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籍 / 史部 / 正史類 / 新五代史 / 列传(周臣傳第十九)
拼 译文

周臣傳第十九

新五代史

〔史部〕

○王朴

王朴,字文伯,東平人也。少舉進士,為校書郎,依漢樞密使楊邠。邠與王章、 史弘肇等有隙,朴見漢興日淺,隱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為大臣,與將相交 惡,知其必亂,乃去邠東歸。後李業等教隱帝誅權臣,邠與章、弘肇皆見殺,三家 之客多及,而朴以故獨免。

周世宗鎮澶州,朴為節度掌書記。世宗為開封尹,拜朴右拾遺,為推官。世宗 即位,遷比部郎中,獻《平邊策》,曰:

唐失道而失吳、蜀,晉失道而失幽、並。觀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術。 當失之時,君暗政亂,兵驕民困,近者奸於內,遠者叛於外,小不制而至於僭,大 不制而至於濫,天下離心,人不用命,吳、蜀乘其亂而竊其號,幽、並乘其間而據 其地。平之之術,在乎反唐、晉之失而已。必先進賢退不肖,以清其時;用能去不 能,以審其材;恩信號令,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恭儉節用,以豐其財; 徭役以時,以阜其民。俟其倉廩實、器用備、人可用而舉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 大行,上下同心,力強財足,人安將和,有必取之勢,則知彼情狀者願為之間諜, 知彼山川者願為之先導。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與天意同;與天意同,則無不成之 功。

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當今惟吳易圖,東至海,南至江,可撓之地二千里。從 少備處先撓之,備東則撓西,備西則撓東,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間,可以知 彼之虛實、眾之強弱,攻虛擊弱,則所向無前矣。勿大舉,但以輕兵撓之。彼人怯 弱,知我師入其地,必大發以來應,數大發則民困而國竭,一不大發則我獲其利。 彼竭我利,則江北諸州乃國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揚我之兵,江之 南亦不難而平之也。如此,則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吳,則桂、廣皆為內臣,岷、蜀 可飛書而召之。如不至,則四面並進,席捲而蜀平矣。吳、蜀平,幽可望風而至。 唯並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必須以強兵攻,力已竭,氣已喪,不足以為邊患, 可為後圖。方今兵力精練,器用具備,群下知法,諸將用命,一稔之後,可以平邊。

臣書生也,不足以講大事,至於不達大體,不合機變,惟陛下寬之。

遷左諫議大夫,知開封府事。歲中,遷左散騎常侍,充端明殿學士。是時,世 宗新即位,銳意征伐,已撓群議,親敗劉旻於高平,歸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 之志。數顧大臣問治道,選文學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為君難為臣不易論》 及《平邊策》,朴在選中。而當時文士皆不欲上急於用武,以謂平定僭亂,在修文 德以為先。惟翰林學士陶谷竇儀、御史中丞楊昭儉與朴皆言用兵之策,朴謂江淮為 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見其議論偉然,益以為奇,引與計議天下事,無不合, 遂決意用之。顯德三年,征淮,以仆為東京副留守。還,拜戶部侍郎、樞密副使, 遷樞密使。四年,再征淮,以朴留守京師。

世宗之時,外事征伐,而內修法度。朴為人明敏多材智,非獨當世之務,至於 陰陽律歷之法,莫不通焉。顯德二年,詔朴校定大曆,乃削去近世符天流俗不經之 學,設通、經、統三法,以歲軌離交朔望周變率策之數,步日月五星,為《欽天曆》。 六年,又詔朴考正雅樂,朴以謂十二律管互吹,難得其真,乃依京房為律准,以九 尺之弦十三,依管長短寸分設柱,用七聲為均,樂成而和。

朴性剛果,又見信於世宗,凡其所為,當時無敢難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 征淮,朴留京師,廣新城,通道路,莊偉宏闊,今京師之制,多其所規為。其所作 樂,至今用之不可變。其陳用兵之略,非特一時之策。至言諸國興滅次第云:「淮 南可最先取,並必死之寇,最後亡。」其後宋興,平定四方,惟並獨後服,皆如朴 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視汴口,作斗門,還,過故相李穀第,疾作,仆於坐上, 舁歸而卒,年五十四。世宗臨其喪,以玉鉞叩地,大慟者數四。贈侍中。

○鄭仁誨

鄭仁誨,字日新,太原晉陽人也。初,事唐將陳紹光。紹光為人驍勇而好使酒, 嘗因醉怒仁誨,拔劍欲殺之,左右皆奔走,仁誨植立不動,無懼色,紹光擲劍於地, 撫仁誨曰:「汝有器量,必富貴,非吾所及也。」仁誨後棄紹光去,還鄉里,事母 以孝聞。漢高祖為河東節度使,周太祖居帳下,時時往過仁誨,與語甚歡。每事有 疑,即從仁誨質問,仁誨所對不阿,周太祖益奇之。漢興,周太祖為樞密使,乃召 仁誨用之,累官至內客省使。太祖破李守貞於河中,軍中機畫,仁誨多所參決。太 祖入立,以仁誨為大內都點檢、恩州團練使、樞密副使,累遷宣徽北院使,出為鎮 寧軍節度使。顯德元年,拜樞密使。世宗攻河東,仁誨留守東都。明年冬,以疾卒。 世宗將臨其喪,有司言歲不利臨喪,世宗不聽,乃先以桃萴而臨之。

仁誨自其微時,常為太祖謀畫,及居大位,未嘗有所聞,而太祖、世宗皆親重 之,然亦能謙謹好禮,不自矜伐,為士大夫所稱。贈中書令,追封韓國公,諡曰忠 正。

○扈載

扈載,字仲熙,北燕人也。少好學,善屬文。廣順初,舉進士高第,拜校書郎, 直史館。再遷監察御史。其為文章,以辭多自喜。常次歷代有國廢興治亂之跡為 《運源賦》,甚詳。又因游相國寺,見庭竹可愛,作《碧鮮賦》,題其壁,世宗聞 之,遣小黃門就壁錄之,覽而稱善,因拜水部員外郎、知制誥。遷翰林學士,賜緋, 而載已病,不能朝謝。居百餘日,乃力疾入直學士院。世宗憐之,賜告還第,遣太 醫視疾。

初,載以文知名一時,樞密使王朴尤重其才,薦於宰相李穀,久而不用,朴以 問穀曰:「扈載不為舍人,何也?」穀曰:「非不知其才,然載命薄,恐不能勝。」 朴曰:「公為宰相,以進賢退不肖為職,何言命邪?」已而召拜知制誥。及為學士, 居歲中病卒,年三十六。議者以穀能知人而朴能薦士。

是時,天子英武,樂延天下奇才,而尤禮文士,載與張昭、竇儼、陶穀、徐台 符等俱被進用。穀居數人中,文辭最劣,尤無行。昭、儼數與論議,其文粲然,而 穀徒能先意所在,以進諛取合人主,事無大小,必稱美頌讚,至於廣京城,為木偶 耕人、紫芝白兔之類,皆為頌以獻,其辭大抵類俳優。而載以不幸早卒,論議雖不 及昭、儼,而不為穀之諛也。

嗚呼!作器者,無良材而有良匠;治國者,無能臣而有能君。蓋材待匠而成, 臣待君而用。故曰,治國譬之於奕,知其用而置得其處者勝,不知其用而置非其處 者敗。敗者臨棋注目,終日而勞心,使善奕者視焉,為之易置其處則勝矣。勝者所 用,敗者之棋也;興國所用,亡國之臣也。王朴之材,誠可謂能矣。不遇世宗,何 所施哉?世宗之時,外事征伐,攻取戰勝;內修制度,議刑法,定律歷,講求禮樂 之遺文,所用者五代之士也,豈皆愚怯於晉、漢,而材智於周哉?惟知所用爾。夫 亂國之君,常置愚不肖於上,而強其不能,以暴其短惡,置賢智於下,而泯沒其材 能,使君子、小人皆失其所,而身蹈危亡。治國之君,能置賢智於近,而置愚不肖 於遠,使君子、小人各適其分,而身享安榮。治亂相去雖遠甚,而其所以致之者不 多也,反其所置而已。嗚呼,自古治君少而亂君多,況於五代,士之遇不遇者,可 勝嘆哉!

  • 上一篇: 漢臣傳第十八
  • 下一篇: 死節傳第二十
  •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撰,原名《五代史記》,後世為區別於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稱為新五代史。全書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了自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後周顯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歷史。《新五代史》撰寫時,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的史料,如《五代會要》、《五代史補》等,因此內容更加翔實。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為訓,故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