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代 / 李之仪 / 忆秦娥·用太白韵
拼 译 译

《忆秦娥·用太白韵》

李之仪 〔宋代〕

清溪咽。

霜风洗出山头月。

山头月。

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

凌歊望断音尘绝。

音尘绝。

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忆秦娥·用太白韵 - 译文及注释

译文清澈的溪水呜咽着,霜风吹散了云洗出山头的月亮。山头的月亮,将云迎接回来,又将云送走。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节。在凌霄台上眺望,没有音信。帆船来来往往,天边是帝王的住所。

注释凌歊(xiāo):即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在今当涂县西。双阙(jue):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忆秦娥·用太白韵 -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词。上片写景:有清溪,霜风,山月,还有山月下随风飘动的流云。一个“咽”字,传出了“清溪”哽哽咽咽的声音;用个“洗”字,好像山头月是被“霜风”有意识地“洗”出来的,这个“洗”字,也使山月更加皎洁。山高月小,霜风斜峭,再配上哽咽的流水,给人以如置空谷,如饮冰泉之感。“霜风”句中,暗藏一个“云”字:无云则山月自明,无须霜风之“洗”。换句话说,山月既须霜风“洗”而后出,则月下必有云遮。这样上片结句中“云归”、“云别”出现就不显突兀。迎、送的主语是“山月”,一迎一送,写出了月下白云舒卷飘动的生动形象。“云归”、“云别”两句,又将“霜风”的“风”字暗暗包容句中。云归云别,烘云托月,使皎洁的山月,更见皎洁。上片写景如画,幽静深美。着一“咽”字,以动衬静,更觉其静。

下片,词人触景生情,怀念帝乡之感油然而生。从“凌歊”一词看,李之仪写这首词的时候,盖太平州编管之中。“凌歊”,即凌歊台,因山而筑,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位于今当涂县西,为当地名胜。李之仪在姑溪时,思想上是苦闷而消极的,且僻居荒隅,远离朝廷,更见悲苦。但从结句的“双阙”看,词人仍未忘朝廷。“双阙”,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作者把国事系于心头,盼望朝廷下诏起用,故“望断”云云,即是这种心情的形象反映。“天际”一词,暗示了词人盼望帝京之切;而“音尘绝”则可见词人的失望与怅惘。

这首词词史上有其特定意义。词题明确揭出“用太白韵”,是为和宋初《忆秦娥》而作。李之仪是北宋人,与苏轼同时代,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崇宁三年(1104)前后,距离李白卒年(762)已经过去340年之久,这首和词,全依佚名作者《忆秦娥》韵,可见当时这首词已流传比较普遍,但说其为李太白所作,则甚为不妥。李白的诗歌名篇在整个唐朝流传极为广泛,即使是一首很普通的七绝,都有大量记载,而忆秦娥,在整个唐人的典籍中,没有一处记载。有专家认为,李白的诗歌由于散佚的缘故,十去七八,未收入忆秦娥情有可原。但这点早已被胡适先生彻底否决了。事实上,整个盛唐,根本没有一首词流传下来!像菩萨蛮这样的词牌是在中唐(李白死后)才产生的,忆秦娥则连中唐都没有记载!现代某些不负责任的专家总爱说一些“《菩萨蛮》《教坊记·曲名表》及敦煌曲均有此调名,李白在开元、天宝时依调作词完全有可能。”之类的话,而且还借此希冀证明《忆秦娥》也为李白所创。似乎忘却了胡适在《词的起源》一文中对《教坊记》做的具体考察:《教坊记》中曲调多为“后人随时添加”,因此“不可用来考证盛唐教坊有无某种曲调”,《辞源》(合订本)释“教坊记”条“唐崔令钦撰。一卷。记述唐代教坊制度、轶闻及曲调来源等,以开元时事为多,并录教坊大曲杂曲名三百二十四本。今通行本皆据《说郛》,有所删削,已非全书。”《辞海》(缩印本)说《教坊记》“书约成于宝应元年(762)后。”阴法鲁即认为此书“可能经过后人订补”。因此《教坊记》有曲名,并不能说明开元时已有此调名。▲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忆秦娥·用太白韵 - 创作背影

崇宁二年(1103年)夏,李之仪因替范纯仁作遗表和行状,下御史狱。出狱后,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词中“凌歊”一词指“凌歊台”,其遗址在今当涂县西,因此该词应写于此时。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30-731页

李之仪

作者:李之仪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李之仪其它诗文

《雨中花令》

李之仪 〔宋代〕

休把身心撋就。

著便醉人如酒。

富贵功名虽有味,毕竟因谁守。

看取刀头切藕。

厚薄都随他手。

趁取日中归去好,□莫待、黄昏后。

复制

《仲春》

李之仪 〔宋代〕

异乡流落十三年,老日从谁寄往还。

久叹断蓬飘世外,忽惊连璧下云间。

生涯已约同他日,词笔端能慰暂颜。

准拟新秋便相见,为君终日倚柴关。

复制

《次韵湖阴韦深道五小诗 其三》

李之仪 〔宋代〕

江头风浪似重关,几许行人限往还。

不是多情过相与,肯将一叶犯银山。

复制

《次韵胡希圣登毗陵东山亭》

李之仪 〔宋代〕

君不见狐裘相齐望前古,后日执鞭固欣慕。

烟云得趣更飘萧,常使高人恨无路。

阑干峥嵘擅空阔,寒日低回得循步。

朱轮想见不可从,南国小棠疑未去。

百年暴辉实之宾,俯盛仰衰情易新。

孤怀直欲共倾倒,衣上元无一点尘。

又不见三千珠履春申君,十年天禄扬子云。

极目平原草萦骨,秋月春风愁杀人。

五湖归去辨之蚤,击鼓撞钟犹恨少。

险语缓丝一剑休,九衢相视空草草。

荆州万里控上流,歌舞翻风甚飞鸟。

回首苍梧隔暮云,南狩不归何可叫。

解后相逢情更亲,刍狗畴能誇已陈。

欲书醉语致多感,好事今无载酒人。

班班微阳度密竹,啧啧寒雀喧荒榛。

韦郎所纪十无一,安得遗老酬咨询。

蹭蹬难堪随末俗,健论爱君如剪竹。

宁人负我无负人,咄咄老瞒徒四目。

直弦易断曲未终,凤髓难容断谁续。

白首胡君到孤独,在何分金齐鲍叔。

复制

《怨三三(登姑熟堂寄旧迹,用贺方回韵)》

李之仪 〔宋代〕

清溪一派泻揉蓝。

岸草毵毵。

记得黄鹂语画檐。

唤狂里、醉重三。

春风不动垂帘。

似三五、初圆素蟾。

镇泪眼廉纤。

何时歌舞,再和池南。

复制

《大观四年春夏之交閒居无事触绪成咏得绝句五首 其三》

李之仪 〔宋代〕

楸花落尽楝花繁,门巷人稀半是村。

好事凭谁消湿热,一帘疏雨下黄昏。

复制

《大观四年春夏之交閒居无事触绪成咏得绝句五首 其二》

李之仪 〔宋代〕

身世低回不自期,个中消息更谁知。

江边折尽青青柳,才见云头月画眉。

复制

《闽僧馈红糟炒笋》

李之仪 〔宋代〕

食饱舐指老更深,饥肠南北常攲崟。

曾作闽山对岸客,海舶供看常相寻。

一路埃尘春几换,荤膻裂脑愁举桉。

淮陵巨海不多程,多情谁杀能鸣雁。

道人雅好逾千金,短茁渍味羞春林。

呼儿绩饭不知饱,未彻已到闽山阴。

孤风冷石常齿齿,不忘南音似君子。

寂寞相求义愈高,岂特今朝共邻里。

复制

《次韵子椿九日登高见怀兼呈君俞相约寻春》

李之仪 〔宋代〕

重阳曾记客京埃,江国相逢又七回。

感旧只如春梦断,登高未许壮心摧。

方嗟陈迹何时见,底事新诗到眼来。

便好扶携披节物,犹胜落木对空罍。

复制

《游华阳洞行十馀步水阻而回》

李之仪 〔宋代〕

篝火宵深兴转浓,可怜潭水断来踪。

祇疑终有蛟龙护,玉室金堂未许逢。

复制

《阮公啸台次韵辛正叔》

李之仪 〔宋代〕

有口莫饮盗泉水,有手莫探骊龙珠。

秋风冷落千古意,追风绝足谁能拘。

白云青山避世乐,击鼓撞钟廊庙居。

等閒舒卷四海为之动,岂惮一一从吹竽。

君看事事绝天险,阿房宫在空荒墟。

野人不识贵者帝,直欲炙背同向茅檐隅。

由来土苴漫优劣,亹亹传习随有无。

当时一啸亦偶尔,至今登览烦嗟歔。

吾人妙质素所畏,感叹陈迹追盈虚。

泾清渭浊固可辨,未应到海君能殊。

复制

《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

李之仪 〔宋代〕

五云深处蓬山杳。

寒轻雾重银蟾小。

枕上挹余香。

春风归路长。

雁来书不到。

人静重门悄。

一阵落花风。

云山千万重。