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籍 / 史部 / 地理類 / 徐霞客遊記 / 楚游日記十一
拼 译文

楚游日記十一

徐霞客遊記

〔史部〕

二十七日 雨色已止,而濃雲稍開。亟飯,逾馬蹄石嶺,三里,抵玉琯岩之南,覓所期劉姓瑤人,欲為三分石之行。而其人以雲霧未盡,未可遠行,已往他所矣。復期以明日。其人雖不在,而同居一人於山中甚熟,惜患瘡不能為導,為余言:玉琯乃何侯故居,古舜祠所在,其東南山上為煉丹觀故址。《志》言在舜廟北簫韶、杞林之間,中有石臼,松穿臼而生,枝柯拳曲如龍。余遍詢莫知其處,想鄭舜卿所云訪鄭安期之鐵臼,豈即此耶?然宋時已不可征矣。《志》又引《太平廣記》,魯妙典為九疑女冠,麓林道士授《太洞黃庭經》,入山十年,白日升天,而山中亦無知者。九疑洞之西,地名有魯觀,亦無餘跡。舜卿碑所云玉妙,想豈即其人耶?舜卿《永福碑》又云:「訪成武丁於名樓。」樓亦無征矣。飛龍洞又名仙樓岩,豈即石樓之謂耶?不然,何以又有此鐫也?由此東行五十里,有三石參天,水分三處,俗呼為舜公石,即三分石也。〔路已湮。〕由此南行三十里,有孤崖如髻,盤突山頂,欲呼為舜婆石。〔有徑可達。〕其下有蒲江,過嶺為麻江,由麻江口搭筒櫓舡可達錦田其人以所摘新茗為獻。乃仍返斜岩。中道過永福故址,見其南溪甚急,雖西下瀟江,而東北南三而皆予所經,未睹來處,乃溯流尋之。則故址之左,石崖倒懸,水由下出,崖不及水者三尺,而其下甚深,不能入也。過馬蹄石,見嶺北水北流,憶昨過聖殿西嶺,見嶺南水南流,疑其水俱會而東去,因東趨簫韶北麓,見其水又西注者,始知此塢四面之水俱無從出,而楊梅下洞之流為爛泥河者,即此眾水之沁地而入者也。兩嶺之間,中有釜底凹向,名山潭,有石穴在桑塢中,僚人耕者以大石塞其穴,水終不蓄。桑園葉樹千株,蠶者各赴采,乃天生而無禁者。是日仍觀瀑炙薪於岩中,而雲氣漸開,神為之爽。因念余於此洞有緣,一停數日,而此中所歷諸洞,亦不可無殿最順序,因按列書之為永南洞目。月岩第一,道州;紫霞洞第二,九疑;蓮花洞第三,江華;獅岩第四,江華;朝陽岩第五,永州;澹岩第六,永州,大佛嶺側岩第七,江華;玉琯岩第八,九疑;華岩第九,道州;月岩南嶺水洞第十,道州;飛龍巖第十一,九疑;麻拐岩第十二,江華。此外尚有經而不勝書,勝而不及到者,不罄附於此。

二十八日 五鼓,飯而候明。仍過玉琯南覓導者。其人始起炊飯,已乃肩火具前行。即從東上楊子嶺,二里登嶺,上即有石,人立而起,獸蹲而龍蝘yǎn同「偃」,即仰面而臥,其上皆盤突。從嶺上東南行坳中,地名茅窩。三里,皆奇石也。下深窩,有石崖嵌削,青玉千丈,四面交流,搗入岩洞,墜巨石而下,深不可測,是名九龜進岩,以窩中九山如龜,其水皆向岩而趨也。其岩西向,疑永福旁透崖而出者,即此水也。又東南二里,越一嶺,為蟠龍峒水口。峒進東尚深,內俱高山瑤。又登嶺一里,為清水潭。嶺側有潭,水甚澄澈。〔其東下嶺,韭菜原道也。〕又東南二里,渡牛頭江。江水東自紫金原來,江兩崖路俱峭削,上下攀援甚艱,時以流賊出沒,必假道於此,土人伐巨枝橫截崖道,上下俱從樹枝,或伏而穿其胯,或騎而逾其脊。渡江即東南上半邊山,其東北高山為紫金原,山外即藍山縣治矣。其西南高山為空寮原,再南為香爐山。空寮原山上有白石痕一幅,上自山巔,下至山麓,若懸帛然,土人謂之「白綿」。香爐山在玉琯岩南三十里,三分石西北二十里,高亞於三分石,頂有澄潭,廣二三畝,其中石筍兩枝,亭亭出水面三丈余,疑即《志》所稱天湖也。第《志》謂在九疑麓,而此在山頂為異,若山麓則無之。由〔半邊〕山上行五里,稍下為狗矢窩。於是復上,屢度山脊,狹若板築,屢踄山頂,下少上多,共東南五里而出鰲頭山。先是積霧不開,即半邊、鰲頭諸山,近望不及,而身至輒現。至是南眺三分石,不知所在。頃之而濃雲忽開,瞥然閃影於高峰之頂,〔與江山縣江郎山相似。一為浙源,一為瀟源,但江郎高矗山半,此懸萬峰絕頂為異耳。〕半邊、鰲頭二山,其東北與紫金夾而為牛頭江,西南與空寮〔香爐〕夾而為瀟源江,即三分石水。此乃兩水中之脊也。二水合於玉琯東南,西下魯觀與蒲江合,始勝如葉之舟而出大洋焉。由鰲頭東沿嶺半行,二里始下。三里下至爛泥河,始得水而炊,已下午矣。由爛泥河東五里逾嶺,嶺側小路為冷水坳,盜之內藪也。下嶺三里為高梁原,乃藍山西境,亦盜之內藪也。此嶺乃藍山、寧遠分界,在三分石之東,水亦隨之。〔余往三分石,下爛泥河,〕於是與高梁原分道。折而西南行,又上一嶺,山花紅紫斗色,自鰲頭山始見山鵑藍花。至是又有紫花二種,一種大,花如山茶;一種小,花如山鵑,而艷色可愛。又枯樹間蕈黃白色,厚大如盤。余摘袖中,夜至三分石,以箐穿而烘之,香正如香蕈。山木干霄。此中山木甚大,有獨木最貴,而楠木次之。又有壽木,葉扁如側柏,亦柏之類也。巨者圍四、五人,高數十丈。瀟源水側渡河處倒橫一楠,大齊人眉,長三十步不止。聞二十年前,有采木之命,此豈其遺材耶!上下共五里而抵瀟源水。其水東南從三分石來,至此西去,而經香爐山之東北以出魯觀者。乃絕流南渡,即上三分嶺麓。其嶺峻削不容足,細徑伏深箐jīng細竹中,俯首穿箐而上,即兩手挽之以移足。其時箐因夙霧淋漓,既不能矯首其上,又不能平行其下,惟資之為垂空之繘jú練汲水之竹繩,則甚有功焉。如是八里,始漸平。又南行嶺上二里。時夙霧仍翳,望頂莫辨,而晚色漸合,遂除箐依松,得地如掌。山高無水,有火難炊。命導者砍大木積而焚之,因箐為茵,為火為幃,為度宵計。既瞑,吼風大作,卷火星飛舞空中,火焰游移,倏而奔突數丈,始以為奇觀。既而霧隨風陣,忽仰明星,忽成零雨,擁傘不能,擁被漸濕,幸火威猛烈,足以敵之。五鼓雨甚,亦不免淋漓焉。

二十九日 天漸明,雨亦漸霽。仰見三分〔石〕,露影在指顧間,輒忍飢沖濕箐而南。又下山二里,始知尚隔一峰也。度坳中小脊,復南上三里,始有巨石盤崖;〔昨升降處皆峻土,無塊石,〕為導者誤。出其南,又一里,東眺矗頂,已可捫而摩之,但為霧霾,不見真形,進窮磴絕。忽山雨大注,頂踵無不沾濡,乃返。過巨石崖,見其側有線路伏深箐中,雨巨不可上,上亦不得有所見。遂從故道下,至夜來依火處,擬從直北舊路下,就溪炊米。而火為雨滅,止存余星,急覓干燼引之,荷而下山。乃誤從其西,竟不得路。久之得微澗,遂炊澗中,已當午矣。躑躅莽箐中,久之,乃得抵澗,則五澗縱橫,交會一處,蓋皆三分石西南北三面之水,而向所渡東來一溪在其最北。乃舍其一,渡其三,而留最北者未渡。循其南涯灘流而東,一里,至來時所渡處,始涉而北。從舊道至爛泥,至鰲頭偶坐。聞蘭香甚,覽之即在坐隅,乃攜之行。至半邊山,下至牛頭河,暝色已合,幸已過險,命導者從間道趨韭菜原。蓋以此處有高山瑤居上。自此而南,絕無一寮liáo小屋,直抵高梁原而後有瑤居也。初升猶土山,既入而東下,但聞水聲潺潺在深壑。暗捫危級而下,又一里,過兩獨木橋,則見火光熒熒。亟就之,見其伏畦旁,亦不敢問。已而有茅寮一二重,呼之,一人輒秉炬出,迎歸托宿焉。問其畦間諸火,則取乖者,蓋瑤人以蛙為乖也。問其姓為鄧,其人年及二十,談山中事甚熟。余感其深夜迎宿,始知瑤猶存古人之厚也。亟燒枝炙衣,炊粥就枕焉。

三十日 以隔宿不寐,平明乃呼童起炊。晨餐後行,始見所謂韭菜原,在高山之底,亦若釜焉。第不知夜來所聞水聲潺潺,果入洞,抑出峽也。窪中有澄潭一,甚深碧,為龍潭雲。西越一山,共二里過清水潭,又一里半,過蟠龍溪口。又一里半,逾一嶺,過九龜進岩。遂上嶺,過茅窩,下楊子嶺,共五里,抵導者家。又三里,還飯於斜洞,乃少憩洞中,以所攜蘭花九頭花,共七枝,但葉不長聳,不如建耳。栽洞中當門小峰間石台上以供佛。下午始行,北過聖殿西嶺,乃西出娥皇、女英二峰間,已轉而東北行,共十里,過太平營。又北五里,宿於路亭。〔是夕始睹落照。〕

九疑洞東南為玉琯岩,乃重四圍中起小石峰,岩在其下,西向。有卦山在其西,正當洞門。形如茭也,又似儒巾,亦群山中特起者。其中平央,南北通達,是為古祠基,所稱何侯上升處也。由此南三十里為香爐山,東南五十餘里為三分石,西三十里為舜母石,又西十里為界頭分九,則江華之東界矣。

三分石,俱稱其下水一出廣東,一出廣西,一下九疑為瀟水,出湖廣。至其下,乃知為石分三岐耳。其下水東北者為瀟源,合北、西諸水即五澗交會者,出大洋,為瀟水之源。直東者自高梁原為白田江,〔東十五里〕經臨江所,〔又東二十里〕至藍山縣治,為巋水之源。東南者自〔高梁原東南十五里之〕大橋下錦田,西至江華縣,為沲水之源。其不出兩廣者,以南有錦田水橫流為〔楚、粵〕界也。錦田東有石魚嶺,為廣東連州界,其水始東南流,〔入東粵耳。〕若廣西,則上武堡之南為賀縣界也。

高梁原,為寧遠南界、藍山西界,而地屬於藍,亦高山瑤也,為盜賊淵藪yuān sǒu聚集之地。二月間,出永州殺東安縣捕官,及殺掠冷水灣、博野橋諸處,皆此輩也。出入皆由牛頭江,必假宿於韭菜原、蟠龍洞,而經九疑峒焉。其黨約七八十人,有馬二三十匹,創銳羅幟甚備,內有才蓄髮者數人,僧兩三人,即冷水坳嶺上廟中僧。又有做木方客亦在焉。韭菜原中人人能言之,而余導者亦云然。

  • 上一篇: 楚游日記十
  • 下一篇: 楚游日記十二
  •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一作宏祖,號霞客)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重要的價值。
     

    更多目錄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