歸仁。

參伯誇難弟,中丞有嗣人。無營神自王,不競性彌醇。

駿譽推三達,鶴齡始七旬。莫言今白髮,遂爾厭紅塵。

世事多新態,君王憶舊臣。應知虛鼎席,佇見下蒲輪。

致主心仍壯,匡時道益振。東山高臥起,曳履上星辰。

复制

《寄柳博士》

歸仁 〔唐代〕

試續《儒林傳》,南州定幾人。清標騰鳳翼,素手截鯨鱗。

卓犖初觀國,軒騰早致身。燕秦爭騁俠,鄒魯共稱醇。

旅劍渾如淬,家氈在一振。於焉徵有道,自此教成均。

學術諸生識,才名六館親。土床然燭夜,茸帳結餐晨。

上下笙鏞間,縱橫俎豆陳。岐原周鼓老,闕里魏碑真。

白日需前席,青雲仰後塵。山林稽猛駮,文字到祥麟。

豈獨呻佔畢,猶應逐縉紳。討論抽秘典,扈從得良臣。

絕漠幽州暗,滄波碣石鄰。鸞旗飛旖旎,革輅壓輪囷。

御苑材官集,離宮突騎巡。赤狐翻遠譯,黃鼠割時珍。

法酒蒲萄熟,天花芍藥春。溯風沙鶻健,沖雪野駝馴。

北海誰求隱,東都或對賓。三關寧設險,八極總歸仁。

悵望懷今古,賡歌邁等倫。短衣曾見寵,長鋏每忘貧。

共往仍聯駟,同吟更接茵。玉山森巨石,金水濯芳津。

本擬追枚乘,終然愧郤詵。鹿鳴來已再,鵬擊去何因。

色挺淮王桂,香生楚客蘋。聖朝初薦士,江漢有垂綸。

复制

《南徐懷古》

歸仁 〔唐代〕

昔人戰血化為土,今人常懷昔人苦。

大江冥冥截海流,鐵瓮城高排萬虎。

乾坤未定龍蛇爭,日月須歸仁義主。

江山本不為英雄,英雄自負江山死。

复制

《宿歸仁寺三首 其三》

歸仁 〔唐代〕

巴水任喧雲,僧窗睡方悄。風清月到床,露白蟲鳴草。

复制

《偈頌一百三十三首 其九十七》

歸仁 〔唐代〕

八表歸仁,一人有慶。樵唱漁歌,拍拍是令。

复制

《詠史十二首 其二》

歸仁 〔唐代〕

天下自歸仁,乘敝易見澤。長者人共推,況有西楚霸。

雄兵號百萬,瞋叱皆辟易。背關殺義主,遂為帝王藉。

神龍排九霄,風雲生羽翮。一敗彭城東,折木揚沙石。

再出滎陽西,黃屋回劍戟。殘暴人天厭,子惠一當百。

呂公識微賤,老嫗安足覈。君子慎幽邈,小人懷顯謫。

邇可遠在茲,上帝日臨赫。英雄各自為,委身矜一擲。

若無良與平,東西決晨夕。鴻溝限天塹,龍蛇異窟宅。

五年起布衣,成敗爭毫髮。所信維穹蒼,穹蒼不可繹。

撫時崇明德,天心在咫尺。

复制

《前漢門樊崇徐宣》

歸仁 〔唐代〕

庸中佼佼鐵錚錚,百萬長驅入帝京。

首事縱隳三善在,歸仁何慮不全生。

复制

《尚德緩刑書》

歸仁 〔唐代〕

  漢昭帝逝世,昌邑王劉賀被廢黜,漢宣帝劉詢剛剛登上皇位。路溫舒呈上奏書,奏書說:

  昭帝崩,昌邑王賀廢,宣帝初即位,路溫舒上書,言宜尚德緩刑。其辭曰:

  「臣聞齊有無知之禍,而桓公以興;晉有驪姬之難,而文公用伯。近世趙王不終,諸呂作亂,而孝文為太宗。由是觀之,禍亂之作,將以開聖人也。故桓、文扶微興壞,尊文、武之業,

  澤加百姓,功潤諸侯,雖不及三王,天下歸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義,省刑罰,通關梁,一遠近,敬賢如大賓,愛民如赤子,內恕情之所安而施之於海內,是以囹圄空虛,天下太平。夫繼變化之後,必有異舊之恩,此賢聖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無嗣,大臣憂戚,焦心合謀,皆以昌邑尊親,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亂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禍變之故,乃皇天之所以開至聖也。故大將軍受命武帝,股肱漢國,披肝膽,決大計,黜亡義,立有德,輔天而行,然後宗廟以安,天下咸寧。臣聞《春秋》正即位,大一統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與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統,滌煩文,除民疾,存亡繼絕,以應天意。

  「臣聞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秦之時,羞文學,好武勇,賤仁義之士,貴治獄之吏,正言者謂之誹謗,遏過者謂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於世⒅,忠良切言皆郁於胸,譽諛之聲日滿於耳,虛美薰心,實禍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賴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饑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獄亂之也。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復生,絕者不可復屬。《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今治獄吏則不然,上下相驅,以刻為明,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後患。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離於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此仁聖之所以傷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則樂生,痛則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做囚人不勝痛,則飾詞以視之,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卻,則鍛練而周內之;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何則?成練者眾,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獄吏專為深刻,殘賊而亡極,媮為一切,不顧國患,此世之大賊也。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故天下之患,莫深於獄;敗法亂正,離親塞道,莫甚乎治獄之吏,此所謂一尚存者也。」

  「臣聞烏鳶之卵不毀,而後鳳凰集;誹謗之罪不誅,而後良言進。故古人有言:「山藪臧疾,川澤納污,瑾瑜匿惡,國君含詬。」唯陛下除誹謗以招切言,開天下之口,廣箴諫之路,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寬刑罰,以廢治獄,則太平之風可興於世,永履和樂,與天亡極,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