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籍 / 史部 / 地理類 / 徐霞客遊記 / 楚游日記四
拼 译文

楚游日記四

徐霞客遊記

〔史部〕

二月初一日 早飯於綠竹庵,以城市泥濘,不若山行。遂東南逾一小嶺,至湘江之上。共一里,溯江至蒸水入湘處。隔江即石鼓合江亭。渡江登東岸,東南行,其地陂陀高下,四里,過把膝庵,又二里,逾把膝嶺。嶺南平疇擴然,望耒lěi水自東南來,直抵湖東寺門,轉而北去。湖東寺者,在把膝嶺東南三里平疇中,門對耒水,萬曆末無懷禪師所建,後憨山亦來同棲,有靜室在其間。余至,適桂府供齋,為二內官強齋而去。乃西行五里,過木子、石子二小嶺,從丁家渡渡江,已在衡城南門外。登崖上回雁峰,峰不甚高,東臨湘水,北瞰衡城,俱在足下,雁峰寺籠罩峰上無餘隙焉,然多就圯者。又飯於僧之千手觀音殿。乃北下街衢,淖泥沒脛小腿,一里,入南門,經四牌坊,城中闤闠與城東河市並盛。又一里,經桂府王城東,又一里,至郡衙西,又一里,出北門,遂北登石鼓山。山在臨蒸驛之後,武侯廟之東,湘江在其南,蒸江在其北,山由其間度脈,東突成峰,前為禹碑享,大禹《七十二字碑》在焉。其刻較前所摹望日亭碑差古,而漶漫模糊殊甚,字形與譯文亦頗有異者。其後為崇業堂,再上,宣聖殿中峙焉。殿後高閣甚暢,下名回瀾堂,上名大觀樓。西瞰度脊,平臨衡城,與回雁南北相對,蒸、湘夾其左右,近出窗檻之下,惟東面合流處則在其後,不能全括。然三面所憑掔同牽,近而萬家煙市,三水帆牆,湘江自南,蒸江自西,耒江自東南。遠而岳雲嶺樹,披映層疊,雖書院之宏偉,不及〔吉安〕白鷺大觀,地則名賢樂育之區,而兼滕王、黃鶴滕王閣、黃鶴樓之勝,韓文公、朱晦庵、張南軒講學之所。非白鷺之所得侔矣。樓後為七賢祠,祠後為生生閣。閣東向,下瞰二江蒸、湘。合流於前,耒水北入於二里外,與大觀樓東西易向。蓋大觀踞山頂,收南北西三面之奇,而此則東盡二水同流之勝者也。又東為合江亭,其址較下而臨流愈近。亭南崖側,一隙高五尺,如合掌東向,側肩入,中容二人,是為朱陵澗後門。求所謂「六尺鼓」不可得,亭下瀕水有二石如豎婢碑,豈即遇亂輒鳴者耶?自登大觀樓,正對落照,見黑雲銜日,復有雨兆。下樓,踐泥濘冒黑過青草橋,東北二里入綠竹庵。晚餐既畢,颶風怒號,達旦甫止,雨復瀟瀟下矣。

衡州城東面瀕湘,通四門,余北西南三面鼎峙,而北為蒸水所夾。其城甚狹,蓋南舒而北削雲。北城外,則青草橋跨蒸水上,此橋又謂之韓橋,謂昌黎公過而始建者。然文獻無征,今人但有草橋之稱而已。而石鼓山界其間焉。蓋城之南,回雁當其上,瀉城之北,石鼓砥其下流,而瀟、湘循其東面,自城南抵城北,於是一合蒸,始東轉西南來,再合耒焉。

蒸水者,由湘之西岸入,其發源於邵陽縣耶姜山,東北流經衡陽北界,會唐夫、衡西三洞諸水,又東流抵望日坳為黃沙灣,出青草橋而合於石鼓東。一名草江,以青草橋故。一名沙江,以黃沙灣故。謂之蒸者,以水氣加蒸也。舟由青草橋入,百里而達水福,又八十里而抵長樂。

耒水者,由湘之東岸入,其源發於郴州之耒山,西北流經永興、耒陽界。又有郴江發源於郴之黃岑山,白豹水發源於永興之白豹山,資興水發源於鈷鉧泉,俱與耒水會。又西抵湖東寺,至耒口而合於回雁塔之南。舟向郴州、宜章者,俱由此入,過嶺,下武水,入廣之湞江。

來雁塔者,衡州下流第二重水口山也。石鼓從州城東北特起垂江,為第一重;雁塔又峙於蒸水之東、耒水之北,為第二重。其來脈自岣嶁轉大海嶺,度青山坳,下望日坳,東南為桃花沖,即綠竹、華嚴諸庵所附麗高下者。又南瀕江,即為雁塔,與石鼓夾峙蒸江之左右焉。

衡州之脈,南自回雁峰而北盡於石鼓,蓋邵陽、常寧之間迤邐而來,東南界於湘,西北界於蒸,南嶽岣嶁諸峰,乃其下流迴環之脈,非同條共貫者。徐靈期謂南嶽周回八百里,回雁為首,嶽麓為足,遂以回雁為七十二峰之一,是蓋未經孟公坳,不知衡山之起於雙髻也。若嶽麓諸峰磅礴處,其支委固遠矣。

初二日 早起,欲入城,並游城南花葯山。雨勢不止,遂返天母庵。庵在修竹中,有喬松一株當戶,其外層岡迴繞,竹樹森郁,俱在窗檻之下,前池浸綠,仰色垂痕,後坂幃紅,桃花吐艷。原名桃花沖。風雨中春光忽逗,而泥屐未周,不能無開雲之望。下午,滂沱彌甚,乃擁爐瀹yuè煮茗,兀坐竟日。

初三日 寒甚,而地濘天陰,顧仆病作,仍擁爐庵中,作《上封寺募文》。中夜風聲復作,達旦仍(未)止雨。

初四日 雨,擁爐庵中,作完初上人《白石山精舍引》。

初五日 峭寒,釀雨。令顧仆往河街城東瀕湘之街,市肆所集。覓永州船,余擁爐書《上封疏》、《精舍引》,作《書懷詩》呈瑞光。

初六日 雨止,濘甚。入城拜鄉人金祥甫,因出河街。抵暮返,雨復霏霏。金乃江城金斗垣子,隨桂府分封至此。其弟以荊溪壺開肆東華門府牆下。

初七日 上午開霽。靜聞同顧仆復往河街更定永州舡。余先循庵東入桂花園。乃桂府新構〔慶桂堂地〕,為賞桂之所。〔前列丹桂三株,皆聳干參天,接蔭蔽日。其北寶珠茶五株,雖不及桂之高大,亦郁森殊匹。〕又東為桃花源。〔西自華嚴、天母二庵來,南北俱高崗夾峙,中層疊為池,池兩旁依岡分塢,皆梵宮紺宇佛寺之別稱,諸藩閹宦官亭榭,錯出其間。〕桃花源之上即桃花沖,乃嶺坳也。其南之最高處新結兩亭,一曰停雲,又曰望江,一曰望湖,在無憂庵後修竹間。時登眺已久,乃還飯綠竹庵。復與完初再上停雲,從其北逾桃花沖坳,其東岡夾成池,越池而上,即來雁塔矣。塔前為雙練堂,西對石鼓,返眺蒸、湘交會,亦甚勝也。塔之南,下臨湘江,有巨樓可憑眺,惜已傾圮。樓之東即為耒江北入之口,時日光已晶朗,岳雲江樹,盡獻真形。乃趣催促完初覓守塔僧,開扃開門而登塔,歷五層。四眺諸峰,北惟衡岳最高,其次則西之雨母山,又次則西北之大海嶺,其餘皆岡隴高下,無甚崢嶸,而東南二方,固豁然無際矣。〔湘水自回雁北注城東,至石鼓合蒸,遂東轉,經塔下。東合耒水北去,三水曲折,不及長江一望無盡,而紆迴殊足戀也。〕眺望久之,恐靜聞覓舟已還,遂歸詢之,則舟之行尚在二日後也。是日頗見日影山光,入更復雨。

按雨母山在府城西一百里,乃回雁與衡城來脈,茲望之若四五十里外者,豈非雨母,乃伊山耶?恐伊山又無此峻耳。《志》曰:「伊山在府西三十五里,乃桓伊讀書處。」而雨母則大舜巡狩所經,亦云雲阜。余苦久雨,望之不勝曲水之想。

初八日 晨起雨歇,抵午有日光,遂入城,經桂府前。府在城之中,圓亘城半,朱垣碧瓦,新麗殊甚。前坊標曰「夾輔親潢」,正門曰「端禮」。前峙二獅,其色純白,雲來自耒河內百里。其地初無此石,建府時忽開得二石筍,俱高丈五,瑩白如一,遂以為獅雲。仍出南門,一里,由回雁之麓又西一里,入花葯山。山不甚高,即回雁之西轉迴環而下府城者。諸峰如展翅舒翼,四拱成塢,寺當其中,若在圍城之內,弘敞寬闊為一方之冠。蓋城北之桃花沖,俱靜室星聯,而城南之花葯山,則叢林獨峙者也。寺名報恩光孝禪寺。寺後懸級直上,山頂為紫雲宮,則道院也。其地高聳,可以四眺。還寺,遇錫僧覺空,興道人。其來後余,而先至此。因少憩方丈,觀宋徽宗弟表文。其弟法名瓊俊,棄玉牒指皇權而游雲水。時知府盧景魁之子移酌入寺,為瓊俊所辱,盧收之獄中,潛書此表,令獄卒王祐入奏,徽宗為之斬景魁而官封官王祐。其表文與徽宗之御札如此,寺僧以為宗門一盛事。然表中稱衡州為邢州,御札斬景魁,即改邢為衡,且以王祐為衡守。其說甚俚鄙俗,恐寺中捏造而成,非當時之實跡也。出寺,由城西過大西門、小西門,城外俱巨塘環饒,闤闠連絡。共七里,東北過草橋,又二里,入綠竹庵,已薄暮矣。是日雨已霽,迨中夜,雨聲復作潺潺,達旦而不止。

初九日 雨勢不止,促靜聞與顧仆移行李舟中,而余坐待庵中。將午,雨中別瑞光,過草橋,循城東過瞻岳、瀟湘、柴埠三門,入舟。候同舟者,因復入城,市魚肉筍米諸物。大魚每二三月水至衡山縣放子,土人俱於城東江岸以布兜圍其沫,養為雨苗,以大艑販至各省,皆其地所產也。過午出城,則舟以下客移他所矣。與顧仆攜物匍匐雨中,循江而上,過鐵樓及回雁峰下,泊舟已盡而竟不得舟。乃覓小舟,順流復覓而下,得之於鐵樓外,蓋靜聞先守視於舟,舟移既不為阻,舟泊復不為覘chān觀測,聽我輩之呼棹而過,雜眾舟中竟不一應,遂致往返也,是日雨不止,舟亦泊不行。

  • 上一篇: 楚游日記三
  • 下一篇: 楚游日記五
  •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一作宏祖,號霞客)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重要的價值。
     

    更多目錄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