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李白 /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拼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李白 〔唐代〕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复制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 賞析

這首詩作於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東都(洛陽)。本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人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這裡「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着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着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表達詩人的思鄉心切。

聽到笛聲以後,詩人觸動了鄉思的情懷,於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楊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辭》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麼,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思鄉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是他從小生於此,長於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詩的第一句是猜測性的問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而打動了許許多多聽眾,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說笛聲由春風吹散,傳遍了洛陽城。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藝術的誇張。第三句說明春風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離情別緒的《折楊柳》,於是緊接一句說,哪個能不被引發思念故鄉家園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餘韻裊裊,久久縈繞於讀者心間,令人回味無窮。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幾歲就離家東遊,後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折楊柳》曲,觸發深長的鄉思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來在旅人遊子心中引發強烈的共鳴。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二年(734)。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陽。在唐代,洛陽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東都。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繁華喧鬧了一天的洛陽城已經平靜下來。李白大概正在客棧里,因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故園情,作此詩。

「誰家玉笛暗飛聲」,誰家的玉笛,在靜夜裡悄悄地響起?詩人或許正在讀書、閒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聲不期然響起,夜深人靜,笛聲清遠而動聽。他被吸引住了,循聲望去,卻辨不清笛聲來自哪裡。「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稱,或羌笛的代稱,不確定,存疑。

「散入春風滿洛城」,春風徐徐,笛聲飄散在風中,風又吹送笛聲,飄滿了洛陽城,讓人想到「此曲只應天上有」。這一句雖帶有藝術的誇張,卻襯出笛聲的動人、夜的安靜。惟其如此,才會在詩人的聽覺與想象中飄滿洛城,似乎其他的聲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靜聽。

「此夜曲中聞折柳」,今夜,縹緲的笛樂中,我聽到了思鄉懷親的《折楊柳》。笛樂飄飄,如此動人,究竟吹的是什麼曲子呢?「折柳」,即《折楊柳》,漢代橫吹曲名,內容多寫離別之情。歷代文人仿作的《折楊柳枝》曲辭,也都是抒發離愁別緒的。在這裡,折柳既可理解為聽到的是一首折柳曲,還可理解為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的意緒。「柳」諧音「留」。古人送別親友時,折柳相贈,暗示留戀、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種習俗,也代表一個場景、一種情緒。古人還有折柳寄遠的習慣,是盼遠遊親人早歸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園情」,聽到這笛聲的,誰不會動思鄉之情呢?聯繫第一句看,這種遊子懷念故園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隱藏的、莫可名狀的,因偶然聽到的笛聲突然明朗、強烈起來了。笛聲來自何處,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遊子?是樂工?是歌妓?這些都讓詩人和讀者去猜測。而這些又都無須一一去分別,因為思鄉之情對遊子來說,都是共有的。它綿綿不絕,瀰漫在夜空中,纏繞在遊子心頭,抹不去化不開。「何人」一詞概括性極強,實則是突出詩人思鄉之情。

李白

作者: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其它诗文

《寄上吳王三首》

李白 〔唐代〕

淮王愛八公,攜手綠雲中。

小子忝枝葉,亦攀丹桂叢。

謬以詞賦重,而將枚馬同。

何日背淮水,東之觀土風。

坐嘯廬江靜,閒聞進玉觴。

去時無一物,東壁掛胡床。

英明廬江守,聲譽廣平籍。

灑掃黃金台,招邀青雲客。

客曾與天通,出入清禁中。

襄王憐宋玉,願入蘭台宮。

复制

《寄從弟宣州長史昭》

李白 〔唐代〕

爾佐宣州郡,守官清且閒。

常夸雲月好,邀我敬亭山。

五落洞庭葉,三江游未還。

相思不可見,嘆息損朱顏。

复制

《早秋贈裴十七仲堪》

李白 〔唐代〕

遠海動風色,吹愁落天涯。

南星變大火,熱氣余丹霞。

光景不可回,六龍轉天車。

荊人泣美玉,魯叟悲匏瓜。

功業若夢裡,撫琴髮長嗟。

裴生信英邁,屈起多才華。

歷抵海岱豪,結交魯朱家。

復攜兩少妾,艷色驚荷葩。

雙歌入青雲,但惜白日斜。

窮溟出寶貝,大澤饒龍蛇。

明主倘見收,煙霄路非賒。

時命若不會,歸應煉丹砂。

《示金陵子》

李白 〔唐代〕

金陵城東誰家子,竊聽琴聲碧窗里。

落花一片天上來,隨人直度西江水。

楚歌吳語嬌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

謝公正要東山妓,攜手林泉處處行。

《淮海對雪贈傅靄》

李白 〔唐代〕

朔雪落吳天,從風渡溟渤。

梅樹成陽春,江沙浩明月。

興從剡溪起,思繞樑園發。

寄君郢中歌,曲罷心斷絕。

《灞陵行送別》

李白 〔唐代〕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路歧,雲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

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 黃鶴樓聞笛》

李白 〔唐代〕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复制

《清平樂·禁闈清夜》

李白 〔唐代〕

禁闈清夜,

月探金窗罅。

玉帳鴛鴦噴蘭麝,

時落銀燈香□。

女伴莫話孤眠,

六宮羅綺三千。

一笑皆生百媚,

宸衷教在誰邊?

复制

《錢塘舟次憶友人張鑒溪即用杜子美《春日懷李白》韻兼襲其句》

李白 〔唐代〕

家世明經術,高才早軼群。學能探列宿,試輒冠諸軍。

滹水堤頭草,之江岸上雲。可能重捧袂,把酒更談文。

复制

《中秋月出復雨有懷葉子文湯明叔》

李白 〔唐代〕

溧濱三度見中秋,感嘆光陰逐水流。

常是浮雲妒佳月,不容老子醉高樓。

鱸香易動張翰興,鯨背難追李白游。

遙憶詩人豪氣在,湖天空闊放扁舟。

复制

《歲除即事十首 其八》

李白 〔唐代〕

聞說醉鄉里,家家設酒壚。有劉伶肯飲,無李白誰沽。

复制

《含笑花》

李白 〔唐代〕

此花枝葉山礬類,氣味雖殊本共行。

鐵下青門瓜魄變,否因李白酒魂香。

紫唇半吐胭脂重,素臉初開玉色裝。

懊惱酴醾詫名色,亂施冶鬢過低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