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籍 / 子部 / 農家類 / 天工開物 / 中篇(舟車)
拼 译文

舟車

天工開物

〔子部〕

宋子曰:人群分而物異產,來往懋遷以成宇宙。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類哉?人有貴而必出,行畏周行;物有賤而必須,坐窮負販。四海之內,南資舟而北資車。梯航萬國,能使帝京元氣充然。何其始造舟車者不食尸祝之報也。浮海長年,視萬頃波如平地,此與列子所謂御泠風者無異。傳所稱奚仲之流,倘所謂神人者非耶!

○舟

凡舟古名百千,今名亦百千,或以形名,(如海鰍、江鯿、山梭之類。)或以量名,(載物之數。)或以質名,(各色木料。)不可殫述。游海濱者得見洋船,居江湄者得見漕舫。若局趣山國之中,老死平原之地,所見者一葉扁舟、截流亂筏而已。粗載數舟制度,其餘可例推雲。

○漕舫

凡京師為軍民集區,萬國水運以供儲,漕舫所由興也。元朝混一,以燕京為大都。南方運道由蘇州劉家港、海門黃連沙開洋,直抵天津,制度用遮洋船。永樂間因之。以風濤多險,後改漕運。

平江伯陳某始造平底淺船,則今糧船之制也。凡船制底為地,枋為宮牆,陰陽竹為覆瓦。伏獅前為閥閱,後為寢堂。桅為弓弩,弦、篷為翼,櫓為車馬,{}纖為履鞋,糹聿索為鹰鵰筋骨,招為先鋒,舵為指揮主帥,錨為扎車營寨。

糧船初制,底長五丈二尺,其板厚二寸,采巨木楠為上,栗次之。頭長九尺五寸,梢長九尺五寸。底闊九尺五寸,底頭闊六尺,底梢闊五尺,頭伏獅闊八尺,梢伏獅闊七尺,梁頭一十四座。龍口梁闊一丈,深四尺,使風梁闊一丈四尺,深三尺八寸。後斷水梁闊九尺,深四尺五寸。兩廒共闊七尺六寸。此其初制,載米可近二千石。(交兌每隻止足五百石。)

後運軍造者私增身長二丈,首尾闊二尺余,其量可受三千石。而運河閘口原闊一丈二尺,差可度過。凡今官坐船,其制盡同,第窗戶之間寬其出徑,加以精工彩飾而已。

凡造船先從底起,底面傍靠檣,上承棧,下親地面。隔位列置者曰梁。兩傍峻立者曰檣。蓋檣巨木曰正枋,枋上曰弦。梁前豎桅位曰錨壇,壇底橫木夾桅本者曰地龍,前後維曰伏獅,其下曰拿獅,伏獅下封頭木曰連三枋。船頭面中缺一方曰水井。(其下藏纜索等物。)頭面眉際樹兩木以系纜者曰將車柱。船尾下斜上者曰草鞋底,後封頭下曰短枋,枋下曰挽腳梁,船梢掌舵所居其上者野雞篷。(使風時,一人坐篷巔,收守篷索。)

凡舟身將十丈者,立桅必兩,樹中桅之位,折中過前二位,頭桅又前丈余。糧船中桅長者以八丈為率,短者縮十之一二。其本入窗內亦丈余,懸篷之位約五六丈。頭桅尺寸則不及中桅之半,篷縱橫亦不敵三分之一。蘇、湖六郡運米,其船多過石瓮橋下,且無江漢之險,故桅與篷尺寸全殺。若湖廣、江西省舟,則過湖沖江無端風浪,故錨、纜、篷、桅必極盡制度而後無患。凡風篷尺寸,其則一視全舟橫身,過則有患,不及則力軟。

凡船篷其質乃析篾成片織就,夾維竹條,逐塊摺疊,以俟懸掛。糧船中桅篷合併十人力方克湊頂,頭篷則兩人帶之有餘。凡度篷索先系空中寸圓木關捩於桅巔之上,然後帶索腰間緣木而上,三股交錯而度之。凡風篷之力其末一葉,敵其本三葉。調勻和暢順風則絕頂張篷,行疾奔馬。若風力氵存至,則以次減下。(遇風鼓急不下,以鈎搭扯。)狂甚則只帶一兩葉而已。

凡風從橫來名曰搶風。順水行舟,則掛篷之玄遊走,或一搶向東,止寸平過,甚至卻退數十丈。未及岸時捩舵轉篷,一搶向西,借貸水力兼帶風力軋下,則頃刻十餘里。或湖水平而不流者亦可緩軋。若上水舟則一步不可行也。凡船性隨水,若草從風,故制舵障水使不定向流,舵板一轉,一泓從之。

凡舵尺寸,與船腹切齊。其長一寸,則遇淺之時船腹已過,其梢尼舵使膠住,設風狂力勁,則寸木為難不可言。舵短一寸則轉運力怯,回頭不捷。凡舵力所障水,相應及船頭而止,其腹底之下儼若一派急順流,故船頭不約而正,其機妙不可言。

舵上所操柄名曰關門棒,欲船北則南向捩轉,欲船南則北向捩轉。船身太長而風力橫勁,舵力不甚應手,則急下一偏披水板以抵其勢。凡舵用直木一根(糧船用者圍三尺,長丈余)為身,上截衡受棒,下截界開銜口,納板其中如斧形,鐵釘固拴以障水。梢後隆起處,亦名曰舵樓。

凡鐵錨所以沉水繫舟。一糧船計用五六錨,最雄者曰看家錨,重五百斤內外,其餘頭用二枝,梢用二枝。凡中流遇逆風不可去又不可泊,(或業已近岸,其下有石非沙,亦不可泊,惟打錨深處。)則下錨沉水底,其所系糹聿纏繞將軍柱上,錨爪一遇泥沙扣底抓住,十分危急則下看家錨。系此錨者名曰本身,蓋重言之也。或同行前舟阻滯,恐我舟順勢急去有撞傷之禍,則急下梢錨提住,使不迅速流行。風息開舟則以雲車紋纜提錨使上。

凡船板合隙縫以白麻斫絮為筋,鈍鑿扌及入,然後篩過細石灰,和桐油舂杵成團調念。溫、台、閩、廣即用蠣灰。凡舟中帶篷索,以火麻秸(一名大麻)絞。粗成徑寸以外者即系萬鈞不絕。若系錨纜則破析青篾為之,其篾線入釜煮熟然後糾絞。拽繾{}亦煮熟篾線絞成十丈以往,中作圈為接區,遇阻礙可以掐斷。凡竹性直,篾一線千鈞。三峽入川上水舟,不用糾絞{}繾,即破竹闊寸許者,整條以次接長,名曰火杖。蓋沿崖石棱如刃,懼破篾易損也。

凡木色桅用端直杉木,長不足則接,其表鐵箍逐寸包圍。船窗前道皆當中空闕,以便樹桅。凡樹中桅,合併數巨舟承載,其未長纜系表而起。梁與枋檣用楠木、櫧木、樟木、榆木、槐木。(樟木春夏伐者,久則粉蛀。)棧板不拘何木。舵杆用榆木、榔木、櫧木。關門棒用周木、榔木。櫓用杉木、檜木、楸木。此其大端雲。

○海舟

凡海舟,元朝與國初運米者曰遮洋淺船,次者曰鑽風船(即海鰍。)所經道里,止萬里長灘、黑水洋、沙門島等處,皆無大險。與出使琉球、日本暨商賈爪哇、篤泥等船制度,工費不及十分之一。

凡遮洋運船制,視漕船長一丈六尺,闊二尺五寸,器具皆同,唯舵杆必用鐵力木,念灰用魚油和桐油,不知何義。凡外國海舶制度大同小異,閩、廣(閩由海澄開洋,廣由香奧)洋船截竹兩破排柵,樹於兩傍以抵浪。登、萊制度又不然,倭國海舶兩傍列櫓手欄板抵水,人在其中運力。朝鮮制度又不然。

至其首尾各安羅經盤以定方向,中腰大橫樑出頭數尺,貫插腰舵,則皆同也。腰舵非與梢舵形同,乃闊板斫成刀形插入水中,亦不捩轉,蓋夾衛扶傾之義。其上仍橫柄栓於樑上,而遇淺則提起,有似乎舵,故名腰舵也。凡海舟以竹筒貯淡水數石,度供舟內人兩日之需,遇島又汲。其何國何島合用何向,針指示昭然,恐非人力所祖。舵工一群主佐,直是識力造到死生渾忘地,非鼓勇之謂也。

○雜舟

江漢課船。身甚狹小而長,上列十餘倉,每倉容止一人臥息。首尾共槳六把,小桅篷一座。風濤之中恃有多槳挾持。不遇逆風,一晝夜順水行四百餘里,逆水亦行百餘里,國朝鹽課淮、揚數頗多,故設此運銀,名曰課船。行人慾速者亦買之。其船南自章、貢,西自荊、襄,達於瓜、儀而止。

三吳浪船。凡浙西、平江縱橫七百里內儘是深溝小水灣環,浪船(最小者曰塘船)以萬億計。其舟行人貴賤來往以代馬車、履。舟即小者必造窗牖堂房,質料多用杉木。人物載其中,不可偏重一石,偏即欹側,故俗名天平船。此舟來往七百里內,或好逸便者徑買,北達通、津,只有鎮江一橫渡,俟風靜涉過,又渡清江浦,溯黃河淺水二百里則入閘河安穩路矣。至長江上流風浪,則沒世避而不經也。浪船行力在梢後,巨櫓一枝兩三人推軋前走,或恃繾{}。至於風篷,則小席如掌所不恃也。

東浙西安船。浙東自常山至錢塘八百里,水徑入海,不通他道,故此舟自常山、開化、遂安等小河起,至錢塘而止,更無他涉。舟制箬篷如卷瓦為上蓋。縫布為帆,高可二丈許,綿索張帶。初為布帆者,原因錢塘有潮湧,急時易於收下。此亦未然,其費似侈於篾席,總不可曉。

福建清流、梢篷船。其船自光澤、崇安兩小河起,達於福州洪塘而止,其下水道皆海矣。清流船以載貨物、客商,梢篷船大差可坐臥,官貴家屬用之。其船皆以杉木為地。灘石甚險,破損者其常,遇損則急艤向岸搬物掩塞。船梢徑不用舵,船首列一巨招,捩頭使轉。每幫五隻方行,經一險灘則四舟之人皆從尾後曳纜,以緩其趨勢。長年即寒冬不裹足,以便頻濡。風篷竟懸不用雲。

四川八櫓等船。凡川水源通江、漢,然川船達荊州而止,此下則更舟矣。逆行而上,自夷陵入峽,挽繾者以巨竹破為四片或六片,麻繩約接,名曰火杖。舟中鳴鼓若競渡,挽人從山石中聞鼓聲而咸力。中夏至中秋川水封峽,則斷絕行舟數月。過此消退,方通往來。其新灘等數極險處,人與貨盡盤岸行半里許,只余空舟上下。其舟制腹圓而首尾尖狹,所以辟灘浪雲。

黃河滿篷梢。其船自河入淮,自淮溯汴用之。質用楠木,工價頗優。大小不等,巨者載三千石,小者五百石。下水則首頸之際,橫壓一梁,巨櫓兩枝,兩傍推軋而下。錨、纜、{}、帆制與江、漢相仿雲。

廣東黑樓船、鹽船。北自南雄,南達會省,下此惠、潮通漳、泉則由海汊乘海舟矣。黑樓船為官貴所乘,鹽船以載貨物。舟制兩傍可行走。風帆編蒲為之,不掛獨竿桅,雙柱懸帆不若中原隨轉。逆流馮藉繾力,則與各省直同功雲。

黃河秦船(俗名擺子船。)造作多出韓城,巨者載石數萬鈞順流而下,供用淮、徐地面。舟制首尾方闊均等,倉梁平下不甚隆起,急流順下,巨櫓兩傍夾推,來往不馮風力。歸舟挽繾多至二十餘人,甚有棄舟空返者。

○車

凡車利行平地,古者秦、晉、燕、齊之交,列國戰爭必用車,故千乘、萬乘之號起自戰爭國。楚、漢血爭而後日辟。南方則水戰用舟,陸戰用步馬,北膺胡虜交使鐵騎,戰車逐無所用之。但今服馬駕車以運重載,則今日騾車即同彼時戰車之義也。

凡騾車之制有四輪者,有雙輪者,其上承載支架,皆從軸上穿斗而起。四輪者前後各橫軸一根,軸上短柱起架直梁,樑上載箱。馬止脫駕之時,其上平整,如居屋安穩之象。若兩輪者駕馬行時,馬曳其前則箱地平正,脫馬之時則以短木從地支撐而住,不然則欹卸也。

凡車輪一曰轅。(俗名車陀。)其大車中轂(俗名車腦)長一尺五寸,(見《小戎》車注。)所謂外受輻、中貫軸者。輻計三十片,其內插轂,其外接輔。車輪之中內集輪外接輞,圓轉一圈者是曰輔也。輞際盡頭則曰輪轅也。凡大車脫時則諸物星散收藏。駕則先上兩軸,然後以次間架。凡軾、衡、軫、軛皆從軸上受基也。

凡四輪大車量可載五十石,騾馬多者或十二掛或十掛,少亦八掛。執鞭掌御者居箱之中,立足高處。前馬分為兩班,(戰車四馬一班,分驂、服。)糾黃麻為長索分系馬項,後套總結收入衡內兩旁。掌御者手執長鞭,鞭以麻為繩,長七尺許,竿身亦相等,察視不力者鞭及其身。箱內用二人踹繩,須識馬性與索性者為之。馬行太緊則急起踹繩,否則翻車之禍從此起也。凡車行時遇前途行人應避者,則掌御者急以聲呼,則群馬皆止。凡馬索總系透衡入箱處,皆以牛皮束縛,《詩經》所謂「脅驅」是也。

凡大車飼馬不入肆舍,車上載有柳盤,解索而野食之。乘車人上下皆緣小梯。凡過橋樑中高邊下者,則十馬之中擇一最強力者繫於車後。當其下坂,則九馬從前緩曳,一馬從後竭力抓住,以殺其馳趨之勢,不然則險道也。凡大車行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徑小道亦止。徐、兗、汴梁之交或達三百里者,無水之國所以濟舟楫之窮也。

凡車質惟先擇長者為軸,短者為轂,其木以槐、棗、檀、榆(用榔榆)為上。檀質太久勞則發燒,有慎用者合抱棗、槐,其至美也。其餘軫、衡、箱、軛則諸木可為耳。此外,牛車以載芻糧,最盛晉地。路逢隘道則牛頸系巨鈴,名曰報君知,猶之騾車群馬盡系鈴聲也。

又北方獨轅車,人推其後,驢曳其前,行人不耐騎坐者,則雇覓之。鞠席其上以蔽風日。人必兩旁對坐,否則欹倒。此車北上長安、濟寧徑達帝京。不載人者,載貨約重四五石而止。其駕牛為轎車者,獨盛中州。兩旁雙輪,中穿一軸,其分寸平如水。橫架短衡列轎其上,人可安坐,脫駕不欹。其南方獨輪推車,則一人之力是視。容載兩石,遇坎即止,最遠者止達百里而已。其餘難以枚述。但生於南方者不見大車,老於北方者不見巨艦,故粗載之。

  • 上一篇: 冶鑄
  • 下一篇: 錘鍛
  • 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