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代 / 钱起 / 蓝田溪与渔者宿
拼

《蓝田溪与渔者宿》

钱起 〔唐代〕

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

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

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

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

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

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

蓝田溪与渔者宿 - 赏析

在古典诗词中,以渔父为题材的作品,从楚辞《渔父》起,多不胜数。古代诗人常把渔夫视为隐者形象。一般写渔夫的作品多客观描绘其飘然物外、自得其乐,而钱起这首五古却写了“与渔者宿”,别出蹊径,饶有新趣。

诗的前六句写爱渔者的居住地。诗人漂游在外,到了蓝田溪渔者的住处,觉得找到了自己追寻的理想境地。本来就是“独游屡忘归”的,何况此时到了一个隐者栖息的地方,则更感到得其所哉。这里有清泉明月,有隐逸高士,境合于心,人合于情,自然更是心惬神怡了。诗人描写对蓝田溪的喜好,层层推进,“况此隐沦处”,意为更加“忘归”,继而以水清可以濯发,月明使人留恋,进一步说明隐沦处的美好。

最后以“更怜垂纶叟”,更爱那老渔翁,归结到愿和渔者同宿的期望上。隐处的好,就在于这里“清”、“明”、“静”,作者将这些意念以特有的景物予以编织,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美好图景。

诗的中间四句写与渔者宿的乐趣。诗人与渔者宿,并不是因为旅途无处可栖,而是清夜长谈,得到了知音。谈论之中,渔者飘然物外的情怀,千里沧洲的乐趣,使自己心向往之。“白云心”,用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意,就如柳宗元《渔翁》中写“岩上无心云相逐”以喻隐者之意一样。“沧洲趣”,即隐居水边之趣。沧洲,滨水的地方。古代常作为隐士的居处。诗人与渔者同宿,纵谈隐居之道,遁世之乐,不觉野火烧尽,东方破晓。可见两人通宵煮水烹茗,畅谈不休,其乐融融。

最后两句写与渔者不忍分别之情。诗人为此时分手如飞禽各栖其枝而叹息,不知何时再得相遇,惆怅不已。由此又将与渔者宿的感情推进一层。

古代诗词中写隐士多写不遇。隐士隐姓埋名,遁世避居,要写时往往“以影写竿”,如唐代贾岛的《访隐者不遇》,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陆畅的《送李山人归山》,宋代魏野的《寻隐者不遇》等等。

如要写相遇之人,多写渔者、樵者、耕者,而很少如钱起这样写与隐居的渔者同宿的。钱起这样写,增强了人们对隐者的生活与情志的真实感,同时从诗人吐露的与渔者同宿的投契、眷念上,表现了他的胸襟。▲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342-343页

钱起

作者:钱起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钱起其它诗文

《九日田舍》

钱起 〔唐代〕

今日陶家野兴偏,东篱黄菊映秋田。

浮云暝鸟飞将尽,始达青山新月前。

复制

《过故洛城》

钱起 〔唐代〕

故城门外春日斜,故城门里无人家。

市朝欲认不知处,漠漠野田空草花。

复制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石莲花》

钱起 〔唐代〕

幽石生芙蓉,百花惭美色。

远笑越溪女,闻芳不可识。

复制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石莲花》

钱起 〔唐代〕

幽石生芙蓉,百花惭美色。

远笑越溪女,闻芳不可识。

复制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东陂(一作忆皇子陂)》

钱起 〔唐代〕

永日兴难望,掇芳春陂曲。

新晴花枝下,爱此苔水绿。

复制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远山钟》

钱起 〔唐代〕

风送出山钟,云霞度水浅。

欲知声尽处,鸟灭寥天远。

复制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竹间路》

钱起 〔唐代〕

暗归草堂静,半入花园去。

有时载酒来,不与清风遇。

复制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石上苔》

钱起 〔唐代〕

净与溪色连,幽宜松雨滴。

谁知古石上,不染世人迹。

复制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板桥》

钱起 〔唐代〕

静宜樵隐度,远与车马隔。

有时行药来,喜遇归山客。

复制

《九日寄侄箊箕等》

钱起 〔唐代〕

采菊偏相忆,传香寄便风。

今朝竹林下,莫使桂尊空。

复制

《宿洞口馆》

钱起 〔唐代〕

野竹通溪冷,秋泉入户鸣。

乱来人不到,芳草上阶生。

复制

《同程九早入中书(一作钱珝诗)》

钱起 〔唐代〕

汉家贤相重英奇,蟠木何材也见知。

不意云霄能自致,空惊鹓鹭忽相随。

腊雪初明柏子殿,春光欲上万年枝。

独惭皇鉴明如日,未厌春光向玉墀。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