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代 / 周邦彦 /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拼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周邦彦 〔宋代〕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复制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 赏析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那“寻”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现代人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这就是“闲寻旧踪迹”。此时周邦彦想起了:“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就接不上。所以这应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难以忘怀。这里的“又”字说明,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周济《宋四家词选》曰:“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他认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这样曲折的解释。其实这四句很有实感,不像设想之辞,应当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凄恻,恨堆积!”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周邦彦

作者: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周邦彦其它诗文

《侧犯(大石)》

周邦彦 〔宋代〕

暮霞霁雨,小莲出水红妆靓。

风定。

看步袜江妃照明镜。

飞萤度暗草,秉烛游花径。

人静。

携艳质、追凉就槐影。

金环皓腕,雪藕清泉莹。

谁念省。

满身香、犹是旧荀令。

见说胡姬,酒垆寂静。

烟锁漠漠,藻池苔井。

复制

《丁香结(商调)》

周邦彦 〔宋代〕

苍藓沿阶,冷萤黏屋,庭树望秋先陨。

渐雨凄风迅。

淡暮色,倍觉园林清润。

汉姬纨扇在,重吟玩、弃掷未忍。

登山临水,此恨自古,销磨不尽。

牵引。

记试酒归时,映月同看雁阵。

宝幄香缨,熏炉象尺,夜寒灯晕。

谁念留滞故国,旧事劳方寸。

唯丹青相伴,那更尘昏蠹损。

复制

《浣沙溪(四之四)》

周邦彦 〔宋代〕

宝扇轻圆浅画缯。

象床平稳细穿藤。

飞蝇不到避壶冰。

翠枕面凉频忆睡,玉箫手汗错成声。

日长无力要人凭。

复制

《长相思(闺怨)》

周邦彦 〔宋代〕

马如飞。

归未归。

谁在河桥见别离。

修杨委地垂。

掩面啼。

人怎知。

桃李成阴莺哺儿。

闲行春尽时。

复制

《花心动(双调)》

周邦彦 〔宋代〕

帘卷青楼,东风暖,杨花乱飘晴昼。

兰袂褪香,罗帐褰红,绣枕旋移相就。

海棠花谢春融暖,偎人恁、娇波频溜。

象床稳,鸳衾谩展,浪翻红绉。

一夜情浓似酒。

香汗渍鲛绡,几番微透。

鸾困凤慵,娅姹双眉,画也画应难就。

问伊可煞□人厚。

梅萼露、胭脂檀口。

从此后、纤腰为郎管瘦。

复制

《鹤冲天》

周邦彦 〔宋代〕

白角簟,碧纱厨。

梅雨乍晴初。

谢家池畔正清虚。

香散嫩芙蕖。

日流金,风解愠。

一弄素琴歌舞。

慢摇纨扇诉花笺。

吟待晚凉天。

复制

《芳草渡(别恨)》

周邦彦 〔宋代〕

昨夜里,又再宿桃源,醉邀仙侣。

听碧窗风快,珠帘半卷疏雨。

多少离恨苦。

方留连啼诉。

凤帐晓,又是匆匆,独自归去。

愁睹。

满怀泪粉,瘦马冲泥寻去路。

谩回首、烟迷望眼,依稀见朱户。

似痴似醉,暗恼损、凭阑情绪。

淡暮色,看尽栖鸦乱舞。

复制

《红罗袄(大石秋悲)》

周邦彦 〔宋代〕

画烛寻欢去,羸马载愁归。

念取酒东垆,尊罍虽近,采花南浦,蜂蝶须知。

自分袂、天阔鸿稀。

空怀梦约心期。

楚客忆江蓠。

算宋玉、未必为秋悲。

复制

《法曲献仙音(大石)》

周邦彦 〔宋代〕

蝉咽凉柯,燕飞尘幕,漏阁签声时度。

倦脱纶巾,困便湘竹,桐阴半侵朱户。

向抱影凝情处。

时闻打窗雨。

耿无语。

叹文园、近来多病,情绪懒,尊酒易成间阻。

缥缈玉京人,想依然、京兆眉妩。

翠幕深中,对徽容、空在纨素。

待花前月下,见了不教归去。

复制

《过秦楼·大石》

周邦彦 〔宋代〕

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

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

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

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

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

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

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

《满江红·昼日移阴》

周邦彦 〔宋代〕

昼日移阴,揽衣起,香帷睡足。

临宝鉴、绿云撩乱,未忺妆束。

蝶粉蜂黄都褪了,枕痕一线红生玉。

背画栏、脉脉悄无言,寻棋局。

重会面,犹未卜。

无限事,萦心曲。

想秦筝依旧,尚鸣金屋。

芳草连天迷远望,宝香薰被成孤宿。

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心扑。

《风流子·新绿小池塘》

周邦彦 〔宋代〕

新绿小池塘,风帘动、碎影舞斜阳。

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土花缭绕,前度莓墙。

绣阁里、凤帏深几许?听得理丝簧。

欲说又休,虑乖芳信;未歌先噎,愁近清觞。

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

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

问甚时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偷换韩香?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