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籍 / 史部 / 地理類 / 徐霞客遊記 / 楚游日記十六
拼 译文

楚游日記十六

徐霞客遊記

〔史部〕

二十七日 平明行,舟多北向。二十里,抵祁陽東市,舟人復泊而市米,過午始行。不半里,江漲流橫,眾舟不前,遂泊於楊家壩,東市南盡處也。下午舟既泊,余乃同靜聞渡楊家橋,共一里,入祁陽西門。北經四牌坊,東出東門外,又東北一里,為甘泉寺。泉一方,當寺前坡下,池方丈余,水溢其中,深僅尺許,味極淡冽,極似惠泉水。城東山隴繚饒,自北而南,兩層成峽,泉出其中。寺東向,倚城外第一岡。殿前楹有吾郡宋鄒忠公名浩,貶此地與蔣湋游。《甘泉銘碑》,張南軒名栻。從郡中蔣氏得之,跋而鐫此。鄒大書,而張小楷,筆勢遒勁,可稱二絕。其前山第二層之中,盤成一窩,則九蓮庵也。舊為多寶寺,邑人陳尚書重建而復之,中有法雨堂、藏經閣、三教堂。而藏經閣中供高皇帝像,唐包巾,丹窄衣,眉如臥蠶而中不斷,疏須開張而不志文,乃陳氏得之內府即皇宮而供此者。今尚書雖故,而子孫猶修飾未已,視為本家香火矣。寺前環堵左繞,其中已蕪,而閉戶之上,有磚鐫「延陵道意」四字,豈亦鄒忠公之遺蹟耶?而土人已莫知之,那得此字之長為糖羊也。九蓮庵之山,南垂即為學宮。學在城外而又倚山,倚山而又當其南盡處,前有大池,甘泉之流,南下東繞,而注於湘。其入湘處為瀟湘橋。橋之北奇石靈幻,一峰突起,為城外第二層之山。一盤而為九蓮,再峙而為學宮,又從學宮之東度脈突此,為學宮青龍之沙。其前湘江從南至此,東折而去;祁江從北至此,南向入湘;而甘泉活水,又繞學前,透出南脅,而東向入湘。乃三交會之中,故橋曰瀟湘橋,亭曰瀟湘亭,今改建玄華閣,廟曰瀟湘廟,謂似瀟、湘之合流也。〔廟後萼裂瓣簇,石態多奇。〕廟祀大舜像,謂巡守由此,然隘陋不稱。峰之東北,有石樑五拱跨祁水上,曰新橋,乃東向白水道,而衡州道則不由橋而北溯祁流矣。時余欲覓工往浯溪拓《中興摩崖頌》,工以日暮不及往,故探歷諸寺。大抵甘泉古樸,九蓮新整,一以存舊,一以征今焉。日暮,由江市而南,經三吾驛,即次山吾水、吾山、吾亭境也,去「山」、去「水」而獨以「吾」甚是。自新橋三里,南至楊家橋,下舟已昏黑矣。是兩日共行五十里,先阻雨,後阻水也。是夜水聲洶洶,其勢愈急。

二十八日 水漲舟泊,竟不成行。亟枵xiāo即空虛腹趨甘泉,覓拓碑者,其人已出。又從大街趨東門,從門外朱紫衙覓范姓,八角坊覓陳姓裱工,皆言水大難渡,以涪溪、陽江也。為余遍覓拓本,俱不得。復趨甘泉,則王姓拓工已歸,索余重價,終不敢行,止就甘泉摹銘二紙。余先返舟中,留靜聞候拓焉。

祁陽東門外大街與瀕江之市,闤闠連絡,市肆充牣rèn滿且多高門大第,可與衡郡比隆。第城中寥寂,若只就東城外觀,可稱岩邑。

二十九日 昧爽放舟。〔曉色蒸霞,層嵐開藻,既而火輪湧起,騰焰飛芒,直從舟尾射予枕隙,泰岳日觀,不謂得之臥遊也。〕五里過浯溪,摩崖在西。東溯流從西,又二十里,過媳婦塘,娉婷傍北,沿洄自南,俱從隔江矯首。所稱「媳婦石」者,江邊一崖,從山半削出,下插江底,其上一石特立而起,昂首西瞻,豈其良人即丈夫猶玉門未返耶?又二十里,過二十四磯,磯數相次。又五里泊於黃楊鋪。

黃楊鋪已屬零陵。其東即為祁陽界,其西遙望大山,名駟馬山,此山已屬東安,則西去東安界約三十里。西北有大路通武岡州,共二百四十里。黃楊有小水自西而來,石樑跨其上,名大橋。橋下通舟,入止三五里而已。不能上也。

閏四月初一日 昧爽,從黃楊鋪放舟,至是始轉南行。其先自祁陽來,多西向行。十五里大護灘,有渦成漩,諸流皆奔入漩中,其聲如雷,蓋漏卮漏斗也。又上為小護灘。又十五里為高栗市。即方瀲驛也。又二十里過青龍磯,磯石巑岏。橫齧即「咬」江流。又十里,昏黑而後抵冷水灣。下午,余病魚腹,為減晚餐。泊西岸石涯下,水漲石沒,不若前望中崢嶸也。

初二日 舟人登涯市薪菜,晨餐時乃行。雷雨大作,距午乃晴。共四十里,泊於湖口關,日尚高舂也。自冷水灣來,山開天曠,目界大豁,而江兩岸,啖水之石時出時沒,但有所遇,無不賞心悅目。蓋入祁陽界,石質即奇,石色即潤;過祁陽,突兀之勢,以次漸露,至此而隨地湧出矣;〔及入湘口,則聳突盤亘者,變為峭豎迴翔矣。〕

初三日 平明,放舟入湘口,於是去瀟而轉向湘矣。瀟即余前入永之道,與湘交會於此。二水一東南,瀟。一西南,湘。會同北去,為洞庭眾流之主,界其中者即芝山之脈,直走而北盡。盡處兩流夾之,尖若龍尾下垂,因其脊無石中砥,故兩流挫也必銳而後已。瀟之東岸即湘口驛。有古瀟湘祠,祀舜帝之二妃。由祠前截瀟水而西,盤龍尾而入湘。湘口之中,有砂磧中懸,叢木如山,湘流分兩派瀠之,若龍口之含珠,上下之舟,俱從其西逼山崖而上。時因流漲,即從珠東夾港沿龍尾以進。一里,繞出珠後,即分口處也。於是西北溯全湘,若入咽喉然,其南有小水北向入湘,即芝山西麓之水,余向登嶺所望而見之者也。是時瀟水已清,湘水尚濁。入湘口時,有舟泊而待附,共五人焉,即前日鯉魚塘被劫之人也。由湘口而上,多有西北之曲,灘聲愈多,石崖愈奇。二十里,有斜突於右者,上層峭而下嵌空。又二十里,有平削於左者,黃斑白溜,相間成行;又有駢立於右者,與江左平剖之崖,夾江對峙,〔如五老比肩,愈見奇峭。〕轉而西行五里,過軍家埠。又轉而南,又一山中剖卑平插江右,〔其下雲根倒浸重波。〕詢之,無知其名者。〔時落日正銜山外,舟過江東,忽峰間片穴通明,若鈎月與日並懸,旋即隱蔽。〕由山下轉而東,泊於軍家埠、台盤子之間,去軍家埠又五里矣。

初四日 昧爽發舟,東過掛榜崖。崖平削江左,下至水面,嵌入成潭,其上石若磨崖,色間黃白,〔遠逾臨武,〕外方整而中界三分北之,前所見江左成行者,無其高廣。由掛榜下舟轉南,行二十里,上西流灘。又十里,石溪驛,已屬東安矣。驛在江南岸,今已革。有東江自南而北,注於湘,市廛chán夾東江之兩岸,有大石樑跨其口,名曰復成橋。其水發源於零陵南界,舡由橋下南入,十五里為零陵界。又二十五里為東江橋,其上有小河三支,通筏而已。〔按《志》:「永水出永山,在永州西南九十里,北入湘。」即此水無疑也。〕石溪驛為零陵、東安分界。石溪,考本地碑文曰石期,東江,土人又謂之洪江,皆音相溷hùn混亂也。石期之左,有山突兀,崖下插江中,有隙〔北向,〕如重門懸峽。山之後頂為獅子洞,洞門〔東南向,〕不甚高敞。穿石窟而下一里,可透出臨江門峽,惜時方水溢,其臨江處既沒浸中,而洞須秉炬入。先,余乘舟人泊飯市肉,一里攀山椒而上,徘徊洞門,恐舟人不余待,余亦不能待炬入洞,急返舟中。適顧仆亦市魚鴨入舟,遂帶雨行。又五里,泊於白沙洲。其對崖有石壁臨江,黃白燦然滿壁,崖北山巔又起一崖,西北向有庵倚之,正與余泊舟對,雨中望之神飛,恨隔江不能往也。是日共行四十里,天雨灘高,停泊不時耳。

初五日 雨徹夜達旦,晨餐乃行。十里,江南岸石崖飛突,北岸有水自北來注,曰右江口。或曰幼江。又五里,上磨盤灘、白灘埠,兩岸山始峻而削。峭崖之突於右者,有飛瀑掛其腋間,雖雨壯其觀,然亦不斷之流也。又五里,崖之突於左,為兵書峽。崖裂成嶨xuè大石,有石嵌綴其端,形方而色黃白,故效顰三峽之稱。其西坳亦有瀑如練,而對岸江濱有圓石如盒,為果盒塘。果盒、兵書,一方一圓,一上一下,皆對而擬之者也。又西五里,為沉香崖。〔崖斜疊成紋,〕崖端高迥處疊紋忽裂,中吐兩枝,一曲一直,望之木形黝色,名曰沉香,不知是木是石也。其上有大樹一株,正當崖頂。更有上崖一重內峙,有庵嵌其間,望之層嵐聳翠,下挈遙江,真異境也。土人言:「在縣令欲取沉香,以巨索懸崖端大樹垂人下取,忽雷雨大作,迷不可見。令懼而止。」亦漫語也。過崖,舟轉而南,泊於羅埠頭之東岸。是日止行二十五里,灘高水漲,淋雨不止也。羅埠頭在江西岸,倚山臨流,聚落頗盛,其地西北走東安大道也。

初六日 夜雨雖止,而江漲有聲,遂止不行。西望羅埠,一水盈盈,舟渡甚艱。舟中薪盡,東岸無市處,令顧仆拾墜枝以供朝夕焉。下午,流殺風順,乃掛帆東南行。五里,東泊於石沖灣。是夕月明山曠,煙波渺然,有西湖南浦之思。前一夕,江漲六七尺;停一日,落痕亦如之。

初七日 昧爽行,西轉四里為下廠。又西一里,江南山一支自南奔而北向;又西一里,江北山一支自北奔而南來,兩山夾江湊而門立,遂分楚、粵之界。兩山之東,屬湖廣永州府東安縣;兩山之西,屬廣西桂林府全州。全州舊屬永,洪武二十八年改隸廣西。其界始不從水而從山。又五里為上廠。於是轉而南行,共十五里,迤邐而西,為柳浦驛。又南十里,為金華灘。灘左有石崖當沖,轟流嶄壁,高下兩絕,險勝一時。西轉八里,為夷襄河口,有水自北岸入湘。舟人二里,為夷襄,大聚落也。又西二里,泊於廟頭。

  • 上一篇: 楚游日記十五
  • 下一篇: 粵西遊日記一
  •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一作宏祖,號霞客)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重要的價值。
     

    更多目錄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