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蘇軾 / 卷四·北宋詞 /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拼 译 译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 〔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詠長嘯從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騎馬還輕便,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注釋
定風波:詞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黃岡東南三十里,又名螺絲店。
狼狽:進退皆難的困頓窘迫之狀。
已而:過了一會兒。
穿林打葉聲:指大雨點透過樹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
吟嘯:吟詠長嘯。
芒鞋:草鞋。
一蓑煙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風雨里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製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樣子。
斜照:偏西的陽光。
向來:方才。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
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參考資料:

1、 徐中玉 金啟華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二)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 :67-68 .
2、 陸林編注 .宋詞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 :63-64 .
3、 李靜 等 .唐詩宋詞鑑賞大全集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09 :249 .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 賞析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態,當然是騎馬勝過竹杖芒鞋,但是蘇軾卻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這裡當然不是寫實,而是繼續寫自己當時的心態。當自己擁有平靜悠閒的心態時,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濘之中,也勝過騎馬揚鞭疾馳而去。這裡還隱含了兩種生活的對比,一種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種是肥馬輕裘的貴族生活。在歷經了政治上的風風雨雨後,蘇軾越來越認同這種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蘇軾用來表達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詩詞中經常使用,如《初入廬山》:「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東坡》:「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寓居定惠院》:「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儘管蘇軾是一位士人和官員,但卻是一個平民藝術家,常常深入民間,並過着平民般的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蘇東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實寫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風雨中,本是一種艱辛的生活,而蘇軾卻走得那麼瀟灑、悠閒。對於這種生活,他進一步激勵自己:「誰怕?」意思是說,我不怕這種艱辛和磨難。這是一句反問句,意在強調這種生活態度。為什麼要強調這種生活態度呢?因為對於蘇軾,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態度,所以他說:「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蓑煙雨」,是說整個蓑衣都在煙雨中,實際上是說他的全身都在風吹雨打之中。這「一蓑煙雨」也象徵人生的風雨、政治的風雨。而「任平生」,是說一生任憑風吹雨打,而始終那樣的從容、鎮定、達觀。這一句簡直就是蘇軾一生生活的寫照。他在政治上不斷地受到打擊,一貶再貶,晚年最後流放到了蠻荒之地海南島。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終沒有被打敗,始終保持一顆鮮活靈動的心。當他被貶到海南島,仍能夠寫出「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這樣心靈純淨的句子。對於「一蓑煙雨」這樣的意象,蘇軾是非常喜愛的。他對唐代詞人張志和的詞《漁父》中「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樣的句子極為讚賞,恨其曲調不傳,並將其改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輕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入歌。

我們再看詞的下闋,下闋轉到寫雨後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這裡描繪了一個有趣而又充滿哲理的畫面:一邊是料峭春風,作者感到絲絲的冷意;一邊是山頭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這既是寫景,也是表達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這樣充滿辯證法嗎?在寒冷中有溫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憂患中有喜悅。當你對人生的這種辯證法有了了悟之後,就不會永遠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會在微冷的醒覺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線希望。「山頭斜照卻相迎」,是對生活的一種積極觀照,是一種通觀,是蘇軾經歷磨難和打擊之後,在靈魂上的升華。蘇軾在他的另兩句詩中,也表達這種思想:「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意謂淒風苦雨之後也終會放晴的。 

其實以上三句表達的還只是一種儒家的境界,這是一種入世的人生態度。在此基礎上,蘇軾進一步徹悟人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歸去之後,看剛才颳風下雨的地方,哪裡有什麼雨,哪裡有什麼晴。所謂風雨,所謂晴,不過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這裡蘇軾進入到了佛教所說的「無差別境界」。在佛教看來,「萬法惟心所現」,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靜,世界自然清靜。其實世界萬物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我們有了分別心才有了世界萬象。如果我們內心進入到了無差別的境界,世界萬物哪有什麼分別呢?因此佛教勸人「無執」,一切都不要執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縛。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謂「寵辱不驚」。蘇軾在這裡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哲理,歸去之後(可理解心靈的皈依),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麼區別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勸人既不要因風雨而擔驚受怕,也不要因陽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處之。這看來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實這是一種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種了悟宇宙、人生之後的大超越。這也反映出了蘇軾的人格境界,應該說蘇軾的一生基本上達到了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島後,又把這三句稍一改,寫入了另一首詩《獨覺》:「瀟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可見,蘇軾是以此來磨礪自己的人格境界,並貫穿在他一生的生命歷程之中。全詞以這樣充滿哲理的句子收尾,韻味無窮,令人深思。

參考資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645-647
2、 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214-215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 創作背影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突遇風雨,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蘇軾

作者: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其它诗文

《記承天寺夜遊 / 記》

蘇軾 〔宋代〕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九日邀仲屯田為大水所隔以詩見寄次其韻》

蘇軾 〔宋代〕

無復龍山對孟嘉,西來河伯意雄夸。

霜風可使吹黃帽,(舟人黃帽,土勝水也。

樽酒那能泛浪花。

漫遣鯉魚傳尺素,卻將燕石報瓊華。

何時得見悲秋老,醉里題詩字半斜。

复制

《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王晉卿畫)》

蘇軾 〔宋代〕

江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雲煙。

山耶雲耶遠莫知,煙空雲散山依然。

但見兩崖蒼蒼暗絕谷,中有百道飛來泉。

縈林絡石隱復見,下赴谷口為奔川。

川平山開林麓斷,小橋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喬木外,漁舟一葉江吞天。

使君何従得此本,點綴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徑欲往買二頃田。

君不見武昌樊口幽絕處,東坡先生留五年。

春風搖江天漠漠,暮雲卷雨山娟娟。

丹楓翻鴉伴水宿,長松落雪驚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塵土,雖有去路尋無緣。

還君此畫三嘆息,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

复制

《臨江仙·夜到揚州席上作》

蘇軾 〔宋代〕

尊酒何人懷李白,草堂遙指江東。

珠簾十里卷香風。

花開又花謝,離恨幾千重。

輕舸渡江連夜到,一時驚笑衰容。

語音猶自帶吳儂。

夜闌對酒處,依舊夢魂中。

《生查子·訴別》

蘇軾 〔宋代〕

三度別君來,此別真遲暮。

白盡老髭鬚,明日淮南去。

酒罷月隨人,淚濕花如霧。

後月逐君還,夢繞湖邊路。

《次韻致遠》

蘇軾 〔宋代〕

長笑右軍稱草聖,不如東野以詩鳴。樂天自愛吟淮月,懷祖無勞聽角聲。

复制

《軾欲以石易畫,晉卿難之,穆父欲兼取二物,穎叔欲焚畫碎石,乃複次前韻,並解二詩之意》

蘇軾 〔宋代〕

春冰無真堅,霜葉失故綠。鴳疑鵬萬里,蚿笑夔一足。

二豪爭攘袂,先生一捧腹。明鏡既無台,淨瓶何用蹙。

盆山不可隱,畫馬無由牧。聊將置庭宇,何必棄溝瀆。

焚寶真愛寶,碎玉未忘玉。久知公子賢,出語耆年伏。

欲觀轉物妙,故以求馬卜。維摩既復舍,天女還相逐。

授之無盡燈,照此久幽谷。定心無一物,法樂勝五欲。

三峨吾鄉里,萬馬君部曲。臥雲行歸休,破賊見神速。

复制

《小圃五詠 其二 地黃》

蘇軾 〔宋代〕

地黃餉老馬,可使光鑒人。吾聞樂天語,喻馬施之身。

我衰正伏櫪,垂耳氣不振。移栽附沃壤,蕃茂爭新春。

沉水得稚根,重湯養陳薪。投以東阿清,和以北海醇。

崖蜜助甘冷,山姜發芳辛。融為寒食餳,咽作瑞露珍。

丹田自宿火,渴肺還生津。願餉內熱子,一洗胸中塵。

复制

《鳳翔八觀,並敘 其三 王維吳道子畫》

蘇軾 〔宋代〕

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開元有東塔,摩詰留手痕。

吾觀畫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

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亭亭雙林間,彩暈扶桑暾。

中有至人談寂滅,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捫。蠻君鬼伯千萬萬,相排競進頭如黿。

摩詰本詩老,佩芷襲芳蓀。今觀此壁畫,亦若其詩清且敦。

祇園弟子盡鶴骨,心如死灰不復溫。門前兩叢竹,雪節貫霜根。

交柯亂葉動無數,一一皆可尋其源。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

摩詰得之於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吾觀二子皆神俊,又於維也斂衽無間言。

复制

《次韻劉貢父春日賜幡勝 其一》

蘇軾 〔宋代〕

寬詔隨春出內朝,三軍喜氣挾狐貂。鏤銀錯落翻斜月,剪綵繽紛舞慶霄。

臘雪強飛才到地,曉風偷轉不驚條。脫冠徑醉應歸臥,便腹從人笑老韶。

复制

《雜詩》

蘇軾 〔宋代〕

昔日雙鴉照淺眉,如今婀娜綠雲垂。

蓬萊老守明朝去,腸斷簾間綷縩時。

复制

《雙井白龍》

蘇軾 〔宋代〕

岩泉未入井,蒙然冒沙石。

泉嫩石為厭,石老生罅隙。

異哉寸波中,露此橫海脊。

先生酌泉笑,泉秀神龍蟄。

舉手玉箸插,忽去銀釘擲。

大身何時布,大翮翔霹靂。

誰言鵬背大,更覺宇宙窄。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