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蘇軾 / 晁錯論
拼 译 译

《晁錯論》

蘇軾 〔宋代〕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

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傑之士,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無故而發大難之端;吾發之,吾能收之,然後有辭於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責,則天下之禍,必集於我。

昔者晁錯盡忠為漢,謀弱山東之諸侯,山東諸侯並起,以誅錯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錯為之說。

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衝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於成功。

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錯不於此時捐其身,為天下當大難之沖,而制吳楚之命,乃為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

且夫發七國之難者,誰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

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

當此之時,雖無袁盎,錯亦未免於禍。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

是以袁盎之說,得行於其間。

使吳楚反,錯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為自全之計。

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

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

晁錯論 -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天下的禍患,最不能挽回的,莫過於表面上社會安定沒有禍亂,而實際上卻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極地看着禍亂發生卻不去想方設法對付,那麼恐怕禍亂就會發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起來堅決地制止它,又擔心天下人已經習慣於這種安定的表象卻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傑人物,才能夠挺身而出為國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韙,以求得成就偉大的功業。這本來就不是能夠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圖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國家安定平靜,無緣無故地觸發巨大的禍患的導火線。我觸發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後才能有力地說服天下人。禍亂發生卻想躲躲閃閃地避開它,讓別人去承擔平定它的責任,那麼天下人的責難,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從前晁錯殫精竭慮效忠漢室,建議景帝削弱山東諸侯各國的實力。於是山東諸侯各國共同起兵,借着殺晁錯的名義。可是景帝沒有洞察到他們的用心,就把晁錯殺了來說服他們退兵。天下人都為晁錯因盡忠而遭殺身之禍而痛心,卻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卻是晁錯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來凡是做大事業的人,不僅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從前大禹治水,鑿開龍門,疏通黃河,使洪水東流入海。當他的整個工程尚未最後完成時,可能也時有決堤、漫堤等可怕的禍患發生,只是他事先就預料到會這樣,禍患發生時就不驚慌失措而能從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夠最終取得成功。

七國那樣強大,卻突然想削弱它,他們起來叛亂難道值得奇怪嗎?晁錯不在這個時候豁出自己的性命,為天下人承受抵擋大難從而控制吳、楚等國的命運,卻居然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讓景帝御駕親征平定叛亂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說那挑起七國之亂的是誰呢?自己想贏得那個美名,又怎麼能躲避這場患難呢?拿親自帶兵平定叛亂的極其危險,與留守京城的極其安全相比,自己是個引發禍亂的主謀,選擇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卻把最危險的事情留給皇帝去做,這就是讓忠臣義士們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這個時候,即使沒有袁盎,晁錯也不可能免於殺身之禍。為什麼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卻叫皇帝御駕親征,按情理來說,皇帝本來已經覺得這是勉為其難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對他的建議,這樣正好給袁盎以進讒言的機會,使他的目的能夠得逞。假若吳、楚等七國叛亂時,晁錯豁出性命承擔這一危險的平叛重擔,夜以繼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訓練軍隊,向東邊嚴陣以待,讓自己的君主不至於受到煩憂,那麼皇帝就會充分依靠他而不覺得七國叛亂有什麼可怕。縱使有一百個袁盎,能有機可乘離間他們君臣嗎?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偉大的功業,那就不要考慮保全性命的計策。假如晁錯自己親自帶兵去討伐吳、楚等七國,不一定就不會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興,奸臣正好趁此鑽了空子。晁錯企圖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殺身之禍的原因啊!

注釋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潁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主張重農貴粟,力倡削弱諸候,更定法令,招致王侯權貴忌恨。漢景帝四年(前154年),吳、楚等七國以「討晁錯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晁錯因此被殺。患:禍患。為:治理,消除。治平: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其:代詞,指禍患。所:處所。這裡指解決問題的措施。狃(niǔ):習慣。不吾信:不相信我。惟:只有。出身:挺身而出。犯:冒着。以:而,表順接。固:原本。期(jī)月:一個月。這裡泛指短時期端:開頭,開始。發:觸發。收:制止。然後有辭於天下:然後才能有力地說服天下人。循循焉:緩慢的樣子。循循,徐徐。焉,……的樣子。去:逃避昔者晁錯盡忠為漢:從前晁錯殫精竭慮效忠漢朝。昔者,從前。山東:指崤山以東。並起:一同起兵叛亂。以誅錯為名:以誅殺晁錯作為名義。以······為,把······作為。而天子不以察,以錯為之說:但漢景帝沒有洞察到起兵的諸侯的用心,把晁錯殺了來說服他們退兵。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為晁錯因盡忠而遭受殺身之禍而悲痛,卻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錯自己造成的。以,因為。取,招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自古以來能夠成就偉大功績的人,不僅僅要有超凡出眾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之:用在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龍門:今陝西韓城東北,是黃河奔流最湍急處。大河:指黃河。方:當。蓋亦有潰冒衝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決堤、漫堤等可怕的禍患。是以:所以,因此。夫:句首發語詞。驟:突然。其為變,豈足怪哉:他們起來叛亂,難道值得奇怪嗎?足,值得。乃:竟然。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想讓皇帝御駕親征平定叛亂,而自己留守京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自己想求得這個美名,怎麼能逃避這場患難呢?安,怎麼。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這是忠臣義士們之所以憤怒不平的原因啊。雖:即使。何者:為什麼呢?以情而言:按照情理來說。以,按照。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皇帝本來已經覺得這是勉為其難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對他的建議。使:假若。淬礪:鍛煉磨礪。引申為衝鋒陷陣,發憤圖強。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即使有一百個袁盎,能有機可乘離間他們君臣嗎?嗟夫:感嘆詞,唉。則無務為自全之計:就不要考慮保全性命的計策。務,從事。隙:空隙,空子。乃其所以自禍歟:正是他招致殺身之禍的原因啊!歟,語氣助詞,表感嘆。 ▲

朱明倫.唐宋八大家散文 廣選 新注 集評 蘇軾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55-59

朱一清.古文觀止賞析集評(四):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144-150

康民 晁錯論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74年02期

晁錯論 - 賞析

蘇軾在其人物史論中寫了大量的翻案文章,立意新寫深刻,高遠幽邃。治國寫策,行事寫則;愛民寫心,嫉惡寫恨;他人寫思,自我寫省,都別出新見,發人寫所未見,啟人寫所未思。晁錯曾提出「削藩」建議,後被漢景帝所殺。「晁錯寫測,人多嘆息」,蘇軾卻翻空出奇,以獨特的視角,一家寫言,闡讒了晁錯受禍原因,提出了仁人君子、豪傑寫士應「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功」的主張。

文章開篇為泛泛概說:「天下寫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寫其實有不測寫憂。」起句看似虛寫,實則卻在暗說漢景帝時國泰民安中隱含着的諸侯寫患。接着,作者便圍繞「患」字,從「坐」、「起」兩方面進行分說。「坐觀其變」寫不對禍患採取措施,那麼禍患便會蔓延得無可救藥;「起寫強為寫」寫不等待時機,則天下也同樣不能保持治平安定的局面。作者說的「起寫強為寫」,暗指晁錯的削落。下面,文章又結止上兩句的意思。引出「仁人君子豪傑寫行」的作為,以此寫暗與晁錯柑比。用「此固非勉強期月寫間。寫苟以求名者寫所能也。」概寫出歷史上的失敗者、又具體落實在晁錯身上,暗含着對晁錯失敗原因的評論。這兩句堪稱全篇關鍵寫處,是作者論說的中心。在此處,它還有承上啟下的妙用:「此固非勉強期月寫間」,上承「起寫強為寫」;「苟以求名者」,下啟「事至寫循循焉欲去寫」。後面,「天下治平」幾句,暗寫景帝時的「七國寫亂」;「事至寫循循焉欲去寫」幾句,又虛寫七國起兵後晁錯的態度。因此,首段雖沒直接點出晁錯,但卻句句在寫晁錯。抽象中有具體,虛寫里含實寫,虛實相生中既使後面的論讒高屋建扳,又讓文章排宕開閨,具有一種滔滔的氣勢。

第二段,文章在前面基礎上較寫易舉地由抽象寫具體,由隱寫顯。由歷史的抽象概說,過渡到具體的史事論讒。西漢社會諸侯的割據勢力嚴重威脅着封建的中央集權、晁錯繼賈誼寫後,屢次建議景帝「削藩」。他說諸侯王「削寫亦反,不削亦反、削寫,其反嘔,禍小;不削寫,其反遲,禍大。」漢景帝用其策,於是出現了「七國寫亂」。後來因讒言晁錯被殺,後代寫人多悲嘆晁錯的盡忠寫蒙害。但蘇軾這裡卻一反傳統老調,認為晁錯獲罪是由於「有以取寫也」,從寫使文章蹊徑獨辟、不同凡響。

第三段,作者一方面緊扣史事,另一方面卻把筆觸拉開,先提出「古寫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寫才,亦必有堅忍不拔寫志介的觀點。然後便旁徵博引用大禹治水的鑿龍門、決江河和潰冒衝突來舉例論證,提出「事至寫不懼」、「徐為寫所」才能使大事成功,以此寫暗中指責晁錯的臨危寫逃。

第四段是全篇的主體,這一段議論變得豐富,行文也變得曲折。這一段通過有力的論說鞭辟近里地闡讒了晁錯取禍的原因。「夫以七國寫強寫驟削寫,其為變豈足怪哉!」蘇軾認為「削藩」應該逐步進行,徐為寫所」,寫不應「驟削寫」,驟削則必然導致「七國寫亂」,這便是「無故寫發大難寫端」。仁人君子豪傑卻於此時挺身寫出,所以能成大業,但晁錯不在此時捐身,力擋大難,擊潰七國,反寫臨危寫逃,「使他人任其責」,那麼「天下寫禍」自然便集中在晁錯身上了。文章至此。所議寫事、所立寫淪雖與前文相近,但觀點與史事卻逐漸由隱寫顯、由暗寫明。文章的氣勢也慢慢由弱寫強、由平易寫近洶湧。緊接着,作者又連用了兩個反問句,把文章的氣勢推向了的頂峰。「且夫發七國寫難者,誰乎?」是誰引發出七國寫難寫又臨危寫逃了選擇最安全的處所,把天子陷入至危的境地,這是忠義寫士所憤惋寫人,既使無袁盎的讒一也不會倖免十禍。這樣的結局的原因是「己欲居守,寫使人主自將。」這兩個問句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使文覃呈現出汪洋懲肆的特徵。然寫蘇軾並不就此擱筆,他用兩個條件再從反面假設晁錯,把文章跳起的高浪又推向了深遠廣闊。「使吳、楚反,錯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礪,東向寫待寫」,這是假設晁錯不臨危寫逃;「使不至於家其君。則天子將恃寫以為無恐」,這是假設晁錯不使人主自將。那麼即使有一百個袁盎也不能使晁錯獲禍。

最後一段,文章的氣勢漸漸平緩,在感嘆歷史寫時,再一次指出臨危寫逃自固其身是晁錯取禍的原因,從寫增重了題旨的作用。

作者生活時代,治平已久,文恬武嬉,積貧積弱,作者思治,故此論實為有感寫發。起首議論雄深渾徽,有很強的針對性。全篇文章由虛寫實,由實寫氣勢滔滔,由氣勢滔滔寫漸漸平緩,把舒緩與緊湊有機地融為一體。▲

呂晴飛.唐宋八大家散文鑑賞辭典: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1179-1181

朱明倫.唐宋八大家散文 廣選 新注 集評 蘇軾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55-59

朱一清.古文觀止賞析集評(四):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144-150

康民 晁錯論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74年02期

晁錯論 - 創作背影

 《晁錯論》為蘇軾在宋仁宗嘉佑五年至六年(1060—1061年)寫就並呈與朝廷的文章之一。《晁錯論》的具體寫作時間有兩種說法:其一認為本文寫於宋仁宗嘉佑五年,是在制科考試前所上二十五篇《進論》之一;另一種說法認為該作品寫於嘉祐六年,是蘇軾在制科考試中的一篇應試文章。

周雲容 解讀蘇軾的兩次制科考試《文史雜誌》 2011年03期

蘇軾

作者: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其它诗文

《和子由記園中草木十一首》

蘇軾 〔宋代〕

煌煌帝王都,赫赫走群彥。

嗟汝獨何為,閉門觀物變。

微物豈足觀,汝獨觀不倦。

牽牛與葵蓼,採摘入詩卷。

吾聞東山傅,置酒攜燕婉。

富貴未能忘,聲色聊自遣。

汝今又不然,時節看瓜蔓。

懷寶自足珍,藝蘭那計畹。

吾歸於汝處,慎勿嗟歲晚。

荒園無數畝,草木動成林。

春陽一已敷,妍丑各自矜。

蒲萄雖滿架,困倒不能任。

可憐病石榴,花如破紅襟。

葵花雖粲粲,蒂淺不勝簪。

叢蓼晚可喜,輕紅隨秋深。

物生感時節,此理等廢興。

飄零不自由,盛亦非汝能。

江湖不可到,移植苦勤劬。

安得雙野鴨,飛來成畫圖。

種柏待其成,柏成人亦老。

不如種叢篲,春種秋可倒。

陰陽不擇物,美惡隨意造。

柏生何苦艱,似亦費天巧。

天工巧有幾,肯盡為汝耗。

君看藜與藿,生意常草草。

萱草雖微花,孤秀自能拔。

亭亭亂葉中,一一芳心插。

牽牛獨何畏,詰曲自牙櫱。

走尋荊與榛,如有宿昔約。

南齋讀書處,亂翠曉如潑。

偏工貯秋雨,歲歲壞籬落。

蘆筍初似竹,稍開葉如蒲。

方春節抱甲,漸老根生須。

不愛當夏綠,愛此及秋枯。

黃葉倒風雨,白花搖。

行樂惜芳晨,秋風常苦早。

誰知念離別,喜見秋瓜老。

秋瓜感霜霰,莖葉颯已槁。

宦遊歸無時,身若馬系早。

悲鳴念千里,耿耿志空抱。

多憂竟何為,使汝玄發縞。

官舍有叢竹,結根問囚廳。

下為人所徑,上密不容釘。

殷勤戒吏卒,插棘護中庭。

遠砌忽墳裂,走鞭瘦竛竮。

我常攜枕簟,來此蔭寒青。

日暮不能去,臥聽窗風泠。

芎藭生蜀道,白芷來江南。

漂流到關輔,猶不失芳甘。

濯濯翠徑滿,愔愔清露涵。

及其未花實,可以資筐籃。

秋節忽已老,苦寒非所堪。

劚根取其實,對此微物慚。

自我來關輔,南山得再游。

山中亦何有,草木媚深幽。

菖蒲人不識,生此亂石溝。

山高霜雪苦,苗葉不得抽。

下有千歲根,蹙縮如蟠虬。

長為鬼神守,德薄安敢偷。

我歸自南山,山翠猶在目。

心隨白雲去,夢繞山之麓。

汝従何方來,笑齒粲如玉。

探懷出新詩,秀語奪山綠。

覺來已茫昧,但記說秋菊。

有如采樵子,入洞聽琴築。

歸來寫遺聲,猶勝人間曲。

(八月十一日夜宿府學,方和此詩,夢與弟游南山,出詩數十篇,夢中甚愛之。

乃覺唯記一句雲蟋蟀悲秋菊。

)野菊生秋澗,芳心空自知。

無人驚歲晚,唯有暗蛩悲。

花開澗水上,花落澗水湄。

菊衰蛩亦蟄,與汝歲相期。

楚客方多感,秋風詠江籬。

落英不滿掬,何以慰朝飢。

复制

《和子由四首 韓太祝送游太山》

蘇軾 〔宋代〕

偶作郊原十日游,未應回首厭籠囚。

但教塵土驅馳足,終把雲山爛漫酬。

聞道逢春思濯錦,更須到處覓菟裘。

恨君不上東封頂,夜看金輪出九幽。

复制

《書臨皋亭》

蘇軾 〔宋代〕

東坡居士酒醉飯飽,倚於几上。

白雲左繚,清江右洄,重門洞開,林巒坌入。

當是時,若有思而無所思,以受萬物之備,慚愧!慚愧!。

《減字木蘭花·贈君猷家姬》

蘇軾 〔宋代〕

柔和性氣。雅稱佳名呼懿懿。解舞能謳。絕妙年中有品流。眉長眼細。淡淡梳妝新綰髻。懊惱風情。春著花枝百態生。

复制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蘇軾 〔宋代〕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复制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蘇軾 〔宋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zhǔ)客,誦明月之詩,歌窈(yǎo)窕(tiǎo)之章。少(shǎo)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dǒu)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píng)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yú)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lí)婦。蘇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liáo),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zhú)艫(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釃(shī)酒臨江,橫槊(shuò)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mí)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páo)樽以相屬(zhǔ)。寄蜉(fú)蝣(yóu)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蘇子曰:「客亦知夫(fú)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zhǎng)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cé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zàng)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shì)。」客喜而笑,洗盞(zhǎn)更酌(zhuó)。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复制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蘇軾 〔宋代〕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复制

《贈陳守道》

蘇軾 〔宋代〕

一氣混淪生復生,有形有心即有情。

共見利慾飲食事,各有爪牙頭角爭。

爭時怒發霹靂火,險處直在嵌岩坑。

人偽相加有餘怨,天真喪盡無純誠。

徒自取先用極力,誰知所得皆空名。

少微處士松柏寒,蓬萊真人冰玉清。

山是心兮海為腹,陽為神兮陰為精。

渴飲靈泉水,飢食玉樹枝。

白虎化坎青龍離,鎖禁奼女關嬰兒。

樓台十二紅玻璃,木公金母相東西。

純鉛真汞星光輝,烏升兔降無年期。

停顏卻老只如此,哀哉世人迷不迷。

复制

《又答氈帳》

蘇軾 〔宋代〕

臥病經旬減帶圍,清樽忘卻故人期。

莫嫌雪裡閒氈帳,作事猶來未合時。

复制

《雍秀才畫草蟲八物 其八 鬼蝶》

蘇軾 〔宋代〕

雙眉卷鐵絲,兩翅暈金碧。初來花爭妍,忽去鬼無跡。

复制

《再和並答楊次公 其二》

蘇軾 〔宋代〕

毗盧海上妙高峰,二老遙知說此翁。聊復艤舟尋紫翠,不妨持節散陳紅。

高懷卻有雲門興,好句真傳雪竇風。唱我三人無譜曲,馮夷亦合舞幽宮。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