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籍 / 史部 / 地理類 / 都城紀勝 / 瓦舍眾伎
拼

瓦舍眾伎

都城紀勝

〔史部〕

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不知起於何時;但在京師時,甚為士庶放蕩不羈之所,亦為子弟流連破壞之地。

散樂,傳學教坊十三部,惟以雜劇為正色。舊教坊有篳篥部、大鼓部、杖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箏色、方響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雜劇色、參軍色、色有色長,部有部頭,上有教坊使、副鈐轄、都管、掌儀範者,皆是雜流命官。其諸部分紫、緋、綠三等寬衫,兩下各垂黃義。

雜劇部又戴諢裹,其餘只是帽子、幞頭。以次又有小兒隊,並女童採蓮隊。又別有釣客班,今四孟隨在駕後,乘馬動樂者,是其故事也。紹興三十一年,省廢教坊之後,每遇大宴,則撥差臨安府衙前樂等人充應,屬修內司教樂所掌管。教坊大使,在京師時,有孟角球,曾撰雜劇本子;又有葛守成,撰四十大曲詞;又有丁仙現才知音。紹興間,亦有丁漢弼、楊國祥。

雜劇中,末泥為長,每四人或五人為一場,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次做正雜劇,通名為兩段。末泥色主張,引戲色分付,副淨色發喬,副末色打諢,又或添一人裝孤。其吹曲破斷送者,謂之把色。大抵全以故事世務為滑稽,本是鑑戒,或隱為諫諍也,故從便跣露,謂之無過蟲。

諸宮調,本京師孔三傳編撰,傳奇、靈怪、八曲、說唱。

細樂比之教坊大樂,則不用大鼓、杖鼓、羯鼓、頭管、琵琶、箏也,每以簫管、笙、、稽琴、方響之類合動。

小樂器只一二人合動也,如雙韻合阮咸,稽琴合簫管,琴合葫蘆。琴單撥十四弦,吹賺動鼓板,渤海樂一拍子,至於拍番鼓子、敲水盞鑼板和鼓兒,皆是也。今街市有樂人三五為隊,專趕春場,看潮,賞芙蓉,及酒坐祗應,與錢亦不多,謂之荒鼓板。

清樂比馬後樂,加方響、笙、笛,用小提鼓,其聲亦輕細也。淳熙間,德壽宮龍笛色,使臣四十名,每中秋或月夜,令獨奏龍笛,聲聞於人間,真清樂也。 

唱叫小唱,謂執板唱慢曲、曲破,大率重起輕殺,故曰淺斟低唱,與四十大曲舞旋為一體,今瓦市中絕無。

嘌唱,謂上鼓面唱令曲小詞,驅駕虛聲,縱弄宮調,與叫果子、唱耍曲兒為一體,本只街市,今宅院往往有之。

叫聲,自京師起撰,因市井諸色歌吟賣物之聲,采合宮調而成也。若加以嘌唱為引子,次用四句就入者,謂之下影帶。無影帶者,名散叫。若不上鼓面,只敲盞者,謂之打拍。唱賺在京師日,有纏令、纏達:有引子、尾聲為「纏令」;引子後只以兩腔遞且,循環間用者,為「纏達」。

中興後,張五牛大夫因聽動鼓板中,又有四片太平令,或賺鼓板(即今拍板大篩揚處是也),遂撰為「賺」。賺者,誤賺之義也,令人正堪美聽,不覺已至尾聲,是不宜為片序也。今又有「覆賺」,又且變花前月下之情及鐵騎之類。凡賺最難,以其兼慢曲、曲破、大曲、嘌唱、耍令、番曲、叫聲諸家腔譜也。

雜扮或名雜旺,又名紐元子,又名技和,乃雜劇之散段。在京師時,村人罕得入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裝為山東河北村人,以資笑。今之打和鼓、捻梢子、散耍皆是也。

百戲,在京師時,各名左右軍,並是開封府衙前樂營。

相撲爭交,謂之角牴之戲,別有使拳,自為一家,與相仆曲折相反,而與軍頭司大士相近也。

踢弄,每大禮後宣赦時,搶金雞者用此等人,上竿、打筋頭、踏蹺、打交輥、脫索、裝神鬼、抱鑼、舞判、舞斫刀、舞蠻牌、舞劍、與馬打球、並教船上鞦韆、東西班野戰、諸軍馬上呈驍騎(北人乍柳)、街市轉焦為一體。

雜手藝皆有巧名:踢瓶、弄碗、踢磬、弄花鼓捶、踢墨筆、弄球子、築球、弄斗、打硬、教蟲蟻,及魚弄熊、燒煙火、放爆仗、火戲兒、水戲兒、聖花、撮藥、藏壓藥、法傀儡、壁上睡,小則劇術射穿、弩子打彈、攢壺瓶(即古之投壺)、手影戲、弄頭錢、變線兒、寫沙書、改字。

弄懸絲傀儡(起於陳平六奇解圍)、杖頭傀儡、水傀儡、肉傀儡(以小兒後生輩為之)。凡傀儡敷演煙粉靈怪故事、鐵騎公案之類,其話本或如雜劇,或如崖詞,大抵多虛少實,如巨靈神朱姬大仙之類是也。

影戲,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後用彩色裝皮為之,其話本與講史書者頗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與之丑貌,蓋亦寓褒貶於市俗之眼戲也。

說話有四家:一者小說,謂之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說公案,皆是搏刀趕捧,乃發跡變泰之事。說鐵騎兒,謂士馬金鼓之事。說經,謂演說佛書。說參請,謂賓主參禪悟道等事。講史書,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最畏小說人,蓋小說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提破。合生與起令、隨令相似,各占一事。

商謎,舊用鼓板吹《賀聖朝》,聚人猜詩謎、字謎、戾謎、社謎,本是隱語。有道謎(來客念隱語說謎,又名打謎)、正猜(來客索猜)、下套(商者以物類相似者譏之,人名對智)、貼套(貼智思索)、走智(改物類以困猜者)、橫下(許旁人猜)、問因(商者喝問句頭)、調爽(假作難猜,以定其智)。

  • 上一篇: 四司六局
  • 下一篇: 社會
  • 都城紀勝
    都城紀勝
    《都城紀勝》,南宋筆記,作者是耐得翁(生卒年不詳),姓趙,當為南宋寧宗、理宗時人,其身世事跡無考。作者曾寓游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根據耳聞目睹的材料仿效《洛陽名園記》,於南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寫成該書。
     

    更多目錄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