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代 / 刘禹锡 / 浪淘沙·其七
拼 译 译

《浪淘沙·其七》

刘禹锡 〔唐代〕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其七 - 译文及注释

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注释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2

浪淘沙·其七 - 赏析

这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湖。

钱塘江,又称为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此诗的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什么呢?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起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刘禹锡

作者: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其它诗文

《望洞庭》

刘禹锡 〔唐代〕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乌衣巷》

刘禹锡 〔唐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与歌者米嘉荣》

刘禹锡 〔唐代〕

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复制

《纥那曲 其一》

刘禹锡 〔唐代〕

蹋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复制

《杂曲歌辞·纥那曲》

刘禹锡 〔唐代〕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复制

《步虚词》

刘禹锡 〔唐代〕

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

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复制

《尝茶》

刘禹锡 〔唐代〕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复制

《赠刘景擢第》

刘禹锡 〔唐代〕

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

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让清光。

复制

《杨柳枝》

刘禹锡 〔唐代〕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复制

《田顺郎歌》

刘禹锡 〔唐代〕

清歌不是世间音,玉殿尝闻称主心。

唯有顺郎全学得,一声飞出九重深。

复制

《重答柳柳州》

刘禹锡 〔唐代〕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复制

《秋夜安国观闻笙》

刘禹锡 〔唐代〕

织女分明银汉秋,桂枝梧叶共飕飗.月露满庭人寂寂,霓裳一曲在高楼。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