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籍 / 子部 / 儒家類 / 近思錄 / 卷九·制度
拼

卷九·制度

近思錄

〔子部〕

1、濂溪先生曰:古聖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敘,百姓太和,萬物咸若,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流,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優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也。後世禮法不修,政刑苛紊,縱慾敗度,下民困苦,謂古樂不足聽也,代變新聲,妖婬愁怨,導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嗚呼!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不復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致治者,遠哉!——周敦頤《通書·樂上》

2、明道先生言於朝曰: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宜先禮命近侍賢儒及百執事,悉心推訪,有德業充備,足為師表者,其次有篤志好學,材良行修者,延聘、敦遣,萃於京師,俾朝夕相與講明正學。其道必本於人倫,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學灑掃應對以往,修其孝弟忠信,周旋禮樂,其所以誘掖激厲漸摩成就之道,皆有節序,其要在於擇善修身,至於化成天下,自鄉人而可至於聖人之道。其學行皆中於是者為成德。取材識明達,可進於善者,使日受其業。擇其學明德尊者,為太學之師,次以分教天下之學。擇士入學,縣升之州,州賓興於太學,太學聚而教之,歲論其賢者能者於朝。凡選士之法,皆以性行端潔,居家孝悌,有廉恥禮遜,通明學業,曉達治道者。——《二程文集》卷一《請修學校尊師儒取士札子》

3、明道先生論十事:一曰師傅,二曰六官,三曰經界,四曰鄉黨,五曰貢士,六曰兵役,七曰民食,八曰四民,九曰山澤,十曰分數。其言曰:無古今,無治亂,如生民之理有窮,則聖王之法可改。後世能盡其道則大治,或用其偏則小康。此歷代彰灼著明之效也。苟或徒知泥古而不能施之於今,姑欲徇名而遂廢其實,此則陋儒之見,何足以論治道哉!然倘謂今之人情,皆已異於古,先王之跡,不可復於今,趣便目前,不務高遠,則亦恐非大有為之論,而未足以濟當今之極弊也。——《工程文集》卷一《論十事札子》

4、伊川先生上疏曰:三代之時,人君必有師、傅、保之官。「師,道之教訓;傅,傅之德義;保,保其身體。」後世作事無本,知求治而不知正君,知規過而不知養德,傅德之道,固已疏矣;保身體之法,復無聞焉。臣以為傅德義者,在乎防見聞之非,節嗜好之過;保身體者,在乎適起居之宜,存畏慎之心。今既不設保傅之官,則此責皆在經筵,欲乞皇帝在宮中言動服食,皆使經筵官知之,有剪桐之戲,則隨事箴規;違持養之方,則應時諫止。——《二程文集》卷六《論經筵第二札子》

5、伊川先生《看詳三學條制》云:舊制,公私試補,蓋無虛月。學校禮義相先之地,而月使之爭,殊非教養之道。請改試為課,有所未至,則學官召而教之,更不考定高下。制尊賢堂,以延天下道德之士,及置待賓、吏師齋,立檢察士人行檢等法。又云:自元豐後,設利誘之法,增國學解額至五百人,來者奔湊,舍父母之養,忘骨肉之愛,往來道路,旅離他土。人心日偷,士風日薄。今欲量留一百人,餘四百人,分在州郡解額窄處,自然士人各安鄉土,養其孝愛之心,息其奔趨流浪之志,風俗亦當稍厚。又云:三舍升補之法,皆案文責跡。有司之事,非癢序育材論秀之道。蓋朝廷授法,必達乎下。長官守法而不得有為,是以事成於下,而下得以制其上。此後世所以不治也。或曰:「長貳得人則善矣。或非其人,不若防閒詳密,可循守也。」殊不知先王製法,待人而行,未聞立不得人之法也。苟長貳非人,不知教育之道,徒守虛文密法,果足以成人才乎?——《二程文集》卷八

6、《明道先生行狀》云:先生為澤州晉城令,民以事至邑者,必告之以教悌忠信,入所以事父兄,出所以事長上。度鄉材遠近為伍保,使之力役相勸,患難相恤,而奸偽無所容。凡孤煢殘廢者,責之親戚鄉黨,使無失所。行旅出其途者,疾病皆有所養。諸鄉皆有校,暇時親至,召父母與之語。兒童所讀書,親為正句讀。教者不善,則為易置。擇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鄉民為社會,為立科條,旌別善惡,使有勸心。——《二程文集》卷十一

  • 上一篇: 卷八·治體
  • 下一篇: 卷十·政事
  • 近思錄
    近思錄
    本書是南宋朱熹和呂祖謙編訂的理學入門書和概論性著作,選取了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4人語錄622條,分類編輯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