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蘇軾 / 留侯論
拼 译 译

《留侯論》

蘇軾 〔宋代〕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

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

雖有賁、育,無所復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

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

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

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

留侯論 - 譯文及註釋

譯文古時候被人稱作豪傑的志士,一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鬥,這不足夠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志向非常高遠。

張良被橋上老人授給兵書這件事,確實很古怪。但是,又怎麼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隱居君子出來考驗張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顯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聖賢相互提醒告誡的意義。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當作神仙,也太荒謬了。再說,橋上老人的真正用意並不在於授給張良兵書(而在於使張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韓國已滅亡時,秦國正很強盛,秦王嬴政用刀鋸、油鍋對付天下的志士,那種住在家裡平白無故被抓去殺頭滅族的人,數也數不清。就是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沒有再施展本領的機會了。凡是執法過分嚴厲的君王,他的刀鋒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氣勢是不可以憑藉的。張良壓不住他對秦王憤怒的情感,以他個人的力量,在一次狙擊中求得一時的痛快,在那時他沒有被捕被殺,那間隙連一根頭髮也容納不下,也太危險了!富貴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盜賊手裡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生命寶貴,死在盜賊手裡太不值得。張良有超過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樣深謀遠慮之事,反而只學荊軻、聶政行刺的下策,僥倖所以沒有死掉,這必定是橋上老人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態度傲慢無理、言語粗惡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憑藉這點而成就大功業,所以到最後,老人說:「這個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襄公脫去上衣裸露身體、牽了羊來迎接。莊王說:「國君能夠對人謙讓,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棄對鄭國的進攻。越王勾踐在會稽陷於困境,他到吳國去做奴僕,好幾年都不懈怠。再說,有向人報仇的心愿,卻不能做人下人的,這是普通人的剛強而已。那老人,認為張良才智有餘,而擔心他的度量不夠,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輕人剛強銳利的脾氣,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憤去成就遠大的謀略。為什麼這樣說呢?老人和張良並沒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間相遇,卻拿奴僕的低賤之事來讓張良做,張良很自然而不覺得怪異,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驚懼他和項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漢高祖之所以成功,項羽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於一個能忍耐、一個不能忍耐罷了。項羽不能忍耐,因此戰爭中是百戰百勝,但是隨隨便便使用他的刀鋒(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實力)。漢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鋒銳的戰鬥力,等到對方疲敝。這是張良教他的。當淮陰侯韓信攻破齊國要自立為王,高祖為此發怒了,語氣臉色都顯露出來,從此可看出,他還有剛強不能忍耐的氣度,不是張良,誰能成全他?司馬遷本來猜想張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偉的,誰料到他的長相竟然像婦人女子,與他的志氣和度量不相稱。啊!外柔內剛,這就是張良成為張良的原因吧!

注釋節:節操。 匹夫:普通人。見辱:受到侮辱。卒然:突然。卒,通「猝」。所挾持者甚大:謂胸懷廣闊,志意高遠。挾持,指抱負。子房:張良,字子房。因佐劉邦建立漢朝有功,封留侯。受書:接受兵書。書,指《太公兵法》。圯上:橋上。老人:指黃石公。《史記·留侯世家》:「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後老父約見張良於橋上,張良兩次遲到,受到老父的責備。第三次張良「夜未半」即往,老父喜,送他一部書,說:「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語畢,老父即離去。次日張良「視其書」,才知道是《太公兵法》。隱君子:隱居的高士。觀其:瞧他。其,指黃石公。微:略微,隱約。見:同「現」。以為鬼物:因黃石公的事跡較為離奇,語或涉荒誕,故有人認為他是鬼神之類,王充《論衡·自然》:「或曰······張良游泗水之上,遇黃石公,授公書。蓋天佐漢誅秦,故命令神石為鬼書授人。」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謂秦王殘殺成性,以刀鋸殺人,以鼎鑊烹人。夷滅:滅族。賁、育:孟賁、夏育,古代著名勇士。無所復施:無法施展本領。其勢未可乘:謂形勢有利於秦,還沒有可乘之機。而逞於一擊之間:《史記·留侯世家》載「秦滅韓」,張良「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其間不能容發:當中差不了一根毛髮。比喻情勢危急。千金之子:富貴人家的子弟。不死於盜賊:不會死在和賊的拼搏上。不足以死:不值得因之而死。伊尹太公之謀:謂安邦定國之謀。伊尹輔佐湯建立商朝。呂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開國大臣。荊柯聶政之計:謂行刺之下策。荊柯刺秦王與燕政刺殺韓相俠累兩事,俱見《史記·刺客列傳》。鮮腆:無禮,厚頗。孺子可教也:謂張良可以教誨。「楚莊王伐鄭」六句:楚莊王攻克鄭國後,鄭伯肉祖牽羊以迎,表示屈服。楚莊王認為他能取信於民,便釋放了他,並退兵,與鄭議和。事見《左傳》宜公十二年。肉祖,袒衣陣體。「勾踐之困於會稽」三句:《左傳》哀公元年:「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報槜李(越軍曾擊敗吳軍於此)也。遂入越。越王(勾踐)以甲循五千,保於會稽(山),使大夫種因昊大宰縈以行成。······越及吳平。《國語·越語下》載勾踐「令大夫種守於國,與范蠡入宦於吳:三年而吳人遣之。」歸臣妾於吳,謂投降吳國為其臣妾。報人:向人報仇。非有生平之素:猶言素昧平生(向來不熟悉)。仆妾之役:指「取履」事。油然:盛興貌。此謂悅敬之心油然而生。輕用其鋒:輕率地消耗自己的兵力。弊:疲睏,衰敗。「當淮陰破齊」三句:《史記·淮陰侯列傳》:漢四年,韓信破齊,向劉邦請封「假王」,「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榮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日:『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趕緊提醒他不能得罪韓信。劉邦醒悟,便封韓信為齊王以籠絡他。韓信後降封為淮陰侯,故稱為淮陰。非子房其誰全之:不是張良,誰又能來保全他呢?「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二句:《史記·留侯世家》:「太史公日:『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不稱,不相稱。▲

朱一清.古文觀止鑑賞集評(四):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127-135

關永禮.古文觀止·續古文觀止鑑賞辭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685-689

陳振鵬 張培恆.古文鑑賞辭典(下):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1332-1336

蘇軾 著 曾棗莊 注.蘇軾詩文詞選譯:巴蜀書社,1991:193-200

留侯論 - 賞析

該文系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作者為答御試策而寫的一批論策中的一篇。根據《史記·留侯世家》所記張良圯下受書及輔佐劉邦統一天下的事例,論證了「忍小忿而就大謀」、「養其全鋒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筆縱橫捭闔,極盡曲折變化之妙,行文雄辯而富有氣勢,體現了蘇軾史論汪洋恣肆的風格。

「孺子可教」的典故即源於張良圯上受兵書之事。這個故事具有一定的神話色彩,以司馬遷的才華慧識,以神怪入史且於篇末加以評註,常令後人對太史公秉筆直錄產生懷疑。其實,早在宋代就有蘇軾寫了一篇《留侯論》,對此作了合乎情理的解釋和發揮。

蘇軾在文中獨闢蹊徑,化腐朽為神奇。依蘇軾之意,圯上老人並非司馬遷之所謂鬼物,而是秦代有遠見卓識的隱君子,他的出現其意也不在授書,而是有意試一試張良的隱忍度的。張良曾在博浪沙行刺秦皇。事敗之後隱姓埋名逃至下邳,圯上老人對此深為惋惜,特意用傲慢無禮的態度狠狠地挫折他。結果他能夠忍耐,說明還是有可能成就大事的,所以圯上老人稱他「孺子可教矣」。經蘇軾這麼解釋,此事就具有了可信性。相比之下,司馬遷對這段軼聞也是十分厚愛的,但他沒有破除其封建迷信的神秘光環。蘇軾之高明,終於使這段佳話點石成金。

這篇散文是蘇軾早年所作,字裡行間洋溢着作者的博聞才識和獨具匠心。文章的主旨在於闡發「忍小忿而就大謀」,為使論點具有說服力,作者廣徵史實,不僅引用了鄭伯肉袒迎楚,勾踐臥薪嘗膽等善於隱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項羽、劉邦等不善於隱忍的反面典型,從正反兩方面加以論證發揮。作者引證史實層層遞進,流轉變化,不離其宗,抓住留侯能忍這一主線,進一步闡明張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大業。這篇文章能開能合,氣勢俊逸奔放,雖只有短短七百字,但言簡意賅,分析透徹,鞭辟入裡,顯示了青年蘇軾傑出的文學才華,千百年來成為立論文章的典範。

詩有詩眼,文也有文眼,尤其是立論文章,這篇文章開宗明義即亮出了「文眼」:「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這句話凝結了青年蘇軾對世事人生波折的經驗,有意無意之中為以後的奮鬥撰寫了座右銘。蘇軾當年,屢遭貶謫,正是以忍為大德,才造就一個詞、文、詩、書、畫多方面的全才;也正由於此,才為宋代文壇上開創了獨具一格的豪放派。因此可以說,作者明寫留侯之忍,實際上是以古喻今,告誡自己不能鋒芒太露,面對複雜人生只有以忍才能成就大業。

蘇軾這篇論文還給讀者一個啟示,好的素材還要善於運用,即使是文學大家也不能等閒視之,也需要有一個深入分析反覆提煉的過程。▲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留侯論 - 創作背影

宋仁宗嘉佑五年,蘇軾被任命為河南福昌縣今河南伊陽西主簿屬正九品。蘇軾未赴任,經歐陽修、楊畋等推薦,寓居懷遠驛,精心準備制科考試。試前,蘇軾上楊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進策》、二十五篇《進論》,《留侯論》就是《進論》中的一篇。

陳振鵬 張培恆.古文鑑賞辭典(下):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1332-1336

蘇軾 著 曾棗莊 注.蘇軾詩文詞選譯:巴蜀書社,1991:193-200

蘇軾

作者: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其它诗文

《六和寺沖師閘山溪為水軒》

蘇軾 〔宋代〕

欲放清溪自在流,忍教冰雪落沙洲。

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

复制

《過永樂文長老已卒》

蘇軾 〔宋代〕

初驚鶴瘦不可識,旋覺雲歸無處尋。

三過門間老病死,一彈指頃去來今。

存亡慣見渾無淚,鄉井難忘尚有心。

欲向錢塘訪圓澤,葛洪川畔待秋深。

《三槐堂銘》

蘇軾 〔宋代〕

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

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後。

二者將安取衷哉?吾聞之申包胥曰:「人定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

」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

善者以怠,惡者以肆。

盜跖之壽,孔、顏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

松柏生於山林,其始也,困於蓬蒿,厄於牛羊;而其終也,貫四時、閱千歲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善惡之報,至於子孫,則其定也久矣。

吾以所見所聞考之,而其可必也審矣。

國之將興,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報,然後其子孫能與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晉國王公,顯於漢、周之際,歷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於時。

蓋嘗手植三槐於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

」已而其子魏國文正公,相真宗皇帝於景德、祥符之間,朝廷清明,天下無事之時,享其福祿榮名者十有八年。

今夫寓物於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晉公修德於身,責報於天,取必於數十年之後,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見魏公,而見其子懿敏公,以直諫事仁宗皇帝,出入侍從將帥三十餘年,位不滿其德。

天將復興王氏也歟!何其子孫之多賢也?世有以晉公比李棲筠者,其雄才直氣,真不相上下。

而棲筠之子吉甫,其孫德裕,功名富貴,略與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

由此觀之,王氏之福蓋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鞏與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銘之。

銘曰:「嗚呼休哉!魏公之業,與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歸視其家,槐陰滿庭。

吾儕小人,朝不及夕,相時射利,皇恤厥德?庶幾僥倖,不種而獲。

不有君子,其何能國?王城之東,晉公所廬;鬱郁三槐,惟德之符。

嗚呼休哉!」。

《南歌子·有感》

蘇軾 〔宋代〕

笑怕薔薇罥,行憂寶瑟僵。

美人依約在西廂,只恐暗中迷路,認余香。

午夜風翻幔,三更月到床。

簟紋如水玉肌涼,何物與儂歸去,有殘妝。

《木蘭花令·次馬中玉韻》

蘇軾 〔宋代〕

知君仙骨無寒暑。

千載相逢猶旦暮。

故將別語惱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迴風去。

花本無心鶯自訴。

明朝歸路下塘西,不見鶯啼花落處。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宋代〕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复制

《浣溪沙 贈陳海州。陳嘗為眉令。有聲》

蘇軾 〔宋代〕

長記鳴琴子賤堂。朱顏綠髮映垂楊。如今秋鬢數莖霜。

聚散交遊如夢寐,升沈閒事莫思量。仲卿終不忘桐鄉。

复制

《贈陳守道》

蘇軾 〔宋代〕

一氣混淪生復生,有形有心即有情。

共見利慾飲食事,各有爪牙頭角爭。

爭時怒發霹靂火,險處直在嵌岩坑。

人偽相加有餘怨,天真喪盡無純誠。

徒自取先用極力,誰知所得皆空名。

少微處士松柏寒,蓬萊真人冰玉清。

山是心兮海為腹,陽為神兮陰為精。

渴飲靈泉水,飢食玉樹枝。

白虎化坎青龍離,鎖禁奼女關嬰兒。

樓台十二紅玻璃,木公金母相東西。

純鉛真汞星光輝,烏升兔降無年期。

停顏卻老只如此,哀哉世人迷不迷。

复制

《句:詩二句 其一》

蘇軾 〔宋代〕

槍棋攜到齊西境,更試城南金線奇。

复制

《戲人》

蘇軾 〔宋代〕

有甚意頭求富貴,沒些巴鼻便奸邪。

复制

《稚存蒙特赦歸寄示塞外詩冊奉答》

蘇軾 〔宋代〕

聖主求言量獨宏,謗書宣示舉朝驚。竟將忠愛憐蘇軾,不許公卿害賈生。

絕塞烏頭三月白,歸裝駝背一編輕。旁觀猶感君恩厚,何況親為雪窖行。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