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先秦 / 孟子 / 問說
拼 译 译

《問說》

孟子 〔先秦〕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也。等於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nàn),審問而明辨之也。《書》不云乎?「好問則裕。」孟子論:「求放心」,而並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於「道問學」,問且先於學也。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於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聖人擇之,芻蕘(ráo)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於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苟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於勸善規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於己者,忌之而不願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於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於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則所問非所學焉: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甚且心之所已明者,問之人以試其能,事之至難解者,問之人以窮其短。而非是者,雖有切於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jī)於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敵,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聖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聖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並不見其有可恥也,後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後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复制

問說 - 賞析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君子學習必定喜愛問。「問」與「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會發現疑問,不「問」就不能增長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但或許還不能應用於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總體),可是還可能不了解那些細節,(對於這些問題)除了問,怎麼能解決問題呢?
  君子:古時對有德有才人的稱呼。相輔而行:互相協助進行。輔:輔助。好:喜好。無以致疑:不會發現疑問;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致:求得。疑:疑問,疑難。廣識:增廣知識;廣:使……廣,增廣,增加、增長。或:可能。達於事:(使道理)用於實行。達,通曉,通達。舍問:放棄提問。舍:放棄。其奚決焉:怎麼能解決問題呢;奚:何,怎麼 。 其:之,代詞,指代文中的「理」與「識」 。焉,代詞,指代上述的「理」與「問」。 決:判斷,解決。

  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也。等於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nàn),審問而明辨之也。《書》不云乎?「好問則裕。」孟子論:「求放心」,而並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於「道問學」,問且先於學也。
  (對於)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問,藉以破除那疑問,(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到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對於)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問,藉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曾子)所說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以道德高知識多向道德低知識少(的人)問。(對)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們問,藉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互相詰問,詳細地考察,明確地分辨它。《尚書》不是說嗎?「喜愛問(的人,學問知識)就豐富。」孟子論述:「找回自己的放縱散漫的心」(的時候),並提「學問之道」,「學」之後(就)緊跟着「問」。子思談「重視品德修養」(時),歸結到要(好)問(勤)學,(在他的提法中)「問」並且在「學」的前面。
  就有道而正:到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就:靠近;正:匡正。以資切磋:藉以共同研究;資:憑藉。交相問難:互相詰問;難:駁詰。審問:詳細地詢問。(古今異義,今意為「審訊」)放心:古今異義,放縱散漫的心思。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於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聖人擇之,芻蕘(ráo)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於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苟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於勸善規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古代的人虛心採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地問,不挑選人地問,(只要能)求取那有益於自己修養和學業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話,聖人(也)採納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聖先王(也)詢問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詢問,以(他們的)大智卻注意到淺近平常的意見,不是偶然的謙虛,實在是要從多方面聽取有益的意見。三代以後,有「學」而沒有「問」,朋友間的交往,能做到規勸做好事,不做壞事就不錯了,那種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互相請教,勤勉地只是以進修為急務(的人)未多見,(更)何況世俗的人呢?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yì)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於己者,忌之而不願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於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於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硬要以為(自己)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麼)可問的事(了)。(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願意向他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認為)不值得向他問,(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戲的態度而不敬重他,不甘願向他問,像這樣,就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什麼)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麼)事(都)沒有可疑的了,這只是自以為是罷了。自以為是,那錯誤還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淺薄卻嚴密地掩蓋自己的過錯,寧願讓學習最終不進步,(也)不願意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危害自己的內心修養,(錯誤可就)大了,而陷入這(種大錯誤)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是己而非人:意動用法,以己為是,以人為非。是:以……為是;認為……對 非:以……為非。未安:不穩妥的地方。臆度(yì duó):主觀猜測;臆:主觀的;度:猜測,估計。狎:親近而不莊重。理無專在:真理不專門存在於某人。唯:只。君子之學必好問 必:必須 好:喜歡,喜愛。而或:而,但、卻;或,有時。不肖:不成器的人。是故:因此。

  不然,則所問非所學焉: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甚且心之所已明者,問之人以試其能,事之至難解者,問之人以窮其短。而非是者,雖有切於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jī)於古者,非此之由乎?
  不這樣(的話),就所問的(也)不是(他)所學的:(如)問(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瑣屑事物來說說好玩;甚至自己心裡所已經明白的(問題,卻故意拿它),問別人,來試試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難解答的事情問別人,來逼使那人難堪。如果不是這樣,(或者)即使有與自己思想品德修養有密切關係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壓低一下自己的尊嚴(虛心向別人請教)也不能做到。唉!學習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於這(原因)嗎?

  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敵,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
  而且不喜愛問的人,(是)由於不能虛心;不能虛心(是)由於不誠心實意喜愛學習。也不是不專心用功的緣故,他學習的不是古代儒家學習的(東西),他喜愛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愛的(東西),不善於問是理所當然的。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聖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聖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一次錯誤。聖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聖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專門存在於某人,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麼,「問」可以少得了嗎?《周禮》(說),朝堂之外(要)詢問百姓(對朝政的意見),國家的大事還問到平民。所以貴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考慮道德學問方面的成就罷了。

孟子

作者: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 ,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於《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篇編入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中。

孟子其它诗文

《孟子·孟子去齊》

孟子 〔先秦〕

女樂之行恨未忘,時人又為去齊傷。

聖賢出處常如此,道運終天孰主張。

复制

《孟子·養志》

孟子 〔先秦〕

世俗養親惟口體,誰能養志若曾參。

至誠順遷無違咈,為是心其父母心。

复制

《孟子·執一》

孟子 〔先秦〕

事理紛紛千萬億,豈容執一以為中,

聖賢心術無偏倚,只在能權識變通。

复制

《孟子·養小失小》

孟子 〔先秦〕

為堯為舜配三才,功用都從此處來。

顛倒反為饑渴想,迷輕失重亦堪哀。

复制

《予行為魏倉監門忽得前監倉官詩人江南彭少逸詩因次韻時彭以遺火失官 其二》

孟子 〔先秦〕

廟堂鼎實待鹽梅,幕府千金政築台。孟子勸人蕭傅作,抱關不必是凡才。

复制

《廣遣興五十八首 其十九》

孟子 〔先秦〕

一折一波皆絕倒,依稀雁字看橫陳。久將六義衰丁卯,別有十香溷乙辛。

竊屨無勞師孟子,棄灰誰得侮商君。松梢玉露垂珠琲,獨點韋編過小春。

复制

《和子華見寄》

孟子 〔先秦〕

松柏無心自後凋,此心無物更寥寥。

伯夷豈是歸周晚,孟子空嗟出晝遙。

談道每嗤猶有待,當官常欲取非招。

荒園寂寞無誰語,蘭菊幽香沒艾蕭。

复制

《易道錄招飲五首》

孟子 〔先秦〕

詩疵得似維摩病,酒聖能如孟子醇。

何事多時疏杖屨,亦緣避俗屏冠巾。

复制

《雪中懷友人》

孟子 〔先秦〕

臘酒復臘雪,故人今越鄉。所思誰把盞,端坐恨無航。

兔苑舊遊盡,龜台仙路長。未知鄒孟子,何以奉梁王。

复制

《牆上難為趨》

孟子 〔先秦〕

昔稱梁孟子。兼聞魯孔丘。記政聊為述。問東豈相酬。

末代多僥倖。卿相盡經由。台郎百金價。台司千萬求。

當朝少直筆。趨代皆曲鈎。廷尉十年不得調。將軍百戰未封侯。

夜伏擁門作常伯。自有蒲萄得涼州。白璧求善價。明珠難暗投。

高牆不可踐。井水自難浮。風胡有年歲。銛利比吳鈎。

复制

《齊桓晉文之事》

孟子 〔先秦〕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复制

《弈秋》

孟子 〔先秦〕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