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代 / 张祜 /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拼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张祜 〔唐代〕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复制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 赏析

鉴赏一

金陵渡是从镇江过长江的渡口。诗写旅客夜宿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上,在月斜潮落的时候,远看对江有几点灯火光,知道这是瓜洲渡口,从而引起种种旅愁。诗人并不说明瓜洲与愁的关系,我们也不便故作解人。可能是他明天早晨就要过江到瓜洲上岸,也可能他是刚从瓜洲渡江来到这里。从诗意所暗示的看来,瓜洲显然是引起愁绪的地方。但诗人只在第二句中用“自可愁”三字略为透露,而以极平淡、极自然的一句“两三星火是瓜洲”来揭出旅愁的来处。这种不着痕迹的抒情,可以说就是神韵之所在。清初诗人王渔洋,就是主张诗要有神韵的。他的绝句诗,也就专学这一路子。不能体会其神韵的读者,把四句诗随便读下去,不会发现它们的逻辑关系,但也许能欣赏“两三星火是瓜洲”是写景佳句。能体会其神韵的读者,就不会把这首诗看作是仅仅写江上夜景了。

鉴赏二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张祜

作者:张祜

张祜(hù)(约785年—849年?), 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张祜其它诗文

《戏简朱坛诗》

张祜 〔唐代〕

昔人有玉盌,击之千里鸣。

今日睹斯文,盌有当时声。

复制

《戏颜郎中猎》

张祜 〔唐代〕

忽闻射猎出军城,人著戎衣马带缨。

倒把角弓呈一箭,满川狐兔当头行。

复制

《听岳州徐员外弹琴》

张祜 〔唐代〕

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

尽日南风似遗意,九疑猿鸟满山吟。

复制

《硫黄》

张祜 〔唐代〕

一粒硫黄入贵门,寝堂深处问玄言。

时人尽说韦山甫,昨日馀干吊子孙。

复制

《过石头城》

张祜 〔唐代〕

累累墟墓葬西原,六代同归蔓草根。

唯是岁华流尽处,石头城下水千痕。

复制

《题胜上人山房》

张祜 〔唐代〕

清昼房廊山半开,一瓶新汲洒莓苔。

古松百尺始生叶,飒飒风声天上来。

复制

《峰顶寺》

张祜 〔唐代〕

月明如水山头寺,仰面看天石上行。

夜半深廊人语定,一枝松动鹤来声。

复制

《王家琵琶》

张祜 〔唐代〕

金屑檀槽玉腕明,子弦轻撚为多情。

只愁拍尽凉州破,画出风雷是拨声。

复制

《阿鸨汤》

张祜 〔唐代〕

月照宫城红树芳,绿窗灯影在雕梁。

金舆未到长生殿,妃子偷寻阿鸨汤。

复制

《感归》

张祜 〔唐代〕

行却江南路几千,归来不把一文钱。

乡人笑我穷寒鬼,还似襄阳孟浩然。

复制

《赠窦家小儿》

张祜 〔唐代〕

深绿衣裳小小人,每来听里解相亲。

天生合去云霄上,一尺松栽已出尘。

复制

《洛中作》

张祜 〔唐代〕

元和天子昔平戎,惆怅金舆尚未通。

尽日洛桥闲处看,秋风时节上阳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