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代 / 李益 /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拼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李益 〔唐代〕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复制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 赏析

此诗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李益

作者: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李益其它诗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唐代〕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赋应门照绿苔》

李益 〔唐代〕

宫阙何年月,应门何岁苔。

清光一以照,白露共裴回。

——李益珠履久行绝,玉房重未开。

妾心正如此,昭阳歌吹来。

——法振。

复制

《野田行》

李益 〔唐代〕

日没出古城,野田何茫茫。

寒狐啸青冢,鬼火烧白杨。

昔人未为泉下客,行到此中曾断肠。

复制

《宣上人病中相寻联句》

李益 〔唐代〕

策杖迎诗客,归房理病身。

闲收无效药,遍寄有情人。

——广宣草木分千品,方书问六陈。

还知一室内,我尔即天亲。

——李益。

复制

《扬州送客》

李益 〔唐代〕

南行直入鹧鸪群,万岁桥边一送君。

闻道望乡闻不得,梅花暗落岭头云。

复制

《避暑女冠》

李益 〔唐代〕

雾袖烟裾云母冠,碧琉璃簟井冰寒。

焚香欲使三清鸟,静拂桐阴上玉坛。

复制

《夜宴观石将军舞》

李益 〔唐代〕

微月东南上戍楼,琵琶起舞锦缠头。

更闻横笛关山远,白草胡沙西塞秋。

复制

《暮过回乐烽》

李益 〔唐代〕

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西来。

昔时征战回应乐,今日从军乐未回。

复制

《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

李益 〔唐代〕

晚逐旌旗俱白首,少游京洛共缁尘。

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

复制

《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

李益 〔唐代〕

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

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

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

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

复制

《中桥北送穆质兄弟应制,戏赠萧二策》

李益 〔唐代〕

洛水桥边雁影疏,陆机兄弟驻行车。

欲陈汉帝登封草,犹待萧郎寄内书。

复制

《九月十日雨中过张伯佳期柳镇未至以诗招之》

李益 〔唐代〕

柳吴兴近无消息,张长公贫苦寂寥。

唯有角巾沾雨至,手持残菊向西招。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